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緣起.擁抱快樂》
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基礎篇
佛法裡每一個基礎概念,既是挖寶的工具,也是引路的探照燈。基礎愈扎實,愈能沿著礦脈走得愈深,獲取珍貴的佛法寶藏。
P37
雖然外在世界的緣起關係也必須認識,但對於佛教徒而言,透過學習緣起,真正要探究的核心是「樂因與苦因」。對此可分為兩個方向:
第一、產生苦的緣起,也就是在輪迴流轉的緣起;
第二、產生樂的緣起,也就是從輪迴解脫的緣起。
我們耳熟能詳的「四聖諦」,就是如此產生的。
了解緣起的概念後,要探究的核心是苦與樂。苦的部份又分苦諦與集諦,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樂的部份分為滅諦與道諦,滅諦是結果,它是最究竟的樂,道諦是原因,它是獲得滅諦的方法。由此可知,四聖諦的內容,包括兩個因與果的關係。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
苦樂是緣起而來,不過許多人會認為是無因生,或是宿命論
P38
《苦諦》
苦諦分三:苦苦、壞苦、行苦。以「解脫」為目標而學習苦諦時,三苦之中最主要必須認識的是「行苦」。但現在我們先把苦諦的範疇限定在「苦苦」,討論導致這種苦的原因。
「苦苦」可以概略地分為兩種:1來自身體的苦、2來自思考方式的苦。
P38L6
《集諦》
集諦分二:業集、煩惱集。
從一般的分類來看,業分為善業與惡業,以下我們也會以這種分類方式做為說明的基礎。不過,將來討論到「集諦」時,這種分類就不夠周延,必須要用另一種分類:非福業、福業、不動業來說比較好。
造成「苦苦」的原因,所涉及的業是惡業。一般而言惡業分為十種,以下針對苦苦討論業時,範圍也會限定在「以十惡業為主的惡業」。不過大家應該要知道,這十種分類並沒有包括所有的惡業。
惡業從煩惱產生。煩惱的分類有廣有略,廣的來講有八萬四千種;比較簡單的分類則是: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
六種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染污疑、我慢、染污見。
二十種隨煩惱是:忿、恨、惱、覆、嫉、慳、諂、誑、憍、害、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惡業因為煩惱而產生,而煩惱的生起則多數與貪欲有關。雖然並非所有的煩惱都是由貪而起,但目前我們談的粗分煩惱,它們根本的起因都是貪欲。貪欲有很多種,包括對於色聲香味的貪欲、對自己見解的貪欲等等,這些貪欲的根本都是「對我的貪」,都是「無法捨棄我」造成的。
再次統整以上的概念。所有的困苦都來自惡業,惡業來自貪瞋等煩惱,許多煩惱的根源與貪欲有關,而所有的貪欲都來自「對我的貪」。根據以上的論述可以得知:苦的根源是「對我的貪」或是「無法捨棄我」。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
對我的貪和無法捨棄我,是一樣的嗎?
P40
《滅諦》
透過對治而使煩惱不再產生,因此徹底根除內心的不快樂、以及由煩惱為動機而製造的痛苦,這是真正的滅諦。
雖然目前我們無法完全根除心中的煩惱,但隨著對治的能力愈強,貪著今生妙欲等的煩惱就會愈小,只要煩惱愈小,內心的不快樂、種種麻煩與困難也會變小,這種轉變可以算得上是「相似的滅諦」。
P40LL4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
暫時削減煩惱的道,我們都很需要!
《道諦》
現證無我以上的道,是真正的道諦;在尚未現證無我之前,為了遮除煩惱而做的種種實修,包括觀修無我、慈悲心、不淨觀等,可以算是「相似的道諦」。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用了一個恰如其分的比喻來詮釋四諦:從一個人生病、看病、吃藥,到最後重獲健康,醫生治病的過程一般有四個步驟:
➀ 必須知道病的本質;
➁ 必須要斷除病源,如果不將病源根治,想直接阻止病痛是沒有用的;
➂ 給藥;
➃ 藥到病除。
任何醫生給人治病,都必須經歷這四個階段。
首先,如果不知病因就無法下藥,知道病因但沒有藥、不懂藥理,或下錯藥也起不到作用,所以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必須從知道病因入手。同樣,四諦也和治病的四個步驟相對應:「苦諦」是所知,「集諦」是所斷,「道諦」是所修,「滅諦」是所獲。
慈誠羅珠堪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