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緣起.擁抱快樂》
圖滇悲桑格西—著
如性法師—審訂
吳翠雯—譯
實修篇
必須兼顧「無自性」與「有」,才算真正認識空性。為此,必須按照一定的次第聞思修才行。
P80
10【認識無我的步驟】
一、以喻和理由成立「在蘊體外沒有我」
首先,透過喻和種種理由成立「在蘊體外沒有我」。對此,外道會說:「如果在蘊體之外沒有我,那我就不存在了。」這是外道之所以無法認同的主因,他們認為這樣一來,我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佛教認為,雖然「在蘊體之外沒有我」,但還是「有我」。
在認識「在蘊體外沒有我」但「有我」這兩個面向時,如果先從「有我」這個面向探討,「在蘊體之外無」這個概念會不夠清楚,所以要先透過理由和例子去探究「在蘊體之外,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
P81L2
透過理由和例子,內心清楚地確認「1離開蘊體之外就沒有我」,這是第一步。如果離開蘊體之外就沒有我,那我是否就不存在?產生這種疑問時,心裡要很清楚:不是「沒有我」,如果朝向「我根本不存在」的方向去想就錯了,正確的想法是「2我存在,但並非獨立於蘊體之外」,在這前提下進行第二步,去探求「我的存在方式」。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有我但是沒有蘊體之外的我
二、認識我的存在方式
這兩個步驟中,第一步並不難,但是第二步「雖然在蘊體之外沒有我,但有我」就有點難。要進入第二步,也必須對於「心的論述」有些認識才行10。或許正因為並不容易,所以會有以下的錯誤見解。
註解10詳見《心類學》。
P82L1
有些人自認為是中觀應成派,卻只以「尋而不得」的方式詮釋無我,認為這就是空性;特別在近代,許多外國人都用這種方式解釋空性。然而,這種看法並非應成派對空性的見解,它只是認識空性的基礎而已。在解釋空性之前,必須先透過「尋找的話,找不到指陳處」這種方式建立基本的理解。
有些人只用「他的鼻子不是他」、「沒有指陳處」來詮釋空性,但知道「沒有指陳處」,是否就表示知道什麼是空性?不是!但很多人在這裡弄錯了。如果空性只是「一直往下尋找,卻找不到指陳處」,雖然對於智力不好、缺乏學習的人而言可能很難;但對智力高、學習過的人,要認識這種空性並不困難。
空性到底難在哪裡?如果,沒有指陳處就是無自性,而無自性是否就是無?如果不是,那又是如何「有」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無論從「唯分別心安立而有」或用其它的方法解釋都很複雜,而這正是困難所在11。
雖然「無自性」,但是「有」,因為兩者要兼俱,所以空性才會這麼難。如果只單方面掌握無自性並不太難,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另外,在改變心性的效果上,只修無自性,雖然能減少煩惱,卻無法增長功德。
11譯註:由於這次課程設定的對象是初學者,所以此處並沒有針對「我的存在方式」做更多的闡釋。有興趣的讀者,請至悲桑格西的官網參閱相關開示。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宗大師一直強調,找不到不代表沒有
找不到我,不代表沒有我,是指沒有自性的我
P83L2
三、無自性,但是有
要能恰如其分地接受「無自性,但是有」這個觀念非常困難,需要有好的智力、要學習經論、累積福德資糧、淨除罪障,也要做好依師軌理。雖然困難,但若做到了,既可以淨化煩惱,也可以增長功德。否則,光講「有」卻同時挾帶了「有自性」,雖然會增長利他心、增長功德,卻無法遮除煩惱;反之,光講「無自性」卻同時挾帶了「無」,雖然可以多多少少減低貪瞋,然而應該增長的部份,例如悲心等卻無法進步。
事實是「無自性,但是有」,然而這事實無法馬上成為內心真正的概念,我們能做的是:至少先在字面上知道「無自性,但是有」。如果連字面上的概念都沒有,直接用尋而不得的概念,在混淆「無自性」與「無」的狀況下思惟「無」,甚至以為自己證得空性,那就大錯特錯了。
P84L4
應成派對空性的看法是「3無自性,但是有」,雖然現階段我們並沒有直接談應成派的見地,只是以佛教共通的看法概略地討論,但一樣要兩面兼顧。否則,若把「在蘊體之外沒有我」這句話與「完全沒有我」混為一談,等於是落入外道的想法。外道正是因為這種誤解,所以才會主張「在蘊體之外有我」。對於外道的主張,佛教提出的質疑是:「如果在蘊體之外有我,我與蘊體是不一樣的,那當蘊體改變時,為什麼我也會隨之改變呢?」外道的回答是:「不,我並不會隨之改變,所以我是常法。」
在思辨的過程中,每一個回答都會再引生出另一層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很值得進一步深入思惟。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無自性但是有作用,有存在
P85L1
四、學習《釋量論》
我認為學習《釋量論》,可以幫助大家釐清上述這些複雜的課題。雖然有些人認為《釋量論》不重要,因為過去西藏並沒有印度教徒,而在近代也不一定需要跟外道辯論,所以他們認為不需要學習《釋量論》。但我認為,認識「什麼是我」時,《釋量論》第一品中提出的「分別心安立而有」這個主張,可以防止我們落入「斷邊」,也因此我認為經部宗實在非常了不起!
科學的思潮與發展方式,似乎是在同一個基本主張上,由後人持續增添補充;但佛教思潮的發展方式則不是如此。佛教的四部宗義都是以佛語為根本基礎、進一步思惟,而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宗義主張。雖然弘揚的時間有先後,但都是各自發展,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不能說誰是誰的基礎。
雖然事實上,佛法與科學的發展方式不一樣,但若把佛法思潮的發展,用科學發展的方式來看待,我認為「分別心安立而有」這個理路,是佛法思潮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而最早提出這個理路的是經部宗。經部宗有能力兼顧兩方,既說「唯由分別心安立」,又說「有」。這種理解,外道根本講不出來,毗婆沙宗大概也沒有能力,最初確立這條理路的是經部宗。假如佛法的發展方式跟科學發展方式一樣的話,我們可以說:開啟最重要理路者是經部宗,而後經過唯識宗與中觀宗的補充,整個佛教宗義才變得如此莊嚴。經部宗就好像最初發明電腦的人一樣功不可沒。當年最早發明的電腦也許不盡完美,但他們跨越了一個重要的門檻,後人再加以更新變革,才使得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功能如此強大。
P86LL3
雖然佛教的發展方式不同於科學,但假設我們從科學進步的方式來看佛教四種不同的宗義,那麼,最初提出「既是分別心安立,又是有」這種看法的經部宗,著實功不可沒。
P86LL1
End
性弘法師指導開示:
有部談一切實有,
經部談分別心安立而有,
唯識談有阿賴耶識變現而有,
中觀談一切唯分別心假名安立
四宗有次第認識萬法無自性的殊勝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