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7_性弘法師 前言
宗大師-「道次第」法殊勝
「一切聖教無違」&「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Why 宗大師要特別探討「聖教無違」&「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代表宗大師年代很多人還是認為佛法是相違的,why?
探討時空背景究竟為何?希望透過對於佛陀宣說教法與佛法遠近過程當中,從中得到修行啟示。因為光只是研究思想,只是做學問而已,意義是有限的,怎樣讓思想變成指導我們修行的部分,變成相當的重要。
尊者達賴喇嘛法王:
整體佛教觀念非常重要→相反→個別佛教
個別佛教=針對自己所學的這一宗、這一派、這個師長、這個團體,大家所談論的所談、所認知的佛教!
專有名詞:
聖教總相 =(依總聖教)
眾生別相 =(依別眾生)
學佛過程中,一開始
我們依定先接觸自己有緣的善知識、教法,
Pn 接觸有限,我們很容易把接觸「一宗一派」,「一師一言」的言教,當作整體的「佛法」。
SO 常常是「見樹不見林」的狀況
常師父談《廣論》時:
對整體的「道次第」先建立正知見,對整個佛道先建立正知見,再來選擇自己從哪個次第趣入。
如何用完整的知見配合自己相應的法門
師父,是
以「道次第」的知見為總
以「個別法門」為別
師父是以這個角度來談的
尊者達賴喇嘛法王,是擴大這個角度在看我們學佛
尊者認為:
我們必對「整體的佛教」先有概念,不止「道次第」而已,佛陀一代的實教,到底宣說那些思想、內涵、狀況,要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再看個人怎樣透過引導來趣入,要有「聖教總相」的了解,再趣入「眾生的別相」。
1. 先了解完整佛教的思想
2. 佛陀的「三轉法輪」的內涵為何?大小乘、顯密教,所詮是什麼?思想是如何的演進?
佛教歷史、思想 & 弘法過程:
完整的佛教思想了解,等於掌握住佛陀三轉法輪的弘法&思考過程
我們來看待建立非常整體的思想觀,透過完整的思想觀來看待自己所學的「道次第」的殊勝,因為「道次第」濃縮三轉法輪聖教,變成一個凡夫,一個補特伽羅成佛的道次第,是相當不可思議的殊勝。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
我們本來就沒有「聖教無違」的概念,如何知無違呢?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
我們本來就沒有「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概念,又怎知如何現為教授呢?
就會把「道次第」,當作全部,是不完全正確的。
尊者達賴喇嘛法王:
《菩提道次第》-是「依別眾生」的教授
「依別眾生」的根器來指導的教授,不代表整體佛教的根據。《菩提道次第》可以幫助我們趣入整體佛教,是整體佛教的一把鑰匙,不代表整體佛教,整體佛教我們可以透過學習加以認知。
佛教思想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
師父把人間佛教跟《廣論》增上生道結合起來變成「增上生道」
印順導師—強調空性、龍樹中觀、性空唯明,空性緣起的部分。
師父透過道次第發現到空性的重要性
印順導師把《菩提道次第》的內涵,改寫「成佛之道」必學著作。內涵其實就是《菩提道次第》。
師父就找到《廣論》,帶我們學習
用印順導師—思想史的架構來看佛教的思想發展
一、 原始佛教(佛陀正覺後至佛滅當年「第一次結集」;B.C.432~387)
佛陀於北印度藍毗尼園出世,成長於淨飯王迦毗羅衛國,於中印度菩提迦耶成道,
於鹿野苑初轉--四諦法輪 -無我
靈鷲山二轉--般若性空法輪 -萬法無自性
廣嚴城三轉--唯識、佛性如來藏法輪
於特殊所化機宣說密法
二、 根本佛教(「第一次結集」至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B.C.387~287)
初次結集時結集出四諦經典,阿含經典
三、 部派佛教(佛滅後100年至佛滅後350年;B.C.261~A.C.37)
僧團因為思想和戒律的看法不同,產生辯論後分流
僧團大致分成上座部和大眾部,細分為十八部(佛教思想&部派),同樣是修學阿含經,大毗婆沙論,但是開始產生自利解脫道(苦行、解脫,成就阿羅漢)和利他菩薩道(EX阿難)思想。
上座部—主流弘揚至北印度,重視論典,成為唯識瑜伽行派的前導;
大眾部--主流弘揚至南印度,重視經典,成為《般若經》和中觀見解的前導
上座部弘傳至錫蘭斯里蘭卡,成為之後南傳佛教的主流
四、 初期大乘(佛滅後350~600年;B.C.37~A.D.213)
二轉法輪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來(靠海)般若經、文殊經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嚴經在印度東南方沿海出世
阿彌陀經典在印度西北方安息國(巴基斯坦)出世
「大乘非佛說」爭議開始出現
印度佛教:
150-25 南印度龍樹出世,建立性空中觀學說龍樹-大乘教法共同承認開派祖師
中國佛教:
67 (後漢永平十年)因為明帝求法派出使者,竺法蘭和攝摩騰二位經由絲路,傳來佛法《四十二章經》
147 (後漢建和元年)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至洛陽,帶入小乘佛教教法
五、 後期大乘(佛滅後600~1000年;A.D.213~613)
三轉法輪—唯識學說《解深密經》、空性學說《如來藏經》出世
佛性亦容易解讀成外道的神我
印度佛教:
310-390 北印度無著、世親出世於北印度,建立萬法唯識一切為心造的教學
530 那爛陀寺啟用,弘揚前後期大乘教法
中國佛教:
265 (晉泰始元年)竺法護來長安,帶入大乘經典教法。
401 (後秦弘始三至十五年)鳩摩羅什來長安,譯出龍樹為主的大乘經論
567 天台智顗融合南北佛教,以法華經創立「天台宗」。
581 嘉祥吉藏在浙江嘉祥寺宣講龍樹、提婆之學,創「三論宗」
六、 後期大乘和秘密大乘(佛滅後1000~1587年;A.D.613~1200)
秘密大乘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密法下三部)於南印度鐵塔出現 (據說龍樹菩薩從鐵塔取出)
時輪經無上瑜伽部於南印度米續塔出現,
密法盛行於西北印度烏仗那地區
印度佛教
六世紀,大乘的二大思想:
二轉法輪中觀和三轉法輪唯識,因為對究竟見解的思想不同,產生種種辯論
766年 超戒寺1200被異教徒攻陷燒毀創立,弘揚後期大乘和秘密大乘
中國佛教
隋唐時期將佛教推向思想的高峰,大祖師們以種種經論開宗立派,隋唐時期成為中國佛教的大乘八宗,而以佛教核心三轉法輪的唯識、如來藏思想為主流
664年 (唐高宗麟德元年)大譯經家玄奘三藏卒。生前弘法《成唯識論》,尊為「唯識宗」初祖。完整的唯識見解、如來藏帶回中國
667年 (唐高宗乾封二年) 南山律宗道宣卒。曾著有《廣弘明集》、《續高僧傳》等,於佛教發展史多所貢獻。
675年 (唐高宗上元二年) 禪宗五祖弘忍卒。弟子六祖慧能在南方傳頓悟之義,後被稱為「南宗」,成為禪宗的主流,後來一花開五葉。
681年 (唐高宗開耀元年)淨土宗善導卒,生前大弘淨土宗教義,另寫《彌陀經》數萬卷。唐朝早期以往生彌勒普薩的兜率內院為淨土主流思想,從淨土宗善導大師之後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現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取代往生彌勒普薩的兜率內院的思想
699年 (唐武則天聖曆二年)賢首法藏為武則天講弘講《華嚴經》,「華嚴宗」因而創立。
774年 (唐代宗大曆九年) 密宗不空三藏卒。生前傳金剛界曼荼羅密法,不空三藏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密宗的三祖師,後來密法由空海傳至日本(被印度空海大師保留在日本,中國密法反而不見了)
所有大乘八宗,隋唐時代全部建立完畢,那時代的核心思想就是後期大乘,中國佛教是三轉法輪的見解為主
西藏佛教
由松贊干布迎取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帶入佛法。
由寂護論師,蓮花生大師,赤松德贊王建立三寶,建立起中觀和唯識合流的瑜伽行中觀學說,以及密乘教法。
741年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 天竺僧人寂護首次到吐蕃(西藏)弘法。
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 蓮花生入藏弘法。
779年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西藏紮囊桑耶寺建成。開始剃度藏族貴族子弟7人出家為僧,稱七覺士,寧瑪派的開始
838年 (唐文宗開成三年)墀祖德贊被刺,其弟朗達瑪繼位贊普。推行滅佛政策,西藏佛教幾盡。西藏進入混亂時期
1038年 (遼興宗重熙七年) 應西藏阿里王菩提光之邀,印度僧人阿底峽入藏弘法帶入菩提道次第的思想,住于托林寺,後創藏傳佛教噶丹派。阿底峽尊者已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把教法變成修行的次第,解決西藏當初各種相違的狀況,把顯密互為助伴。
到此,藏傳佛教生根,相當殊勝的地方
1073年 (宋神宗熙寧六年)昆氏家族貢卻傑布于後藏薩迦建薩迦北寺,創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
1123年 (宋徽宗宣和五年)藏傳佛教噶舉派米拉日巴卒。曾鬥敗苯教,使佛教在西藏地區廣為傳佈。
七、印度佛教的滅沒 (佛滅後1587年;A.D.1200)
1203年 伊斯蘭教大軍燒毀印度超行寺,以此為標誌,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亡。
中國佛教
漢傳佛教在隋唐盛世的發展後,之後產生禪宗和淨土宗何者殊勝之辯論,再發展至禪淨雙修的修行主流思想。
西藏佛教
1260年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蒙古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尊八思巴(薩迦派五祖)為國師,薩迦派統領西藏
1354年 (元順帝至正十四年)西藏帕木竹巴降曲堅贊滅掉薩迦的勢力,統轄前後藏(衛、藏)地區,噶舉派統領西藏
1406年 (明成祖永樂四年) 宗喀巴弘佛,數年間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宣講顯、密道次第教義。
1653年 (清世祖順治十年)清朝正式冊封達賴五世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達賴喇嘛。清朝封蒙古固始汗為遵文衍義敏慧固始汗。格魯派統領西藏。
近代
佛教被西方研究和考古學家重視,傳入西方
中國近代從日本請回完整的大藏經和各宗經典,為了改革中國佛教的弊病,產生大乘三系:中觀、唯識、如來藏的種種辯論,以及人間佛教的思想
因文化大革命的因素,許多漢藏佛教傳統消失;因西方物質文明的發展,改變了佛教修行精神;
1819年 印度阿旃陀石窟已湮滅多年,是年為英國軍人發現,引起世人重視。
1891年 國際佛教組織“摩訶菩提會”創設於科倫坡。
1920年 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創“支那內學院”。主張回歸玄奘大師的唯識學說,而中國佛教強調的如來藏思想,混合了印度教的神我思想,並非佛說;重新提出了某些大乘佛經非佛所說
1922年 太虛大師創建“武昌佛學院”。主張中國佛教八宗並弘,特別是以禪宗為代表之如來藏思想。認為不能用考據學看待經典出處,強調人生佛教。
太虛大師門下印順法師,主張回歸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和初期大乘的龍樹中觀,才能代表佛教的純正思想,強調佛出人間,人間佛教;太虛、印順、歐陽竟無展開多次的思想辯論。
提綱
了解佛教思想史帶來的:
1. 佛教在思想上的爭論才能截長補短,也產生進化和合流
A:
2. 三大佛教傳承的各自特點
A:
漢傳---繼承三轉法輪,唯識&*如來藏思想 (佛性)
藏傳---密法 (後期的大乘&秘密大乘為主流)
南傳---初轉法輪 & 四諦法門的解脫思想
這三種不同佛教的傳承,他們繼承了佛陀不同時代的思想,所以,產生各種修行上的特色,都值得學習,因為都是整體佛教的一部份。
3. 只宗一宗一派傳承的局限
A:越執著自己的宗派,越執著自己的教法的時候,覺得這個最好,就會產生如《廣論》中所說的,計較高低、好壞、了義不了義,殊勝與否,我以外的這些佛教就被淡化掉了,沒什麼好學,不小心就會輕視、毀謗教法。
尊者一直強調要「聖教總相」的認知,通過「聖教總相」的學習,再進入眾生別相的修行。
師父也是說要對完整的道次第完整的認識,再看如何修行。
無論怎麼修,都部會離開道次第
侷限您怎麼修,忘了道次第,對自己是很大的損失,會看到自己只宗一宗一派傳承的局限在哪裡!
4. 阿底峽尊者帶入道次第的時代意義
A:阿底峽尊者象徵佛教發展到最高峰的思想,顯密融合的思想,把最精華的思想帶入西藏。
對整體顯密融合的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到密法,彼此之間是一個成佛道次第,顯密融合這部分,大家都沒有意見,這是阿底峽尊者很大一個功勞,因為他把一個相當圓滿思想帶入西藏,把它保留在藏傳佛教裡面。
尊者說:整個那爛陀寺對於二轉與三轉法輪之間的論點之間的學習、辯論的風氣,也在歷代這些善知識把他帶到西藏。
西藏保留對五部大論的這種學習,辯論的風氣,繼承那爛陀寺的傳統,只有藏傳保留下來,南傳與漢傳都不見了,因為本來就沒有這一塊,只有藏傳保留下來,是一個非常無價之珍寶,在藏傳佛教思想&體制上,是無價之珍寶。
5. 藏傳佛教對末法時代的啟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