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2018-02-25 慈誠羅珠堪布
《維摩詰經》講世界本來是清淨的,這和修不修行沒有關係。
了義和不了義的種類,我認為可以從四個層面來講:
從世間感官的層面,或從世俗諦的層面來講,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區分。
從第二轉法輪的層面來講,也有了義和不了義之分。
凡是講空性的經典,都是了義佛經;凡是講世俗諦的經典,無論是因果、輪回,還是其他觀點,包括出離心、菩提心,都屬於不了義經典。
第三轉法輪的層面,也可以區分一種了義和不了義。
第一轉法輪當中講的無常、無我、痛苦、有情世界、器世界等等的所有觀點,甚至包括宣講單空的經典,是不了義的。
宣講如來藏、佛性、光明的經典,才是真正的了義經典。
有多少個了義經呢?
雖然有如來藏五經、如來藏十經、如來藏二十經的說法,但最普遍的說法,是如來藏十經。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大乘楞伽經》、《解深密經》、《大涅槃經》、《大乘密嚴經》,在這些經典中所講到的世界本性,是非常透徹的——世界的本質包括空性與光明。
其他諸如宣講佈施、持戒、禪定、菩提心、慈悲心等內容的經典,都屬於世俗諦,都是不了義。
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經》,其最終意義和第三轉法輪的經典沒有什麼差別,但從字面內容的角度來講,由於其中沒有講到光明,所以是不完整的。按照無垢光尊者,與很多高僧大德、學者、成就者的話來講,《般若經》是半了義的,因為其中所講的空性非常透徹,就像《入中論》、《中論》所講的一樣,講的都是大空性。其空性的層面,是了義的。但缺少了如來藏、光明的內涵,雖然第二轉法輪的經典中,偶爾也有光明的字眼,但這不是第三轉法輪當中所講的光明。詞同義不同,所以第二轉法輪是半了義的。
從密法的層面,來區分了義和不了義。
凡是講不清淨現象的經典、論典,包括菩薩的五道、十地、六度等等,都屬於不了義,因為世界的本質是清淨的。凡是講清淨現象的佛經,都是了義的。
《維摩詰經》的第一品,就是講世界本來是清淨的,和修不修行沒有關係,雖然屬於顯宗的經典,但它的內容已經超越普通的顯宗經典了。麥彭仁波切、榮森班智達都講過,第三轉法輪的如來藏觀點,就是處於顯宗和密宗中間的觀點。
在修簡單的生起次第,比如五加行當中的金剛薩垛修法的時候,最後要觀想金剛薩垛從自己的頭頂融入,之後自己變成了金剛薩垛。我們不能認為,這純粹屬於一種觀想、冥想、幻想,是不符合事實的。其實,這是符合事實的修法,如果不符合事實,這樣修就沒用。如果沒有清淨觀,就根本沒有辦法接受此類修法。
從密宗世俗諦的角度來講,這叫做道世俗諦。普通人造了殺、盜、淫、妄等罪業,就要向金剛薩垛懺悔,金剛薩垛本身是佛,是清淨的。但從密宗的勝義諦或正世俗諦的角度來講,金剛薩垛和普通人本質上沒有差別,罪業、果報等現象實際上只是自己的一種幻覺而已。
無論修什麼樣的本尊,一定要有這樣的見解,否則不會成就。這四個層面,一個比一個深,一個比一個更接近萬物的真相。
我們學佛都是半路出家,在這之前受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每個人心裡都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如果缺乏聞思,一旦佛經中出現一些不符合現實的內容,更會加深自己的懷疑、疑問和困惑,甚至會嚴重影響我們的修行。了義和不了義的區分,就是解開這些疑問之鎖的金鑰匙。
世尊在很多佛經裡面都有授記,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佛經,是《大乘入楞伽經》。在這部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授記了很多人。其中最主要的有兩位: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
世尊授記,將來闡釋遠離有無之邊的無上中觀空性見解時,應該由龍樹菩薩來開演佛陀密意,這才是可信的。另外,佛陀又很清楚地授記,在佛陀圓寂四百多年以後,會出現無著菩薩,他會解釋佛陀的思想,區分大乘佛教的了義和不了義的差別。
佛陀的授記,是正確無誤的。我們就應該跟隨佛陀授權的龍樹菩薩去解釋中觀、空性,因為龍樹菩薩才是空性方面可信度很高的權威。
詮釋龍樹菩薩密意的權威人士,是月稱菩薩。此處把月稱菩薩稱為月亮,不是比喻的修飾方法,而是藏文詩歌的一種修飾方式。不說某人像天上的月亮或者鮮花,而是說這個人就是月亮,這個人的思想就是月亮,或者某個人就是花。「夜開」是一種蓮花。這種蓮花只有在晚上有月光的時候才會盛開,有陽光的時候就會閉合,所以稱為「夜開」。
龍樹菩薩的論點、教軌,就是這種在月光下才可以盛開的蓮花園,也即只有月稱菩薩才能領會龍樹菩薩的所有密意。
十五的月亮是圓滿、無垢、沒有黑暗的。龍樹菩薩的教軌已經把佛陀的思想解釋得非常圓滿,沒有任何漏洞、錯誤、垢染,所以是無垢智慧月輪。清淨、無垢、圓滿的月亮,可以在太空不受任何阻礙地任意遨遊。此處形容龍樹菩薩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宣講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任何唯識宗與小乘宗派都無法阻擋。就像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可以消除所有的黑暗一樣,龍樹菩薩的光明論點,也可以剷除內心的黑暗邊際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