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索達吉堪布
|請問:神秀講「鏡子上面有灰塵」,惠能講「鏡子上面沒有灰塵」,那大圓滿講什麼呢?
索達吉堪布:
《壇經》中講到,神秀禪師是漸修,惠能禪師是頓悟,他們曾對「鏡子上有無灰塵」而有過著名的偈頌。在大圓滿當中,鏡子上有灰塵,但灰塵的自性不成立。誠如《壇經》中講:「煩惱即菩提。」灰塵指煩惱,而煩惱就是菩提。此外,大圓滿還認為,鏡子的自性同樣也不成立。
注: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禪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禪師
|請問:禪宗與藏傳佛教對《金剛經》的解讀略有不同,比如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詮釋就不完全一樣。禪宗中說,空性是心的真實狀態,而蓮花戒論師等印藏大德講,發菩提心才能證得空性。請問您如何詮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索達吉堪布:
從名言的角度講,緣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是可以安立的;
但從勝義的角度講,心不住於任何邊。眾生只有從一地開始,才能真正現見實相——空性,這時才能不住於任何邊而發心。
《金剛經》這一句講的是顯現和空性,既講到了「有」,也講到了「無」。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結合世俗、勝義兩方面來解讀。
|請問:摩訶衍在西藏的教授,是否在《壇經》中有所體現?
索達吉堪布:
從歷史來看,摩訶衍辯論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有些人說他敗於當時藏地的中觀見解,也有人說這場辯論是印度(蓮花戒論師來自印度)和漢地的辯論,他是敗於當時的政治形勢,總之,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從摩訶衍的傳記來看,在他教授禪宗法門期間,藏地民眾的確在多年間不再行持世間善法,比如供燈、轉繞、磕頭等,這甚至令拉薩和桑耶一帶寺院裡的供燈全滅了。
我記得在摩訶衍和蓮花戒的辯論中,蓮花戒問:「你是什麼見解?」
摩訶衍答:「我的見解如空中飛翔的大鵬,沒有任何阻礙。」
蓮花戒又問:「你的見解的確非常高,但大鵬是從哪裡起飛,又將歸於何處呢?」
摩訶衍答:「從地上起飛,最終回到地面。」
於是,蓮花戒說:「再高深的見解,行為上也要從基礎做起,要思維業因果、前後世等。」蓮花生大士也曾說:「見解高如虛空,行為細如粉末。」其實現代社會裡也有很多人,嘴上會說特別高深的見解,但行為上卻不行持任何善法,這是非常危險的。
雖然《壇經》當中並沒有說不用行持善法,但還是與摩訶衍的觀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摘自索達吉堪布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問答
《禪宗和大圓滿的關係》
有人頓悟,有人漸修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禪宗和大圓滿的關係》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