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的修行道--二轉法輪
二轉法輪
在二轉法輪時,佛于王舍城外靈鷲山宣讀《般若波羅密多經》。
二轉法輪應該視為佛擴大開釋初轉法輪的主題。譬如,佛在二轉法輪時所開示的苦諦,不僅把苦當作苦而已,更把苦視為自己和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苦,因此內容就廣泛多了。當他的解釋集諦時,苦的原因就不只是煩惱而已,還包括煩惱所遺留下來的微細習氣,因此解釋就比初轉法輪深入。
滅諦的解釋也是比以前深入。在初轉法輪時,滅諦只是被提到而已,但佛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中,則詳細解釋滅諦的性相和特色。他描述滅苦之道,以及滅的真正狀態是什麼。
道諦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中也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佛所宣說的殊勝道,包括空性的體證和廣度一切有情的菩提大悲心。因為佛在二轉法輪中強調悲智雙運,可以說是初轉法輪的進一步開展。
雖然四聖諦在二轉法輪中有比較深入的說明,但並不是因為有新的觀點未曾在初轉法輪中提及。這有如許多主題,非佛教系統曾經給予詮譯而佛教則否,並不表示其他系統比佛教來得深入。初轉法輪未曾說明的四聖諦苦幹特色,二轉法輪都加以說明和發展,卻不違反初轉法輪所描述的佛道架構。因此,二轉法輪的說明比初轉法輪深入。
然而,我們確實也發現二轉法輪有某些教法與初轉法輪相矛盾。因此,大乘提到經典有二大類,
第一類可以直接從文字表面意義去解釋,
第二類必須深入探討。
根據大乘佛教的四依,經典可以分成了義經和不了義經。
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這可以從佛陀的話得到證明,他說“比丘善知識,不要只是因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話,應先中以分析和嚴格檢驗。”
在二轉法輪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佛陀進一步說明滅諦,尤其詳細解說空性。因此,大乘以二個層次詮釋這些經典:
一、字面意義,亦即空性的呈現。
二、隱藏意義,亦即道次第的潛在解釋。
三轉法輪(一)
需辨了不了義
佛陀說了很多法,歸類起來可以分為三藏、十二分教等,若從內容去講,不外乎引導有情解脫、成佛。
無論是解脫或成佛,都必須培養「空正見」—人無我的空性智慧,或法無我的空性智慧,其餘的修行,也都是幫助空正見的培養。
在講空性時,佛陀自己講了三個不一樣的內容,「初轉法輪」時講說的,與「第二轉法輪」不同,「第二轉法輪」時講說的,也與「第三轉法輪」時講說的不同。
對此,如果是外道,可能就會說這是有衝突的;
自宗是說,因為所化有情不同,所以講了三轉法輪的內容。
一般,我們認為三轉法輪是從「時間」上去區分的,因為世尊在成佛之後,即轉了「初四諦法輪」,之後才轉第二轉法輪,最後才轉第三轉法輪,但是這是錯誤的認知,三轉法輪是從「內容」上去區分,不是從「時間」上去區分。
初轉法輪講了《阿含經》,是圍繞著「四聖諦」在講,所以稱四諦法輪。
第二轉法輪講了廣中略《般若經》,說一切法是諦實空。〔1〕
〔1〕初轉法輪時,針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七個內容談四聖諦,到了《般若經》,則針對一百多個法談空性。有些經典,如《般若心經》,是很簡單地提到五蘊自性空等,有些經典則會詳細講色自性空,受自性空等。
第三轉法輪說了三性三無性,即遍計執才是諦實空,依他起、圓成實是諦實有。談到第三轉法輪,一定會提到《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是世尊回答十位菩薩的提問,內容共分八個章節。
其中勝義生菩薩請問一段,才與此處的討論有關,勝義生菩薩問:
世尊,您在瓦拉那西仙人墮處鹿野院講了四諦法輪,後來又在靈鳩山講了無相法輪。
您為什麼在第二轉法輪時,講了自相空、自性空呢?
世尊回答時,又說了三性三無性,即第二轉法輪所說無自性是依他起生無自性,遍計執相無自性,圓成實勝義無自性。
總之,對於空性,雖然佛陀講了三種內容,但是只能接受一種,要用另一種方式接受其他二種。因此,是從佛陀時代就有不同的說法,到了後期,出現了《唯識宗》與《中觀宗》。
唯識宗直接接受第三轉法輪所說的內容。不能說他們不接受《般若經》,因為《般若經》也是佛講說的,所以他們也要接受,但是他們會轉換成第三轉法輪的樣子來接受。
中觀宗不同於唯識宗,中觀宗直接接受第二轉法輪的內容,而把第三轉法輪的內容轉換成第二轉法輪的樣子來接受。
由此就有了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為什麼會有了義與不了義?
如果佛經可以全部被直接接受,就沒有所謂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就是因為要轉換來接受,需要轉換接受的就是不了義,可以直接接受的就是了義,所以才有了義與不了義。
宗喀巴大師寫了一本《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來探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