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
近年來,正念禪在西方日漸盛行。其實,正念的概念最早來自於佛教,而正念禪則是西方心理學界將佛學運用於心理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所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通過練習呼吸、關注身體、觀察周遭事物,幫助人們緩解壓力,提升正面情緒。
因為它的方法既簡單又實用,所以頗受大眾歡迎。但是隨之也產生了一些誤解和疑惑:
正念禪是什麼?
它和佛教的禪定有什麼區別?
這種正念禪和覺悟有關係嗎?
正念禪的本質
首先,假設人是一台電腦,那麼,這台電腦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硬體,一個是軟體。人的硬體就是身體,軟體部分則是精神。所以,人既有肉體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就像肉體需要空氣、食物、水等,精神也需要相應的東西。這兩個需求,任何一個得不到滿足,人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如果不鍛煉身體,人就會生病;精神如果不鍛煉,我們同樣也會生病。所以,無論有沒有信仰,每個人都需要心靈的訓練,這是人的基本需求,跟任何宗教信仰都沒有關係。
我們的軟體,它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還有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和佛性,共九種。其中前五識分別對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接觸到外面世界時所產生的感覺;意識則負責判斷、構建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末那識就是佛教所說的我執;阿賴耶識是整個意識領域中非常關鍵的一個;佛性則是我們心的本來面目。這是佛教心理學的觀念,它沒有教條、信仰的成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親身感受得到。
圖一
通過圖一我們可以看到在修正念禪時發生了什麼。當人進入正念禪時,身體的軟體(精神)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的五種感官可能會暫時停止;修得非常好的時候,第六意識的波動也會停止,心直接進入了阿賴耶識的狀態。
如果用海水來比喻這九識的話,意識到視覺的這部分波動很大,就像波濤洶湧的海面一樣;而下面的三條線,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性則是一個非常平穩的狀態,就像海底一樣如如不動。從意識到視覺,越往外心就會越浮躁。修正念禪的時候,意識不是往外而是向內,如果能夠進入到阿賴耶識的層面,就會進入到非常平靜的狀態。
為什麼修正念禪可以化解我們的壓力?因為所有的擔憂、壓力、煩惱都在意識的層面,阿賴耶識的層面沒有這些。進入正念禪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出來以後,因為遠離了浮躁,忘掉了之前所有的壓力,就會感覺到非常的輕鬆。就像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空氣很悶,當門一打開,呼吸到外面的新鮮空氣時,這時候整個人都感覺到非常的爽快、輕鬆和自由。這種訓練是一個現實當中存在的、實實在在的事實,無關教條與信仰,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輕鬆感覺。
如果在阿賴耶識層面修得好,個人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覺就會發生巨大變化:空間的變化是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時間的變化是打坐五到十小時,感覺上就像過了五分鐘。但一般人所進行的簡單的正念禪修,是無法進入到這個深度的。
正念禪 ≠ 佛教的禪修
正念禪雖然來自於佛教,但現在它已經沒有佛教的內容了。就像一個三明治,它本來有好幾層,現在只有一層,雖然可以吃,也能填飽肚子,但已經不是完整的三明治了。我們把三明治當中的一片火腿或者一片菜葉,當作一個食物是沒有問題的,但當作一個三明治是不對的。同樣的,如果我們把正念禪當作佛教的修行來修的話,那就有點不對。佛教的禪修需要智慧和慈悲,上面是智慧,下面是慈悲,將正念禪夾在智慧和慈悲中間,然後它才能夠成為一個佛教的三明治。
因為正念禪可以解決很多的心理問題,所以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很流行。雖然它已經從佛教裡面脫離出來了,但是仍然可以幫助很多人。不過,用這個正念禪的時候,還是要按照佛教的傳統方法去做,這樣才比較安全。如果把傳統的方法全部打亂、打破,則有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的作用。就像中醫的按摩、推拿、針灸,如果懂醫術的人去做,就能治病;如果不懂的人去做,對身體就有傷害。正念禪也是這樣,如果懂的人去做,可以解決我們很多的心理問題;如果不懂怎麼去用的話,也會導致一些負面的作用。
所以,藏傳佛教或大乘佛教對正念禪的態度就是:把正念禪從佛教當中分離出來,用於解決大家的壓力,這個完全沒有錯,可以這麼做。佛教裡的任何一個東西、任何一個方法,只要對大家有利、能夠幫助人,都可以用。但是用的時候,要按照傳統的方法去做,這樣就能避免負面作用,效果也會更加地明顯。
什麼樣的禪能讓我們覺悟?
就像我們肉眼所看到的光,它無法穿過皮膚與肌肉看到骨頭,只能看到皮膚的表面; X光則可以穿透我們的皮膚、肌肉,然後看到裡面的骨頭。同樣的,正念禪也無法突破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再深的地方是什麼樣,它不知道;而佛教的覺悟就像X光一樣,它穿透了阿賴耶識,看到了阿賴耶識背後的東西,那就是佛性。
圖二
通過圖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覺悟的智慧已經穿透了阿賴耶識,直接進入到佛性的境界當中。在阿賴耶識層面雖然沒有明顯的壓力和擔憂,但還是會有細微的煩惱,是一種相對平靜;在佛性層面則連細微的煩惱也不存在,是一種絕對平靜。
「佛性」這個名詞雖然跟佛教有關係,但是它的本質卻跟佛教沒有任何關係。無論有無信仰,我們內心的本質就是這樣。譬如大海,颳風的時候,雖然海面上波濤洶湧,有各種各樣不同形狀的海浪,但海底始終都是如如不動的。同樣的,儘管意識的表面有各種各樣的現象,以及種種不同的觀點、分歧,但本質是一樣的。凡是有意識的生命,包括動物等,都有這個佛性。
就像這個物質世界,從表面上看,一棟樓、一個人的身體、一朵花……這些現象都是不一樣的,但是這些物質最深的地方都是一樣的,微觀世界都是原子、電子、原子核之類的東西,甚至遠在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天體,構成它的物質跟我們的身體也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這個只有顯微鏡才能發現,我們的肉眼永遠看不見。
精神世界也是同樣如此。雖然大家都擁有這個本質,但是平時我們發現不了,我們感覺到的都是它的表面。在精神的最深處,有一個我們從來都沒有發現的東西,它是非常透明、純潔、光明的。所謂的純潔就是沒有任何污染,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煩惱;所謂的光明跟現在的這個光沒有任何關係,就是說它沒有黑暗的部分,很純潔、單純,非常清淨、乾淨,佛教就是用這些詞彙來描述它。這個跟我們的修行沒有任何關係,它是先天的、自然的,不是人為創造的,只要是一個有意識的生命,它的本質都是這樣。
那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就是去發現它。如果我們具備非常有穿透力的智慧,就可以穿透阿賴耶識看到自己內心最本質的部分。那時我們會恍然大悟——原來心的本性是這個樣子!之前我們從來不知道「我」是什麼,雖然有無數的哲學、無數的智慧描述自我是什麼,但還沒有到這個之前很難真正懂得。在覺悟的瞬間,我們徹底瞭解了自己,徹底明白了「我」是什麼。有些人會高興地笑,有些人會激動地流淚,會有各種反應,這就是發現自我。
覺悟之後
圖三
這張圖也是證悟,但有一個地方跟之前的不一樣。上一張圖(圖二)只有佛性,其他東西都停止了,中間沒有任何東西;這張圖還有視覺、聽覺、意識等這些,但是很淡。一個證悟了的人從打坐中出來時,在現實生活中工作、生活時的狀態就是這樣。
在圖三中可以看到,我們的視覺到意識都存在,但是上面有一層佛性的顏色,它們本身的顏色和佛性的顏色重疊在一起。這個重疊,在大圓滿、大手印當中就有一個名詞,叫做「六根自解脫」。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自解脫的意思是什麼?比如我們還沒有覺悟的時候,如果眼睛看到漂亮的東西,我們的意識就開始有欲望、有貪婪;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我們心裡就開始不高興。那麼自解脫以後,我們的眼睛可以看世界,但是眼識不會產生煩惱;我們的意識也可以思考很多的事情,但是它不會帶來煩惱。我們可以照樣地生活,照樣地工作,照樣地看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不會像之前那樣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煩惱,所以我們可以過一個非常輕鬆、自在、愉快、幸福的人生。
也許有些人會想,如果眼睛看到了美好的東西也沒有貪心,沒有欲望,那麼是不是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變得很消極、很負面?這樣的生活會不會很乏味呢?不會的。因為這個時候,這些貪瞋癡煩惱不在了,而且我們擁有了更好的智慧和慈悲,所以生活就變得更加地有意義。
如果願意的話,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我們的佛性。如果暫時不想看得這麼深,那我們可以用正念禪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雖然人生並不長,但這段時間中,我們也可以過一個比較有意義的生活。
注:本文根據慈誠羅珠堪布相關開示編輯整理
素材來源:
慈誠羅珠堪布2018年北美系列講座《正念禪和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