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佛法主要是心法,身語意三者一切的來緣都是來自動機,只要動機是善良的,帶來身語意一連串的效應都是好的;動機如果是惡,所產生的一連串效應都是不好的,因此動機是所有一切的起始點。
文:蔣揚仁欽
第九品:他殺了十三位菩薩
在討論善惡的差異前,我想先來討論什麼是「業果」。業果是一種由心念造作的個別的因果,無論有形或無形,只要其法具足能改變的性質,還具備能改變後者環境、事物、人、思想、心態等等的能力,我們就稱之為業果(一般的因果不一定來自心念種子苗芽因,由心念產生的因果才叫做業果)。
業果也是「因」,因為業果具有影響後者的能力。而這個因是從之前的因緣聚合中所產生,所以它也是果。從佛家邏輯的角度來看,一切的因都是果,一切的果也都是因。因為每一個因都具有改變後者的能力,但一個因的形成,也是因為之前有另外一個因,搭配了其他因素所結合而成的果。既是因,必是果;既是果,必是因。總相上,因與果雖是同義,但以瓶子為例,瓶子的因不是瓶子的果,因為瓶子的因是瓶子之前所有,而瓶子的果是瓶子之後所有的,所以瓶子的因不是瓶子的果、瓶子的果不是瓶子的因。如果討論個別事物的此因是否為此果?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而在眾多因果的類別當中,有一種變化特別與我們的動機、意樂有關,這類的因果就稱做業果。
業是動作。動作包含身、語、意三方面的動作,有了意樂動機,就會產生動作,這些動作都有影響後者的能力。此時的因果效應,不單只有因果的效應,同時還有業果的效應,梵文叫做「Karma」,解釋為執行或動作的意思。因為這個動作有產生後者的能力,不只是我們身體做出的行為、嘴裡說出的話、或者是心裡所想的念頭,都會對後者的結果有影響的能力。有些能力會帶來快樂,有些會帶來痛苦,或經常是苦樂混雜的結果。也有一些結果既不痛苦也不快樂,而這些既不快樂也不痛苦的業,不被佛授記為善或是惡業,故被稱為「無記業」。因此,身、語、意會產生的業有四種:善業、惡業或者是黑白混雜的業還有無記業。
動機決定善惡
我們要如何去區分善業、惡業與黑白混雜業呢?
依佛家來說,業的區別在於意樂,意樂就是動機。佛家的標準與東西方道德制訂的標準不同,東、西方的道德標準多半以結果論,所以我們通常都以道德為標準,去評斷一個人說的話、做的事是否合乎標準,而東、西方的法律也是用相同的方式,以事情的結果判定是否違法。
佛法主要是心法,身語意三者一切的來緣都是來自動機,只要動機是善良的,帶來身語意一連串的效應都是好的;動機如果是惡,所產生的一連串效應都是不好的,因此動機是所有一切的起始點,有「心善道第則善,心惡道第則惡」的說法。
談到動機,動機本身也非常複雜,有一些動機是完全善良的,只是利他、想幫助他人的,這是「純白業」,是完完全全的善業;有些動機則純粹是想傷害他人,這種就是「惡業」;還有一些雖然是想幫助他人,但卻在內心的某個角落隱藏私心,想要利用他人,這些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黑白混雜的業」。
譬如說,一般生活中洗澡、走路、吃飯等等行為,沒有傷害他人,也沒有利益到他人,皆稱為「無記業」。
而以事例來看,如果明知道會有人受到傷害,卻以害他之心一意孤行,這種就是惡業;但如果開端是想給朋友善意建議,明知造成傷害卻又一意孤行, 這種則是黑白混雜的業。黑白混雜的業之中摻雜著酸甜苦辣的效應,可能帶來快樂,也有可能會導致痛苦。
站在佛教的觀點,想要區分善業或惡業或者是黑白混雜的業,最主要判定的標準是意樂。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的道德準繩只限定在身或語而忽略了動機,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完善,但實際上還是有漏洞。《入行論》 云:「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餘。」守護我們的內心才是真正的持戒,而這是最難持守的戒律。個人起心動念的動機只有自己清楚,也因此可見守護內心的重要。如果大家在道德上能夠自我要求,也可以讓一般人在無形之中養成守法的觀念。
判斷善惡的輕重
生活中、職場上,難免環繞一些口腹蜜劍、笑裡藏刀的人。這種人表面上對人很好,甚至阿諛奉承、逢迎拍馬,但內心卻不懷好意。表面上看起來,這人對我們很友善,但他的本心卻可能是想傷害人的,所以這個看似好人的人造出來的業是惡業。
而成長過程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受到父母責罵的經驗。有的爸爸媽媽因為擔心子女或對孩子有要求,甚至口不擇言、打罵得很厲害。這些管教的行為看起來是不好的,但不能否認,父母這麼做是出於愛孩子的心,其動機為善,所以歸類為善業。
如果想要再更進一步判斷業的善惡,必須加進對象、意樂、加行、究竟等等因素來討論;如果想進一細微討論惡業,除了上述的對象、意樂、加行、究竟之外,還要加入煩惱這一點,才能進一步判斷。
純惡業一定要加入煩惱因素,稱為「五支圓滿」。五支圓滿的業才能稱為圓滿惡業。善行雖則不一定要加入煩惱,但對象、意樂、加行、究竟全為善的時候才能稱為圓滿善業。以殺人的惡業來說,必須要對象、意樂、煩惱、加行、究竟全部具備,才算惡業圓滿,但其中如果所殺害的對象是昆蟲或是其他生命時,會因對象有誤,而不能稱為是殺人的圓滿惡業。
業的輕重也會因為針對的對象不同,而有輕重之分。就像我們私底下以不雅字眼抱怨鄰居,與在公開場合以同樣不雅字眼辱罵公眾人物,如果兩案訴諸司法,罪責也會有輕重之分一樣。造業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別,例如佛經中說,殺母弒父是五無間罪之一,殺害父母的行為,在業果上的罪比殺害一般人更重。意樂隨著時間越長,能力越強,當業圓滿的時候,意樂會隨著時間長短及其他因素決定業力量的大小。
煩惱通常是「三毒其一」,三毒其一的意思是:有的時候人因為貪心而謀財害命,有的時候則是為瞋心而殺,例如報仇,還有的是因癡心而犯下殺戮,例如未開化的時代或環境中,人們因為祭祀的儀式而殺人為祭。
而以加行來說,殺人的方式也有大小業之分。凌遲殺人的業比一刀斃命的業要大很多。
當殺害對象斷氣的那一刻,業就圓滿了,我們稱為「究竟」。而在其中, 如果一項沒有具足,就不能稱為殺業圓滿。當人心中有殺人的目標、有殺人的意樂及煩惱(例如想報仇),但在最後一刻卻是對方先將自己殺死,那麼沒有具足究竟,不能稱為殺人的圓滿惡業。
殺了十三位菩薩的公案
在藏傳佛教中曾有一個高僧、大成就者名叫熱譯師.金剛稱,他是十一世紀初去印度、尼泊爾學法的藏族譯師之一,是非常重要的大佛學家。
熱大譯師以大威德金剛誅滅法,殺了十三位菩薩。他殺這十三位菩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十三位菩薩都具有一種特殊的能力,稱為「趣舍法」。趣舍法可將人的意識從身體中驅走,將自己的意識植入(趣行至)對方的身體(如房子的舍)中。熱大譯師雖然明白趣舍法是十三位菩薩之間特有的傳承,但他擔心這樣危險的法門會不慎落入壞人手中。為了徹底消滅此法門,所以殺了十三位菩薩。
以這則公案來看,殺的對象是菩薩;加行是透過大威德金剛的「誅法」,也就是咒詛;自己未死,他人的壽命已盡為究竟⋯⋯但在意樂上,雖然熱大譯師想要想殺害他人,但先前有提到如果要圓滿殺業,還要加上煩惱,可是在這裡熱大譯師殺人的動機並不包含煩惱,因此並非五支具全,不是圓滿殺業。
但雖然這個殺業的背後沒有煩惱的意樂,純粹是熱大譯師為了不讓惡法落入壞人的手中,因此有點像是黑白混雜業。熱大譯師的真正動機是為了保護更多的生命免於痛苦,也因為這個動機,導致他雖然墮入地獄,但墮入的時間只是彈指之間,緊接著便如同被拍打皮球般瞬間彈起。他下地獄的目的是為了感果,而殺業背後的動機保護了他。
我們觀察動機,不是觀察當下的動機,而是觀察背後最究竟的動機。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再強調,心中發起的念頭遠比之後做出的行為更重要。
相較於身業和語業,意業更難守護。所以我們看三戒的排列順序,別解脫戒是最下層的戒,之後較為殊勝的是菩薩戒,最後才是金剛乘戒。在別解脫戒中,如在家居士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的階段,佛陀會告誡你「你的身體不許這麼做」、「嘴巴不許這麼說」,但佛陀並沒有規定「你的內心不許這麼想」。可是到了菩薩戒階段時,佛陀就會特別告誡弟子,內心不能有捨棄眾生的念頭,一但內心對眾生產生放棄的念頭,菩薩戒便瞬間消失。可見守護心是如何的困難。
真正的布施必須四支具足
布施的善業必須要是四支具足才算圓滿。所謂的「四支」是指對象、意樂、加行、究竟。布施的對象下至貧窮者上至佛菩薩,但以身邊的父母、恩人做為為布施對象最好。
在印度有一種特殊的現象,特別是在佛陀成道日的時候,有一些白領上班族會假扮成乞丐,讓其他人在這個月給予布施,好累積布施的功德。但這裡對於貧窮者的布施,是指真正生活上有困難、有需要的人,布施的行為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
布施的時候,非常強調保持歡喜心。有些人在給予旁人幫助時,內心懷有不屑,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受布施者都很低賤,帶著這種不屑的心做布施,所獲功德非常微小。我經常看到有些人布施乞丐時,將錢丟給對方,但也有些人則是非常尊重把錢拿給乞丐,隨著加行不同,布施的力量也會不同。
當對方真正獲得我們布施的財物時,我們稱為究竟。而四支圓滿時,布施的功德才算圓滿。
除了這四支,布施後的隨喜也會影響布施功德力量的大小。當一切善行圓滿,如果我們隨喜自己的功德,就會帶來再次行善的力量,相反的,行善後心生後悔,就如同把種子丟入火湖中一般,瞬間破壞善的力量。隨喜好比在火上加油,讓原本善的力量增強數倍,而後悔就好比用滅火器滅火一樣,令善的力量瞬間熄滅。
因為因果不爽的緣故,每一個因搭配其他因素之後都會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所以我反覆再三強調因果絲毫不爽的重要性。
動機是決斷善惡的最重要標準
和造惡業不同,造善業的時候不需要煩惱,四支具足則善業圓滿。有時我們想行布施,只是內心觀想但並沒有實際動作,雖然透過觀想行布施,有對象、有意樂也有加行,但沒有圓滿究竟。透過觀想行布施是善業,但我們不能稱為是「圓滿布施」。
善業之所以稱為善業,主要是因為這個業能對後來的環境、人、事、物、有形或無形的一切種種產生影響,具有快樂的能力,並產生想要追求的安樂。但如果業的產生對四周環境、人事物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影響是不快樂的、是我們不想要的,那便稱此業為惡業。
善惡產生的標準主要來自動機,動機才是真正最強大的力量。不要小看了我們的動機!有句流傳很廣的俗語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意業比身業、語業更強大。就像小偷一瞬間把東西給偷走了,我們除了生氣著急之外,某種程度上也明白,不用再分分秒秒擔心不知何時小偷再上門!動機就好比被小偷記住你一般。
如果只是身體和語言上的行為,並沒被打從心裡記恨,最多只是肉體上受到折磨,可是如果有人打心裡恨我們,那對於我們內心造成的傷害就非常嚴重,程度難以預測,所以佛家界定善惡的標準是以業來做區分,不是是以身或語來界定的,這也是我一再強調意樂很重要的原因所在。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學佛?蔣揚仁欽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商周出版
作者:蔣揚仁欽
達賴尊者中文翻譯,秉承那爛陀寺千年教法,用理性辯證與思考,帶你認識學佛入門之道!
佛法是一柄智慧劍,斬斷時時生起的煩惱,斷絕累世的業與痛苦,學佛,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好,善用今生,圓滿俱足。
你是否對生活懷有疑惑?
「為什麼沒有錢的時候,心中無比痛苦,但即使擁有了金錢,也無法感覺到快樂?」
「為什麼好人不一定有好報?」
你是否對生命感覺困擾?
「真有前世今生的存在嗎?」
「如果業會生生世世累積,到底該怎麼才能消除呢?」
你是否對佛法有好奇或困惑?
「學佛就是要出家嗎?」
「當底佛法在講什麼?」
「怎麼才是學正確的學佛心態和路徑?」
蔣揚仁欽,十二歲前往印度辯經學院,接受達賴喇嘛尊者與眾多上師教誨,後留學哈佛,取得博士學位,特殊的人生經歷,讓他打下堅實的佛法基礎。走在修行之路上,傾聽眾人的困惑,總結所學所思,他覺得,佛法是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而撰寫本書,正為了說明學佛的四個理由:離苦得樂、因果不爽、前世今生、緣起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