文:宗薩仁波切
1.我看到的花,你永遠看不到,所以我們無法分享真正的花,我們只能假裝我們在分享,而這是非常孤獨的。我永遠不能和你分享我正經歷的。我所經歷的,只有我能經歷。
2.任何與自我自尊背道而馳的都是解脫道。所以假如你願意去做那些令你自我不舒服的事。你就是在修施身法。
3.你出於見地而非傲慢,想要幫助人瞭解事實,這就是慈悲。
4.讓心靈寧靜根本不是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瞭解實相。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佛教老師寧可你有一個動盪但看到實相的心,而不是一個長久平靜卻見不到實相的心。
5.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裡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何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6.願你有運氣,體會和遇到佛陀的法語。因此,當你死亡的時候,你將不會害怕失去,那些你從來沒有擁有過的東西。
7.對佛教的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便是認為佛教的目標就是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導的是:我們沒有什麼需要除掉的——根本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們認為自我存在的幻覺,我們相信並緊抓著這種幻覺,以為它是真的。
8.沒有智慧的慈悲是最精密的驕傲。
9.如果我們對自己真正誠實的話,就會承認自己最基本的感覺並非神聖,而是不安全。
10.自我永遠都覺得它的判斷、觀察和體驗都很重要,因此對每件事都小題大做,無法放鬆地隨事情自然發展。
11.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期待,而不是出於無造作的真誠。缺乏真誠時,我們會變得非常軟弱,我們可能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
12.無明實際上就是對標籤的執著。在所有標籤當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個可能是最危險的,不只是危險,還最具有破壞性,最難以捉摸,同時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標籤的根源。這個標籤就是「自我」、「我的」或「我」。
13.在佛教中生活的「意義」並不重要。如果你問我生活的「目的」,作為一個佛教徒生活的目的就是不要陷入固執,不癡迷,沒有特定的習慣,不偏執,只有這樣才能通向自由——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