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美彭措法王 述
益西彭措堪布 譯/講
01
娑婆世界的眾生與阿彌陀佛的甚深因緣
大家知道,當年在喇榮山門——就是迎接班禪大師的大草原上,大慈大悲的法王上師在這裡開了首次極樂大法會,當時參加法會的人數(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大略統計達到四十多萬。
以大恩上師不可思議的願力感召,每個人都發願念誦阿彌陀佛聖號一百萬遍。
以下是當年法王對大眾做的開示。
法王說:“今天薩迦月初一開極樂大法會(一九九三年藏曆四月一日),在這個吉祥的日子裡,集聚的眷屬數量這樣龐大,這都是以業和願力而在這裡集會的,所以有很殊勝的緣分。
這裡“殊勝的緣分”,是指共同往生極樂世界的緣分。
這既是法王願力的感召,也是弟子們前世修習善業和發願的結果。
因緣成熟之際,自然集聚在一起。一聽說要開極樂大法會,大家便紛紛響應,各自從不同的地方趕過來參加。
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心願,想在這一生的末尾,順利往生到功德極其殊勝的極樂世界,來完成解脫、成佛的大事。
其實我們往昔很多世都跟阿彌陀佛結過緣,有很深的緣分。
這樣一種緣分,最早可以追朔到法藏菩薩發起四十八大願,從那時起就開始攝受我們。
而且法王和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所以,可以說阿彌陀佛一切修行的悲願就是法王的悲願。
阿彌陀佛因地在多生累劫當中,把功德都回向給了我們。所以我們一直都得到佛的加持和護念,也曾經有過很多次發了願心想去極樂世界。
這些都是前世的業和願力。
另外,我們的釋迦本師在《阿彌陀經》等當中,再三說到淨土法門極其稀有、殊勝。
又一再地強調極樂世界具有各種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一經往生就能速疾圓滿福慧資糧,速疾證得無上菩提。
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起信、勸我們發願往生。
佛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講到,我觀察這樣的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實言,如果有具足清淨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聞到像這樣的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的清淨佛土,一切人都應當信受發願,如說修行,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
從這些佛的語言間接也可以看出我們和阿彌陀佛有甚深的因緣。
或者這樣觀察,凡是出現一種果,一定有它的因,絕對沒有無因之果。
因為我們和阿彌陀佛有多生累世的因緣,所以才會在今生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而然對阿彌陀佛的願海生起很大的信心,一心想生到極樂世界,去做阿彌陀佛的弟子。
確實,我們在座很多道友過去多生中,熏習過西方淨土教法,有過嚮往之心,也曾經念過阿彌陀佛的名號、心咒。
但要知道前世我們修的量不夠,所以沒有往生。
如今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很多人可以即生往生到極樂世界。
所以,開極樂大法會的目的,就是要讓有緣者在這一生就往生到極樂世界。
下面法王給我們講解,本師釋迦佛和歷代祖師都和阿彌陀佛以及淨土法門有甚深的因緣。
我們有必要開極樂大法會,也有其中的原因。
總的說,阿彌陀佛和導師釋迦牟尼佛從往昔因地時起,彼此的發心和願力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以這個緣起力,釋迦佛的弟子們發願的話,容易往生極樂世界。
在十方世界中有無量的佛、無數的淨土。
而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卻偏偏對於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有特別熟悉的感覺,一提起阿彌陀佛,就感到格外的親切,好像沒有任何距離。但是對於其他的佛,大家普遍會感覺很陌生。
這是為什麼呢?
從因緣上講,確實相對於別的佛,我們跟阿彌陀佛是最近的。
這並不是佛與佛在功德上有什麼差別,而是我們和諸佛的因緣有所不同。
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和阿彌陀佛到底有什麼甚深的因緣呢?
這還要追朔到過去極為久遠的時代。
看過《法華經》、《悲華經》等經典的人都知道,我們的本師釋迦佛和阿彌陀佛,在因地行持菩薩道時,經常轉生在一起,作為父子、兄弟等,有很親密的關係。
比如在《法華經》中講到,無量劫以前,大通智勝如來出世。
如來在家時有十六位王子,其中就包括如今的釋迦佛和阿彌陀佛(他們當時轉生為兄弟)。
不僅如此,他們在因地的時候,彼此的發心和願力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是什麼關係呢?
首先說釋迦佛,他的悲願是在五濁惡世中引導眾生成佛。
所以在《阿彌陀經》中,十方諸佛也是讚歎,包括釋迦佛自己也說:我在這個濁惡的世界成就無上菩提,這是特別難的事,而為眾生宣說這樣有不可思議利益的淨土法門,更是難中之難。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濁惡世界度化剛強難化的眾生,阿彌陀佛則是把沉溺在苦海中的眾生攝受到極樂世界,可見釋迦佛和阿彌陀佛的心意是相同的。
釋迦佛以折伏的方式,激發眾生出離穢土,阿彌陀佛則是用悲願攝受的方式,接引眾生往生淨土。
依靠兩位導師共同的力量,就能直接把娑婆世界的眾生,攝受到極樂世界。
所以,以緣起的力量,凡是釋迦佛教下的弟子,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會很容易往生,原因是釋迦佛跟阿彌陀佛的關係極為密切。
釋迦佛教導我們發願往生,我們依教奉行,以兩土導師因緣密切的緣故,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很貼近,有很深的緣分,所以我們只要真心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就很容易成功。
接下來講到,釋迦佛涅槃後祖師大德們弘揚淨土法門的情況。
特別說,《楞伽經》授記:‘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於世弘吾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刹。’
以此等教證再再讚歎的吉祥怙主聖者龍樹,這位凡是見聞憶觸的眾生都能接引至極樂世界的淨土大祖師,來到印度聖地之後,把無數眾生都接引到了淨土,出現了這麼一位。
首先講的是印度代表性的祖師——龍樹菩薩。
在《楞伽經》中有明確的授記:在印度南方的碑達國,有一位吉祥比丘,他的名號稱為“龍”,能夠以無礙的慧辯破除一切有無等的諸邊。在世間如同第二佛陀般,弘揚我的大乘教法。他撰造很多論典,善說無上大乘妙法。在世時,證得了第一歡喜地,命終會往生到極樂世界。
從最後這五個字“往生極樂刹”,就能看出龍樹菩薩是以登地菩薩的身份,來求生極樂世界的(他顯現上是初地菩薩,還有說是更高位的)。
所以我們要體會到祖師們的悲湣心。不僅是引導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為了讓眾生生起信心,自己也往生極樂世界。
不但通過釋迦佛的明確授記,而且透過曇鸞大師的傳記,也能很清楚地知道龍樹菩薩命終往生到了極樂世界。
曇鸞大師實際上是北地四論宗的祖師。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淨土宗的大德,其實他也是龍樹菩薩的門人。
中觀宗傳入中國,有傳入漢地和傳入藏地兩個派系,其中傳入漢地的要更早一些。這就是由鳩摩羅什大師傳入漢地的古中觀宗,他門下也出了許多後來的祖師,像僧肇大師、僧睿大師等等。
漢地中觀宗就是現在共稱的“三論宗”,後來發展成兩個支派,一支主要興盛於南方,一支傳於北方。其中北地以“四論”的講學為主。“四論”就是在“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之外,再加上《大智度論》。
鸞大師就是北地四論宗的祖師。所以大家現在就會明白為什麼《往生論注》中多處以龍樹菩薩的中觀見解在做解釋。
大師臨終的時候,見到一位印度僧人現身對他說:“吾龍樹也,所居者淨土焉。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
意思是說,我是龍樹,現在居住在極樂淨土,由於你有願生西方之心,所以特意現身來做安慰。並說了一首偈,使他開悟,最終他也往生到極樂世界。
由此可見,龍樹菩薩是往生極樂世界的。
其實,我們對於龍樹菩薩在世時的情況還是比較陌生的。
一般大家都知道龍樹菩薩是漢傳佛教的八宗共祖。漢地的禪宗、密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法相宗、天臺宗、華嚴宗這八宗,都尊龍樹菩薩為祖師。
但是很多人並不瞭解,龍樹菩薩在世時,曾經大力弘揚淨土法門。
這裡,聽到法王上師這樣介紹,我們才知道:原來龍樹菩薩當年在印度的時候,極為廣大地弘揚阿彌陀佛淨土法門。
弘揚的狀況如何呢?
那就是——凡是對龍樹菩薩見、聞、憶、觸的眾生,都能被接引到極樂世界。他的攝受力達到這樣不可思議的程度。
所以他降生到印度後,將無量的眾生接引到了極樂世界。
另外,關於淨土法門在印度興盛的情況,如果讀過慧日大師的傳記,就會很清楚。
他當年到印度的時候,想知道依靠哪種法門能夠快速見佛、離苦得樂。問遍了整個印度的三藏法師,結果他們都讚歎往生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
這方面,我們也可以從諸大菩薩的論典中看得出來。
比如像我們曾經學過的《往生論》,就是印度的天親菩薩所造。論典一開始就說:“世尊我一心,皈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還有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的後面,也是開示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通過以上的講述,大家就知道淨土法門在印度弘傳的情況。
在這之後,清涼雪域西藏,又有一位淨土祖師喬美仁波切自從來到人間後,凡是與他結緣的眾生,下至家門口的狗和犛牛,都接引到極樂淨土——是這樣的大商主,他也曾經這樣來過。
在西藏弘揚淨土最著名的一位大祖師,就是噶舉派的喬美仁波切。
凡是與他結緣的眾生,下至他家門口的狗和犛牛,都被接引到了極樂淨土。
他曾經說:“我如果不能把母親帶到極樂世界,我喬美寧可吃大便!”
喬美仁波切是噶舉派的大成就者,有那麼高的修證,他都求生極樂世界。
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求生極樂呢?
而且他要把母親帶到極樂世界。
在世間當中,母親的恩德是最大的,已經成為祖師的兒子,必定會以最好的方式來報答母親。他度化母親的方式,就是把她送到極樂世界。
這樣就會明白,讓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對他最大的饒益。
漢地祖師弘揚淨土的情況大家都很熟悉,這裡只是稍微提一下。
比如,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當時有一百二十三位出家、在家的高賢共同發誓求生極樂世界,結果全部往生。
後來盛唐時期,善導大師在長安一帶弘法,繼往開來,有力推動了彌陀願海法門的弘傳,由於大師有著極強的感召力,使得當年長安城裡充滿了念佛聲。
傳記記載,大師一生親手書寫了十萬余卷《阿彌陀經》,贈送給有緣人持誦,從這裡也看出當年大師教化的事業是何等廣大。
後來又有承遠、法照、少康諸祖師相繼弘揚淨土法門,使這一法門在漢地民間極大地盛行起來。
宋朝出現了一位永明禪師,他身為禪宗法眼宗的大祖師,一生以萬行莊嚴淨土,對於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天臺宗方面也有兩位祖師——知禮大師和慈雲懺主率領眾生導歸西方。其實天臺宗從開山祖師智者大師以來,門下的子孫多數都是求生西方淨土。
在明清時代,有蓮池、蕅益、省庵、徹悟四位祖師,都是由禪宗歸入淨土。
近代則有印光大師專弘念佛法門,這些大師都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漢地眾生跟阿彌陀佛法門非常有緣,以至於達到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