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
1.在資糧道與加行道階段所行的布施等的六度,還談不上是真正六度。真正的六度是要從見道開始。才能真正的幫助到眾生。
2.在資糧道的階段,所修的功課都是「緣起」的,還沒證到空性。但是,見道時就證到空性了。這個關聯性必須弄清楚。
達賴喇嘛
「下根者」生起出離心時不需要「空正見」。
他從善知識處聽聞「輪迴苦」、「業」與「煩惱」使有情輪迴的教授,即雖未涉及空性的道理,但已涉及「行苦」的內容,並思惟「業」與「煩惱」帶來不斷生死輪迴之苦而生起出離心。這樣生起出離心,並不需要空正見。
「上根者」生起出離心則與「空正見」有密切關係。
真正輪迴的痛苦是「行苦」,「行苦」的因是「業」與「煩惱」,「業」與「煩惱」的根源是「無明」。
「無明」是顛倒實執。「無明」所執與實際不符合,一切現象因緣和合而有,如幻而現。
了知空性就會知道煩惱可斷除,解脫是有可能的。
當知道解脫是可以達到的,希求解脫之心就會非常堅固,由此而生堅固的出離心。這是「上根者」生出離心的方式。以這種方式生起出離心,空正見就非常重要了。越透徹了解空性,厭離輪迴之心越強烈。
3.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在「唯識三性」中的「依他起性」就是緣起的意思。
4.順便介紹唯識三性的名相:
依他起性、遍計執性、圓成實性。
5.在資糧位依他起的階段修行的重點在跟緊自己的善知識,以免被煩惱所影響。同時,也要能做到「獨處耐寂」,就是持戒修行期間,一定會有所約束限制,要耐得住。
也就是神秀的「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的修法。
6.在資糧位的時候,業力大於佛加持的力量,自顧不暇,無力助人。
達賴喇嘛
當我們談到一位上師的加持或佛法的加持時,
“加持,究竟代表了什麽意義。
加持必須從你的內心生起,即使我們說的是上師的加持或皈依三寶的加持,它也不是源自外在的事物。當你心中正面的特質增長、負面的特質消滅時,即是加持所代表的意義
因此,當心的良善特質增強、不健全的品質削弱的時候,一個人便能夠獲得真正的加持。
7.進入加行位時,若能「入本體」來修,可以漸漸的佛力大於業力了。
8.加行位分四個階段:暖、頂、忍、世第一。
➀暖就是暖身慢慢地修的意思。用忍辱來修暖;用精進來修,提升,達到最高峰。此時全靠精進的力量。若精進度不足,會掉下來!叫做「頂墮」。
➁忍位須透由禪定來修。
➂世第一用四諦法來修。
9.要精進但不能攀緣,是要有智慧的抉擇。
10.在資糧道所行的六度,為什麼不是真正的六度呢?
A:因為還在五具意識當中。五具意識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沒辦法利益眾生。
11.佛教歷史有兩個有名的公案:
11-1達摩祖師與梁武帝
11-2六祖與神秀
12.關於11-1:
達摩祖師為什麼離開梁武帝呢?
因為兩人根性利鈍差別太大了。梁武帝仍停留在下士道的修行。只重視皈依業果,對真正的「出離」是沒有多大興趣的。(這也是今日大部分的FZ人所持的看法。她就是利用這種情勢來控FZ。)
13.下士道的修行,只要管好六根就好!《廣論》修習軌理中的四資糧:
密護根門、飲食知量、正知而行,悎寤瑜伽。
(一直停在這裡是不行的!
很多人說做不到啊!所以必須受戒、持戒!加速自己超越下士道!)
14.寂慎法師常常說FZ莫名奇妙,不從上士道起修很奇怪!反而只學依止法。
(這是給外界垢病的地方。)
15.六祖與神秀(11-2)之間的關係也一樣!
16.達摩、六祖的修法是直接進入真心本體去修!意思是説他們兩人用極大的精進力及堅固力,把心守護好,令心一直任運安守在持戒狀態,不被世俗的三毒所引誘。用空性、無相(不執著相)、無願(不執著的願)的三解脱門來修行。
一直守住這種方法,終於證果。
這叫「守真,妄自滅」的方法。
17.「守真妄自滅」的修法就如一開始就「將自己當成佛」!守住成佛的願,而妄念自然消失!
17-2.反觀梁武帝、神秀,只知道大家都有病,一直在處理自己的病體,處理不完!進步有限!修行修得煩煩惱惱!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的判斷,什麼是盜賊、什麼是地雷、什麼是寶藏,你才不會錯用心了。所以這個三性在整個唯識的修止觀是非常關鍵的,你要馬上判斷出來:哪些是你的錯誤的認知、哪些是一種正確的功德、哪些只是一個過渡的橋樑,你不用管它的。
一、依他起性:
依——依托;
他——眾緣。
謂宇宙萬法,皆須依托眾緣而得生起,即以賴耶種子為因,借諸眾緣而生。萬法既依托眾緣而生,則所現如幻如化,無有實體,但有緣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這個依他,這個依就是依托,這個他,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來,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緣。
比方說這個杯子,這個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變現出來?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業力,你自己的業力、眾生的業力,那麼也就是說,就是這個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眾多因緣。
那麼什麼叫做「眾多因緣」?
就是宇宙間的萬法,就是我們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托眾緣而生。
什麼叫「眾緣」?
就第八識的業種子,還有我們臨終的那個攀緣執著的心的結合,而所現的一種如幻如化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空體的,它只有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業力的種子變現出來的那麼這一部分。諸位,當你的阿賴耶識是個種子的時候,它有善惡的概念,只要這個種子變成果報了,這個果報就沒有對錯了,它對你就不能構成障礙。我們在乎那個種子,因為那個潛伏的功能,在臨終是有引導性的。一旦種子變成果報,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為它已經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它對你的來生沒有影響了。
我們以前都是把心放錯了,我們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們注意果報,而忽略了我們第八識潛伏的那些種子善惡的功能,其實這個你錯了。當這個種子變成果報的時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為它對你來生不會構成影響了。
什麼是「遍計所執性」?
二、遍計所執性:
遍——周遍;
計——計度。
凡夫六、七識,不了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於中妄執為實我、實法,無時無處不周遍計度,此即「遍計所執性」。
這種周遍計度執著:就是這個第六識跟第七識,它不能了達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夢如幻。就是當我們的業力變成果報的時候,本來這個果報,已經變成果報了,它已經對你不能構成威脅了,因為它那個種子功能已經被破壞了,但是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果報,就把今生的果報,執著是真實的,就心隨境轉,就把心住在這個果報當中,就產生了生命的盲點——我法二執了。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是對往生最大的障礙,那個執著的,執著那個假相的心態。
我們在心接觸果報的時候,第一個當然是感受,可能是快樂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沒有形相的,一種直覺,那麼感受很快過去以後,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
第六意識,它會產生一個取相跟分別,當第六意識開始活動的時候,它會把外在的相狀,把它轉成你內心的影像,這是第一個,第六意識開始透過你的想象力,把外相轉成內相,然後,再把它加以分別。這一分別以後,這個相狀就有變化了,如果你是樂觀的人,你的相狀,會往好的方向變化;如果你是一個悲觀者,你的相狀,就往不好的方向變化。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一旦安立名言以後,這個相狀就產生變化了,但這個問題還沒有在這裡喔。那麼一般人把相狀加以分別以後,大部分的相狀就過去了,但是有少數的相狀被保留下來,就是它給你一個特殊的感受,特別是給你快樂的感受,或者特別痛苦的感受。那麼這種感受,太強烈的感受,第六意識它的影像,快樂痛苦的感受,會刺激到第七意識的我愛執。當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這個「我執」結合以後,那就構成你生命的盲點了。因為你透過取相分別到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對你來說就是一個輪回的力量了(僅僅有妄想,還不是輪回的力量)。
我再講一次,我們的生命就像放電影一樣,它是從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這個都沒有錯,生命在釋放果報都沒有錯。但是我們的心跟這個影像接觸的時候,取相這個也沒錯,你第六意識把這個眾生的共業,轉成你自己的業力,你自己受用影像,這個也沒錯。那麼第六意識取相以後,開始分別,這個地方,錯的還不是很嚴重,開始分別了:這個東西是好的、是壞的,把生命開始對立了,好、壞區分出來,安立名言了,這個地方問題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給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對你的刺激太大了,那麼它會大到怎麼樣?驚動第六意識背後的老板,就第七意識出來,它把第七意識引出來,那麼當第七意識出來的時候,它會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這個影像上,然後這個影像就永遠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種引導你輪回的力量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掉以後,我們會來投胎,因為你心中有太多執著的影像在裡面,在誤導你。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個就是遍計所執性,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乾淨。
什麼叫「臨終起顛倒」?
這個就是「顛倒」!你心中累積太多這種我執、法執的影像,這個臨終隨便一個影像出來,就是一個輪回的力量——愛取,這個就是一個問題點,就是盲點了。第二個,就是經過你的取相分別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就留在心中,變成一種遍計所執性了,這第二個。
遍計所執性-
N周遍計度執著→第六意識-取相&分別→第七意識-引導你輪回的力量-帶有執著的妄想
什麼是「圓成實性」?
三、「圓成實性」:
「圓」——圓滿;
「成」——成就;
「實」——真實。
即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顯此遍常體非虛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麼圓成實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會產生兩種結果:
一個是你錯誤的理解產生遍計執;
第二個是正確的了知走上圓成實。
我們看「圓成實性」,圓成實,我們先看這個成,關鍵在這個成,它是一種清淨解脫的功德,叫「成」,一種成就一種清淨解脫的功德,而這個功德是圓滿的,它普遍一切的時間空間,等到你得到以後,它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實的、它是沒有變化的。
也就是說,我們依止二空的智慧,那麼就著依他起當中開顯的諸法二空真如的實性,那麼這種實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實不虛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當我們遇到依他起的時候,你不生起執著,你知道它的本體是無所得的,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你就累積了一個圓成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它是解脫輪回的力量。
所以諸位,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生命會累積兩種力量:
一個遍計執的力量,你的執著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引導你輪回生死;
第二種力量是圓成實的力量,它會讓你從生死裡面解脫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是兩種力量都有。
所以輪回的根本,與其說業力,你不如說執著更為直接。沒有執著,這個業力不能串成果報的。
相狀永遠沒有錯,是你抓著相狀不放。所以是這個遍計執,問題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顯現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釋放完它本來自己會消失掉,那麼為什麼在你的心中永遠沒有消失掉?因為你把它抓住了,而這個就是你臨終的地雷了。
什麼叫做「顛倒想」?
就是這個,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種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兩三個,但是只要有一個出來,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盡棄了,因為你的佛號的力量,絕對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麼?
破遍計執,不是破相狀,破你的執取。你把相狀放掉就好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講無分別智之前,先知道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什麼。那麼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遍計執,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復到你內心的平等。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你之所以不清淨,是你自己去惹塵埃的,所以破遍計執,開顯圓成實,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
====================
淨界師父這裡說出了一個重要概念:
業力不可怕,不能障礙我們往生,而是執著障礙了我們。比如,念佛人,業障重、念佛有妄想,這並不可怕,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功德,完全可以接引我們往生。但如果有妄想、有業障,導致自己很擔心恐懼,害怕自己不能往生,這就是執著了,執著於自己的妄想業障,是這個擔心恐懼,在障礙我們的往生解脫。
業障不可怕,執著於自己的業障,從而產生“疑”,這個很可怕,“疑”乃五毒煩惱之一,是修行人大忌。
妄想也好,業障也罷,難道不都是虛妄不實的嗎?!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功德才是真實的,我們執著於一個虛妄不實的東西,而懷疑一個真實的,這就是為什麼諸多念佛人很多不能解脫的根本原因。
妄想、業障也是依他起性,而依他起性的本質難道不就是圓成實性嗎?!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三自性又稱三自相,
也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簡稱為遍依圓或三性。
是唯識宗的主要理論法義,唯識宗的主體思想即是唯識無境,三界萬法皆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名一切種子識)所變現,世尊在許多經典中都說有三性。
三自性係指一切有情生命中的三種重要法性,此三性必須依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前提才能存在。
「遍計所執性」即「妄想自性」,
陳那稱有人怕蛇,黑夜見繩而誤以為蛇,是一種虛妄的實在,「凡夫之妄情,周遍計度種種因緣生起之諸法,執取為實有,曰遍計所執性」。見繩誤蛇,一條繩就是依他起性。
《成唯識論》卷八:
「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由於繩索是麻做成的,麻就叫圓成實性。
《大乘入愣伽》:
「無明愛及業。諸心依彼生。以是我了知。為依他起性。妄分別有物。迷惑心所行。此分別都無。迷妄計為有。心為諸緣縛。生起於眾生。諸緣若遠離。我說無所見。已離於眾緣。自相所分別。身中不復起。我為無所行。眾生心所起。能取及所取。所見皆無相。愚夫妄分別。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
三自性是唯識論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唐代義淨三藏撰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即稱「相宗以三性為宗」。
《楞伽經》中說:
「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識聚,二種無我義,涵蓋諸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