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緣起.擁抱快樂》
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P93
應用篇
看起來高深的佛法道理,一旦掌握了運用的訣竅,你將會成為一個能綜觀全局、聰慧又務實的快樂高手。
P110
設定了一個目標,要如何才能達成?需要「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因。蓮花戒論師在《修次中篇》運用了扯牛角與沒有澆水的種子這兩個譬喻15 說,因若錯誤,就像再怎麼拉扯牛角都不可能擠出牛奶;因若不完整,就像播了種子卻不澆水,永遠不可能開花結果。除了無誤與完整之外,還要有「正確的次第」。由上可知,若想達到某個目標,你必須設定無誤、完整、次第正確的計劃才行。
註解
15 《修次中篇》云:「若於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搆乳。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
認識所設定的目標後,你才會知道自己該準備些什麼,才能規劃出與目標相呼應的種種因緣,並且依此檢視自己有沒有走偏。唯有真正認識目標後,才有辦法確實檢視你的道路與作法是否正確有效。
P111
大乘教法在藏地非常盛行,無論懂或不懂、是否發自內心,大家都會說「為利眾生願成佛」。換言之,大家都把學法修行的目標設定在「成佛」。但說實在的,在尚未設定這個目標前,應該先認識佛是什麼。若你完全不明白什麼是佛,雖然口裡說著「為利眾生願成佛」,人云亦云地稱頌著佛果有多麼珍貴,然而要如何才能成佛呢?由於沒有真正認識什麼是佛,你也就沒有能力去判斷自己所造的因,是否真的是成佛之因,只能單憑信心埋頭向前衝,別人怎麼講你就怎麼做。
佛果是什麼?成佛的因是什麼?成佛的因與佛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又是如何連結的?若沒有深入探究這些問題,非常容易走錯路。這是個非常龐大的主題,無法用三言兩語說明白,必須廣泛學習才能真正了解。然而,此處若不稍微說明,課程將無法繼續進行,所以接著稍微略述什麼是佛。
我們所要成的佛,從他本身的能力來看,可以完全無礙地利益一切有情。如何才能具有這種「無礙利生」的能力?首先,他一定要有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大悲心,也一定要有遍知一切法的智慧,而且自己也一定要斷除一切過失、從一切怖畏中解脫,如果他連自己都沒有從輪迴中解脫,就不能算是佛了。此外還需要有圓滿的身、語等功德,否則無法成辦眾生的義利。根據以上概略的說明可知:我們要成的佛,是具備這些條件的佛。
如果「因果緣起」的想法深植在你的心裡,一聽到有人宣稱某種修行方法很殊勝,你馬上就會去注意:這種主張裡,要獲得的「果」是什麼?「因」是什麼?因與果之間的關連合理嗎?若要得到圓滿的果,就要有圓滿的因,所以有人跟你說「只靠著單一的因,就能得到圓滿的果」,你會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因果之間的關係是否圓滿?真正成佛的因只有透過密法解釋才是完整
P113
錯誤的修行方式
「完全不作意」這種修行方法,在我的家鄉尼泊爾有,中國可能很盛行,西藏、韓國等也都有。雖然各地的作法在細節上也許不盡相同,但基本的概念應該差異不大。這種方法簡要地講就是:對於過去的一切完全不作意,對於未來的種種計劃也完全不去想,而對於現在眼耳等五根的見聞,也完全不理會。這種修行方法主張,只要心不散逸地安住在這種狀況,長期如此專一地禪修,最後可以成就佛果。用這種方法辛苦修行的人有數十萬人。
用這種方法修行可以成佛嗎?我的家鄉有些人說可以,他們提出的理由是:內心什麼都不要想、完全不被任何事物影響,掌握好自己的心持續去修,最後蘊體會消失,心識的相續會中斷,如此一來就成佛了。
透過這樣的修行方式,就算真的可以中斷心識的續流,頂多只能說這種修行方法可以達到「解脫」的目標,因為的確有佛教宗義主張「心識續流斷滅即解脫」16,但不應該說用這種方法可以「成佛」。心的相續斷滅,又如何能利益眾生?「這樣修行是為了成佛」與「成佛後心續就斷滅了」這兩句話嚴重矛盾,「為利眾生願成佛」等於是一句謊言。用這種方式修行,卻使得成佛的誓願變成謊言,哪有這種道理?
註解
16 毗婆沙宗對於獲得「無餘涅槃阿羅漢果位」的說法就是這種。
有人說,一個人住在深山裡,用這種「完全不作意」的方法修行,隔絕一切人際關係,就不會講妄語、粗惡語,心裡什麼都不想,貪瞋痴等煩惱暫時也都不會生起,所以這種方法是可行的。
上述這種說法如果可行,每天吃安眠藥豈不是更方便?每天只要負責吃飽飯,然後吃一顆安眠藥睡覺去,醒來之後再吃飯,然後又再吃藥睡覺去⋯⋯。在這期間,你也不會講妄語、粗惡語,也不會生氣,因為你都在睡覺。如果這就是所謂「最頂尖重要的成佛方法」,豈不是太奇怪了嗎?事實上,以這種方式,遑論解脫或成佛,就連要獲得增上生都很困難。
就單獨的個案來說,某一位上師,對著少數一、兩位學生開示單一的口訣,如果學生照著修,的確有可能因此成佛。所以若你問:「單靠某個口訣去修行,有沒有可能成佛?」答案是:「有可能。」但如果把個案當成常態,宣稱:「某某人只依照某位上師開示的口訣修行,結果成佛了,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這樣修。」這種主張不但錯誤,而且是極大的錯誤。
「某人靠著實修某位上師的一個口訣,最後成佛了。」也許真有其事,歷史不一定有寫錯。但我們也只用這個口訣去修,會成佛嗎?不會,完全不可能,因為這與緣起的理路相違。歷史記載的例子沒錯,但我們照著做卻無法成佛,為什麼?
仍然以烹煮食物為例。你的廚房裡什麼都有,包括飯、達里17、菜、油⋯⋯等,只差鹽。然後人家問你:「煮點吃的吧,要準備些什麼呢?」你會回答:「去買鹽。」鹽買回來,就隨時可以吃了。為什麼只去買鹽就可以開飯?因為廚房裡就只缺鹽,所以表面上需要準備的就只有鹽。
註解
17 燜豆子加上各種印度香料煮成,這是印度很家常、普遍的一道菜肴。
「買鹽就好」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其他的都已經準備完畢了」。然而,一個廚房裡什麼都沒有的人,只買鹽就不行,他還必須買菜、提水,每一項都要準備。你需要準備的東西,必須考量自己的狀況,看看自己缺什麼,才會知道該準備什麼。如果你的情況跟他一樣,廚房裡一應俱全只缺鹽,那你可以跟他一樣只買鹽就好;但是廚房裡什麼材料都沒有的人,就不應該照著做。對方的做法沒錯,但自己與他的條件不一樣,照著做就錯了。
「僅靠單一因,能得圓滿果」是錯誤的看法,我們覺得自己才不會犯那種錯,所以就把矛頭朝外,談論別人的做法與錯誤。但若能好好反躬自省,你會發現,雖然懂得道理,但還是會做錯。不信的話,現在可以試著回想一下:今天從起床到現在都做了什麼?整個月做了什麼?整年裡做了什麼?我在做的事,有沒有與自己訂下的目標互相呼應?若沒有好好地自我檢視,則你指責別人的每一項錯誤,自己也會一項不缺地全部都犯。
我們都可能只局限在自己認同的方法上努力,有些人只重視淨障,或只做課誦,或只持咒,或只做大禮拜,認為只要這樣就能成佛,所以就不去學習;有些人認為單靠「座上實修」就能成佛,別的事情都不做;有些人偏重於聽聞,把一生的時光都用在聽法、上課、寫文章、講說給別人聽;有些人覺得只要心地善良就好,於是只做社會服務、只儘量去幫助別人。當然,如果這些人的目標不是成佛,那又另當別論;但若設定的目標是成佛,上述的作法就不行,因為沒有掌握到完整的成佛之因。
在學習與實修之間,我們可能會犯下顧此失彼的錯誤。心裡想著「應該要學習」時,就一副要全心學習的樣子,而完全不淨罪、不實修;心裡想著「應該要座上修」時,就只去禪修而完全不學習;當內心相信「要淨罪集資才能成佛」時,就只去淨罪集資,其他什麼都不做。這些作法都有所偏廢,只要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檢視,就會知道它們是不對的。不過,雖然能看出別人的作法不對,如果沒有好好深自檢討,就可能會犯下相同的錯誤。
P118
「道次第」是成佛之道
成就佛果的完整因是什麼?在一部密續的典籍裡,佛陀與金剛手菩薩進行問答時,佛陀說:「大悲心為本,菩提心為因,方便至究竟。」成佛的根本是大悲心,成佛的因是菩提心,再以方便而達到究竟。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蓮花戒論師把菩提心分為兩種: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大乘發心;「勝義菩提心」是現證空性的心王,而「方便」是布施等六度。所以總攝來說,成佛的因是菩提心、證空慧以及六度的修持,而這三大項目又可以再細分,從而開展出許多如布施、持戒等廣大內容。
《廣論》中引用了佛陀對金剛手菩薩講的這段話18,而且還把「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單獨立為一個科判19,說明成佛需要具備圓滿的因緣。因為當年藏地有這種偏廢一邊的情況,所以宗大師另立了這個科判,引用很多佛經說明不能偏廢一邊的理由。如果我們稍微用點心,應該可以了解方便與智慧必須二者兼俱。《廣論》中說了很多這方面的道理,此處就不廣說。
註解
18 《廣論》袖珍版第247頁:「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云:「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
19 《廣論》科判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庚一、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庚二、顯示學習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道次第」之所以被稱為道次第,是因為它同時具備「無誤、圓滿、次第正確」三個條件。「道」是無誤的道路,「次第」指的是有順序。而「有順序」同時也代表完整具備諸多成佛因緣,因為數量多所以才要說明先後次序。若想進一步用理由檢驗道次第是否真的具備這三個條件,還須進一步學習才行。總之,因為它是「成就佛果的無誤、圓滿、次第正確的道路」,所以稱之為「道次第」。
學佛如果想實修,一定要學道次第,一開始先略學也可以,雖然略,但至少完整。就好比一頓飯若有七、八道菜當然很豐盛,但一飯一菜也能吃得飽。雖然剛開始廚房裡的材料不多,但基本的你都有,佐料罐、水桶、米桶、冰箱、爐子等,而且每樣容器裡都有一點東西,雖然不是很豐盛,但剛好能煮一頓夠自己吃的飯。然後,你又拿到了米,就放到米桶裡;拿到了菜,就放到冰箱裡;拿到佐料,就放到佐料罐裡。慢慢地,廚房裡的材料會愈來愈好、愈來愈豐富。
學習佛法若完全不學道次第,只讀書而不實修,就會像之前舉的譬喻般,廚房裡油、鹽、瓦斯、火爐等什麼都沒有,空有一袋袋的生米,還是只能餓肚子。
不論廣或略,都要先求「完整」。在學佛之初,必須先以完整的道次第為基礎,漸次串習;而後為了學得更豐富、精純,就需要學習大論典。當廚房裡的材料愈多、愈齊備,不但自己可以吃得更豐盛、精緻;如果有客人來,也有能力請客。如果廚房裡的東西太少只夠自己吃,客人來就麻煩了。
因為想要做更廣大且深細的實修,又想要幫助別人,所以不該以「我已略學道次第」為滿足,應該盡一切所能去廣學。如果時間、智力等學習條件都夠的話,《釋量論》、《現觀》、《中觀》等都是必須學習的大論典;也要多去了解印度教、基督教、科學等,與你的學習結合;甚至世俗的諺語、從電視與新聞看到的消息、你的工作、自己所有經驗到的苦樂,全都可以結合道次第作實修。當見聞念觸都可以成為實修之時,你將會非常快樂。當任何事情都能成為你進步的因緣時,就再也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你,你的內心任何時候都會很快樂。
繼續以烹煮食物為例。即使材料都沒缺,裝食物的容器、爐子和周圍煮飯的環境也要乾淨才行,否則煮出來的食物會有問題,因此「淨除罪障」也是必須的,包括懺悔以前曾造過的惡業,下定決心從此不再犯。經典裡說了很多懺除罪障的方法,例如透由禮拜、供養、持咒的懺罪法等,這些也都必須去做。再者,雖然飯、菜、油等是食物的主角,但要有火才能把食材煮熟,所以也要累積福德資糧。佛經中也講過很多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包括禮拜、供養、供曼達等等。
在學佛的過程中,「淨罪集資」必須順帶地做,而「道次第」則是最重要的核心。對於這最重要的核心,如果你還沒聽聞,那就應該去聽聞;若已聽聞了一些,那就應該去思惟,檢視其中的道理是不是真的,設法生起定解;一旦你確定它是真的,就要不斷地串習,直到心中持續、自然地生起這些見解。以上說的聽聞、思惟、反覆串習,就是烹煮食材的方法。煮出一頓可以吃的飯菜並吃下肚,才能真正填飽肚子。
如何設定目標?至尊慈氏怙主曾以一個偈頌說,我們應以「佛果位」作為目標。他說:「勝諸有情心,及斷智為三,當知此三大,自覺所為事。」20。這句偈頌中,「勝諸有情心」是菩提心,「斷」是離一切過失,「智」是遍知一切法。是為了使有情達到這三個目標,所以佛陀開示《般若經》;身為學習者的我們,也應該如此設立目標而實修《般若經》,而《道次第》正是專門為初學者所寫的實修《般若經》的方法。
註解
20 《現觀莊嚴論》第一品根本頌。
總之,學習大乘教法時,應該以「斷除一切過失、圓滿菩提心的能力、遍知一切法」作為目標。一旦達成這三個目標就是成佛,此時自己與其他有情的利益都能究竟完成。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道次第是重點,三主要道是核心,淨罪集資是順帶
P123
實踐目標的下手處
「過去曾造如是業,於今感得如是果。」既然設定了這三個目標,那麼,要造什麼樣的業,才能達成目標而成佛呢?
第一個目標是「斷除一切過失」。一切過失的根本是「我執及其習氣」,從這個根本開始產生煩惱,由煩惱產生惡業,由惡業產生苦果。要消除過失,就必須消除過失的因,其中最粗分的因是十惡業。
目標是斷除一切過失,但這個目標無法立刻完成,所以必須設定一個起點,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以「斷除十惡業」作為斷除一切過失的起點,如果暫時無法一次就把十種惡業全部斷除,那就從斷除一種惡業開始。
以受戒為例。若不能出家受持比丘戒,那就受持居士戒;若無法受持居士戒,那就受持一日的「大乘布薩律儀」21。這個律儀很好,除了第一次必須親自從上師那裡受,之後你可以自己口誦儀軌,從佛的身語意三依22受戒,非常方便。對於從未受過居士戒的人來說,在假日或某些特殊日子23,若想受戒,也覺得自己能夠好好持守,就可以試試看,因為只有一天,應該可以勉力為之。
註解
21 或稱「大乘八關齋戒」。
22 佛之身語意三依,即佛像、佛經、佛塔。
23 如每月十五日、佛誕日,或一般所謂的六齋日、十齋日等
雖然不一定順利,但總要有個開始。「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即使你現在有能力斷除的,只是一個很小的壞習慣,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因為你已經朝著這個方向開始前進。隨著能力增強,你會有能力斷除十惡業,也將漸漸有能力與惡業的因「煩惱」戰鬥,漸漸能與煩惱的根本「我執」戰鬥。當你有能力完全剷除「我執習氣」之日,就是成佛之時。
第二個目標是「圓滿菩提心的能力」。想要利益有情的心,發展到極致就是菩提心。如果未來想要擁有這種心,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踏出第一步。就算對象只是一個有情,也要試著利益他。若連從「一個」眾生開始的起點也沒有,「於剎那間利益一切有情」的目標又怎麼可能達成?
做做看!利益一個人,這應該做得到吧?如果做不到,那就把步驟再往前提,練習培養「想要利益對方」的心;如果生不起這種心,即便只是口頭上唸唸,也要努力發願「願一切眾生獲得快樂」,即使只是學人家口頭複誦也沒關係。總之,為了發起菩提心,一定要有個開始。
第三個目標是「遍知一切法」。什麼都不做,卻想在剎那間遍知一切法,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設定這個目標後,就必須開始學習、探究真相。
設定想要達到的目標後,透過「因果緣起」的思惟,很自然就會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不用引經據典你也會知道。目標是成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要給「不做不該做的事」一個開始,要給「利他的心日漸進步」一個開始,要給「學習」一個開始。然而,要怎麼開始?
無論是不是佛教徒,母親都會愛自己的孩子,也會承擔起對孩子的責任。如果這位母親是一位相信大乘法的人,她可以在「母親」這個角色裡給自己一個開始。因為目標是成佛,所以要時時唸誦並發願:「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時時去思惟:「雖然無法馬上利益一切眾生,但我要試著開始,從好好照顧孩子、承擔起對他的責任開始,漸次利益一切眾生。」身為母親的人,若能用這樣的想法對待孩子,就是進入了大乘道的實修。
在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善良品行的同時,母親可以想:「雖然我目前只能利益到這個孩子,但將來假使他成為一位既有學識又善良的人,透過這個孩子,很多人將會受益。」也可以這樣想:「我現在能給他的,只有今生衣食的安樂而已,但我希望在未來,可以漸漸有能力給予他解脫及一切遍智的安樂。」若能帶著這樣的想法去做,這位母親就進入了大乘道的實修。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大乘八戒是這個時代特別殊勝的修行方式
醫生可以帶著這樣的動機去行醫:「我現在只能幫病人解除身體的苦,但將來我要漸漸有能力解除他內心的苦與一切煩惱;我現在只能夠幫助幾百、幾千人,但將來我要漸漸有能力利益一切有情。」
想要利他,就要開始試著做看看。不必等待特定的對象出現,不必非從敵人開始不可,就從自己的親人、孩子、父母、附近的鄰居開始,而後漸漸擴大範圍。帶著想要利他的動機從小處著手,但要胸懷大志。
學習時也是如此,雖是從最低的基礎開始學起,但希望未來能漸次獲得最究竟的證量、成就一切遍智、利益一切有情;斷除惡行也是如此,雖然現在只能斷除一個壞習慣,但就從這裡開始,希望將來能逐漸地把所有該斷的都斷乾淨。若能這樣思惟,就可以說是在實修大乘道。
之前曾提到兩種因:近取因、俱生緣。以修學道次第而言,產生道次第證量的近取因是:先學會實修道次第的方法,而後真正去修。俱生緣是:累積順緣、消除違緣,包括淨罪集資、向上師本尊祈求。換言之,必須在順緣俱足、違緣淨除的情況下去實修,才算是備齊「生起道次第證量」的近取因與俱生緣。
懂得方法而去實修就是具備近取因,順緣俱足違緣淨除就是具備俱生緣;如果近取因與俱生緣都有了,今天修,是否今天就會生起證量呢?不會,還必須經過一些時間才行。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過他小時候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在花園裡撒下種子,因為很想知道種子到底有沒有生長,每隔兩天就去把種子挖出來看看再埋回去,最後種子竟然枯死了。當順緣俱足了,違緣也淨除了,但成果還沒產生之時,你要做的就是等待。只要持之以恆地繼續修持,總有一天,證量會在心續中產生。
西藏失守之後,流亡到印度的牧民住到屯墾區耕田。那些牧民一向以來都是靠著放牧犛牛,用肉與奶油跟農人交換需要的粘巴(青稞粉),所以他們並不懂得如何種田。來到印度屯墾區後,他們必須開始種田,有一位牧民說:「這些農作物都長不快,想幫忙拉一把,竟然就斷了!」
我們要做的是讓順緣俱足、違緣淨除、持續修持,總有一天會有結果。如果心太急而弄到精疲力竭的話,反而會有中斷的危險。
有位噶當派上師說:「眼光遠、心量寬、情緒鬆。」眼光要放遠,以成辦佛果位為目標。心量要放寬,由於知道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所以要擴大心量完整地學習。起點就從自己現在的位置開始,根據現況走出第一步。情緒要放鬆,在走的時候,不要急、不要鑽牛角尖、不要老想著:「為什麼我走不快?」放寬心,輕鬆但堅定地持續下去,這樣走就一定會到。放輕鬆,開心地學佛。
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諺語故事,是格西博多瓦講的。
西藏有一種動物叫「野騾」,這是一種生長在北方草原的野生動物,跟馬的樣子很像。有一天,有個沒有腳的人,從懸崖上失足摔下來,下面剛好有野騾經過,他剛好就掉在野騾的背上,野騾被嚇到於是開始狂奔。照理說這個人應該很緊張,應該要好好抓緊才對,但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張開雙臂、唱起歌來,後來他就從野騾的背上掉下來。朋友問他:「你掉在野騾上,怎麼不但不害怕,反而還這麼高興啊?」這個沒有腳的人說:「跛者忽得野騾騎,不樂而歌待何時?」沒有腳的人竟然能騎到野騾的背上,也就只有這一次了,今天不唱歌,應該什麼時候唱呢?
同樣的,我們既然獲得了人身,又值遇佛陀教法,這麼好的事,也就只有這一次了。有機會說著與菩提心有關的內容,有機會學習什麼是空正見,過去數十萬次的投生都生在沒有暇滿的狀態,今生竟獲得了一次這樣的機會。今日不修,更待何時?所以,要快樂地修行。「跛者忽得野騾騎,不樂而歌待何時?」一想到這句話,就覺得很開心24。
註解
24 課後,有同學問老師:「<只有這一次>就表示以後不會再有了,這樣怎麼快樂得起來呢?」老師答道:「得到了別人沒得到的、以前沒得到的,所以很快樂啊。」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文殊三教授是俱有緣
P130L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