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然不可以盡信書,拘泥固執,但應從前人的寶貴經驗中,咀嚼精英,化臭腐為神奇。
◎有些空談心性,儒者不重視六經,學佛而不究三藏,自以為直探本源,而不知容易流於邪僻。
古聖先賢的遺文,為悠久廣大的學者所應用,正像走成了大路一樣(佛法每比喻為「如大王路」)。
雖不一定只此一路,或者這還是落在半路,或者漸入歧途。在修學過程中,不妨修正得直捷些,平坦寬廣些,但到底是值得重視的道路。
那些一開始,就想「出不由戶」,抱著路是人走出來的意見,橫衝直闖。
即使他沒有走上絕路,沒有墮落深坑懸崖,歷盡千辛萬苦,居然闢成新路,也不一定就超勝舊路。
因為唯有認識舊路,才能闢成更好的新路。
〈雍也17〉誰能出不由戶
〈雍也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這章雖短,意思大致都說是孔子嘆道之不行,但是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卻很不容易解釋。
孔子說:「誰能外出不經過門口?﹝可是﹞為什麼不走﹝我﹞這條路呢?」
皇侃解釋了主要的疑難字:
「道」是先王之道。
「莫」、無也。
「斯」,此也。
劉寶楠補充解釋了:
「戶」是一扇,兩扇才叫「門」。
何晏最先引用孔安國的話解釋:
「言人立身成功當由道,譬猶人出入要當從戶。」
皇侃則多說了些:
「人生得在世,皆由於先王道理而通,而世人多違理背道,故孔子為譬以示解時惑也。言人之在室出入由戶而通,亦如在室由道理而生。而人皆知出室由戶,而未知在室由道,故云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朱子的解釋就貼近字面,但也因此費解:「言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怪而嘆之之辭。」
孔子在這章哀嘆自己的道不行於世,是很容易了解的。可是他難道真的不知道大家為什麼不願意行他的道呢?
其實孔子自己是知道的,而且他是自找的。有這個一個他和三位弟子困於陳、蔡之時討論「吾道非耶?何為至此?」的故事。我特別鍾愛,所以就算以前說過一次,現在再多說一次也無妨。孔子先問子路對於自己傳道還身陷困厄這件事情有甚麼看法。子路提醒老師,說:「也許我們在仁和智兩方面都還有做不好的地方讓人家不滿意,所以也許我們調整一下自己的道,就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孔子很不以為然地用很長的話加以辯駁。換上子貢,他的回答是先褒後貶:「老師要傳的道太大了,天下容不下。也許您該配合別人的需求,稍稍修正一下。」孔子也不以為然。最後輪到顏淵,他順著子貢的話說「老師要傳的道太大了,天下容不下。」,不過他話鋒一轉,就說:「我們堅持推行我們相信的道,如果當政者不能用,那是他們的損失。天下容不下不正證明了我們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嗎?」顏淵的一番話說到老師心理了,讓老師高興地說:「如果你有錢,我願意來幫你當管帳的。」
從這個故事回到這一章來,我想孔子認為他的道沒錯,是大家有眼不識泰山。可是,這樣自我感覺良好,不正也遠離了群眾,失去了和他們對話,或是引領他們走向正道的機會嗎?這是值得當今悲嘆「儒門淡泊」的人所深思的。
如果硬要在這個譬喻上打轉,我們也許可以推測:
大家出門不走大門,也許都是翻牆或爬窗或從旁門左道出去的吧?這些都可以避開孔子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