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什麼是快樂的泉源?
編按:在1996年提出影響全球的《EQ》之後,丹尼爾‧高曼於全新鉅著作《柔軟的心,最有力量》當中,解析對三十年知交好友達賴喇嘛的長期觀察,並加上長年的心理學研究結果分析,帶領世人揭開達賴如何保有一個「柔軟的心」的秘密。透過情緒轉化,讓心平靜,我們都能從自身行為開始改變。
「什麼是快樂的泉源?」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向達賴喇嘛如此提問。
達賴喇嘛看看這位等著答案的學生,停頓了一兩下後說:「錢!」
再停頓了一兩下後再說:「性!」
接著又說:「夜店!」
他這一個玩笑,讓全場笑聲如雷。
接著他轉入正題說,當我們以物質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時,我們所追尋的就會是如此的感官刺激,比方如購物、美食、音樂、觀看運動等這一類的滿足或樂趣。但是,若我們只注重感官上的享受,我們將得不到長久性的滿足感,因為感官享受是非常短暫的。
沉溺在消費享樂中的生活型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快速蔓延,現在已深入到各個經濟已崛起的國家中,如中國,或印度。這種生活型態,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會因為只講究次要的物質需求,而讓生命價值變低俗。
達賴喇嘛不時會提到,有一次他接受一個富豪家庭的邀請,到他的家中做客吃午餐,之後再繼續他冗長的行程。他帶著羞怯的笑容說,當他在浴室時,注意到放藥物的櫃門是打開的。他瞧了一眼,發現櫃子裡滿滿都是鎮靜劑和止痛劑。
「許多人認為,金錢就是生活快樂的來源。金錢確實是必須的,有用的。但愈來愈多的財富,不會讓你的快樂也愈多。靠金錢換取來的快樂,太過物質性。」
這種形式的生活有一個缺陷:
就算在放縱自我,盡情享受的當下很快活,然而內在深層的憂慮,會很快就帶走這種快樂。如同止痛藥一樣,痛楚還是在那裡的,只是因為心有旁騖,讓你暫時遺忘掉那些憂傷。我們可能會獲得暫時性的解脫。但是,一旦有事物翻攪那些深層憂傷,快樂感就消失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更穩固的基礎,來獲得快樂和滿足感。」
達賴喇嘛闡明說:「減輕疼痛的適當方式是從內心著手,而不是透過感官的刺激。」這個方式的挑戰性在於,我們要先扭轉自己對快樂泉源的態度,擺脫對物質快感的追求。
「這不容易改變。我們現在真正的希望,寄託在本世紀的世代上,也就是今天的年輕人,與尚未出生的下一代。針對幸福人生的真諦和價值,給與他們正確適當的教育。我想,這是現在唯一的指望。」
他又說:「現今有很多人以為,只要物質生活有進步,事情就圓滿解決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物質享受可以讓身體感到舒適,但不是心靈上的舒適。」
快不快樂,是要看我們個人與他人互動的品質,而不是看我們個人的收入來定。因此,若要在多方面獲得身心健康快樂,最重要的一個外在因素是:我們是否可以感受到這份親近感。
達賴喇嘛另指出,同樣地,從家人親友處感受到的體貼、鍾愛,和信任感,會比奢侈品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感。他引用一份社會科學研究報告,其結果顯示:財富帶給情緒上的回饋是暫時性的。另說,當社會財富分配較平均時,其社會公民的整體滿足感也會較好。這似乎就是為什麼,如丹麥這樣的國家,在滿足和快樂評比上,總是常勝軍的原因。
如果幸福的真諦是:
先從微量的物質享受開始,之後則是培養精神上的品質,如滿足感和關懷心,依照這個目的發展出的經濟制度,即可讓兩種目標都達成。這便是達賴喇嘛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