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
教你辨識無上密續與下三部密的區別
我們現在真正要講的是無上密的生起、圓滿二次第。
在講這個內容之前,先從密乘總的角度來認出這個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並且要先搞清楚,在密乘的事部、行部、瑜伽部這三部裡面,有沒有生起次第? 有沒有圓滿次第? 是不是唯有無上密才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呢?
比如:
我們念綠度母儀軌、念白度母儀軌、念四臂觀音儀軌等這些事部的儀軌,以及念無上密的大威德金剛儀軌,念這些儀軌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感覺這些好像都差不多? 這裡我要觀想我自己是觀音菩薩、我自己是文殊菩薩、我是四臂觀音;那裡面我也要觀想自己是大威德金剛,好像都差不了多少。 如果這樣想,那是不是這些儀軌裡面都有生起次第? 實際上生起次第並不單單是觀想自成本尊。
我們在這些儀軌裡也有想:在空性中融化。 那麼是不是這些儀軌裡面也有圓滿次第? 也是在樂空無別的心中淨化? 我們會有這些疑問。
先要解決這個疑問,不能把整個密乘的法混在一起,這不可以。 不能把無上密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混在下三續部的修學裡面,要把它區別清楚,這就是總說的內容。
雖然在下三續部中,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都有。 比如:
有相瑜伽,就是觀想這個本尊、那個本尊。 無相瑜伽,就是修空性。 這些在下三部裡面都有。
所以,我們會誤解:
哦,下三部所講的有相瑜伽和無上密講的生起次第差不多,有相似的地方;下三部裡講的無相瑜伽和無上密裡講的圓滿次第也差不多,也有相似的地方。 所以,這裡就講到:在下三續部中,有相瑜伽代替生起次第,無相瑜伽代替圓滿次第,而且僅此而已。
但實際上,有「代替生起次第的有相瑜伽」,也有「代替圓滿次第的無相瑜伽」,但下三部裡面,沒有真正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內涵,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所以,這裡說:「其中是沒有任何生圓次第的內涵及名相的。 」
為什麼? 理由是:「是因為彼三者雖有從現階段修持與清淨品果位佛地四種清淨相應的道,但沒有修持與雜染品生死中陰三有相應之道。 」所以,這就是三續部與無上密的差別所在。
在下三續部中,有觀想本尊,有觀想本尊的身體、受用、處所、眷屬這四個。 我們看看,在修事部的本尊的儀軌裡面,有沒有觀想自己是本尊? 有。 供養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觀想淨化供品,讓其變為甘露,變為妙物? 這也有。 我們也會觀想自己的住處變為文殊、觀音的壇城,也會以把別人觀想為本尊的眷屬。 所有的密乘都有這些觀想。 因為密乘就被稱為果乘。
當然事部、行部、瑜伽部它也是果乘。 果乘的話,就是把果位時的身、受用、處所、眷屬這些內容現在把它觀想起來。 所以下三部也是果乘,那麼下三部和無上密的差異在哪裡呢?
主要是這個果怎麼成辦?
它續流的這些因,在現在我們的身上就要把它找出來。 比如,在我們的身上就有本來的心、本來的氣,怎麼樣把它利用起來? 這種修行就不單單對果的觀想而已。 怎麼樣能夠成辦這些果? 它的續流,前面的因一個一個找出來,這些就是這裡講的:修持與雜染品生死中陰三有相應之道。
所以,在下三部裡所缺的就是:怎麼樣成辦這個果,它的因——我們凡夫,在輪回裡面,先有死亡,然後有中陰身,然後有投生。 怎麼樣把這些利用起來? 怎麼樣讓它去成辦佛的這個境界? 這些內容在下三續部裡面沒有講到,在顯教裡面更沒有講到。 雖然顯教中講到: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累積福德資糧成就佛的色身,累積智慧資糧成就佛的法身。 但是,真正的法身是什麼? 它的續流的因是什麼? 真正認出來的時候,顯教裡面對這些因根本就還沒有摸到。 能把這些因摸到的,只有在密乘無上密的圓滿次第,才有一點摸到。 生起次第也只是一種假的觀想而已。
當然,顯教所講的這些道理我們先要學習,然後慢慢提升之後,就可以學習比較深奧的密法,特別無上密的法。 這裡面講:「沒有修持與雜染品生死中陰三有相應之道。 」
「沒有」這就有一點嚴重的意思啦,意即沒有從因上下手,只有對果的觀想。 對果的這個因,我們輪回裡面、雜染的這個生、死、中陰,這些怎麼樣把它利用起來? 這些都還沒有做。 能夠把這些做到,才是無上密的法。
所以,這裡就講到:「而不管生圓次第哪一種法,都是以佛地法報化三身為所淨果,生死中陰三有為所淨基,從現在修持與(生死中陰)三有隨類相應的能淨道用。 」佛的三身,我們之所以能夠成辦,是因為在我們眾生的這個階段,有與法身、報身、化身的相似的續流:死亡、中陰、投生。
比如問:
我們為什麼有死亡?
為什麼死亡後面有中陰身?
中陰身後面為什麼有投生?
答:因為它的本性裡面就是法身、報身、化身。 所以,我們現在如何把眾生所有的這個死亡、中陰身、投生的功能用起來? 怎麼快速地把它裡面的報身、法身、化身顯示出來? 這種修行,就是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除了這樣的修行方法之外,沒有什麼修法是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 所以這裡講:「而不管生圓次第哪一種法,都是以佛地法報化三身為所淨果,生死中陰三有為所淨基,從現在修持與(生死中陰)三有隨類相應的能淨道用。 」
前面我們有講到,在下三續部中就有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但沒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那麼什麼是有相瑜伽? 什麼是無相瑜伽?
意思就是有沒有修空性。 沒有修空性就叫有相瑜伽,有修空性就叫無相瑜珈。
當然修本尊這一點,不論修密乘的哪一部,都要觀想自己是本尊。 在觀想自己是本尊瑜伽的修行裡面呢,就要看有沒有空性的攝持? 有空性攝持下的本尊瑜伽就是無相瑜伽,沒有空性攝持下的本尊瑜伽就是有相瑜伽。 所以,這裡講到:有相瑜伽是沒有在領悟空性的心攝持下的本尊瑜伽,無相瑜伽則是在領悟空性的心攝持下的本尊瑜伽。
對無上密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它的範圍我們不要搞錯。 不要和下三續部的修行混在一起,這是我們不要搞錯的地方。
這些內涵在短的儀軌裡面看不出來,在長的儀軌裡面就看得出來。 比如,在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密集金剛等這些長的儀軌裡面就看得出來,例如有談到我們死亡的過程是怎麼融入的。 後面也有觀想報身的階段。
以修持大威德金剛為例,我們先觀想文殊菩薩,這就是報身的意思。 後面觀想大威德金剛,這就是化身的意思。 所有這些都把它淨化、收攝,這就是法身的意思。
這就是把我們凡夫死亡的過程用起來。 「死亡」這個過程,在我們粗的心收攝的表相之外,還有把我們所有的執著心都斷除的法身的本性。 所以,修持死亡,是要把它轉成法身,將我們粗的這些心收攝,粗的這些氣也收攝,最後這個細的心提起來,細的氣也提起來,這個細的氣提起來的後面就有最微細的一個身體也冒出來。 所以,我們修的時候,法身的後面就會變成報身(這不是肉身),好像很奇妙的一個身體就冒出來,這是因為我們凡夫的中陰身的的本性裡面就有一個報身的本性。 我們就要把它利用起來。
有了這個報身,然後就去投生一個地方;成佛的時候,有了報身,就顯示出來去度這個眾生、去度那個眾生。 所以,我們有中陰身能去投生,就代表我們的報身出來,透過化身去度眾生的本性是存在的。
以上這些,把我們本性裡面有的這些修起來,就是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真正的修行。 這些內容在長的儀軌裡面就有,但在短的儀軌裡面,比如我們看四臂觀音的儀軌和看大威德金剛的儀軌裡面,好像就無法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