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緣起.擁抱快樂》
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基礎篇
佛法裡每一個基礎概念,既是挖寶的工具,也是引路的探照燈。基礎愈扎實,愈能沿著礦脈走得愈深,獲取珍貴的佛法寶藏。
P56
07【箱子裡裝了什麼】
從早上起床到現在,你做了哪些事?為什麼做那些事?就拿我來說吧,現在是冬天,早上醒來時有點不想起床,因為那時我覺得很冷;起床後去刷牙、洗臉,因為我要維持乾淨衛生;之後吃早餐,因為我需要健康的身體;接著穿衣服,因為我要保暖。這樣一一檢視自己,從睜眼起床到上床睡覺之間,一整天的起心動念都只繞著「我」而轉,即使睡著做惡夢時想的也是「我慘了!」。
從白天到黑夜、即使在夢中,都隨著愛我執而轉。今天是如此,上個月是如此,去年是如此,從出生至今一直是如此。即使值遇善知識與善友學習佛法,講到前後世、三惡趣這些內容,心裡馬上想的是「但願我不要投生到惡趣」;講到淨土,馬上想著「但願我能投生到淨土」;到了中士道講到煩惱的過患時,心裡想的是「願我能掙脫煩惱的束縛」;講到從輪迴解脫,心裡馬上想著「願我能解脫」,完全不會想到「願有情能解脫」。這就是我們的現狀啊!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小乘到大乘之間,就是從緣我到緣眾生的巨大差距,真的是不容易的
好好地看一看自己都在做些什麼,你會看到:從出生到現在,我們一直在做、唯一在做的,就是「珍愛我」。雖然這門課不會涉及前後世,但無論你是否相信,前後世確實存在。前輩子你一直在做的事也是「珍愛我」,前前輩子也是,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都是如此。以這輩子來說,才剛出生的嬰兒,也是因為與生俱來對我的貪,在遇到困難時就懂得哇哇大哭。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且唯一在做的就是「珍愛我」。被你看得這麼重要珍貴、費心保護的「我」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珍愛「我」?以上這些問題,我們連問都不問,又是為什麼呢?
某人在路邊撿到一個行李箱,他覺得行李箱裡的東西很重要,如果有人來搶,他會想盡辦法保護,即使挨揍或必須到處躲藏也在所不惜。看到他一路這麼辛苦狼狽,大家一定會問他:「箱子裡有什麼?」、「為什麼你把這箱子看得這麼重要?」這些問題當然該問啊!萬一箱子裡放的是炸彈,那他不是慘了嗎?
在印度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印度有一陣子經常發生爆炸事件,爆炸物都放在行李箱,無端在公車站出現。爆炸事件發生後連續一、兩個月,旅客就算把行李箱放在候車大廳逕自去上廁所,也不會有人來偷,因為大家都害怕行李箱裡放的是炸彈,沒人敢偷拿。所以,你當然應該弄清楚箱子裡裝了什麼,裡面如果是炸彈,那就慘了;裡面如果是金子或錢,為了它到處逃亡、為了保護它而跟人打一架,都很值得!
連問都不問、抱著行李箱狼狽逃跑的人,我們會覺得他很奇怪,但我們的作法跟他不是很像嗎?把「我」看得非常重要、拚命保護,但我們根本沒問過「我」是什麼,也沒有想過為什麼要這麼珍愛「我」。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我們執著的箱子,是黃金還是炸彈?
May
呵,箱子裝的,黃金得不到,炸彈不想要。
但很難自己做判斷。
P58L2
為了讓思緒更清楚,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步驟想看看。首先,觀察自己一整天的生活,看看自己如何珍愛「我」;然後,用抽離的方法,把「我」放在面前,接著想:我日日夜夜都在為這個「我」服務,到底是為什麼?以我為例,在想這個問題時,我要把這個叫做圖滇悲桑的人,包括圖滇悲桑的身體與內心都放在我面前,然後問問自己:「我日日夜夜都在為這一個人做事,就只忙他這一個人。只要他快樂高興,我什麼都肯做。為什麼?」如此思惟之後,你才會對自己一直以來的作法,生起一點點奇怪的感覺。
常常問自己:珍愛我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捨棄他人的理由又是什麼?口頭上的回答沒有用,要試著挖掘內心深處的答案。透過不斷思惟,你的心應該會被逼出一個答案。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但那會是你心裡最老實的答案。
如果想不出來,也可以用實例去模擬,透過清楚的貪著對境,可以把愛執自己的樣子變得比較具體。比如,你用自己的一筆存款問自己:「這個錢花在我身上就可以,花在他身上就不可以,為什麼?」、「我這個身體我用就可以,他用就不行,為什麼?」、「我希望好事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發生在他身上,為什麼?」、「壞事發生在別人身上無所謂,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就覺得完蛋了,為什麼?」
如果還是想不出答案,那就把情節想得再具體一點。先想一件已經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可憐遭遇或倒霉的事,接著想:「如果由我來替代對方,讓這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會怎樣?」此時你的心會有「那可不行」的感覺,然後接著問自己:「為什麼不行?」看看你會怎麼答。
或是先想一件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或是你已擁有的好處,接著想:「如果這東西不是我用,讓給別人會怎樣?」此時你的心裡會有「那不行」的感受,然後就接著問自己:「為什麼不行?」
在這個自問自答的過程中,要注意當你覺得好處被剝奪或大難臨頭時,心裡那種「不可以」的感受一定要產生;如果沒有這種感受,你的答案就有可能只是嘴上講講,並不真心。所以要設法讓問題有切身逼真的感覺,當心裡產生「那可不行」的感受時,接著追問自己:「為什麼不行?」然後看看心裡很老實的答案是什麼。
跟自己的心,進行一場公正的辯論吧!辯論到後來,或許你會發現,所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都站不住腳,但我們維持這種作法已經很久了。如果沒有理由,卻還執迷不悟,不是很傻嗎?
我們如此珍愛的「我」,到底是什麼呢?大約三千年前,印度有人開始研究這個問題,而後無論印度教或佛教祖師都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必須好好研究,因此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見解。果芒札倉的一位住持促青格西,他寫了一部「中觀」的著作,其中有一段話我看了很有感受。書裡寫道:「外道論師的主張即使有錯誤,但他們起碼研究過;如果我們連問都不問,比起外道,我們實在更差勁!」
透過這些問題的帶領,就會開始進入「無我」這個議題的思惟。
End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解脫。當我們說從輪迴中解脫,並不是指一種更好的生活。而當我們談論成佛,我也不認為是指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因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得到提升,是非常世俗的,懷著這樣的目的是非常世俗的。所以,當我們說到要獲得解脫,那是指超越所有的這些幻相,完全的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