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詠給明就仁波切
P141 -142
關於悲心的生物學說
就某種層面而言,佛教徒所理解的悲心(compassion) 跟一般世俗所認定的稍有不同;對佛教徒來說,悲心不僅止於憐憫他人,悲心的藏文是「寧潔」(Nying-jay) 意指「心全然地開展」。
最接近「寧潔」的英譯可能是「愛」(love),然而卻是一種毫無執著、不求任何回報的愛。
在藏文中,所謂的悲心是一種與所有生物相連的自發感受。你的經驗我感同身受,我的體會及感受你也有所同感,你我之間並無差異。
P216
禪修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容易太多了,無論你正在經歷什麼,只要能隨時覺察正在發生的一切,這就是禪修!
P224-P227
慈心與悲心的意義(一)
如果列表寫出自己不喜歡的人,
我們就會從中發現
很多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面向。
Pema Chodron,《Start Where You Are》
總體而言,
「慈心」與「悲心」
有點像是語言上的一種「暫停標誌 (stop signs)」,
它能使我們停頓一下, 想一想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
慈心,即是祈願一切眾生,
包含我們不喜歡的眾生在內,
都能體驗到我們自己所渴望的喜樂和自由,
換句話說,也就是深刻體認到每個人都有著相同的需求和渴望;
都想安居樂業,都能免於對痛苦與傷害的恐懼。
即使是螞蟻或蟑螂,牠們的需求和恐懼跟人類完全相同。
身為友情眾生,我們都是一家人。
慈心暗示著在情感,甚至是行為上,發展慈心或認同感的覺知,而非停留在知識概念的挑戰。
P315
選擇快樂
一旦下定決心要開發對自心佛性的覺知,你勢必會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改變:以前曾經困擾你的人、事、物,會逐漸失去對你的影響力;你會更具有直覺性的智慧,更放松,心胸更寬廣,你也開始可以認出「障礙即是成長的契機」。
佛法修持的重點,並不在於刻意改變想法或行為,以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而是要認識到,無論你如何看待影響自己生命的那些遭遇,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整,且圓滿具足的。
佛法修持是去認出自心原本具有的潛能,換句話說,佛教注重的並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認識到此時此刻的你,就如你自己一直深切期望的,是完整、良善,且本質上是完好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