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您快樂嗎?(下)
聖嚴法師
快樂來自自心
問: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如何能有源源不斷的快樂呢?
答:當然,追求快樂和滿足是自然的事,否則生命好像失去意義;我認為一般人要得到快樂,應該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滿意,要由自己的內心湧出快樂的泉水來。但太多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所以,要自己對自己滿意也不容易,必須是會思考、有思想的人才能覺得問心無愧。但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依賴親友對他的看法,常常因為別人的眼光、別人的評價而心情起伏、患得患失,產生很多的煩惱。
我認識一個婦人,早年離婚,辛辛苦苦把兩個孩子撫養長大;當時,兩個孩子很乖巧會對母親說:「媽媽好辛苦,是爸爸不好,我們討厭他。我們永遠愛媽媽,將來長大了,一定孝敬您。」
但是等到老大二十一歲已離家獨立,小的十八歲也準備自立了。這兩個男孩和母親的關係雖不至於反目成仇,但也疏遠了,偶爾還說出讓母親心痛的話:「像妳這樣的女人,難怪爸爸要離開妳。」
十多年過去了,換來這句話。這位母親來見我,她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她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難道錯了嗎?我告訴她:「妳確實錯了,錯在那『無微不至』地照顧。現在孩子長大了,談戀愛、交朋友,需要有自己的天地,不要妳管那麼多,妳再凡事插手干涉,他們自然會討厭妳,甚至變成仇人。」
所以,我常對上了年紀的人說,老了,要少念兒孫多念佛。孩子長大就要讓他出去闖闖,即使頭破血流也讓他去試;他們回來求助,就伸出援手,不回來也無需掛心。
另一個例子也很有趣。一對老夫婦事業有成、感情和睦,後來移民美國,三個孩子也有相當成就,一個是會計師、一個是律師、還有一個是醫師。這樣的家庭不是人人稱羨嗎?有一天,這對老夫妻到美國的道場來見我,我就知道他們不快樂,因為通常覺得快樂的人,如果尚未學佛,很少會到道場來。
他們的不快樂,是因為孩子在他們生日時沒有回來祝賀,連一通電話也沒打,好像彼此約好一樣,他們覺得被孩子冷落了。
於是我問他們:
「孩子沒打電話回來,你們的生日就沒過了嗎?」
「也過啊,可是感到很失望。」
「那你們有飯吃、有房子住、有錢花嗎?」
「有啊!」
「那你們還缺什麼?」
「缺孩子的孝順。」
「你們三個孩子在人前對你們的態度如何?」
「他們表現 得很好。」
「那就夠了吧!你們在家衣食無缺;在外人人稱羨、面子十足,該滿足了吧!」
就像前述兩個故事一樣,大多數人在青壯年時,把生命全寄託在家庭、事業上;年老時,又寄託在兒孫身上,都將自己寄託在外在的人事上,這樣就很難得到大幸福、大快樂。
問:難道要割捨一切,才知道自己是否真快樂?
答:不是,是要為他人設想,考慮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時、空與過程裡。像那對移民美國的老夫婦應該想到,三個孩子的工作壓力其實很大,他們忙於事業、家庭,不也跟自己年輕時一樣嗎?只是目前大家都處在人生「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罷了。
問:是否只要常為他人設想,自己和別人都可以感受到快樂?
答:也不是,換一個時、空為人設身處地著想,是幫助自己解開困局,擴大心胸,至於別人能不能因此而快樂,還得看因緣。
這麼多年來,我受恩於許多人,但我沒有辦法集所有的力量來報恩,甚至還讓恩人受委屈。譬如早先是很熟的朋友,後來因為主、客觀環境的變化而疏遠,他們有他們的想法、做法,我也有我自己的路要走,不能順著他們的方向,自然無法滿足他們對我的期望,於是他們就感到失望了。
遇到這樣的情境,我是無力處理的,因為因緣際遇人人不同。因此,我在面對學生、弟子時,就會學習設身處地,轉個念頭看事情。在我的弟子中,有好幾個年紀輕輕就過世,也有還俗結婚;更有自立門戶,甚至成為基督教徒的。但我不會因為他們的作為而不快樂,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行為,不順我心、如我意是很正常的,我自己不也是這樣讓一些人不快樂嗎?
還有一些離我而去自立教派的學生,在外公開批評我,寄書給我看。我瞭解他們的想法,但要我改變,跟著他們的方向走,當然不可能。這麼多年來,我始終走同一條路,他們有不同的思考,要走別的路,我只有祝福他們。老話一句,「因緣不同」嘛,只要他們快樂就好,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快樂才行呢?這是沒道理的。
至於那些成為基督教徒的人批評我,更是自然,因為他們現在的立場與佛教已截然不同,當然會批評我,這也沒什麼好生氣。
摘錄自《歡喜看生死》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聖嚴師父的開示讓我們知道,具量的善知識只會祝福弟子走好自己的人生,不會用依止法要求弟子必須為了他如何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