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夢、解夢,看佛教如何解夢
索達吉堪布
在清華大學解夢
人生如夢如幻
佛教中講,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跟夢沒有什麼差別,比如《金剛經》中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華嚴經》中也說「一切諸法悉皆如夢」,這與電影所表達的現實與夢境的關係非常類似,而且有人在看了電影之後,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身處現實世界。
在座各位可能堅信夢境與現實之間有非常大的差別,但如果我們以理性和智慧來觀察,恐怕並沒有辦法判斷我們今天究竟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交流。大家可能覺得這不可思議:現實就是現實,夢境就是夢境,夢境是虛幻的,不可能和現實一樣真實。但實際上,佛教不僅有教理,還有邏輯上的剖析去探討現實與夢境的關係。
比如,雖然你現在覺得現實與夢境有一定差別,但你有沒有理由證明你現在不是在夢中呢?能不能至少舉出一個充足的理由?也許你會說:「我們現在身體所接觸到的物質、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每一樣都是實實在在的,這怎麼會是夢呢?」但事實上,當我們觀察夢境的時候就會發現,夢境中的整個場景,包括自己也都是存在的。
可能有人還會說:「我們在現實與夢境中對時間的感知有一定的差別。」但事實上,昨天、甚至更久以前的一切經歷,跟昨晚的夢境沒什麼差別,因為昨晚的夢在此刻也只是一個回憶的對境而已;同樣的道理,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也和明晚的夢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它還沒有發生,所以你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未來是實有的。那我們當下的現實生活又是怎樣的呢?當下的生活和夢境也沒有什麼差別,因為我們在夢境中也會經歷所謂的「當下」。
有人還會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處的時間非常長,而在夢境中所處的時間非常短。」這也不一定,因為在每天的二十四個小時裡,我們至少有七八個小時都是在夢中;同時,白天的時間也是虛幻不實的,當我們用智慧觀察時就會發現,我們找不到它的本體。因此,不管從與事物的接觸還是從對時間的感知來看,現實與夢境的確很難區分,這就是佛教中「人生如夢如幻」的道理。
通過夢 ,改變思想
《盜夢空間》中有個主要的情節:主角進入到其他人的夢(潛意識)中,植入一個想法,從而改變做夢者的思想和行為。電影中所描述的夢是一層一層的,一個夢中還有另一個夢,不斷地層疊,而直到最後,主角也可能只是一直生活在夢裡。一層又一層的夢境,讓主角有條件實施所謂的「盜夢」,也就是控制別人的思想。那電影中的「盜夢」又是如何實施的呢?就是通過層層的夢境,進入到一個人意識的最深層,並改變它。
佛教的一些歷史公案中也有類似的故事。比如漢地的《大藏經》中記載,佛陀有一位元大弟子叫嘎達亞那,他也有過「盜夢」的案例。嘎達亞那有一位弟子叫眉希羅,曾是一位大國王,但他對世間產生了厭離心,於是出家跟隨嘎達亞那尊者精進修行。有一次,他在森林中遇到了阿槃地國王的王妃和宮女們,便為她們宣講佛法。阿槃地國王發現自己的王妃和宮女們在眉希羅面前聽法、接受教育,便認為是眉希羅在誘惑他的王妃,十分憤怒,於是命人毆打眉希羅。眉希羅覺得自己畢竟也曾是一位國王,如今卻無緣無故被人毆打,心裡很氣憤,便在心中發了惡願,準備還俗向國王報仇。嘎達亞那尊者勸他不要還俗,作為一個出家人不應該因為別人毆打自己就要去報復,但眉希羅完全聽不進去。最後,嘎達亞那尊者留眉希羅住最後一晚,允許他第二天還俗。當天晚上,嘎達亞那尊者以一種「盜夢」的方式進入了眉希羅的潛意識當中,令他做了一個夢。眉希羅夢到自己已經還俗,但他的軍隊卻被阿槃地國王的軍隊打敗,正當阿槃地國王要殺他的時候,他見到了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陀對他說:「你的師父不讓你還俗,你卻非要還俗,現在誰也幫不了你。」聽到這裡,眉希羅非常痛苦,開始呼喊師父的名字,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從夢中醒過來了。這個公案說明,有些尊者和佛菩薩可以通過所謂的「加持力」,進入別人的夢境,然後改變做夢者的心態和生活,這非常有意思。
讓人無處躲藏的「思想植入」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執著,而我們所執著的物件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呢?針對這個問題而言,從佛教的角度探討一些影視作品以及開展佛教與學術界的交流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因為世間當中的一些思想和觀念,或者某些大家認為有意義的東西,在另一個角度看來只是一種錯覺。比如說,現在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受到影視劇的影響,甚至有人說電影已經成了人們的一種「宗教信仰」,因為電影中的思想,已經深深植入到了人們的心裡,而人們也紛紛效仿電影中的種種行為,卻忘記了那只是電影而已。
科學的發展讓資訊傳遞得更廣,很多人都能輕而易舉地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但同時,科學的發展也帶來了負面作用,讓一些人沉溺在虛幻的世界當中。我曾經在另一所高校分析過《駭客帝國》,我覺得《駭客帝國》跟《盜夢空間》有一些不同。在《駭客帝國》裡,人們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而真實的世界則是高度機械化和數位化的。這部電影的科學背景是量子力學,通過抉擇,可以發現世界並非實有,而是建立在虛擬的網路之中。而《盜夢空間》的科學背景是心理學,討論了人們內心的作用。按照佛教的觀點來講,內心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源自於我們的心。唐朝的六祖惠能大師曾見到兩位僧人在辯論,其中一個說幡動,另一個說風動,而惠能大師說既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而是心動。雖然這個公案看似簡單,但實際上,生活中的一切思想和觀念都是「心」的作用。
人的心有兩種,一種是「公共的心」,一種是「自己的心」。什麼是「公共的心」呢?佛教中有個詞叫「共業」,它可以是大家共同形成的一種思想或觀念。比如,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喜歡使用網路、電視上的流行詞語。又比如,本來一件不怎麼重要的事情,但大家都把它當作很重要的事情來對待,這就是共業所形成的。所以,當我們面對現在的一些思想和觀念,分析它們最深層的含義時,也要一併觀察我們所生存的時代究竟是什麼樣的。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絕大多數人都處於各種資訊當中,每天都要看手機,好像沒了手機,連一個小時都待不住,甚至晚上睡覺前還必須要看一下手機,而早上眼睛還沒完全睜開的時候,就已經把手機打開了。在這個時代裡,我們甚至不需要「盜夢」,手機就已經控制了我們的心。
手機中真的有那麼多寶貴的內容,讓我們連一個小時都沒辦法離開嗎?我聽說在馬來西亞有一個禪修中心,那裡要求人們在禪修的一個禮拜中關閉手機,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是非常大的挑戰。我還聽說,有一家餐廳規定,只要吃飯時不碰手機,就可以享受五折優惠。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生活、通訊都很方便,何時何地都可以與他人取得聯繫,但同時我們的內心卻比較浮躁,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它究竟處於什麼狀態。
生活是如夢如幻的
《盜夢空間》英文名的字面翻譯是「思想植入」,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植入」的方法有很多,只不過我們很難察覺到。比如說,影視作品中所傳達的思想已經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思想被直接「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從而改變我們。所以,我們不僅需要觀察夢境,還需要觀察現實生活。當用佛教的方法來觀察的時候,我們不但可以發現夢境與現實十分接近,甚至最後可以將夢境與現實都抉擇為空性。
佛教中有一部重要的中觀論著叫《入中論》,其中講到:「乃至未覺三皆有,如已覺後三非有,癡睡盡後亦如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尚未從夢中醒來時,夢中人的心、夢中的對境、夢中人的眼根等都是存在的,而醒來之後,這三者就都不存在了。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還是凡夫的時候,我們的心、所有的對境以及我們的眼根等也都是存在的,但當我們真正了達一切萬法真相的時候,這三者就不存在了。
再打個比方,從佛教的觀點來講,一瓶水在人類和動物看來,它是一種可以解渴的飲料,但地獄眾生看到的卻是燃燒的鐵水,餓鬼眾生看到的是惡臭的膿血,天人看到的是甘露,佛看到的是一種現空無二的法界。我們也可以用其他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這裡有一杯飲料,對有些人來講,它是很好的飲料,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它可能有毒。又比如,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有些人認為他是好人,有些人卻認為他是壞人,還可能有人認為他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這說明外境並沒有固定的實有存在,如果有實有存在的話,那所有人的判斷都應該是一致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漢地的永嘉大師說過:「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夢中,六道輪回都是清清楚楚地存在,而當我們真正覺悟後,卻發現原來這些都不存在。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一定清楚這些道理,但如果用智慧來觀察就會發現,原來佛教並不是講一些毫無根據的故事。佛教的觀察方法告訴我們,現實當中的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如夢如幻」的,夢境與現實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差別,而正因為這樣,所以可以有「思想植入」,這些「被植入的思想」會改變我們的人生。
佛教的「思想植入」
其實佛教中的「思想植入」指的是對心的一種調整。《盜夢空間》的不足點之一是主角必須依靠外在的科學儀器(助緣)才能進入到下一層夢境。而在佛教中,不論是所謂的「盜夢」還是修行,每一個人都可以只依靠自己便能進入到思想的最深層。
我們現在的分別念都非常粗大,如果能減少分別念,達到無分別念的狀態,就像眼耳鼻舌身這些根識一樣,然後再進一步將無分別念也去除掉,就會進入到我們最細微的第八識——阿賴耶識當中。阿賴耶就像大海底層一樣,儲存著很多前世、今世所留下的習氣種子,這些種子會在將來成熟。而當我們睡覺時,雖然沒有了白天粗大的分別念,但阿賴耶上的種子卻開始活動,於是產生一些意識的迷亂現象,這就是夢。所以,佛教認為:夢,是前世漫長的生活所遺留下的一部分種子以及現世中我們日常所串習的心態造成的。有些人今生雖然沒有做什麼惡事,但卻經常做噩夢,這其實就與他前世留在阿賴耶上面的種子有一定的關係。
神奇的夢瑜伽
社會上有一些關於夢的培訓班,可以幫助人們把噩夢轉變成美夢,而且還可以慢慢改變原來不好的習氣。我聽說,有一個人曾經常在夢中感到恐懼,但當她對夢有所認識之後,那種恐懼感就慢慢消失了,這樣的案例很多。
當然,這些案例更多的是借助科學手段實現的,而佛教中的竅訣卻不需要任何外界説明。早在8世紀,藏傳佛教的蓮花生大士便給出了很多夢瑜伽的竅訣,感興趣的人應該去瞭解一下。夢瑜伽並不是傳說,實際上通過這種方式的修行,人們的的確確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我在這裡介紹一些基本的修法:
剛開始的時候,你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告訴自己現在是在做夢,同時也要將日常生活與夢境對比,慢慢你會發現二者之間真的沒有什麼差別。白天堅持練習的話,你就可以在夢中也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做夢,這叫做認識夢。當你知道自己在做夢的時候,你就可以想,其實夢中沒有真實的軀體,夢境可以隨著心意變化,然後你可以嘗試在夢中實現各種變化,比如變成飛禽、諸佛菩薩等等。當你熟練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在夢中做很多事情,比如一變多、多變一,甚至可以瞬間走遍東南西北。
歷史上,有些人可以在夢境中成辦很多事情,比如藏地歷史上有名的學者、第四世噶瑪巴若佩多傑,他的書房裡有很多書,但由於白天沒時間看,他便在夜裡依靠夢瑜伽翻閱,前一晚打算讀的書,可以在第二天清晨全部通達。我也很想有這樣的能力,自己白天特別忙,晚上經常一覺到天亮,但第二天醒來之後,卻一本書也沒有在夢中看到。但這種夢瑜伽的的確確存在,而且十分的殊勝稀有。我們佛學院有位非常有智慧的學者叫丹增嘉措,他寫過一本書叫《探索夢的奧秘》,你們方便的時候也可以看一看。他在書中引用了一些科學的觀點,同時結合了佛教中不共的思想對夢進行解釋。
夢參老和尚的奇遇
夢參老和尚在漢地很出名,他早年做軍人的時候曾有一段與夢有關的經歷。
當年他要從北京去南京讀黃埔軍校,但在出發前的那個晚上,他夢見自己掉進海裡,然後被一位老太太救到了岸邊。老太太指給他一個方向,說那條路上的宮殿將會是他的終生歸宿。他醒來後和住處的一位老者談了這個夢境,老者說他提到的這座宮殿和北京附近的兜率寺很像,並建議他去看一看。於是他便騎著馬,帶著士兵去了兜率寺,而那裡也的的確確和他夢中的景象一模一樣。經過再三的請求,他最後在兜率寺出家,法名「覺醒」,但後來他自己又取了「夢參」這個名字。在此之後,他還有好幾段與夢境有關的經歷。
出家前,夢參老和尚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僧,甚至連三寶的名字都沒聽過,但卻因為一個夢境改變了一生。他也曾到藏地學習藏傳佛教。我去年看到鳳凰衛視對他的一個採訪,他當時應該已經99歲了,但思路依然非常清晰。我覺得有些人因為心淨,所以他們的世界也很清淨,他們的智力、身體等方面也都不容易衰退。現在很多人怕臉上的皺紋,怕頭上的白髮,但如果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那會對自己的身體很有幫助,比任何保健藥都有效。如果心清淨,世界也是很清淨的,但如果心醜惡,那世界中也不會有快樂和美好。因此,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心處於什麼狀態中。
心是一切顯現的根源
當我們用智慧觀察時會發現,心在萬法當中非常重要。整個世界,包括所有眾生都是依靠心的力量而形成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眾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意思是我們這個世界以及眾生等等,雖然顯現上是各種各樣的,但實際上都是由心產生的。佛陀曾經說,心不存在,業也不會存在。因此,當我們把「心」斷掉,業也就隨之斷掉了。
比如,世間當中的很多價值觀,是因為我們的共業而產生的。又比如,社會上很多人都會感受到焦慮、悲傷、痛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們共同的因緣造成的,這些共同因緣的根本都與我們的心有一定的關係。因此,你的痛苦、快樂、幸福,都跟心有一定的關係。當你認識到這一點,眼前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同時也會對佛教中「諸法如夢幻」的道理有進一步的瞭解,發現生活原來並不是實有的。
最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今天的交流,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呢?如果你認為是在現實中,可不可以給出一個充足的理由?
其實,我們越剖析就越會覺得現實不成立。如果以佛教的中觀思想來觀察,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實有的東西。這一點,從量子物理的角度也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因此,我們應該有必要進行「思想植入」:人生如夢如幻。這樣可以説明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現在很多人內心很亂,這是源於對這個世界沒有正確的認識。獲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若能借此對整個宏觀世界、微觀世界有個合理認知,對自他都會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