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夢下參老和尚
十月十五日開示
諸佛利益眾生行方便善巧,眾生依比喻能進入真實。
我們把佛經裡的故事結合現實來理解,就容易悟入。
盡法界、虛空界,文殊菩薩大智慧在一切法上沒有障礙。
十月十六日開示
佛法在哪裡?
就在日常生活中,在你心中。
佛法是心法,把所學的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不外乎接觸人、接觸事。
不論對人、處事,你都觀照用心,就會把問題處理的很得當。
在病苦與困境中,你會感覺到心的力量,體會到佛法的加持。
十月十七日開示
很多道友以為念佛、念經才是修行,做飯、燒開水都不是佛法。
其實沒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沒有一件事離開你的心而能成就。
把一切法都運用到自己心上,以這個心修行起觀照,就會很快得「定」。
在你眼觀色、耳聞聲、舌嘗味的時候,都在「定」中。
十月十八日開示
有道友問怎樣修行?
你依淨行品直至成佛,老師就是文殊菩薩。 你吃穿住行都依文殊菩薩教授善用其心,念念都在文殊大智慧中去行。
知易行難,一百四十願,你一天做了幾個? 忘了? 是你過去的業障住了。
你若天天作、念念作,心常在上面,這叫解行位。
十月十九日開示
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作所行都應隨順著菩提道。
怎樣才能與之相應呢? 發菩提心。
《大乘起信論》講直心,直觀你的本性;深心,依著你的本性所生起的大慈大悲心,修一切善法,利一切眾生,平等無分別。
十月二十日開示
方便般若波羅蜜,就是在你修行時,依體而起的妙用。
體是指理上說的,用是約事上說的,理跟事相應就叫有智慧。
以方便善巧令一切眾生到彼岸。 有智慧,你所作一切事都是解脫的;沒有智慧,你所行的方便不是解脫,而是束縛。
十月二十一日開示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風聲雨聲鐘磬聲聲聲自在」。
在這兩句話上面我們體會到,凡是有形有相的就屬於「色塵」,凡是無形無相的就是「空塵」,我們因境而生心,那沒有境界時心還生不生呢?
我們緣念的一切法是因緣而生起的,因緣是幻滅無常的,你的真心在一切境界上沒有分別,一切色相空相都沒有了,「非空非色見如來」。
簡單說就是我什麼事都不動心,就叫無分別性,我們修道要達到什麼境界呢? 「無生」。
十月二十二日開示
怎樣降伏其心?
「不住」就降伏了。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你做任何事,不起執著,就解脫了。
「不住」並不是說一切法沒有了,不是滅這個相,是不執著而已。
所以古德常說:「終日穿衣吃飯,也沒有穿衣吃飯」,應當這樣理解。
十月二十三日開示
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緣起性空」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教義。
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因為緣起無自性故才能空,這是兩面活用的。
一切物質是緣起的,在心上我們說它性空,空有不二。
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你就修這個觀,用這個法則來對治煩惱。
十月二十四日開示
每逢佳節倍思親。 咱們在五臺山,住在文殊菩薩家裡,那就想文殊菩薩。 念地藏經的,就想地藏菩薩;念法華經的,就想觀世音菩薩。
希望大家安心,安什麼心呢? 無住。
住在哪裡? 菩提道上。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十月二十五日開示
《雜阿含經》中佛說:「緣起不是我所做的,亦非愚人做。 」緣起不是哪個人做成的,不是創造出來的,不論佛出世或者未出世,緣起永遠如是,這就是緣起義,宇宙間的真理。
「由緣有故有,由緣無故滅。 」這是不變的法則,是佛教最了義的教義,是不能轉變的,不論佛有說、沒說,前佛、後佛,一切都如是。
十月二十六日開示
四弘誓願 *我們剛受三皈依的時候,師父一定會教你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四弘誓願能策勵我們修道時勇猛精進。 還能發起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道的菩提心,如此多的功德即可饒益修行人,更能使如來的正法長久住世。
十月二十七日開示
怎麼樣修得解脫呢? 要心裡清淨,要淨心。 淨心就得觀心,你觀你的心清淨不清淨。 如果你心裡念三寶,念戒定慧就是清靜的。 倘若你心中都是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當中有一種,就是不清淨。
祈願長老不舍眾生,
乘願再來,度脫更多娑婆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瑜伽行者我亦如是修,汝求脫者亦應如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