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義諦和世俗諦要分別討論
堪欽慈誠羅珠
Q:請問上師,雖然一輛汽車組裝前和組裝後物質都是一樣,可是經過組裝後卻產生了功能,如果我們不給它安個名字叫作「車」的話,那您覺得稱這種有功能的物質為什麼更合適呢?就如人那樣,如果不叫作「我」,那應該稱什麼才對呢?我叫空嗎?那豈不是空也沒有嗎?
堪欽慈誠羅珠:
這些都是因為二諦混在一起以後才產生的問題。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些零件組裝了以後當然是車,一個零件怎麼把我們送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可能的,只有一個車輪,把我們從這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是不可能的,有四個輪子才可以,這就是產生了新的東西,不是產生新的東西是什麼呢?當然是呀。
一個車輪就是車輪,不是交通工具,四個車輪並且把其他東西都組裝了以後,這個就是交通工具,生活當中當然有不一樣,當然有區別。一個車輪就叫作車輪,不叫車;四個車輪和其他東西都組裝了叫作車,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想法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進一步觀察的時候,組裝了以後,這些部件、零件以外有沒有產生了新的東西?這是這個辯論的焦點,這個時候我們進一步觀察,這就已經開始超越現實生活的範圍。
這樣進一步觀察的時候,實際上除了這些零件以外,沒有別的東西,所以車就是一個各種零件的不同的堆積方法。但我們的意識當中就產生了一種觀念叫作車。這樣深入觀察的時候,在勝義諦的角度不成立。
在表面上這些都沒有問題,「我」也是這樣,剛才講過了,就叫作「我」。從生活的角度來講當然有我、有他、誰都有,都存在的,從這個層面不能否定。因為從這個層面不能去否定,所以佛就把這兩個分開了。如果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也可以否定的話,那就不需要分開了,就不需要勝義諦、世俗諦了。所以這個我們要深入地觀察。
那這樣以後會不會想,我們世俗諦當中,生活的層面存在,那不就存在了嗎?我們為什麼還要去觀察超越了我們生活範圍以外的東西,為什麼?這有用嗎?有沒有意思呢?也許有這樣的疑問。
和我們剛才講過的眼睛和顯微鏡的結論一樣,如果我只追求生活,其他的不追求,真理什麼的我不感興趣,那就不需要這個顯微鏡,也不需要學中觀。有個四方形的桌子,我把書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不要去觀察這個是原子、分子構成的,什麼東西都無所謂。但如果我們想要明白,想看個明白的話,到底這桌子是什麼?到底這個世界是什麼?進一步觀察,這個就是看自己的需求,追求的東西是什麼?
首先,追求的東西是生活不是真理,那就不要觀察;追求的東西當然是生活,但更重要的是真理,這樣的話,就進一步地去觀察。這兩個就是要看我們追求什麼,來決定我們怎麼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