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師為僧俗二眾開示 於新竹鳳山寺
日期:八十五年五月宣講
《福智之聲》編輯室整理
出處:《福智之聲》第九十四期
現在簡單介紹《利器之輪》法的內涵。佛法有深廣兩面:
深的方面特別是講證悟空性的智慧,
廣的方面是緣起性空。
智慧是要來了解性空,因為性空,所以世界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緣起本身就是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緣起性空是世間所有一切事相的根本。
然而一般人不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迷糊不清,所有的問題因此而發生。佛自己學了,並且徹底地解決了問題,然後也發心回過頭來幫忙我們,指出問題的中心,讓我們能夠根據祂的教授,一步步的深入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並不是從理論上面來談,而是從實際上的運用來講。
理論方面就是講性空;運用方面就是怎麼去對治。對治的時候手上一定要有工具,這個工具我們稱它為《利器之輪》,而它要對治的仇敵就是我愛執。
但是《利器之輪》這本書並不是很深細的談緣起無自性,而是處處在事相上點醒我們,而這些事相都是我們廣泛接觸得到的。我們在接觸事相的過程當中,常會不知不覺地隨順習氣,而增長我們的業習氣。由於我們不認識這些習氣,造作了由煩惱所使的一切行為,所以感得惑業而感得苦果。而當我們面對境界(也就是事相)之時,以前的煩惱種子又生起來,又繼續造煩惱的業,因此我們在生死輪迴中輾轉無窮。
《利器之輪》教授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是述說一個很深的理論,而是在事相上指出來:碰到此境,就是因為這個因造成的。它讓我們隨時隨地點醒自己、策勵自己,能夠如法的將佛法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此書非常特殊的要點,所以它很精要,能切中我們真正的要害。
《利器之輪》與《廣論》的內涵不同,《廣論》是講整個佛法的概念,是從最基本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綱要和修行的次第;而《利器之輪》所講的是《廣論》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兩者的差別在於《廣論》是總,《利器之輪》是別。在我們學佛的過程,必須把握住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是不能分割的,就是總、別。
「總」是整體的理念,也就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指導我們行持的總則。有了目標以後,啟發了希望,就要去追尋。正式去走的時候,要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實踐,一步一步的走上去。
《利器之輪》不是整體的總綱,而是整體總綱裡面含攝的相關次第,而彼此步驟次第之間建立得非常嚴密,這一部份我們稱為「別」。所以當我們學的時候,對道的總體一定要有認識,然後再了解這整體是如何照著次第個別地累積起來。了解之後再去實踐的時候,就根據總、別步步深入,所以「總」、「別」之間有這樣的內涵。如今我們對《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整體總相已有了認識,欠缺的是實踐的過程當中,那些很實在、很細微、處處地方都用得上、而且與「總」相應的次第跟步驟,《利器之輪》就是這個「別」。這是這本書對我們的價值。
《利器之輪》是藏傳佛教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法護大師傳授給阿底峽尊者。其法脈可直溯至釋伽牟尼佛的密教化身--金剛總持。本書所昭示的【修心法要】,是一個讓生活在繁忙、紛亂社會的現代人受用無窮的法門,是一本修行生活不可或缺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