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藏傳佛教珍寶釋
無著菩薩應該是在《阿毗達磨集論》中,對於如來《緣起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行」所宣說的「十二緣起支」作同理類推。亦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行」三句語詞,無著菩薩在解釋其意義時,將經中的這三句語詞解說為「三緣」。
「三緣」是什麼呢?不動緣、無常緣、效用緣,是為「三緣」,在經中是怎麼說的呢?
所謂「此有故彼有」說的是不動緣。所謂「動」意為:念頭的起動。指並不是世間創世主以動念為前行所產生;唯是依賴因與緣而產生。由於有這種因與緣的事物,所以有果事物,故說「此有故彼有」。知道了嗎?說的是不動緣。唯以因緣而產生之外,別無其他;絲毫沒有世間創世主以及永遠存在的恆常因。
所謂「此生故彼生」的「此生故」說的是:只是「有」並不足夠,因緣——令果法生起者以及於果法的產生能有助益者,而那個能助益也必須是由因緣所生;以此破除「由恆常因所生」。不是恆常因所生,而是無常因所生;凡是能生的因,必定是無常。明白嗎?要生果,因本身……凡是能夠產生果所生的事物被命名為「因能生」,其本身就必須由因所產生,必須具備無常的本質。所以說:「此生故彼生」。對於世尊所說的這語詞,無著菩薩乃解釋為「無常緣」;常與無常二種所知當中的無常,說為「無常緣」。
再來要問:「具備無常本性的有為法,能夠生出各式各樣的任何一種果嗎?」這並不能夠;故說「效用緣」,即是世尊說的「無明緣行」。由於無知而完成苦因,所以是由於無明而造作苦因。由於如此,苦因的造作者是源於無知,故世尊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依據識的因素而有名色…」等等。對此,無著菩薩解釋為「效用緣」。不論果的情狀如何,果的行相必須由一能生者、具效用者,是由這樣的隨順因所產生之外,從不隨順因並無法產生;故說:「效用緣」。共說成三緣。
《大正藏》第 31 卷,頁 711 中
相者。謂無作緣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是緣生相。由此相故薄伽梵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廣說。
此有故彼有者。顯無作生義。唯由有緣故果法得有。非緣有實作用(不是一個有實作用的創造主)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顯無常緣生義。非無生法(無因生)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無明緣行等者。顯勢用緣生義。雖復諸法無作無常。然不隨一法為緣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諸法功能差別故。如從無明力故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分別支者。謂分別緣生為十二分。由十二支緣起差別故。何等十二。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