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 煨桑節
煨桑節是藏族特有的宗教活動,在藏區各地,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桑煙,所以無論你走到寺院還是普通的百姓家,都會發現煨桑爐。不管設在院落中央、房頂還是牆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潔淨的地方。
煨桑就是用松柏葉、坎巴花、糌粑以香料焚起的靄藹煙霧來祭天地諸神的儀式。
「桑」是藏語,為「清洗、消除、斷除、驅除」等淨化之意。
「煨桑」已成了祭祀神靈的代名詞,還有「燔祭戰神」的意思。
「煨桑」也有著固定的儀式:先把柏樹枝和香草堆砌在山頭或煨桑臺上點燃,等燒到一定程度後再在柏樹枝和香草堆上投入用青稞磨制的炒麵、酥油、曲拉和白糖等物品,最後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要口誦真言。
隨著延燒的火勢,一陣陣撲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就會在空氣中慢慢飄散。
佛經上說,本尊護法等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但是聞到桑煙的香味便宛如赴宴一樣,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藏族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或是在自己家的煨桑爐裡煨桑祭神,給神靈以美味,帶去人們真誠的祈願,祈求神靈的保佑。煨桑儀式中,還有騎馬、射箭和掛風馬旗(也叫隆達)等系列傳統活動。
每年藏曆五月十五這天,拉薩的人都會穿上節日的盛裝,來到寺院頂上,或者到山頭、河邊、聖湖畔、田間地頭煨桑,祭祀神靈,因為這一天就是「世界焚香日」,藏語稱為「贊林吉桑」。據說,當年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為慶祝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在桑耶寺對面的小山上——海布日神山頂修砌了一座巨大的香爐,並在當年的五月十五日那天,親燒香枝,祭祀天空、大地和江河裡的一切神靈。因為「煨桑」對桑耶寺順利建成、並成為西藏第一座寺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日後桑耶寺的祭祀文化中,「煨桑」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來,這一活動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世界焚香日」。
「煨桑」是藏區非常普遍的一種宗教和民俗活動,各地方又因其自身獨特的環境因素而形成不同規模、不同時間的煨桑節。是古代藏族部落一年一度的重大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