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緣起.擁抱快樂》
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P93
應用篇
看起來高深的佛法道理,一旦掌握了運用的訣竅,你將會成為一個能綜觀全局、聰慧又務實的快樂高手。
P105
14【用「因果緣起」培養菩提心】
吃飯時,我想著這食物從哪裡來,最直接想到的人就是寺院裡的廚師。廚師煮飯給我吃,我應該要感恩他嗎?剛開始想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因為這是他的工作,他只是為了薪水才煮給我吃的。不過再想想,這位手藝很好的廚師如果有一天放假,飯菜就不會這麼可口了。所以,多虧這位廚師,今天才能吃到一頓美味的飯。
從廚師開始,可以進一步追溯到寺院的管理者、施主,還有賣食材的商店。商店雖然是為了賺錢而賣東西,但如果某個東西在麥羅甘吉14沒賣,我得花費更多時間去別的地方買,多虧有這家商店,讓我不用跑大老遠就能買到我需要的東西。賣食材的商店對我有恩,還有搬貨的工人、中盤商、農夫、犁田的牛等,靠著他們的辛苦付出,我才能吃到眼前這一頓飯。
註解
14 北印度達蘭沙拉分為上城與下城。麥羅甘吉指的是上城,即聖座嘉瓦仁波切的駐錫地。
P106L4
不只種田的農夫對我有恩,農夫種田時,田裡有多少昆蟲因此而喪命?不論牠們有沒有為我而死的動機,但牠們確實是因為我有進食的需要,而在進行農作的過程中喪命,就好像是為我而死一樣。
這一餐飯,是由很多有情付出辛勞、甚至喪命換來的,吃了這樣的食物,卻在惡行中度過一生,真是太對不起他們了,如果沒有好好做,我似乎是不該吃、甚至不配吃這一頓飯。這樣想過之後,期許自己吃下這一頓飯,能做有意義的事情。
雖然吃飯是件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你用這種心情去吃,會讓這件事情變得大大不同。不只飲食,還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身上穿的衣服、居住的房子,是靠許多有情才得到的;我可以在這兒住得這麼安心,也是多虧了許多有情的幫忙;自己所有的快樂,都是依靠其他有情而來;所獲得的知識,全是依靠許多有情而有。然而,靠著眾多有情辛苦而換來的身體、資財與知識,卻只顧著給自己用,這樣應該嗎?我所擁有的,是眾生辛苦給我的,而我日夜想的卻只有自己,這是不對的。若能如此好好思惟,可以大大增強想要利益眾生的心力。
P107L4
想完食物的「因」之後,可以再想想從食物產生的許多「果」。在我們的身體裡,除了我們,還住著其他的微生物。雖然我們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飢餓而吃東西,然而被餵飽的其實不只自己。如果在吃東西時能想到:「這些微生物也餓了,吃下食物可以對牠們有幫助。」這種心情使得吃飯也成為一種善業。
此外,還可以更進一步運用大乘佛教在飲食時的思惟:餵養食物對牠們的幫助只是暫時的,所以要進一步發願:「雖然現在我只能提供暫時性的利益,但靠著這層關係,希望未來我能用佛法,帶給牠們長遠的利益!」
再回到剛才舉的「食材」的例子。剛才講到販賣食材的商店,再往上推,一個經商者之所以能成為商人,又與教他經商知識的老師、學校、送他受教育的父母有關,這樣牽連起來,讓我們受惠的關係網就會變得很大。
我所擁有的安樂,不只現在,包括過去曾經有的、未來將會獲得的安樂,都是從眾生而來。想到這裡,內心會慢慢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因此,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去利益眾生,包括直接與間接讓眾生受益。在這樣的思惟之後,接著可以藉用《入行論》的兩首偈頌去發願。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第二首偈頌的意思是:希望我像土地、水份一樣,無論何時都能為眾生帶來利益。
試著生起這樣的胸懷,持續培養善良的心。這樣的練習,不但能讓你累積到很多的善業,你的心也會變得閑雅從容。雖然無法馬上直接幫助到所有的眾生,但是,經常運用大乘行者在飲食時的思惟方式,在心田裡播下希求成佛的種子,經過持續的努力,善心的力量會愈來愈強大,到最後,你必定能真正無礙地利益一切眾生。
雖然我有時因為生病,整天什麼事都沒有做,但只要那天我有用剛才講的心情吃飯,萬一有人問我:「你今天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嗎?」我至少可以心安理得地回答他:「有!我有好好地吃了三頓飯。」用這樣的心態吃飯,即使整天什麼都沒做,這一天也是有意義的一天。
P109LL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