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希阿榮博堪布
為什麼大多數所謂學佛者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脫?因為大家在心底不認為輪迴真的那麼苦。解脫之道始於對苦的正確認識,不從正確認識痛苦著手,脫離輪迴幾乎不可能。
煩惱無盡的糾纏,這就是生活。
煩惱無盡的糾纏,這就是生活。
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缺憾的世界裡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
人們對痛苦通常持四種態度:
有人希望痛苦儘快結束,以為眼下的痛苦結束了今後就會一直幸福;
有人在痛苦的同時不忘享樂,痛苦並快樂著;
有人雖然不再懼怕痛苦,但痛苦妨礙了他的修行;
有人擁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無始以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過得更好更快樂,更有安全感,然而,這種追求至今仍沒有結果……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糾正兩個錯誤,我們很難得到真正持久的安樂,一個是在缺憾中尋求完美,另一個是只想自己快樂。
事物之所以無我,是因為它隨緣生滅。因緣具足現象產生,因緣缺乏現象就不會產生,因緣變化則現象變化,因緣消失則現象消失,這就是緣起。
死亡只是當前生命的結束,這段生命所承載的因果仍將繼續,新的生命在繼承舊因果的同時又將造作新的因果。連接前世、今生、來世的,不是一個具體的「靈魂」,而是未斷的因果關係,因果的傳遞不會因為死亡而終止。
一般人面對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學佛人因為懂得因果,懂得承擔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顆堅強而平淡的心去面對。必須承受的,就勇敢地承受;能夠轉化的,就努力轉化。
輪迴不是指一個地方,而是心的狀態。心裡有貪婪、瞋恨、愚痴、傲慢、懷疑、邪見就是輪迴。心的不平垢染外現為山河大地、溝坎荊礫,種種悅意和不悅意的外境。心有局限導致眼、耳、鼻、舌、身、意的局限,以及生活際遇的百般痛苦缺憾。生老病死、苦難、分離、仇恨是輪迴,相聚愛戀及一切會消逝會演變成痛苦的都是輪迴。此心煩惱不歇,輪迴不止。很多習慣,尤其是心的習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困窘的境地。修行便是以溫和的方式改變這些習慣,使自己逐漸走出窘境,這就是出離。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