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WcSNax4QjvN_9zd938Ob_w
古代曾有過一個倫理學問題:當洪水到來時,一個只能救走一個人的男人,是去救他的父親呢,還是去救他的兒子?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提出這個問題很不可理解。
── 劉慈欣 《流浪地球》
作為一部「現象級」影片,《流浪地球》最主要的人物情感落點,是劉啟與遠在空間站的父親劉培強之間相愛相殺的父子關係。導演郭帆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中國式的父子關係特別有意思,倆大老爺們不太說話,我記得我爸只有在喝點兒酒以後才會跟我說點兒話,我看到最多的就是他的背影。」製片人龔格爾談到,他在寫臺詞時問在場的編劇們和爸爸的關係怎樣,他們都說,自己和爸爸從來不說話。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家庭。
為什麼在外面我們可以圓融通達地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回到家卻無法和顏悅色地面對最親密的爸媽?
愈親密愈傷害?
在心理學分析中,不論是自我認知、人際交往還是婚姻問題,最終都要追溯到原生家庭,尤其是幼年時期的親子關係上。這是一個人安全感、自信、信任、自我期待、對他人的期待等一系列價值觀的根本來源。
因為幼年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期,而幼兒最大的渴求就是爸媽給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也就是說,兒童最執著的是爸媽,在爸媽日常言行舉止中,如果安全感給得不足,或過於溺愛,都會導致成年後的性格錯位。
所以,最深的傷害往往來自於最親密的人。因為靠得太近,任何尖刺與棱角都無處躲藏。
還有什麼放不下
萬事萬物,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那些心裡解不開的結、跨不過的檻,實際上都是虛幻的一場大夢。
父母對子女的愛深如大海。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拱起身體扛住垮下來的房子,孩子被她保護在身下,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其實,又有哪個父母的愛不是這樣呢?自己省吃儉用受苦受累,把最香甜的東西給孩子吃,最暖和的衣裳給孩子穿,即使孩子長大了,也時刻牽掛他身體是否健康、家庭是否安樂、工作是否順利,幾十年如一日。
俗話說:「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父母的心很軟,愛就像流水一樣毫不停息,而子女的心腸就像石頭一樣堅硬,能天天惦念父母的人沒有幾個,好幾年不打一個電話卻大有人在。
父母是我們形體生命之本,是我們獲得人身的增上緣。《心地觀經》中說:「若隨順慈母之教而無違者,諸天護念之,福德無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欲報母恩,一劫之間,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亦未能報一日之恩。」
即使有時爸媽確實行事不當,固執難以溝通,但這麼一個對自己恩德無量的人,我們還能有什麼要求呢?難道,不值得去包容他的一切嗎?
流浪爸媽
有一天,我們也會發現自己年華老去,習慣了只惦記孩子,卻忘記惦記自己。身體開始衰退,眼看不清,耳聽不到,牙齒脫落,味覺和嗅覺也遲鈍了,外界的一切都變得模糊。病越來越多,三天兩頭跑醫院,吃藥的量和吃飯差不多。身體開始不聽使喚,行動艱難而緩慢,感覺忽冷忽熱,非常不清爽。退休後好像被社會遺棄了一樣,人際關係也慢慢淡化,頭腦昏沉,智力衰退,有時會控制不住情緒,被兒女嫌棄思想跟不上時代,沒法交流。最恐懼的,是擔心自己快要死去,面對一天天的衰老,感覺無助和恐慌,像一片落葉般飄飄忽忽,無著無依。
其實,老年人體力和心力都很虛弱,感覺無依無靠,會變得像小孩依戀爸媽一樣依戀子女,渴望子女的陪伴。而子女並不理解這一變化,認為爸媽永遠是那樣頂天立地的強悍著,不但沒覺得需要多給予他們照顧和陪伴,反而覺得他們逐漸變得無理取鬧,拖後腿,惹人厭煩。
拿什麼愛你
古人言:「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人總是要衰老,所以「當少壯之時,需念衰老的辛酸」。為人子女者自當孝養雙親。佛陀宣導弟子:「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中父母恩排在第一位,看一個人對父母是否孝敬就可推知他佛學修持的深淺。
儒家的《禮記》中言:「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最下等的孝敬是贍養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
中等的孝順是行為上讓父母心情舒暢,對父母的嘮叨不厭煩,過失不責備,缺點不抱怨;
大的孝敬是發自內心地尊敬父母,在心裡把父母放在很高的位置上,知恩念恩。
但在現代社會,很多子女僅僅是給些錢物,就以為自己已經很孝順了。
對於我們佛教徒而言,最上等的孝養就是幫助爸媽了知佛法的智慧。
蓮池大師在教言中說:「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導父母念佛,最終往生淨土。」
在現代社會環境中,老人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如果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就會覺得很空虛。雖然社會上也提供了適合老年人的各種活動,但引導老人在面對記憶力、敏銳力、體力、心力都衰退的老化的自己時,仍能保持一分安於當下的睿智;面對衰老、病痛、甚至死亡,仍有一顆坦然勇敢的心,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了!哪怕能借用佛學的思想,放下塵緣,做到「一心」,不掛念兒孫,活出自己的精彩,這也是很好的。
歲月流逝,當爸媽年華老去、步履蹣跚時,希望春風不僅拂過他們臉上的皺紋,也能拂進他們的心裡,讓他們的心不再流浪彷徨,在溫暖中度過餘生。
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大集經》
恭錄自《格言寶藏論釋》《藏傳淨土法》
懂得退出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