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緣起.擁抱快樂》
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基礎篇
佛法裡每一個基礎概念,既是挖寶的工具,也是引路的探照燈。基礎愈扎實,愈能沿著礦脈走得愈深,獲取珍貴的佛法寶藏。
P41
我曾經連續看了好幾天的電視新聞。在半小時的新聞裡,大概會講四到五個紛爭,其中大部份都是因為殺人而產生,要不就是偷盜、喝酒、吸毒、外遇,再不就是因為「假上師」而產生的紛爭。關掉電視後,我不禁聯想到佛陀制定五戒的深義。
居士五戒包括:斷殺生、斷邪淫、斷偷盜、斷妄語8以及斷飲酒。在此生與來世兩者之間,佛法雖然更重視來世,但是佛陀制定五戒、勸誡弟子不要做這五種惡行,不但是非常重要的教導,也是學佛者在今生可以過得更安心快樂的重要因素。只要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今生的麻煩製造者,都是從這五種惡行而來。不只對個人是如此,對整個社會來說,如果身處在充滿謊言、粗惡語、離間語、偷盜、殺生、爭鬥等行為的環境裡,人心會變得很不安寧。明明身處在人群中,但因為失去對彼此的信賴,必須處處小心提防地過日子,感覺非常孤獨。
註解
8 五戒中的斷妄語戒,主要是斷除「妄說上人法」,例如自己不是上師卻自稱為上師、沒有生起證量卻說有證量、沒有神通卻說有神通。
應該要斷除的十惡業裡,有一項是「不邪淫」,簡單說就是不與自己伴侶以外的其他人發生性關係。我認識一位噶舉派的堪布,他對弟子講經時,經書怎麼寫他就怎麼講,所以他對弟子說:「不能邪淫,否則會有罪。」有些弟子聽了之後不高興,對堪布說:「你不可以這樣講。」現代社會裡,師長如果把這些不該做的事情講清楚,弟子心裡也許不太能接受吧。
配偶當中,對第三者生起強烈貪心的人,提分手對他來講或許不是難事,但另一個人就會很辛苦。再說,雖然分開是夫妻兩個人的事,但如果有孩子,面對家庭的分裂,孩子又要承受多少痛苦?
P43
內心世界的樣貌,會影響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害人與說謊的人,會用自己的行為猜忌別人,即使面對好人,仍然懷疑對方會欺騙或傷害自己;而那些有愛心、不害人的好人,容易把別人也看成好人,不會多加猜疑。雖然可能因此受騙上當,但他們的內心安寧,活得快樂安心。哲蚌寺洛色林有一位經教師,他一生都在教書,擔任寺院堪布退位後,仍然持續地教學講經。這位師長從不說謊,有一回,他跟學生們說了某件事,但這件事與實情不符。學生問老師為什麼這麼說,老師說:「是某某人跟我這樣講的。」學生說:「那個人在說謊。」老師說:「不會!他是出家人,怎麼可能說謊!」這位師長深信只要是出家人就不會說謊,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有時造惡業看似可以獲得暫時的好處,但這真是一件很糟的事!因為這種甜頭會讓人無法自拔。例如,在一次完美的偷竊後,如果可以從此金盆洗手再也不偷,或許今生還有可能不會被發現;然而由於貪欲的驅使,竊盜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偷,直到失去所有而鎯鐺入獄。騙人也是一樣,佈置一個天衣無縫的騙局,只此一次也許還好;但這很難做到,食髓知味繼續騙人的結果,最後將失去所有人的信任。
印度報紙上曾經刊登一則新聞:有一個竊賊偷了很多年,累積了很多財富。除了一棟五層樓的房子外,還有幾千萬的財產,這些全是偷來的。雖然過去行竊很順利,但最後還是難逃法網。被抓了之後他說,本來想這次是最後一次,偷到這筆錢後打算逃到國外,遠離法律制裁。不過事與願違,他被警察逮捕,曾經擁有的房子與財產全部被沒收。
一旦造了惡業,即便想著:「今天是最後一次,從此之後再也不做了。」然而真正要做到卻是非常困難。就像新聞裡的那個小偷,就算順利逃到國外,但他依然不會滿足,還是會繼續偷,為自己的人生製造困境。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上面的開示中,不說謊的師長,也會直覺的認為弟子們不會亂講話,是等流清淨的象徵。
懷疑是正常的,變成病就是執著,積累成等流的一種狀況
P44LL5
受刑人在監獄裡承受的苦,也許我們都無法體會。我聽過一個故事,這個監獄應該是在德里。負責執行絞刑的人接受記者訪問時,把執刑時親眼目睹的過程描述給記者聽。我讀到這則新聞時,心裡很難受。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習性對凡夫而言是最難調整的
當年刺殺英迪拉.甘地的兩個印度人,其中一人要被帶去行刑的時候,因為太緊張,以致雙腳抽筋無法行走,所以他是被拖進刑場的。當被套上繩索、準備吊死時,他哀求說:「求求你,用槍殺死我吧!」他是在這樣緊張的心情下受死的。負責行刑的那位受訪者說:「執行死刑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我們國家還要繼續用絞刑這種作法呢?」他親眼看到死刑犯遭遇的痛苦,所以才有這種感觸。然而,這些痛苦為什麼會發生?大部份是自己造成的,因為自己殺了人,在這一世還沒結束時,就必須承受殺業帶來的惡果。
佛陀在世時,有個人因為造了惡業,這輩子過得非常辛苦。佛陀跟他說:「你現在所受的,只是從惡業種子冒出來的一點小芽而已;至於花與果實,來世才會成熟感果。」由於煩惱而造作惡業,在今生受到的這些苦,不過是剛剛冒出的小芽、是冰山的一角罷了,如同花果般真正的大苦,會在未來世成熟。
雖然佛陀這段話是針對惡業而說,但我認為這個道理不只適用於惡業,善業也一樣。造善業在今生就能感受到快樂,而且這快樂只是小小的苗芽而已,如同花果般的大樂,將在未來世成熟。
P45LL1
上述種種痛苦都是因為造惡業而產生,造惡業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內心不調伏,因此佛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許多的惡業來自於無法自制。佛法講的「斷除貪欲」、「捨棄今生」並非要你不吃不喝、像乞丐一樣過日子,而是要你有個限度。以食物為例,食物是必需的,它既有益也美味,但我們也必須明白它的貢獻其實有限。由於高估食物的貢獻而產生貪心,一旦貪心掌權,就會衍生出很多麻煩;若能適當地享用食物,既能滿足所需又不會造成損失。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世間的安樂需要有限度是體會
無限就無法安樂了
小小的煩惱,我們覺得無所謂、造成不了什麼傷害,但它其實很可怕,因為煩惱會長大,而且破壞力會愈來愈強,不只傷害對方,也嚴重傷害自己。煩惱一產生,我們的心就會亂,惡行的大門也隨之打開。無論這煩惱是貪欲還是瞋恚,只要煩惱一產生,我們便失去內在的寧靜。
以煩惱為動機而做的行為是惡業。愈放任自己做那些惡行,就會愈增強煩惱的力量;若能勸阻自己不做,就能削弱一點煩惱的力量。試著想想,如果你完全不阻止、繼續放任自己做那些事,當煩惱的力量大到失去控制,你會變成什麼樣子?
End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大家不會放任煩惱,只會恐懼煩惱。
法王說,他也有煩惱,但是不會讓煩惱束縛自己。
沒有煩惱,就是所謂的佛,而不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