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佛法裡每一個基礎概念,既是挖寶的工具,也是引路的探照燈。基礎愈扎實,愈能沿著礦脈走得愈深,獲取珍貴的佛法寶藏。
P29L1
03【如何探尋真相】
要探究真相、確立事實,必須學習探究真相的方法。為了方便初學者了解,以下我儘量不用太多佛法名相,但這些陳述可能會因此變得不夠周延。
P29L
4
正確的認知
「量」這個字是佛法裡會用到的一個專有名詞,它的意思是「正確的認知」,當你對某種事物有了正確的認知,表示你已對該事物產生「量」。產生正確的認知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依靠自身直接的經驗,
另一種是依靠正確的理由。
光靠自身直接的經驗,無法認識到所有的事實。對我們而言,那些無法運用直接經驗認識的事實,就必須依靠正確的理由才能認識。用自身直接的經驗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佛法裡的專有名詞是「現量」;依靠正確的理由,從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則是「比量」。佛法裡講的兩種正確的認知,就是現量與比量。
會運用正確理由來確立事實的人不只佛教徒,有很多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律師、警察、政治人物等,也都會運用這種方法。以科學家來說,他們不只利用親眼所見的現量,而且也以親眼能見作為立論基礎,進一步運用理路來確立事實。
在確立事實的過程中,科學家除了運用正確的理由,也會運用科學儀器去觀察。某些事情雖然的確存在,一般人用肉眼卻看不到,所以無法直接去認識;但是科學家透過顯微鏡、望遠鏡這些科學設備就能親眼見證。對於這類事實,一般人雖然沒有親自看見(既沒有用自己的肉眼看到,也沒有用科學儀器去看),但因為科學家說他們用科學儀器親眼看到了,所以大家也都認為科學家說的就是事實。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量就是正確的心識
P31L2
佛法把存在的事物分為兩大類:現前法、隱蔽法,分類的基準是「我們了解這些事物的方式」。
「現前法」指的是能夠直接經驗的事物,「隱蔽法」指的是雖然無法直接經驗,但透過正確的理由就能認知的事物。
在隱蔽法中,根據理由的種類5,再區分為兩類:略隱蔽法、極隱蔽法。
註解:
5 正確理由的種類分三:
世許正因、物力正因、信許正因。詳參《因類學》。
「略隱蔽法」是指雖然無法直接經驗,但在探究事物的道理後便能認識的事物;而「極隱蔽法」是指唯有透過研究「有神通者的陳述」才能認識的事物。
以下,我試著把佛法與科學認識事物的方式做比對。有些真相,我們既無法直接經驗,又無法用理由成立,要認識這一類「極隱蔽法」的存在,佛法用的方法,就相當於科學家用的「科學儀器」,也就是「神通」。雖然神通對現代人而言非常稀奇,但過去無論外道或內道,神通並不罕見。現代人覺得「神通」是一種難以置信的能力,但對古人而言,他們若聽到現代科學儀器的種種描述,大概也會是瞠目結舌的反應吧。
對照佛法與科學探尋真相的工具,我認為「神通」相當於「科學儀器」。某一類事物,沒有神通就看不見,有神通者運用「神通望遠鏡」不但能看到,而且所見一致。對於這一類事物,沒有神通的我們應該要持保留的態度繼續觀察,不應該全盤否定。透過持續地探究,應該可以對極隱蔽的事物生起一些信心。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現前分,隱蔽分,極隱蔽分
聖言量是進入極隱蔽分的核心
P32L7
四種理路
要透過理由來認識真相,所運用的理路有四種:法性之理、作用之理、觀待之理、證成之理。
「法性之理」是指某個事物本身的特質,譬如:火的法性是熱、水的法性是濕。
「作用之理」是指事物各自的作用,包括內在的煩惱、善業、慈愛,以及外在的地水火風等物質各自的作用。我們所受的教育,大都是這一類。
「觀待之理」是指法與法之間彼此依賴、觀待的關係。
「證成之理6」,是指用上述三種理路為基礎而開展的推論方式。
註解:
6 證成之理,又名正因之理。為了避免與廣義的「正因」一詞混淆,本文中,凡與正因之理意義相同者,皆譯為證成之理。
認識到事物本身的特質、作用與彼此間的關聯性後,才能進一步判斷「原因」與「結論」之間的連結是否正確。在運用證成之理時,你的思考模式會是:「因為」它有這種特質、這種作用、與另一個事物有這樣的關聯性,「所以」應該可以導出某種結果。推斷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時所用的方法是:用前三理為基礎做出推斷,從而獲得正確的結論。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
事物的性質,究竟是無自性,但是作用是存在的
佛法有很多內容是隱蔽法,若想對佛法產生真正的信解,那些你無法直接經驗的隱蔽法,就必須運用證成之理去推論;而證成之理要用得正確,又必須扎實地學習法性之理等三種理路。由此可知,要精純地學習佛法,智慧絕不可少。
當年我整理《道次第廣論科判嚴飾——集經彙道》7中關於「四理安立」這個主題時,整理出篇幅大約有一頁半的佛經原文。由於原文艱澀,能讀懂的人應該很少,所以我猶豫著是不是該刪掉它們。在猶豫的期間,我參加聖座嘉瓦仁波切的講經法會。在法會中,聖座講到了這四理的論述,並解釋如何用前三理為基礎,再成立第四理的道理。聽了聖座的解釋後我感到非常安心,於是決定無論讀者懂或不懂,那些經文還是應該要收錄進去,於是就把它們收錄在全書的最後面。
註解:
7 圖滇悲桑格西依《廣論》科判,引述同一主題之相關佛經。本書整理耗時十年。藏文版已發行。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
隱蔽法要體會就是需要良好的認識比量
不過對於佛功德,佛淨土之類的都是極隱蔽分,需要用佛陀開示的現量比量,特別是聖言量來證成認識
P34LL5
【學習正理的重要性】
學習正理對實修佛法有很大的幫助。修的方法有兩種:觀察修與止住修。要了解四諦、二諦等論述,以及出離心、菩提心等內涵,都必須思惟理由,所以要用「觀察修」這種修行方法。若你認為學佛只要修定就好,那麼學或不學正理,乍看之下對修行似乎沒什麼影響;可是如果你想把禪定修得更好,就必須有念死無常、出離心等修行基礎,要奠定這些基礎,就一定要靠觀察修才行,而觀察修能不能修得好,就要看你能不能掌握正理的運用。
文殊菩薩曾說,因明理路(邏輯學-思考,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就像是眾生的眼睛。因明理路除了可以運用在佛法上,對政治、法律、醫藥等專業領域同樣也很重要。從佛法的觀點來說,要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以及各種地道功德,都非靠觀察修不可,而要能做好觀察修,又非透過因明理路不可。
以我個人來說,因明理路對我深恩重大。我在法座上為你們講課,看起來好像懂得一點東西的樣子,但事實上我只在很小的時候上過一陣子幼稚園,學過幾個英文字母,藏文也不太好,藏文文法與詩詞等都沒好好學過。雖然我的一般知識非常貧乏,然而目前為止,我的腦筋還有點管用、還能跟別人講一點佛法,都是闡述正理的《釋量論》這本書的恩賜。多虧了法稱論師及《釋量論》,我才能夠發揮思惟能力,進而獲得既實用、又讓我深心滿足的體會,甚至也能進一步跟別人分享我的想法。
做觀察修的時候,若能運用因明理路,將會感受到不同的效果。某些沒有這方面經驗的人可能會說:「不一定要學理路,尤其是學道次第的人更不必學理路。」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學法修行,不一定要學理路,但若學會理路,不只對學佛法很有幫助,對實修的幫助更大。當然,就像剛才講過,若只想修專注一境的禪定,的確不需要因明理路。
用傳統的辯經方法訓練理路,雖然比較快而且容易看到效果,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各位就算沒有辦法在辯經場上擊掌辯論,也可以試著學習因明理路的思惟模式。藏傳佛法在學習《釋量論》、《現觀》、《中觀》這些論典時,都是靠著因明理路去抉擇的。所以,即使無法上辯經場,大家仍然可以去學習這些論典、與他人討論、自己去思考理由,透過理由駁斥自己心中錯誤的想法,甚至破除他人錯誤的講法與觀點。用這種方法訓練自己,也可以培養出運用因明理路的思考能力。
性弘法師開示指導:自利利他,理路都有幫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