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欽慈誠羅珠帶你讀懂《心經》(二)
Q:什麼時候可以不依止文字般若呢?
A:就是在證悟菩薩一地的時候。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親身現證了佛的智慧、空性的見解,所以再也不需要依靠文字,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在證悟一地以後,就不再需要聞思。
佛在很多經典當中也講過,三地菩薩的特點,就是為了求法,可以捨棄自己的身體。既然三地菩薩為了聞思,都要下那麼大的功夫,僅僅證悟一地,又怎能不聞思呢?只是在證悟一地之時,就不需要再去看描述證悟境界的經論,因為此刻已經現量見到了這一切。
就像在某人親眼看到一朵花以後,就無需再給他講關於這朵花的顏色、形狀之類的內容一樣。
沒有證悟一地之前的資糧道、加行道,就必須依靠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在吸收了文字般若當中的精華以後,才能實際去修持。
Q佛為什麼要留下那麼多文字?
當修到心裡稍稍有一些空性體會的時候,就稱為加行道;
當我們只是對空性有一些字面上的瞭解,雖然發了菩提心,也在精進地修持五加行——積累功德、懺悔罪業,但還沒有稍許的空性感受,還沒有切身體會到空性的意義,還沒有什麼修行的證悟,這個階段,就稱為資糧道。
通過聞思文字般若,而對般若波羅蜜多超越了字面的瞭解,有了一定的體會和感受的時候,從見解的角度來說,就算是進入了加行道的狀態。
在資糧道和加行道這兩個階段,都離不開文字般若的引導。佛陀之所以留下了那麼多的經典,就是為了度化像我們這樣的眾生。
這裡要講解的,就是文字般若波羅蜜多。因為實相般若波羅蜜多已經超越了任何語言與思維的範疇,所以我們無法如實地、直接地形容、表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但文字般若卻可以把我們推到離實相般若很近很近的地方。
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不要文字,僅僅依靠自己的修行,最後就能到達實相般若的境界,因而,首先我們需要學習文字般若。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