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2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這首四句十六言的《箜篌引》最早見於東漢蔡邕的《琴操》,後在荀勖的《太樂歌詞》、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記載。
子高回到家,把那歌聲向妻子麗玉作了描繪,麗玉也甚為悲傷,於是彈拔箜篌把歌聲寫了下來,聽到的人莫不吞聲落淚。 麗玉又把這個曲子傳給鄰居女兒麗容,其名即《 箜篌引 》。
後來這首《箜篌引》被記載在蔡邕的《琴操》里,後在荀勖的《太樂歌詞》、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記載。
此詩常用吟此詩來諷喻對方身罹險境,卻執迷不悟,苦勸不聽,並警告對方再不納諫將有嚴重的危險。《大軍師司馬懿之軍事聯盟》中司馬懿與曹丕屢提這首詩,也大意用心如此。
《軍師聯盟》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抒寫了魏國大軍師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後三國時代。劇中多次出現「公無渡河,公竟渡河」這句話,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這句話在本劇中出現那麼多次呢?
《軍師聯盟》中,汲布放走徐庶母子,曹操降罪曹丕,曹丕意識到此時抓與不抓對於自己來說都沒有好下場。
而此時司馬懿提出「公竟渡河,公無渡河」意思顯然也是跳出「渡與不渡」的死局,迎來新的希望。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 !
1.公無渡河:勸誡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該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
2.公竟渡河:質疑。
為什麼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誕,為什麼竟然還是去了?到底是什麼超越了死之恐懼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3.墮河而死:結局。
渡河導致的死亡。這個悲劇,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從任何一個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個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戰勝一個渡河的衝動,悲劇又是註定要發生的。
4.其奈公何:追思。
悲劇發生了,後來者哭泣呼喊,也無力遮挽,無法改變。結果又回到原來困惑上:為什麼渡河?究竟是什麼驅使一個人急急奔赴死亡?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自己一旦越過這條線,就再也不能回頭。
這兩句話,背後隱藏的更是一個人面對已經知道結局的命運,卻毫不猶豫仍然衝上前去。旁人看來可能是瘋狂之舉,但只有這個瘋狂分本人知道,自己沒有選擇。這是一種悲壯,壯烈的行為。
為何?
答案只有一個: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我們沒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定勇氣
因為面對他人勸誡時,所謂「規則」
沒勇氣堅持叛逆
因為有人的挽留
因為自己的卑微
所以不敢妄想渡河
因為我作意愛生命
當一個喝了酒的醉鬼
看見河那邊的光
是不會在乎別人的勸阻
就往河去…什麼都不怕!
但一進河是瘋狂!
是死亡!
命運的陷阱?!
死亡的衝動?!
波濤在前
命運已定
前進就是死亡
卻依然蹈死而不顧。
後來《箜篌引》屢被歷代詩人重新演繹,諸如王睿、溫庭筠、張正見、劉孝威、陸遊、王建、李賀、李白都有化用其意的新作。最有名的莫過於李白的《箜篌引》,全文如下:
公無渡河
李白
黃河西來決崑崙,
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
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
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痴,
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
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
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就是李白的變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