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道挾持了見地
宗薩欽哲仁波切
釋迦牟尼佛,我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不過就我個人而言認為是有點“不幸",釋迦牟尼佛被擺上了神壇。他自己從來沒有鼓勵這樣做。
佛陀最有名的教言之一就是“請來瞭解,而不是請來加入"。
釋迦牟尼佛被看成是最重要的革命者之一。就如大家所知,他自己是位王子,他是受“追尋真理"的願望所觸動。他反對那種有某個真實存在的並可以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的想法。為此,甚至到了今天,佛教的導師們告誡我們:
「研究佛教即是研究自己,而研究自己即是發現“無我"。最重要的是,發現無我即是與對他人“心懷慈悲"有關。」
我讀到過禪宗大師們說:「如果你在街上見到佛就把他殺掉(見佛殺佛)」,有人認為這是很大膽的言論。可是這正是佛陀本人在諸如《金剛經》等經文中所說的,假如你把佛看成某種身形,某個音聲,某款標誌,那麼你沒有真正見到佛。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好!簡而言之,佛陀所教授的是,儘管我們有無窮的情緒、染污和迷惑,人類的自性仍是好的。“好”這個字只是個相對的詞彙。你們肯定聽說過“佛性”這樣的詞彙,而且有時隨處可見它被寫在書法中。你們甚至肯定聽到過類似這樣的表述 – “眾生皆有佛性”。但問題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裡,我們好像並不是這麼做,並不是這麼想。那麼,這個“眾生皆有佛性”的表述僅僅是個詩意的表達嗎?我們要知道,非常重要的是,佛陀在大乘經文中說,我們的染污沒有不能被遣除的。它們都能被去除,儘管它們可能很牢固,它們看上去就像是你的本性,但是不管怎麼樣,它們是能夠被淨除的。
佛教的道被引介就是以此為基本見地。道永遠是如此複雜,因為大多數時候,道要用染污的語言來表達。就好像如果你非常想降服某個公認的壞人,最有效、快捷和安全的方式就是在行為上和想法上都跟他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在佛教的道上,你最終會看到很多儀軌和符號,這讓當代的懷疑論者很疑惑。我相信在他們這些人,比方說科學家們的眼中,當他們去探訪佛教寺廟的時候,看到水果和食物被供奉在佛像前,他們肯定禁不住把這理解成是神靈崇拜。這是我們的挑戰:“不要讓道挾持了見地"。但這非常難,因為如果沒有“道",你無法找到“見地"。
有一位西藏的大師龍欽巴尊者說過:「當有人拿手指頭指著月亮的時候,很多人看到的是手指,而不是月亮。」所以手指“挾持”了月亮。有很多時候,佛教的“道"挾持了佛陀的“見地"。甚至在西藏,一個小小的地方就有如此眾多的繁複,不同顏色(法派)的帽子,非常荒唐。你們肯定聽說過黃帽系,紅帽系...,各種不同的東西。當然因為牽涉到錢財,牽涉到權力,牽涉到影響力和迷信,事情變得愈加糟糕。
在我做結語之前,我想說的是,佛教的智慧在當今世界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個很困擾的命題。它能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說的可不是那種僅僅去某個僻靜之地做個週末閉關,充電後回來工作之類的。這固然不錯,並非壞事。我說的也不是去到某處寺廟供香,祈禱期望得到某種信心和加持之類的。這些都很好,我們不能排斥它們。
佛教能奉獻給當代社會的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我就總結兩點。
“1緣起"的哲學思想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前所未有的必要。我跟那些辦學校教導學生的人說,在當今世界,直截了當地教導道德和倫理很難,因為他們很懷疑。但其實我們的孩子需要知道的是:「每一件事都是有後果的」。比方說你手裡捏著的筷子,說不要用筷子因為會破壞環境,這麼說並不聰明,很愚笨,因為現代人對“名譽"可沒有什麼耐心。我們的孩子們需要知道這雙筷子引發了很多狀況,不只是壞的,也有好的。它有可能在某地提供了就業,但是這雙筷子也在世界的某地帶來了某種後果。
所以瞭解這些“後果",換句話說,“緣起”是佛教哲學思想可以教導的一個方面。如果我們真的熱衷於保護生命、地球與和諧,「緣起的知識是關鍵」。我是這麼想的。很有趣的是,現代人最大的一種痛苦是“寂寞"。當然他們會感到寂寞,因為他們都把自己疏離在一個房間裡看著某個電視或電腦的頻道,或者發著手機短信,或者他們變得疏離,是因為他們不想“介入"或"相互依賴"。
在諸多佛教能夠奉獻的方面中,第二件事:
是一個非常精密的“2沉思"體系。我們都知道“心"是最有力量的,沒有心的話我們一無是處。但我們有多少工具和裝置是能真正揭示「心的實相」的呢?甚至連嘗試的人都沒有。心有一個功能,一個非常獨特的力量就是「他能觀照他自己」。如果沒有“觀照自心"本身,我們就錯失了我們生命的大部分,事實上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這真是很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