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秘密』
摘自《心匙》
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
釋妙喜|恭譯
偉大的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提到:「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心的秘密,雖然 不想受苦,卻忙著造苦因,無意義的漂泊生死。因此要看守自己的心,善加防護。」
所以,瞭解什麼是法?什麼不是法?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世俗法?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它們的分界線何在,極為重要。這整個的秘密,在於自己的心,日常生活的態度。
同樣的行為,某種想法會使它成為佛法,是樂因。另一種想法,則成為世俗法、不善,是苦因。整個秘密在於存心。
心念使得行為和佛法相應,成為善業,樂因。同樣,心念能使行為和佛法不相應,成為不善業,苦因。
正如我常說的,了解法的定義非常重要。
大覺者帕繃喀仁波切曾經舉例說明。有四個人在課誦:
第一個人發願要成佛,以饒益其他眾生。
第二個人發願自求解脫輪迴。
第三個人發願獲得來世安樂。
第四個人發願只求今生的安樂。
帕繃喀仁波切舉例,這四個人懷著不同的發心課誦。
第一個人的課誦,造下成佛以饒益眾生的因。
第二個人的課誦,沒有造下成佛以饒益眾生的因,僅僅造下自己解脫輪迴的因。 這種解脫是滅盡整個生死苦以及苦因—─業與煩惱。僅僅達到這種解脫,還沒有滅除微細的障礙,或者圓滿滅諦及道諦的功德,沒有造下成就佛果的因,因為第二個人的課誦只發心求一己的解脫。雖然課誦的祈願文一樣,同樣的祈願文和主題。但由於他們發心不同,使得課誦的行為,一個形成成佛的因,另一個僅造成自己獲得解脫之較低的涅槃。
第三個人的課誦僅僅造下來世的安樂因,而沒有造下成佛的因,也沒有造下自己解脫的因。
第四個人的課誦,雖然祈願文和主題是佛法,卻沒有造下成佛的因,或自己解脫的因,也沒有造下來世安樂的因。
四個人全部在唸誦同樣的祈願文,主題都是佛法。但是前三個人的行為成為法行,而第四個人課誦的行為不構成法行。道理何在?因為那個人的發心不如法。他的發心是貪執現世,不僅是貪圖輪迴樂,輪迴的圓滿。
並不是說,任何貪著的發心一定不善。貪著不一定造成惡業。例如,第三個人課誦的發心,是追求來世的輪迴,天人身等等,貪圖來世輪迴,來世安樂、圓滿,他的發心並不是執取現世樂,所以是善業。他的發心造成善業及法行,因此那個人的課誦行為,形成法行、善業、樂因,來世安樂。
第四個人課誦的發心僅僅是追求這一世的安樂,所以被安立為不善。例如,有些人課誦、持咒,在於傷害其他眾生,而不是淨化自己的心,不是用來利益其他眾生,反而用來傷害其他眾生。有些修行人並不修習菩提道次第,不修習出離輪迴、菩提心、空性,不做這些修行。
有一個特別的故事,發生在西藏。曾經有一位修行人,一輩子都在閉關,禪修大威德金剛,也就是文殊的極忿怒相。在那人死後,有一天傍晚,他的一個朋友正在修一個叫做「祝」的特別修法。把糌粑、麵粉、穀物放在木炭上燒,布施這些食物的氣味給餓鬼。修那個法的利益,是能夠往生淨土等等。有一位餓鬼來吸取食物的氣味,看起來好像是本尊大威德金剛,多手多腳。原來那位閉關禪修大威德金剛的人,死後轉生為餓鬼,長相非常嚇人。這種餓鬼叫食氣鬼,靠食物的氣味維生,這不是唯一的例子,在印度也發生過同樣的例子。
有的人一輩子閉本尊關,卻不懂得如何修行佛法,這是問題、錯誤的根源。雖然在觀想本尊、持咒、修密續,一輩子都花在那上面,卻不懂得如何修行佛法,修行不如法。縱然做了閉關,甚至閉關一輩子,卻不修菩提道次第:出離輪迴、菩提心、空性。由於不具備這樣的修行態度,發心純粹是貪著今生,導致行為不如法。
阿底峽尊者的譯師種敦巴請教尊者:「出於貪執今生的行為,果報如何?」
阿底峽尊者回答:「果報是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
這和龍樹在《寶鬘論》中解說的一樣:
「出於貪瞋癡的行為是不善業,從中生出一切受苦的輪迴眾生;出於無貪瞋癡的行為是善業,由此生出一切安樂的眾生。」
可見,這一切都和自己的心有關。這個例子和上述前三個人的行為成為法行,其中一個人造下成佛因,一個造成解脫輪迴因,另一個只是造來世安樂因。無論是最苦的地獄,遍地是熾燃的熱鐵,或是至高無上的成佛樂,解脫輪迴的涅槃,一個人所經歷的每件事,苦與樂,完全肇自自己的心,都是自己的思想創造出來的。因此,行為如不如法,不是依據外表的樣子,不是按照傳統看起來在修行的行為模式。行為如不如法,在於發心、動機。只有從發心,一個人才能夠判斷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是否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