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三摩地?謂於所觀事,心一境性。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心一境者,是專注義。與智所依為業。由心定故,如實了知。
「三摩地」是梵語,其實我們平常就是講「定」,不過,這個「定」字不能完整表示三摩地的意思。三摩地,照印度話翻譯起來叫「等持」,「等」是平等,「持」就是保持這種平衡的狀態。
我們經常講,沒有用過功,不曉得我們這個心;如果真正用功修行的時候,也就知道了。怎麼樣呢?如果心緊張一點,好像它就向上跳起來了,就引起「掉舉」,就散了,東想西想,向外發展了。如果心的力量好像放鬆不用力一樣,心就向下低下去了,就迷迷糊糊,弄得不好就會打瞌睡,昏沈、睡眠都來了。講修行,我們這個心要修得怎麼樣呢?有兩個根本條件:
1一個,心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2再者,要保持這個心不是東想西想的,那就是「等持」了。
如果心高了的話,心就散了,東想西想;如果不注意,它就萎縮一樣的,迷迷糊糊,也不清楚、不明了了。所以,又要明明了了,又要精神集中,很安靜、安定的。定,淺淺深深的,可說不完,但是凡是定,基本原則就是這樣,所以叫做「等持」,叫「三摩地」,或者叫「三昧」。翻譯不同,說的是一樣的。
中國人不曉得「三昧」是怎麼回事情,到了中國,作詩,詩中有三昧,他得到了作詩的三昧,真是笑話一樣。佛法的意義,「三昧」是修行的時候心裡平衡、不高不低,精神集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怎麼來的呢?因為「念」而來的,因為念得到「三摩地」。
「三摩地」,也是一種心所法,「謂於所觀事,心一境性。」就是對於所觀的事,心定在一個境界上。我們這個心都有境界,現在這個心就在這一個境界上,前念後念,念念一直就是在這個境界上。「心一境性」,就是「定」的意義。
心處於一境,什麼境呢?叫做「所觀事」,所觀察的事。觀,不是我們看起來閉著眼睛坐在那裡叫觀。這個地方,有的人不瞭解,心想怎麼觀呢?要修定怎麼要觀呢?修定怎麼不觀呢!我們說數息觀、不淨觀,這些都是觀,觀可以得定。它是要對所觀察的境界,有一種一心不動的觀察。
那麼,佛法上說所觀的是什麼呢?不是東想西想的,「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五蘊等」,因為佛說的法門,或者是講五蘊,或者是講六處。內六處、外六處,叫十二處。或者內六處、外六處再加六識,叫十八界。蘊、處、界、十二緣起、四諦,這許多都是佛所說的法門,這是一類所觀的事。另外,是「無常、苦、空、無我等」。
先解釋兩個名詞,一個叫「自相」,一個叫「共相」。
「共相」就是一個普遍的理性。我們講無常,這本書也是無常的,現在好好的,將來總是要壞的,總是無常的、變動的。桌子、一朵花、一枝草、一點水,乃至我們一個人的生命,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這無常不是你的、我的,一切有為法上都有這無常的體性,這個叫做共相,就是一種普遍性的理則。
什麼叫「自相」呢?比方說五蘊中的色又分四大、四大所造色。四大是地、水、火、風,地不是水,水不是火,火不是風。地就是地,它的特性與其他無關的,不能說水也有地,或者是受、想、行、識也有地,那就不對了,沒有的。地是堅性,堅性就在地上,此外沒有,這就叫「自相」。所以,「自相」是個別的、特殊的特性,「共相」為一種普遍性的東西。
佛說法,一方面要使我們瞭解自相,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事情,乃至於我們常識當中的一一法。如心理上的心所法,這是定、這叫慧、這叫念……,這一個一個都是自相(也就是自性)。另一方面,在這一一法上,佛說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空、無我就是「共相」。
講諸行無常,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像《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上面講五蘊,「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炎、行如芭蕉、識如幻境。」這都包含一種虛無不實、無常的意義在裡面,所以,五蘊法、諸行是無常的。
我們知道有地水火風四大、眼耳鼻舌身等四大所造色,又怎麼樣呢?好像沒有什麼用的,這個佛法學了做什麼呢?真正講來,學佛法的人,一方面要瞭解世間上是什麼事,另一方面要瞭解世間上的一一法是怎麼一回事情--無常、苦、空、無我,這才真正是學佛法的重要內涵。
「苦」的意義有二種,一種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中苦受的苦。但假使只是這樣子來講,不能說都是苦的,快樂的事情也多得很。有苦痛,有快樂,有的也無所謂苦痛,無所謂快樂。但另外一種,就是深一層的講法。比方受到各式各樣的苦痛,當然是苦,這叫「苦苦」。我們現在很快活、歡喜,身體健康、有錢、生得漂亮、家裡面很和諧、升官發財……,世界上好事情多得很,快樂的、歡喜的說不完。也不能否認有快樂,否認有快樂,叫世界相違。假如講的道理和世界上都相反了,這個道理還講得通嗎?那個接受?誰信呢?不錯,我們承認快樂,好得很。但你再看,這是不永久的,慢慢慢慢要變的。那一個身體很健康的,永久保持他的健康?年紀輕的健康,到老了,一百歲的有一百個動不來的,那時候還有什麼健康的?樣子長得好看的,到了老的時候,滿臉皺紋。面孔本來白的,老了,都變皺、變黑了。那一個做事做到很高的,不垮下來的?最後到死的時候,還有什麼東西呢?什麼都過去了,沒有一樣可以永久保有快樂,沒有這回事情,等到起變化的時候,那就苦惱了。假使人要死的時候,身邊還有幾千萬塊錢沒有用,也沒什麼辦法,反而愈想愈捨不得。假使他身邊少幾個錢、沒有什麼人,也就平平,還沒有那麼苦惱。得到了又失掉是最苦惱的,比沒有得到的還要苦惱。所以,眾生啊!不要只說快樂,快樂背後就是苦惱,苦就跟在後面,離不開的,沒有說有了快樂而沒有苦的。那麼,如果平平穩穩的,像修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天,那時候也無所謂快樂,無所謂苦,只剩捨受。這雖然是很平靜,但是他也是在變化--無常。
其實,諸行無常,就是「行苦」。樂變化的時候,就叫「壞苦」。現實人生世界的一切,沒有不苦的。普通的人,只看到快活的事情,歡喜啊,去爭啊,其實背後都跟著是苦惱,所以說世界都是苦,「諸受皆苦」是從這個意義上去講的。有漏法都是苦,像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有漏法,到了時候,它總要老,總要病,病起來身體上總有許多苦惱,一定要來的。酸、痛、發燒,怎麼不苦?這是免不了的事情,有漏法一定是苦的。
「空」與「無我」,講起來更難懂了,佛法和外道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外道都有一個「我」,好像基督教講上帝給人一個靈,人死了以後,這個靈就到地獄或者是升天堂。印度的名字叫做「我」,不單是我,人、眾生、壽者等,都是「我」的別名,有十六種。這個「我」是個永遠不變的東西,人死了以後,「我」就再到後世,以後還永遠存在,一般宗教都是這樣講。而佛法之中,不過是講到前生,或者是講三世,沒有這個「我」。佛法講的,意義很廣,現在簡要的說,就是沒有這個「我」。
「我」是什麼意義?就是「主宰」的意思。「主」,自己做得主;「宰」,就是支配,要這樣就這樣,要那樣就那樣,很自由。但是,有沒有這個東西?有沒有這一種絕對的自由呢?你可以做得主,你可以控制一切嗎?不可能,沒有這個東西。佛時常在經裡面講,我們總覺得「我要這樣,我要那樣」,這就表示做不得主,假使做得了主,這樣就是這樣,還有什麼「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因為做不得主,才會想「我想要這樣,我想要那樣」。「我想要這樣,我想要那樣」,這個就是做不得主。世界上的眾生都想有個「我」在裡面,事實上沒有這個主體,這種能夠控制一切的東西是不存在的。誰都要講自由、爭自由,想要控制別人。做起事情來,夫妻兩個人的話,太太總想要先生聽自己的話,先生也喜歡太太聽他的,這個很普遍,幾乎家家都是這樣子,弄得不好就鬧彆扭,世間就是這個樣子的。可是,想要這樣就這樣,這是做不到的,世間沒有這回事情,所以就失掉了「我」的意義。「我」的意義不存在,也就沒有這個實在的「我」。
佛法裡面有一個問答,我們死了以後如何呢?在普通通俗的佛教都是這樣講:前生做了什麼功德,現在有什麼好的福報;前生做了惡業,現在就會苦。或者是現在這樣,將來要入地獄的、要墮落的;現在這樣,將來才可以生人,生天上。好像裡面有一個東西在那裡,死了就跑到天上、跑地獄去了。好像有個東西跑進跑出,父母和合,他跑來了,叫投胎,平常世界上的人大多都這樣子想。佛法承認前生、後世的因果關係不斷地延續下來,前面好,影響到後面也好;前面不好,也影響到後面不好。生死輪迴的因果就是這個樣子,但是以佛法來講,這當中沒有一種主體的東西--無我。「無我」這個道理很深,這是佛法和外道最不同的地方。
當然,照大乘佛法講起來,「無我」是「我空」的意義,但是現在是在法相之中,不這樣講。「空」、「無我」就是「無我」、「無我所」的意思。我所,比方這隻手是我的,我的手,這手是屬於我的,即使不曉得「我」究竟是什麼,手總是我的。這個東西關係到我的,我看到、聽到;或者世界上有主權的,比方這塊地我買的,這個錢是我的,都是「我所」,都是我所有的東西。有了「我」,就有「我所」,這兩個是離不開的;現在這裡就用「空」與「無我」,來表示「無我」、「無我所」。一切法是無我,一切法空,不但有為法是無我,無為法也是無我,涅槃也不是我。所以,「無常」和「苦」,都是在有為法上講的;「苦」是在有漏法上講的;「空」與「無我」是遍於一切法的,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這些,都叫做「共相」--一切法遍通的理性,佛弟子就是要懂得這個東西。
「為什麼要出家?」「看破了。」怎麼看破法呢?什麼叫看破呢?像苦,要從世間上深刻地去看、去認識,在佛法之中透徹瞭解到自己的身心沒有永久的安樂可得,那麼才能夠超出一切苦的災難。所以,佛法之中很重視這個「苦」的。但是有一部份人:「苦啊!苦啊!」有的苦得沒有意思,就馬馬虎虎混日子了,這就不對了。知道「苦」的話,那就真正要打開這個苦、衝破這個苦,所以要修學佛法。
「五蘊等」,就是一切法的自相,諸法、一一法,是「事」。「無常、苦、空、無我等」,是「理」。佛弟子要觀察什麼呢?或是觀察這個事,或是觀察這個理,不外乎這兩類。要了生死,就要瞭解到無常、苦、空、無我,非通達這個真理不可。單單知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還是沒有用的,這是在事相上,沒有用的。所以,這個叫所觀的事、所觀的境界--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
「心一境者,是專注義。」所謂「心一境」,就是專注的意義。念念在這個地方,剎那、剎那、剎那,念念在這個地方,不到別的地方去。好像水滴下來一樣,滴滴都在這個地方,不散開來,那麼就是「定」。
「與智所依為業。」依這個定而可以發起智慧,所以,定是智慧所依。佛法之中,有些事情講不完,只是先簡要的說。比方普通說依念可以得定,但實際上,得了定不一定能夠發智慧的。外道都會修定,但無論外道怎麼修定、修得怎麼高,不會開智慧,就不能了生死。所以佛法真正講了生死,重要的是在這個智慧。「由心定故,如實了知。」因為心定,能夠引發如實了知。智慧的意義叫「如實了知」,我們人都知道許多事情,那一個沒有了知?但是,要「如實了知」,加「如實」兩個字,換一句話,就是瞭解真諦。有真實的理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才是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