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交付給三寶
除了要達成的目標
不懷抱任何多餘的期待
就這樣安心地過下去
1
我有時會想,如果有人對我非常好,真是危險的事!因為我的心會慢慢覺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他在就沒問題。
變成這樣很糟糕!我應該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應該盡力朝這個方向訓練我的心,並且養成習慣才對。有人對我好,若那時我有警覺也許還好;但如果沒有,一不小心,我就會變得非常依賴他而不是依賴三寶。
身邊的順緣愈多、愈圓滿,愈有皈依它們的危險,所以要小心。從某個角度來看,世間圓滿是好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人生有缺憾反而更好。我有時會想,如果有人對我非常好,真是危險的事!因為我的心會慢慢覺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他在就沒問題。(2013.11.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圓滿與否觀待心態如何!不過無苦無出離
2
遇到困境時,我們自然會想找人幫忙。修皈依,其實是順著已有的習慣,只是把求救的對象換成三寶。若能串習嫻熟,很容易就能運用得上。
身為佛教徒,皈依本來就是應該盡力修持的項目,而且,臨死時若能生起皈依心,來世就可以用更好的狀態繼續學佛。所以,要從現在就開始訓練自己,設法生起皈依的證量。 。(2010.9.7)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皈依太重要了
所有宗教都談皈依,不過佛教更強調皈依,依止佛法,讓自己皈依佛的法身
任何宗教都是把自己交給皈依處
用這個方法降低我執,虔敬歸處,愛眾生
3
P28
對佛教徒而言,皈依既是必備的基本功,也是可以練到很深的大法類。高手有高手要修的皈依,只求今生趨吉避凶的人也有可修的皈依;就算把標準放到最低,只是嘴巴唸「皈依佛」也很有幫助。由於經常憶念佛,來世見到佛像就會感到很親切,聽到佛號馬上就會很歡喜。
經常思惟死亡無常有助於生起強大的皈依力道。正如有位上師說的:「雖修最深的密續之王,若未生起死無常觀即為淺;若已生起死無常觀,雖修入門的三皈依亦為深。」
《大解脫經》說:「若人聞者。至心憶念。欲壽終時。值善知識。教令三稱。三寶名字。作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如是唱已。其人命終。不到三塗。隨意所樂。十方世界。皆得往生。應奉諸佛。見諸菩薩。」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如果經常憶念佛,即使臨終前一時想不起來,但經由旁人提醒,跟著唸三皈依,下一生必定不墮惡道,而且可以隨心所欲投生到十方世界的任何一個好地方,在那裡值遇佛菩薩,聞法並漸次增上。
《三摩地王經》也說:
「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功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
若不是過去曾經累積很大的福德資糧,今生不會這麼容易聽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幾句話。知道這些好處並時時回想,就會明白並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2010.9.7)
性弘法師 指導開示:皈依就是,捨得的歷程
皈依就是自力依止他力的最好例子
4
修皈依時不要只想著自己,還要想著遇到同樣困境的其他 人,以及處境比自己更辛苦的其他眾生,帶著大家同聲對三寶
說:「我與一切有情,一起向您求救。」
我們很難做到完全不顧自己我愛執,只請三寶救別人,所以不用刻意把自己排除在外。向三寶求救的人有自己,還有其他一切受苦的有情,此時求救的人就成了「我們」。用這種方式修皈依,也是在練習慈悲心。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一切眾生當中就有自己,這是很好的放大心量練習,也就是我和眾生互相觀待的緣起見
5
眼前遇到的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其實不知道。生病可以是獲益的因緣,快樂也可能是受害的因緣。眼前得到了某種快樂,我們可能很高興,但未來我們可能會因此受苦很久,甚至做出傷害別人的事。
我不知道現在遇到的是不是好事,但我清楚自己的目標是利益有情、成辦佛果位,只要能達成目標,在我身上發生什麼事都可以!所以,一切就交給三寶,就這樣對三寶說:「您看怎麼好,就那麼辦!如果生病好,願我能繼續病下去,如果痊癒好,願我能儘快痊癒。」把心交付給三寶,除了要達成的目標,不懷抱多餘的期待,就這樣安心地過下去。這樣一來,你的皈依會非常純淨。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交給三寶,實修道次第
無論苦樂都信仰皈依三寶,用法來生活,真的是不容易
6
皈依三寶,不是因為今生不順而請三寶幫忙,是因為懼怕輪迴、我執、煩惱而向三寶求救。那麼,佛弟子可以請三寶幫忙解決眼前的問題嗎?
不只可以,而且應該。因為這樣不但有助於解決眼前的問題,又能培養向三寶求救的習慣。養成這種習慣非常重要,因為 它不但能在臨終時幫助你容易皈依,也容易在中陰階段憶念三寶,從而保障你至少下輩子不墮惡趣。
《廣論》在「皈依學處」裡講到皈依後該做的事,其中有一項是:「隨作何事,有何所需,皆當供養啟白三寶,棄捨世間諸餘方便。」這段話的意思是,無論需要完成什麼事、解決什麼困難,應當向三寶啟白,不可請託世間天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皈依學處。(2011.1.14)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養成皈依的習慣,才會在危急之時得到救護
7
有些佛教徒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就去拜託世間天神。表面上他會說:「就像佛教徒生病也應該看醫生,暫時解決今生的病痛;我也只是暫時請世間天神幫忙,並沒有皈依他。」雖然口頭上分得很清楚,但內心的界限卻愈來愈模糊。
一不順利就去拜託世間天神,漸漸養成習慣,遇到性命交關的危機,例如搭飛機突然遇到亂流,在極度緊張害怕的時候,恐怕就會向最習慣拜託的世間天神求救。如果不幸死亡,等於是在皈依世間天神的狀態中往生。學佛學了半天,最後卻在這種狀態中死亡,不是很可惜嗎?
不如做個果敢的決斷吧!從今天開始,無論什麼事都只向三寶求救,不再拜託世間天神!或許有人認為某些事情佛幫不了,只能拜託世間天神,但這種想法既不符合事實,又完全不合理。「佛有能力救怙眾生」是用正理獲得的結論;「世間天神會幫忙」只是信者恆信、完全沒有道理的說法。遇到事情就去拜託世間天神,既不確定有效,又會養成極壞的習慣。歷史上記載某人在臨終前祈求世間天神幫忙,後來投生為世間天神的眷屬,這其實是想當然爾的結果。
若需要修法,就唸誦《心經》、《度母咒》、《度母儀軌》、《大白傘蓋佛母儀軌》等直接向佛祈求的儀軌,一般的求神儀軌就不要用吧!這樣一來,你養成的皈依與祈求的習慣才會很純淨。(2011.1.14)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神佛的差別在於自己,是否完整了解佛的功德和意義
西藏修行人,也大量依靠護法神的幫助和加持,
主副是必須非常清楚的
《大般涅槃經》云:
雖有信仰,沒有智慧就會增長無明的因;
雖有智慧,沒有信仰就會增長邪見的因。
མདོ་མྱང་འདས་ལས།
དད་པ་ཡོད་ཅིང་ཤེས་རབ་མེད་པ་ནི་མ་རིག་རྨོངས་པ་འཕེལ་བའི་རྒྱུ།
ཤེས་རབ་ཡོད་ཅིང་དད་པ་མེད་པ་ནི་ལོག་པའི་ལྟ་བ་འཕེལ་བའི་རྒྱུ། ཞེས་སོ།།
《大毗婆沙論》云:
「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癡。」
8
如果有一天,生命裡出現一個很有能力、又很願意照顧我的人,但願那時我能看出它是險崖、是警訊而不是好事,因為,我可能會漸漸把自己整個託付給他而忘了三寶,這是很可怕的事。
就算不談來生,這輩子也沒有真正可靠的人與事。某個跟你一起過日子、一起經歷快樂悲傷、對你關懷備至的人,說不定在五年、十年後,你們漸漸爭執不斷,最後變成仇敵收場,這種例子應該很常見。即便他始終如一地善待你,但一生的時間其實很短,再怎麼美好的關係終究會在剎那間結束,從此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成為完全陌生的人。
慬哦瓦尊者的《開啟修心門扉》是一本很好的書,內容是捨棄今生,有機會可以看一看。捨棄今生屬於下士道的內容,但它像個自成一格的小村莊,別有一番風景。要設法讓它撼動你的心,而撼動的方法是去實修。《入行論》第八品的開頭講的也是這些:捨棄今生,然後去修習菩提心。
了解佛法的人,會知道實修的核心是菩提心與空正見。透過觀修死亡無常並生起些許體會,就會努力直趨佛法的核心了。(2013.10.18)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美好和不好其實都是短暫的
希阿榮博堪布
佛陀教我們放下對這無常世間的常執
其實我們不想放下也在放下
這一生不就正在離我們而去麼
因為執著
失去顯得格外痛苦
9
以下這件事很重要,不只對你,對我也是。
如果仔細檢查,會發現我們都有皈依世間安樂的心。例如,雖然知道不要倚靠金錢,但只要想到能支持基本開銷的來源斷了,就會感到緊張與不安。這種心情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沒有察覺,然而它是不對的。當然,我們不必故意讓自己連基本生活都過不下去;但不要把心交給它、不要皈依它,要這樣鍛鍊自己的心。
唯一該皈依的對象只有三寶。雖然無法馬上做到,但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從自利的角度看,只要三寶在,無論失去什麼、即使孤身一人也可以,因為我全心託付的對象只有三寶;然而,這不表示我從此不再與任何人建立任何關係。無始以來至今,我維持的一切關係都是為了自己,但從今天開始,我不再只為自己,我可以為別人而維持某種關係。
為了他人,該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對個人而言,我一無所求。就用這種心去練習看看吧!(2013.10.18)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世間隨緣,正皈依三寶
歸依錢是不對的,但是想要真實的法財,是一個增上的心
10
心啊,很愛捉弄人。心說:「我不求快樂了!」結果人就變得容易快樂;心說:「不管!反正我一定要快樂!」但這事很難,因為它要依賴很多因緣才行,結果人就變得不容易快樂。
不要快樂反而快樂,要快樂反而不快樂。
說實在的,讓今生快樂最好的方法就是捨棄今生,只是大家不愛聽。不過,我也只是懂得道理,並沒有產生證量。我的修行不好,由於沒有好好觀修無常與業果,所以我根本做不到捨棄今生,也無法減少對今生的貪著。但是,我有體會到這個法類的珍貴與重要。所以,在我病到無法實修,眼看著痊癒無望,今生所有的目標與希望都落空,人生跌到谷底之時,只要想起「捨棄今生」幾個字,緊繃的心馬上就感到放鬆。
這輩子一定會結束,何時結束很難說;結束時,為此生努力的一切,在那時一點用也沒有。所以,要把眼光放遠,只要可以獲得來世的安樂、解脫的安樂、成佛的安樂,這輩子無論發生什麼,我都接受!
或許你也可以試試。眼光放遠,捨棄今生。(2017.9.4)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為什麼不求快樂,心反而容易快樂呢?
心的「色彩」隨時都在改變
每一天、每一剎那都不斷在改變
反映著「從頭上飄過」的不同念頭、情緒等景象
但是,心本身也猶如海洋一般從來沒有改變過
無論反映的是什麼
它一直都是乾淨、清澈的
摘錄自《世界上最快樂的人》p.65
11
愈深入探究就會愈明白,除了三寶之外,其他的人事物都不可保信;即便它們無意欺騙,但由於本質是苦諦,終究無可避免會走到這一步。
一旦有朋友,我們就把心交付給朋友;一旦有錢,我們就把心交付給金錢;一旦有名,我們就把心交付給名聲。皈依的對象太多,於是無法真正皈依法。
雖然無法馬上做到,但要試著把自己的心交付給法!只要能學到一點法,其他什麼都可以失去。心底存有這樣信念的人,再大的困難不但無法真正傷害他,反而是助他進步的大功臣。 (2013.10.18)
12
人生似乎有應付不完的麻煩事,雖然情節會換,但基本上就是沒完沒了。就在某個困境終於好轉些、可以鬆一口氣時,另一個麻煩又來了。不必對這種情況大驚小怪,也沒有什麼好感嘆的。還沒獲得解脫前,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如果留在輪迴可以解決問題,又何必努力追求解脫?
想解套,唯一的方法是證空性。所以,不管你覺得自己是不是這塊料、能不能修、能不能證,都沒有商量的餘地,一定要在空性上努力,因為它是獲得解脫唯一的方法。不做這件事,其他事做得再多,都不可能解脫;若不解脫,困難就會不斷地向你湧來,你頂多只能暫時喘口氣,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輪迴沒有起點,但可以有終點,就看你要不要出手解決。輪迴的根本是我執,消除我執的方法只有修無我、證得無自性之理。如果這些話是真的,那麼不論你能不能證得,光是能沾到一點邊、讀一點書、聽一點法,都表示你非常有福報。若不是過去生曾經很努力,很難有這種機會。
所以,不要因為聽不懂空性而氣餒,要因為有機會學習空性而感到無比振奮!(2014.3.3)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學空性大家會振奮嗎?
Q:所以可以面對境界時,覺得既然是空性,那就了解緣起造成的,就空掉,自己心不亂,它是它,我修我的,是可以這樣修下去嗎?
A: 很好的問題
宗大師在《道次第攝頌》說,
「根本定時如虛空,出定後得智時如幻化」
如幻化就是空性修行人對待境界的方式,就像看電影一樣,電影再怎麼逼真,我們一時之間會因電影引發各種情緒,但是你不會把電影本身當成是真的。不當真也不是說不要認真努力,而是該認真時要認真,不過不要把這一切當成真的 它只是幻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