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宗義》
滇津明就(曲旺)格西
20151109
夢裡三千說故事
「四部宗義」簡介
格西滇津明就
印度色拉寺拉然巴格西
所謂「四部宗義」,是指佛教當中四大部主要宗派的思想義理之彙整。此四大宗派,分別為小乘的1毗婆沙宗與2經部宗、大乘的3唯識宗和4中觀宗。此四部宗的先後排列,有一定的次序,即:先毗婆沙宗,次經部宗,其次唯識宗,最後為中觀宗。蓋四宗如此排列並非按照時間先後,乃是依照對從有入空、由小乘到大乘,義理解釋由淺至深的排法。四部宗派在義理上雖然各自不同,甚且南轅北轍,其實有著彼此互相補充、相互針對的密切關聯。此四部宗在漢傳與藏傳兩大佛教傳承中,不但傳播很廣,且都影響深遠。
毗婆沙宗,是印度佛教「上座部」之下「說一切有部」的主流,「說一切有部」又稱「一切有部」,簡稱「有部」,相信「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之本體皆為實有」,並且會詳加說明「一切實有」的原因,故又稱「說因部」。毗婆沙宗主要依據的論典即《大毗婆沙論》,故稱為「毗婆沙宗」。此宗主張「內心、外境及諸無為法皆是實有。」是為小乘的有宗。
經部宗,主張「外境與內心為實有,但無為法並非實有。」屬於小乘的空宗。此宗在經、律、論三藏中,只以經為正量,因此不認同《大毗婆沙論》的說法,故名為「經量部」,簡稱「經部」,後世則稱為「經部宗」。經部宗的思想後來傳入中土,成為漢傳佛教「俱舍宗」和「成實宗」理論建構的主要依據。
唯識宗,主張一切諸法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唯識無境」。此宗之思想,以分析宇宙森羅萬象的心識活動為最主要的課題,認為一切外境皆非實有,但認為眾緣所依而起之自性為實有。此宗派起源於彌勒菩薩,發揚於無著、世親等諸大論師,後由玄奘大師引入中國。此宗因詳細分析諸法變化的行相,故又稱為「法相宗」。是為大乘法中偏向說「有」的宗派。
中觀宗,主張「一切法皆空無自性(即第一義諦、勝義),除此之外只有假名(也就是世俗諦、假名有)」。因此被稱為「空宗」。此宗相對於唯識宗,著重在分析諸法不生不滅的空性本質,故又稱「性宗」或「法性宗」。此宗屬於大乘法中專門深入講「空」的宗派。中觀宗的思想最早由鳩摩羅什大師傳入中土,其部分理論後來被三論宗和天臺宗所採納;在藏傳部分,先由寂護大師將中觀學派融合了唯識思想後引入西藏,影響了藏傳佛教寧瑪派的理論。後阿底峽尊者再將中觀應成派思想引入藏地,形成噶當派,之後更被格魯派宗喀巴大師所推崇,成為藏傳佛教思想的重要依據。可見,中觀宗對漢傳與藏傳都有著很深的影響。
總括而言,毘婆沙宗為小乘有宗,經部宗則是小乘的空宗;而唯識宗即大乘有宗,中觀宗則是大乘的空宗。四部宗的排列,非按照發展的先後,乃是依由有到空、由淺至深的順序排列。四宗在佛教根本思想的整體建構上,分別在不同時期各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和地位。因此,若想要進入佛法「空」和「有」兩大系統的思想般若之海,就不能不學習四部宗義!
譬喻是佛陀傳法的巧妙方式之一,佛經中隨處可見有趣的譬喻故事。這些故事,除了內容生動有趣,更蘊藏著豐富的解脫智慧與修行方法。課程解析文字背後的密意,著重經藏的實踐行持,不同於一般講經。讓我們一起探討,譬喻經典中的小故事大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