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給想用佛陀教導的方法
轉變心靈的人
面對人生挑戰時的快樂妙計
親友、財富、身體、名聲
使用期限只到未死之前
只是未死之前暫時有用啊!
1
P56
我們心裡多少都有一些放不下的人、想不開的事、捨不下的物。如果只看這一輩子,這些放不下的人事物,當然有相對上的重要與不重要;但如果把時間拉長,考慮到前後世,就會看到一個事實:這些人事物,不過在這一生還活著的短暫時光裡勉強派上一點用場,到了最困難、最孤單、最需要幫助的時刻,還是只能一個人面對。死亡的那一刻,周圍的人真的一點用也沒有。
心裡無時無刻掛念的人,在你真正有需要時,他其實不會在場。人生很短,缺了他就算再難受,也只是一下子而已,會過去的。(2013.11.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相反,不捨就不得
這裡所有的格西開示,都是圍繞捨與得
2
P57
與親友分離、與財物分離、甚至與自己的身體分離,都是一定會發生的事,只是我們的心接不接受而已。分離是遲早的事,無論你是否接受,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反正一定會發生。
既然早晚要分開,這段關係的意義與價值就不在於是否天長地久。在還沒與身體分開前,我們需要花力氣維生,但在此同時,若能隨分隨力幫助他人、累積福德、種下佛法習氣以利益來生,這種使用身體的方式就有意義;如果不能增加活著的附加價值,無論你多麼努力活,最後難免一死,都是白努力一場。
親友、財富也是如此。雖然最後終究要分離,但在活著的時候,盡量朝著利益對方、讓更多有情獲益的方向去做看看。如果可以發揮正面的效果,這樣的相聚就有意義。
反正都是要分開,可以無憾地分開不是很好嗎?(2013.11.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利他是修行的目的
3
P58L3
對今生的貪戀,會干擾臨終前想投生淨土的心,所以要思惟死亡無常、業果與輪迴過患,設法把對今生的貪著減到最小。就算無法完全消除,至少要經常想:「親友、財富、身體、名聲,只是未死之前暫時有用啊!」一旦死了,這些東西就跟你完全分開,一點用也沒有。一定要經常這樣提醒自己,否則很容易以為在死後它們依然很重要。
如果擔心死後會被人批評,表示你並沒有真正認清:你的名聲只與今世的你有關。死了之後,你會投生成為另一個人或另一種處境的有情。若你投生在名聲極好的家庭,一出生就被捧在掌心、受人愛戴,就算前世的你被罵到體無完膚,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若投生到極低賤的階級,一出生就備受輕視,那時,就算前世的你被立銅像、受萬人朝拜,過去的盛名對那時的你有什麼用?一點用也沒有!
我們以為名聲是死後依然重要的東西,但只要仔細想過就會知道,這種看法實在愚蠢!如果沒有好好思惟死亡無常、認清事實,很容易成為這種傻瓜!沒死之前,需要人家一點掌聲、一點讚美,這倒無可厚非,因為這會讓你覺得舒服;但如果連死後的名聲也要在乎,就太不聰明了。
我這樣說,可能會傷到某些人的心吧!有些大人物很在意死後是否留名千古,似乎很深謀遠慮的樣子,但從某個角度來看,過度在乎死後的名聲,真傻啊!(2013.10.10)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死後名聲大家應該不會覺得非常重要,死前能夠放下對世間的執著,往增上生前進,就是重點了
4
P60
雖然敵人不一定會把你害得很慘,就像親人不一定會非常愛你一樣,但一般而言,親友對你有益,怨敵對你有害。不過,要記得這些區別不是永遠,它有期限,期限只到今生。這輩子嚥下最後一口氣、從死亡的那一刻開始,對你而言,親友與敵人再也沒有區別,金子的價值跟石頭一樣。
就算無法完全放下對今世的貪著,至少要常跟自己說:「這些,都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否則,以金錢為例,就算你在臨終前分配了遺產,也知道那些錢死後一點都帶不走,但你其實放不下,而這種放不下的心態,會大大影響來世的去處,尤其是想去淨土的人,很可能會因此無法如願。
有些人會在未死之前寫遺囑交代後事,包括遺體要不要火化、告別式千萬不要通知某個討厭鬼等等,但其實死都死了,屍體與土石無異,怎麼弄都可以吧,有什麼好在意的呢?
表面上,我們都知道死了以後這些都不關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沒有認真提醒自己:「親友、財富與名聲,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用一下啊!」則這些聽起來愚蠢可笑的事,恐怕將無可避免地發生在自己身上。(2013.10.10)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臨死之前捨棄一切執著往生淨土,現在就要開始練習
5
P61LL4
確立人生目標後,就會知道其他的人事物都只是暫時借用而已。事實是如此,只是我們一直不願意面對。
借住在旅館,這旅館不是永久的住所,只是暫時休息的地方,因此,即使它再破爛也不值得擔心,再富麗堂皇也不值得高興。雖然就眼前來說,這旅館的好壞會帶來暫時性的苦樂,但我們不會對它做長久的打算;不過,若是平日長住的房子,就會有不一樣的心情。然而,就算房子在我們名下,其實也是暫時的住所,不可能永遠住在那裡,所以跟借來的差不多。
房子是借來的,身體也是。身體只是今生投胎時,從父母那裡借來的,最後還是得放下離開。名字其實也是借來的,在還活著的這段期間,人家若說圖滇悲桑好,我就高興,若說圖滇悲桑壞,我就生氣;但死後,不管人家再講什麼,都不關我的事,而且,說不定下輩子的我也很討厭圖滇悲桑,也跟著罵:「 從前那個名叫圖滇悲桑的人是壞蛋,他做過很多壞事。」哈哈!既然名字也有使用期限,不是永遠的,不就跟借來的差不多嗎?
既然只是暫時借用一下而已,又何必太在意?(2012.4.18)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大家覺得現在是旅館還是永久住宅?
同學Q:旅館,但.....希望住好旅館,怎麼辦?
法師A:沒問題啊,只要覺知還是旅館,放下執著就可以
同學 喔,原來重點在於放下,不要執著~~~
6
P63
密勒日巴尊者把一切都拋掉了,在他眼中沒有財物受用,也沒有親人好友,更完全不在乎名聲。他只在乎自己做的事情如不如法,至於他人的眼光,例如當他衣不蔽體,成了世人眼中所謂不知羞恥的人時,他都不在乎。密勒日巴尊者做得到,因為他心裡完全沒有對世俗的貪著,但我們恐怕不行。
雖然做不到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但至少可以提醒自己:「一切都只是未死之前暫時的事啊! 」一旦死了,這個屍體有人處理也好,沒人處理就這麼放著也沒關係!死狀是趴著也好,兩腳彎曲沒伸直也行!死了之後,大家愛稱讚就稱讚,愛毀謗就毀謗,隨別人高興!遺產被敵人拿走也好,被親人拿去也罷,寶物一直被埋在土裡也沒什麼好可惜的,都無所謂!如果可以先堅決地這樣打定主意,就不至於在臨終時去想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事。
臨終時,最好能夠想著菩提心、想著成佛的希願;如果做不到,至少要提起心念,想著要去淨土。這些訓練平常就要做,希望練到最後、練到臨終時,至少要有憶念的能力。這樣一來,我們曾造過的能投生淨土的業,就能在此時順利醒覺,成熟感果。尤其,如果在中陰階段想起要去淨土,在想起的下一剎那,人就到淨土了。若能成功,就是辦成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2013.10.10)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現世的萬般美好也無法跟淨土的一個微塵相比
我們為利益他人而做的努力
不論程度多少
都會得到千倍回報的學習和進展機會
當身邊有人情緒低落時
你所說的每一句仁慈的話語
所給予的每一個親切的微笑
都會以一種意料不到的方式
回報到自己身上
摘錄自《世界上最快樂的人》P.41
7
我們常把愛與貪混為一談。
愛,會為了利益對方而做任何事,包括為了利益他而責備他,甚至勇敢地離開他;貪,會把自己看得最重要,不管能不能利益到對方,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在一起,永遠不可以分開。
然而,現在被你深愛的人,過去曾經被你傷害過很多次。前輩子的事你不記得,但未來你也不會停手,會繼續對他做出各種可怕的事。為什麼?因為身在輪迴,因為完全被煩惱控制,一點自由也沒有。除非痛下決心,徹底從輪迴離開,完全擺脫煩惱的控制,才能終於不再傷害你深愛的人。
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至少要努力成為一個永遠不再傷害他的人。(2011.1.2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愛了就不傷害,不容易啊
8
P66
要純粹為了利益他人而放棄自己,對我們是一件難事;但若做得到,就絕對不會吃虧。問題在於,我們所謂的犧牲並不純淨,利他的心混雜了世間八法。例如,我們覺得自己是為了別人才放棄學法、放棄造善業的機會,但也許我們只是在交換,想要博得別人的感激或好評。
但如果你完全無私,「只要他好就好,我怎麼樣都沒關係! 」百分之百為了對方而放棄自己的安樂,則眼前就算你失去再多,從長遠看絕對不會吃虧。
可惜的是,我們的犧牲通常混雜了世間八法,所以變成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放棄遠大的目標。(2011.1.2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我們能夠的也是有限度的放棄自己安樂,目前不可能完全放下自我
9
P67
為了圓滿對方想要永遠在一起的願望,我們把難得的暇滿身完全耗在上面。假如生命只有今生,為了今生的快樂,也許我們可以考慮為了在一起而放棄學法。但今生一定會結束,然後呢?如果,緊接而來的然後,是一起投生為野獸、互相撕咬呢?這是你想要的嗎?
生命不是只有眼前這一世,要顧念的人不是只有今生的父母,而是所有曾經是我父母的無邊眾生。雖然為人子女應該要滿足父母的願望,但眼前我們不能為了讓父母高興,而放棄學法成佛的目標,因為,若完全聽從今生父母的意願,會使無邊如母有情的願望落空。
決志走大乘道的人,做的任何事都關係到眾生的苦樂。只要能提早一天成佛,就能提早一天對眾生開示佛法;提早一天對眾生講法,成千上萬的眾生,有些就能早一天脫離惡趣,有些早一天解脫,有些早一天發菩提心成為菩薩,有些就能早一天成佛。於是,這些提早一天成佛的佛,就可以提早一天為眾生講法,提早一天讓更多的有情離苦得樂。
仔細想過後就會知道:我現在的選擇,與無量有情是否繼續受苦有關。因此,即使暫時讓父母失望了,即使自己心裡也很不想那樣做,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那更大的義利,是不應該被放棄的。
不過,在不放棄利益眾生的前提下,還是應該盡力讓父母歡喜。盡量照顧他們的心,說些可以安慰他們的話,花些時間陪伴他們。在一起相處的時光裡,試著用善巧的方法引導他們朝向佛法。然而,若努力後依然無計可施,那也只能接受,因為這件事情真的很難兩全。(2011.1.2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這些都是格西啦對出家修行抉擇的過程
10
P69L3
說實在的,要百分之百幫到別人很困難。只要我們學到的法還無法真正調伏自己,就很難幫到別人。
雖然還做不到,但還是要盡力善待並利益別人。只要方法正確,你對他愈好,他或許會愈喜歡你、愈願意聽你的話,這樣一來,你就愈有機會帶他走向佛法,幫助他獲得最究竟的快樂。
要時時朝這個方向祈願,並盡力以正確的動機做做看。在真正相處的時候,辛苦是難免的,但還是要盡力。最好能幫助他們成佛、解脫;若不行,就先幫助他們投生淨土;再不行,就先幫助他們擁有平靜與容易喜悅的心;再不行,至少讓他們聽到一聲佛號,這總做得到吧?把目標放在最高遠的地方,但實踐時要配合現況,從眼前能做的地方下手。
你自己的動機一定要調整。做對的事,但不要強求結果。心裡要有利他的藍圖,並且去執行它。這個計畫在眼前可能辦得成,也可能辦不成,但不論結果如何,都要試著做做看。(2011.1.2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修行不外乎是把握一念發心,這也是最困難的地方
11
P70LL3
面對很難相處卻又不得不照顧的家人,我們難免覺得挫折無奈。此時,若換個角度想:這個人就算不是家人,也是一個有情,是我經常唸誦的「為利眾生願成佛」裡的一位眾生。面對他,我該怎麼做?
就算眼前直接能做的事情看似與佛法無關,也無法馬上利益到對方,但由於我們的動機是要究竟幫到他,所以就很值得盡力試看看。
我們還不是菩薩,目前也做不到完全符合標準的菩薩行,但無論眼前的責任是照顧病人還是為人父母,都應該努力向菩薩看齊。照顧生病的家人,是在照顧一個需要幫助的有情,是在效學菩薩行,而且佛經說病人是大福田,所以這樣做也會累積很多福德資糧。
若想要完全擺脫在家人的麻煩,只有出家一途;但出家人也有要解決的問題,問題也許來自健康狀況,也許來自周圍的環境或友伴。總之,無論什麼決定,都會有伴隨而來的挑戰。既然沒有十全十美的選項,我們只能選一個,然後把隨之而來的困難試著轉為道用,讓它成為淨罪集資的機會,或是成為增長慈悲心的助緣。
練久了,我們會成為善於實修的人。(2011.1.21)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現在照顧老年的家人,是非常大的學問
增長慈悲心是永遠的功課
輪回的沼澤中,沒有幸福可言,所以應該走到解脫的淨土上。
阿底峽尊者
亞歷山大大帝
3個奇特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