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什麼是緣起

如何善用緣起見地修行

《掌握緣起.擁抱快樂》

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基礎篇

佛法裡每一個基礎概念,既是挖寶的工具,也是引路的探照燈。基礎愈扎實,愈能沿著礦脈走得愈深,獲取珍貴的佛法寶藏。

P22L2

02【什麼緣起】

「慈悲 gif」的圖片搜尋結果

以一般常見的分類來講,緣起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因果緣起、支分緣起、相互觀待緣起。其中,「因果緣起」的意思是,果依靠因緣產生;「支分緣起」的意思是,諸法依靠自己的支分或施設處 1 產生;「相互觀待緣起」的意思是,諸法就只是依靠名言安立而存在。

註解:

1 「諸法依靠自己的支分或施設處而產生」這句話的意思是:例如,因為眼睛看到而說我看到、因為手碰到而說我碰到、因為心想到而說我想到,在這些例子中,眼睛、手、心都是補特伽羅的支分;當「安立、施設」這個動作加進來時,這些支分就成了施設處,依靠著這些支分做為施設處,而後產生補特伽羅這個施設法。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一切都是依靠組合而成

哲蚌寺洛色林的班丹札巴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晰了解三種緣起的差異,曾經以「水果」、「紅色」、「大的」為例,做了以下的說明。

水果,是從果樹長成的,此即「因果緣起」。

紅色,當我們說「這水果是紅色」時,這紅色並不是與這水果無關、獨立存在於水果之外的顏色。果皮是水果的一部份,正因為果皮的顏色是紅的,所以才說這水果是紅色,此即「支分緣起」。

大的,當我們說「這水果是大的」,這「大」是對比我們心裡想著的「小」說出來的。不是因為水果本身很大所以說它大,而是因為我們心裡有一個比它更小的做為對照,所以才會說它是大的,此即「觀待緣起」。

用這三個例子,很容易理解三種不同的緣起。既然有三個層次,就表示緣起的意思不僅限於因果緣起。不過,也別因為因果緣起只是第一個層次而小看它,它可是與你我息息相關的重要見解。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緣起就是觀待

P23LL3

「因果緣起」的意思是「果依靠眾多因緣產生」。這句話不僅是宗教語言,而且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世間任何事物包括醫學、科學以及佛法,內涵或許有深淺之別,但同樣都在學習與運用因果緣起的道理。

果依靠眾多因緣產生,而「因緣」又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我先用「近取因與俱生緣」的概念來解釋因緣。透過這樣的介紹,對於掌握因果緣起的內涵,會有一些特別的幫助。

其成份會延續到果上的因就是「近取因」2。比如,種子是苗芽的近取因。輔助近取因產生結果的因素與條件是「俱生緣」,例如,苗芽的產生,種子是近取因,水與肥料等是俱生緣。所有的事物是否都有近取因?有些人認為是,有些人認為不是。我的想法是前者,我認為「果的產生,必須依靠近取因與俱生緣」的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的事物3

2 近取因,若依藏文定義直譯是「能生自果實質之續流者」,這句話的意思是「其成份會延續到果上的因」。果的種子就是近取因,因為種子的成份會延續到果上。換另一種方式解釋,若從果的「本質」與「特徵」來看,產生果「本質」的因是近取因,產生果「特徵」的因則是俱生緣。

3 事物,藏文音譯為「淵波」,其定義為「具有功能之法」,與「無常法」同義。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近取因和俱生緣,就是因緣的本意

除了「近取因與俱生緣」這種分類之外,另一種分類方法是「直接因與間接因」。直接因指的是,此果產生之前的「等無間」;在直接因之前的其他因則是間接因4

4 以下舉幾個例子,或許有助於了解直接因與間接因:

① 在學校裡學習,「懂得某個新知」是果,這個果的

直接因是老師,間接因則是創設學校的人、老師過去曾做的學習等等。說「老師」是「懂得新知」的直接因之理由是,因為老師一解釋完某個新知,學生就懂了。

② 剛煮好的白飯,它的直接因是「正在煮的飯」,間接因是「尚未開始煮的米」。

③ 以下這個例子的周延性可能有爭議,但應該有助於理解。小孩子的直接因是父母,間接因是祖父母。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頂禮上師三寶!我們的一生很短暫,解脫的方法也很多,我們要去修與自己有深厚因緣的法門,這樣才能迅速成就。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這些是攝類學小因果的主題

P24LL3

三大寺的僧人學到這個階段,會延伸討論一個題目:「因的認定,界限在哪?」比如,苗芽之前是種子,這個種子之前有個產生它的種子,再更之前同樣也有個產生它的種子。請問,那個更更之前的種子,算不算現在這苗芽的近取因?如果算,那麼一直往前推,會推到非常微細的物質(微塵),它能算是現在這個苗芽的近取因嗎?再以俱生緣來講,澆在種子上的水是苗芽產生的俱生緣。然而,這個水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才算是苗芽的俱生緣?界限在哪?在三大寺的學習裡,會花時間辯論與釐清這些問題。

為什麼要花時間在這些議題上?重點不在表面上苗芽與種子的關係,而是希望透過苗芽、種子的這個「喻」,進一步辨析「成佛的因緣」。藉由這個討論真正要了解的重點是:

我們的心識,在什麼樣的狀況下、

從哪個界限開始,可以成為成佛的因?

從哪個界限開始,可以成為解脫的因?

從哪個界限開始,可以成為有利於來世的因?

這些探索非常重要,要做的分析觀察也很多,但此處只能暫時略過不談。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心識產生輪迴,解脫的界線為何?大家覺得呢?

那麼,產生心識的因緣是什麼?

這個部份,可以用「三緣」來說明。這三緣分別是: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以見到瓶的眼識(執瓶眼識)為例,它的所緣緣是瓶,因為瓶是「提供眼識行相者」;增上緣是眼根;等無間緣則是執瓶眼識生起之前的一個意識。以下的解釋也許並不周延,不過一般而言,在眼識生起之前,心中會先有個「要去看瓶」的意識,這是產生執瓶眼識的等無間緣。總之,在執瓶眼識尚未生起之前,一定會有個意識促使執瓶眼識產生,它就是執瓶眼識的等無間緣。

P26LL3

再以耳識為例。產生耳識需要的三緣中,聲音是所緣緣,耳根是增上緣,想去聽的意識是等無間緣。若沒有所緣緣,就算耳朵很健康,心裡也想要去聽,但若沒有聲音,則什麼也聽不到;若沒有增上緣,雖然有聲音、心裡也想聽,但沒有健全的耳根,什麼也聽不到;若沒有等無間緣,比如心完全被另一個身形吸引,或者你正在專心看書,周圍雖然有聲音、耳朵也健康,卻不知到底聽到了什麼,因為那時你的注意力完全不在那裡。以上說明心識的產生,需要「三緣」。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三緣就是根、境、識

佛經有句話說:「過去曾造如是業,於今感得如是果。」這句話從一般角度解釋的意思是:造了什麼因,就會得到相符順的果。從「業」的角度解釋則是:我們領受的苦樂由業產生,造了什麼業,就會得到相符順的果報。這首偈頌雖然也可以與一般的因果概念結合,但它主要是針對業果而說,所以修習業果的人,通常會把這首偈頌牢記心中加以思惟。

一九五九年西藏失守時,有位印度拉達克的格西也被關進監獄,但因為他是拉達克人,算是印度國籍,後來就被釋放了。回憶往事時他說,當年在監獄時,有一天他去上廁所,抬頭見到監獄的二樓,有一位地位非常崇高的上師,被迫穿上在家人的衣服。他很關心這位上師是否安好,但若直接問候恐怕會被獄方處罰,所以就趁著上廁所,假裝不經意地往上看,然後問:「仁波切,您好嗎?」這位上師答道:「過去曾造如是業,於今感得如是果。」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真正的修行人都是用業果看待自己

P28L3

根據因果緣起的道理,從「因」的角度來說,善因會產生善果,惡因會產生惡果,圓滿因會產生圓滿果,不可思議的因會產生不可思議的果。從「果」的角度講,想要得到善果,就要成辦善因;想得到圓滿的果,就要成辦圓滿的因;想得到不可思議的果,就必須先成辦不可思議的因;若你成辦的因不完整,得到的果也將不過爾爾。

果,要依靠眾多因緣而產生。明白這個道理後,對於自己想要成辦的目標,就應該備齊「與目標相當」的準備才行。

End

「緣起 gif」的圖片搜尋結果

宗薩仁波切

如果你仔細考量一下佛當時的原始的教授的話,會發現佛並沒有敵對「痛苦」的態度。

在四聖諦裡面,佛從來沒講過你要去解決或者去拋棄痛苦,佛只講過,你要知道痛苦。你去知道痛苦並不等於你去拋棄掉痛苦,知道痛苦表示你要了解痛苦,而你真正需要拋棄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成因,也就是我們的煩惱。

可是現代的佛教徒並不去拋棄痛苦的成因,卻想要非常快地把痛苦中止掉,因此我覺得,絕大部分看了一眼金剛乘就愛上了金剛乘的所謂金剛乘弟子,都是抱著這種速成的心態。

如果理論上或字面上,你問我佛教以及佛是不是要幫助我們去掉痛苦,那我必須說“是的”,但是怎樣除掉痛苦呢?佛教徒通常認為佛是一個超人,他來了,就可以把我們的痛苦清除,這並不是佛去除痛苦的方法。

佛去除痛苦的方法是告訴你如何「修心」,如何去避免製造痛苦的成因,換句話說,佛並不是教你怎樣去治療痛苦,而是教你怎樣去防止把痛苦製造出來。如果你治療痛苦,那表示你現下已經有了痛苦,所以你才需要治療它。還可以這樣說,我們應該把佛教當作修心的方法,而不是把它當作止痛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