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佛陀
竹慶本樂仁波切
在缺少真實的連結之下,師生之間的隔閡中充滿了各種投射與想像。
學生們心想:「哇,這人被稱為『大師』,他的悟境一定深不可測,說不定已經成佛了......」
我們在眼前這一位人類身上,投射許多自己關於「老師」的概念,也因為我們覺得這樣的大師所具有的智慧是自己遠遠所不及的,在我們心中,他開始變得有點像是神一樣。站在他面前會讓人有點害怕,我們開始覺得好像應該討好他,恭維他,對他言聽計從。
然而,真正的尊敬不應該是如此,這也不是佛陀的原意,當佛陀說到老師時,他所用的說法是心靈「朋友」( spiritual friend),而不是「大師」,也不是個嚴厲的訓練員。
有時我們會聽到一些弟子說:「如果我這樣做或那樣做的話,師父會不高興的。」真的是這樣嗎?再想想,有些事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我們對這個人的了解真的深入到可以預測他的想法與感受嗎?無論如何,修行的重點不是要去取悅任何人,而是要脫離無明,真正能完完全全做自己。
所以,揣摩上意、投其所好不是一個正確的概念。
相反地,我們應該好好檢視自己,仔細想想自己的動機,那麼我們就可以有把握地說:「是的,這麼做是正確的方向。」或者「不,如果我這樣做的話,會把我的修行搞砸的,毀了解脫的機會。」這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我們選擇在教導我們,給我們意見的那個人身上安上「老師」、「師父」或「上師」的名稱,然而原始的佛教用語只是「善知識」:心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