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串習普賢行願的極強大功能,臨終能被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之後迅速見佛、得佛授記,以佛力加被的緣故,開啟內心無限的力量,普於十方世界中救拔無量有情,速疾完成佛道。由此段經文認識生命的大方向,看到一條極其迅捷、圓成佛道的光明大道,對於我們而言極其重要。
而且還能令我們十分明確地看出,普賢行願最終是導歸極樂。其中的秘密是,彌陀願海作為極強的增上緣使行者的心力迅速開發。之後速疾登地、顯發本性無量功德力用的緣故,現前成滿普賢行願。因此我們應當明確自己的方向:
此生修任何功德,都依普賢行願印持回向,以及一心歸入極樂淨土來成滿願海;臨終依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頓時得到上品往生,蒙佛授記,從此利益無量眾生,現前行持普賢行海。對於獲得此等最為殊勝的利益而言,《普賢行願品》中的任何一句都應作為殷重執持的心要誓句,全數安立在自己的內心。如是從即生起直至往生、登地成佛的整個歷程中,必將產生無限廣大的功德勝利。這首先需要我們用心去學普賢大願王,而不是有口無心地念兩句,因為它們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
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
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又複是人」的「是人」指真心修學《普賢行願品》,並導歸淨土的人。當他到了臨終的最後刹那,此生的諸根、親屬、威勢等因緣法全部會失壞。生者歸於滅亡,聚者歸於離散,得者歸於失去等,無常的鐵律畢竟無法抗拒。
什麼才是最靠得住的法呢?
內心樹立普賢行願,一旦願力達到堅固的程度,它就會在一切時中引導我們趣向無上的境地。
對於此中要義,需要進一步觀察清楚,直到發起定解為止。內緣起方面極妙的涵義是:
身體、財富、眷屬等外在之法不可能被帶到後世,都會在自己臨終時無情地離開;而業和祈願是內在的法,一旦產生就會一直跟隨心識。因此,只有修心才不會落空。
那麼,
如何修心才能利益,並且是最圓滿地利益行者?有沒有此類妙法?
的確有!也就是再也找不到比串習普賢行願更大、更圓滿的發願了。如果以慧眼見到其中大義,就一定會極為注重在自心上建立普賢行願的最大緣起。因為每修一次,都是在心中建立最完善的密碼。這種以盡法界量來設定,乃至虛空界盡之間永無窮盡的大願,在緣起上註定永遠不會消失。又以念念相續無有疲厭的願力,再以導歸淨土作為速成的方便,就能在舍報的刹那間如同箭射般,快速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第二個方向。
然而奇怪的是,有人說:「我特別注重修普賢行願,但對往生沒興趣。」又有些人在念前半部分願文時,好像還有些真心發願的意思,念到「願我臨欲命終時」,就不是志求生西,而是認為此處要保留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去西方」。其實這很離譜,因為普賢菩薩是教導我們以導歸極樂來完成大願。整部大願王極關鍵的這一要害之處,怎能被當成無關緊要的囉嗦話而隨便溜過呢?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色身的勢力無法維持,四大分離、諸根散壞。身體尚且如此,何況外在的親屬、權利。當離開人世的時候,任何親屬無法跟隨,即使是貴為王者,他的輔相、大臣,乃至所擁有的王宮、國土,或者轎車、豪宅、存款等,也絲毫帶不走。
此時,什麼才能作為引導呢?其實只有在心中建立的大願王會在一切時中引導自心向前,並直接趣向極樂世界。如果能夠每天隨經文祈願,當願力加強到一定量時,則無論何時何處都會有願力的牽引。譬如世間男女愛執深重時,發燒說胡話也還在叫著愛人的名字——作意深刻,深入骨髓,就會達到任運而起的地步。世間惡法尚且如此,何況是發起了稱合本性的普賢行願力,加上每天不斷地去熏習、堅固?
人到了關鍵時刻,往往是感受平時最深重習氣的引導。邪惡之心一旦串習深刻,會任運而起;串習賢善之心也是同樣。如果對普賢行願有著無比深淳的信仰,有著確然不拔的勝解,就根本不用擔心迷失方向,一切時中願王都會引導自心走上無比寬廣的大道。因此,修持願王是對自己最大的護持,也是最大的昇華,它會使未來的前途無限美好。
如是每次念《普賢行願品》都應當猛利地祈願,使所修集的善根唯一以普賢願王來印持回向,再加上注重往生極樂世界的發願,自己一定會迅速圓成。——因地正直,果豈紆曲?以不虛願力的牽引,臨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因此,經中也以決定的語氣說到:在一切都不相隨之時,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間往生極樂、絕不墮入生死惡趣。
問:念佛就能往生,為什麼還要修《普賢行願品》呢?
答:修《普賢行願品》有極大的增上力量,真正能跟大願王相應的人都是上品往生。作為快速圓成的極重要因素,它也是信、願、行中“願”的最完善內涵。念佛人應當將它視為往生的圓滿正因,奉為日日必行的功課。
往生後的殊勝果報
普賢行願是如何快速推進成佛的進程,或者如何使心性得到極迅速的開發?唯有認識到此中法門的圓頓,我們才會注重因地的修持。
總括而言,進程是兩步飛躍,從而速成道果:
第一步,即生生入淨土,生已面見佛陀、得到成佛的授記;
第二步,得授記後,迅速開發自心的功能力用而成佛。
其中第一步驟: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生前以至誠心修習普賢行願的人,往生淨土當時就見到阿彌陀佛和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這些大菩薩們色相端嚴,具足功德,都圍繞在阿彌陀佛身邊。還見到自己坐在蓮花裡,得蒙阿彌陀佛給自己授予成佛的記莂。
記莂
佛教語。指佛為弟子預記死后生處及未來成佛因果、國名、佛名等事。
如果是小乘的根性,往生時會感得阿彌陀佛和比丘眾前來接引;修持普賢行願、圓滿大乘正因的行者,所感當然是直接面見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並立即得到成佛的授記。
第二步驟: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得到授記後,就會在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中,普遍入於十方不可計數的世界裡,以無礙的智慧力隨眾生心而作利益。這便是文殊智和普賢行圓滿的發揮,也是回向簡軌中「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的圓滿實現。
總的來說,普賢行願攝在兩種願力中:
一是以智慧窮證法界,
二是以大悲遍入眾生界作利益。
兩分結合,即稱為菩提心、大道心或無上道意;如果廣演開來,則由於普賢行願函括了無數支分的內容,而成為圓滿周遍的行願之海。如是因地在自心深處,已設立了願海的全套內容,之後就能和彌陀願海加被眾生徹證法界的願力充分相應,猶如函蓋相稱一般。乃至後來往生見佛,得佛授記,就得到彌陀神力無礙地深入自心,如四十八願所說,極其廣大地開發功德,包括超勝的六種神通、智慧、辯才、陀羅尼、三摩地等。迅速登地後,繼續由普賢行願力攝持,以時間而言,入於無數劫海;以空間而言,入於無數世界;以智慧而言,成為大如意寶性,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任運地普作饒益。這就是從體普賢發揮出用普賢,而極為圓滿、高效地行持利他事業。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得授記後不久,就能夠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就無上正覺,轉妙法輪。也就是速疾圓成佛果,之後化身在無數世界,示現降魔、成道、轉法輪等稀有事業。以此能使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裡的眾生發起菩提心,並隨其根性教化和成熟眾生。如是直至窮盡未來劫海之間,都能極廣大地利益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