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9、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1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15、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見用於朝廷),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5、或曰:「雍。」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14、子路有聞(指善言善行),未之能行,唯恐有(音義同又)聞。
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21、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4、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6、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7、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8、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0、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2、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13、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14、子曰:「不有祝鮀之侫,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16、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0、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21、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4、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6、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28、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11、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3、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14、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1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8、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25、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27、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28、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30、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夫子曰:「知禮。」夫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33、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34、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1、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2、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4、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5、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6、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9、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21、子曰:「禹,吾無閒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吾無閒然矣。」
2、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3、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5、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7、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10、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1、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2、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1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18、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22、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3、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6、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9、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30、『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1、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2、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3、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5、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6、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
7、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11、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13、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14、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15、寢不屍,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17、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6、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7、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9、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0、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2、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3、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4、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5、子貢問:「師與商也熟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16、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18、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22、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3、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24、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2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平日)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5—2、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25—3、「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25—4、「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
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夫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2、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8、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9、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13、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17、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19、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21、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24、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9、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10、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然怨言。」
13、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14、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1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7、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8、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20、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26、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34、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栖栖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36、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38、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41、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42、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43、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
45、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46、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47、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1、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2、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4、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5、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6、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7、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0、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13、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15、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7、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4、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25、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6、夫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12、齊景公有馬千,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14、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5、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0、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15、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1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1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19、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0、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5、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9、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武,入文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10、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11、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7、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18、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19、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20、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22、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自量也!」
3、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1.時習(練習,溫習,複習)
2.不亦說(音義同悅)
3.不慍(音『運』,惱怒,怨恨)
夫子說:「學生就是要多學,學了之後,還要時常加以複習,溫故知新,常有新發現,有所領悟,這不是件很歡喜愉悅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探索真理,不是很令人欣喜嗎?即使人家不瞭解我,不因而感到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將已知的學問透過一再練習,溫習,牢記在心,方能融會貫通,將來得以俟機發揮所學,不僅為己開創人生新的一頁,也可造福眾生。知己難覓,能共同研討天地間的真理,確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學者對道若有所體悟,自然樂在其中,不用炫耀或博求他人之誇讚,他人不知我是否有才能,君子心志宏寬高遠,無需為此悶悶不樂。
· 《補充資料》
1.人性本善,時為塵緣所染,忘其本原,隨俗以為常,而自以為是,今學道乃欲明善復初,學若精,理即明,理若明,無障礙即得自在解脫。
2.學乃立身處世之首務。朱熹曰:「學為效先覺之所為。夫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即在學聖賢之道。」
3.《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不仕(為官),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
4.此章—有「朋」自遠方來,可能指的是夫子之弟子,來自各國向夫子請益,夫子見天道得以延衍,難掩心中喜悅之情。可見聖人不重物慾之追求,而著重在道統文化的傳承,故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有子(姓有,名若,魯人,孔子弟子。)
2.孝弟(善事父母兄長,弟音義皆同悌)
3.鮮(音顯)
4.君子務(專心致力)本(孝悌)
5.為仁之本與(音於,同歟,即「吧」)
有子說:「若能善事父母,尊敬兄長,孝悌並行,則其心和順,這樣的人會觸犯長上,這種情況少之又少。不喜好冒犯長上,卻喜歡犯法叛逆的,那是從來沒有的事。有才德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孝悌)的工夫,根本立定不搖,仁道由此產生。孝悌即是行仁的根本吧!」
【本章重點】犯上者,心目中已無君無父,非法之妄念搖撼其志,作亂也必然。故作亂者必犯上之人,犯上之人必非孝悌者。人間之愛莫大於愛親,愛心可自近及遠,自家及國。孝悌乃萬善之基,修身之本,由愛親之道可推而擴充行仁於天下,能如此,絕不可能有犯上作亂之情事發生。
· 《補充資料》
1.有子好古道,明習禮樂,言行似孔子。孟子說:孔子逝後,門人懷思不已,子夏、子張、子游以為有若氣象形貌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以為不可。
1.巧言(巧妙之諂言)
2.令色(假裝謙厚之臉色)
夫子告誡世人:「以諂言取媚世人,裝著和悅之外表奉承討好,此種人多偽失德,且缺乏慈愛之仁心。」
【本章重點】世人不以直道處世,不能以誠相待,而以偽善之外貌諂佞,失卻原本之仁;仁者至誠,言顧行,行顧言,即無巧言令色之舉。
· 《補充資料》
1.宋.文天祥曰:「觀德者只觀人之辭;一句誠實,便是一德,句句誠實,便是德進而不可禦(阻擋)。」
1.三省(音醒,自我檢討)
2.為人謀:為(音位,代他人做事)
曾子說:「我每天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傳授的功課有沒有常常複習?」
【本章重點】曾子的這段話是儒家弟子的修身功課,也是必省之事,必須付之實踐之行為。曾子在此所說的「三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修己,二是待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展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力為他人著想,這是基本的道德觀。修己絕非僅一時一事,須貫串整個人生,時時刻刻都不忘修行。
· 《補充資料》
1.曾子,名參,字子輿,師事孔子。著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尊崇為「宗聖」。在儒家文化中孔子(至聖)與曾子、顏子(復聖)、孟子(亞聖)、子思(述聖)共稱為儒家五大聖人。「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則師從曾子。孔伋又傳授孟子。」
1.道(音義同導)
2.千乘(音勝,兵車)
3.敬(慎重)
夫子說:「領導千輛兵車的國家,執政者要謹慎處事,做事要講信用,令百姓有信心。對於財政的出入要節制,要愛護人民。若要徵用人民服勞役,要選在農閒之時。敬事而信,則民悅服;節用物力則足食;愛人、使民以時,則足兵。「敬事、誠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具此五者,方能治國。」
· 《補充資料》
1.古者稱天子曰萬乘,稱諸侯曰千乘。故千乘之國指諸侯之國。
孔夫子說:「為人子弟,在家中應孝順父母,出門在外應恭敬長者,說話很謹慎,做事有誠信,心胸要寬闊,能容忍別人且愛護人民,並且要親近有仁德的人(擇仁者以親近之)。若前五項能修養好,尚有餘閒之時間與精力,再學習詩書禮樂等文藝。」
【本章重點】學者當明曉本末,知所先後,方可進入志道立德的領域,是故夫子先教敦品~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品格健全,然後學習各項藝文,使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
1.賢(尊崇,動詞)賢(賢德之人)易色
子夏說:「能以尊敬賢者,代替愛好美色;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事君主,能貢獻心力與智慧,鞠躬盡瘁;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誠信不欺,這樣的人,縱使謙虛地說未學過,我會肯定他很努力地在學習。」
【本章重點】「賢賢易色」乃立志之正,子孝、臣忠、友信,乃五倫之三,若能明德正志,克盡倫常,雖曰未學,實與學者無異,更遠勝於「終日言學而未實踐者」。
· 子夏:姓卜,名商(前507~前?),字子夏,衛國人,孔門十哲之一。擅長文學,列為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文學科。曾提出「學而優則仕」的論述,對後世儒者影響甚鉅。
夫子說:「君子若不穩重,即有失威嚴,學習就不會堅實穩固。為人處事言行以忠信為主;不要結交不厚重、忠信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過錯,不要怕改正。」
【本章重點】莊重、忠信、擇友、改過,方是真誠學聖道者,否則與未學者有何異?人非聖者,孰能無過,知過當速改,則得自新,切不可畏難,而自我寬宥不願悔改。
曾子說:「在上位者,於父母臨終時,慎重其事地服侍於側,使父母能安心歸天,此乃盡為人子女的些微孝心;而在祭祀時,能盡其哀敬之意緬懷先人;如此由己及家,由家及國,由國及於天下,定能使百姓回歸善良純美的民風了。」
【本章重點】曾子為人至孝,欲將孝道推及天下,故語重心長要大家「慎終追遠」。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陳國人,孔門弟子)
子禽向子貢請問:「我們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就得知那國家的政治情況,這是夫子有心請問國君,而了解該國國政呢?還是該國國君自動告知的呢?」子貢回答子禽說:「我們老師,是本身具有~個性溫和、心地善良、待人恭敬、節約儉樸、謙辭禮讓,五種美德的涵養,令人心悅誠服,而樂以向夫子請益就正,是這樣得知的;若夫子欲明瞭而提出需求,那一定與別人有所不同吧。」
【本章重點】溫、良、恭、儉、讓是內在五種德行的涵養,也是學道須努力的方向。
· 《補充資料》
1.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四科: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子貢屬言語科。
2.春秋之時,天下大亂,每個國家都有政治上很難處理之處,當政者願把自己國家的難言之隱,提出來就教,相當不易,因聖人德行昭如日月,廣為世人信任與推崇之故。
夫子說:「父親在世時,細心體察父親之行誼,善體親意,藉此觀察子女的志向是否與父親相同。父親歸天後,觀察人子之行為,是否遵守父親所立的良善規矩,在守喪三年內,所作所為若無改變其父之志向,能奉行不變,即是盡到孝道了!」
【本章重點】百孝經:『善體親心是孝男』,人若能感念親恩,父道子繼,秉道遵行,承先啟後,綿綿不絕,孝道之真義即在其中了。
有子說:「禮的本體以中和為主,而禮的運作,以和諧為貴,上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應依禮而行。以前的聖王循於道,所以禮的運用得當,能展現其德性之美。事情無論大小,都能依禮而行,一切就可和順。若有行不順暢時,只為求和諧而不以禮來節制,那就行不通了(無禮之和不可貴,無和之禮不可行)」
【本章重點】禮之行固然以和為貴,和卻不能不依乎禮。
· 《補充資料》
1.禮的本體是敬,而其用則以和為貴。有敬,禮方能立於世;有和,才有樂之產生。「和諧」是一種美的境界,知道這境界的美好,而刻意追求,就會為了求表面的「和」而徇於人情之私(過和則太放肆),便違乎「禮」而易產生紊亂的情況。
2.古人重視「禮節」,所有的規矩禮儀雖嚴肅(過嚴則太拘束),都是依「自然之理」而訂的。「自然之理」就是「真誠之心」,即孔子所倡導的「仁」、〈中庸〉所說的「誠」,所以說:「禮之體,主於敬」,就是指真誠的恭敬心。所以,「禮」的實踐,要發自真誠心、恭敬心,那樣表現出來的「禮」,就呈現出從容自然的氣象,如此,就達到了和諧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很美。
1.信(誓約,非指誠信)
2.復(實踐約定)
3.遠(音院,離避)
4.因(依賴)
5.宗(尊崇)
有子說:「與人約定時,必求合乎義理,日後方可遵信履約。當恭敬他人之時,應合乎禮讓之道,即可避免受到侮辱。若能依靠(親近)不失可親近的人(有德之人),即可為宗主(受尊崇之人)。輕諾必然寡信,寡信則漠視義理,如此定無實踐諾言之可能。」
【本章重點】信的實踐要以義理作基準,以義為本質的信,才是真正的信。與人之約當慎於始,方不致後悔於終。
1.正(指正)
2.好(音浩,喜歡)
夫子說:「君子對飲食不求飽足,居室不求安適,行事勤快,言語謹慎,又親近有道者,以求改正自己的缺失,這樣的人可說是很好學了。」
【本章重點】為學之人,專心致志於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略有心得體悟,猶不可自以為是,應謙虛就教於有道之士,以免稍有偏差尚不自知。(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 《補充資料》
1.不求安飽者,志在道之故;敏事、謹言者,用功探索真理;就有道而正者,欲明白己之所學是否正確無誤;好學者,亟欲求得大道,時刻不忘致力於學己之不能。
1.詩(詩經衛風淇澳篇)
2.其斯之謂與(同歟)
子貢請教老師說:「貧窮的人,常有求於人而現出諂媚的姿態,富有的人往往自恃富有而驕慢。如果貧窮的人能做到不諂媚巴結,富有的人能不驕慢,這樣的人,老師覺得如何?」夫子回答說:「這樣算是可以了。但比不上貧窮而能樂道,富有卻能謙恭有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工匠製造精美的獸骨、象牙、牛角、玉、石等。因為材質不同,加工方式各異:治骨用「切」,治牙角用「磋」,治玉用「琢」,治石用「磨」(治者,加工)。獸骨、象牙類,切開後再予以磨光,玉器、石材類則雕琢後再予以磨光。「切磋琢磨」是使之更加精美的意思,老師就是希望弟子們做學問,也能像這樣精益求精吧!」
夫子說:「賜啊!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了你貧而樂,富而好禮的道理,你就能連想到詩經『切磋琢磨』的含義。(你能引往例而推之未來)」
【本章重點】處貧,不為貧所困且能樂道;處富,不因富而驕矜又能好禮;為學的功夫無止境,好還可更好。
· 《補充資料》
1.修身有層次上之差異,學者當不斷精進以達於至善。
1.不己知(不知己)
夫子說:「學乃為己,故不必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應憂慮不了解別人。」
【本章重點】處世當患不知人,因不知人,便無以取是而捨非,從正而避邪,影響己身至鉅。
· 《補充資料》
1.《論語.學而篇~1》,人不知而不慍(憤怒),君子進德修業當有此胸懷。
1.眾星共(音義皆同「拱」)
夫子說:「為政之道,貴在能以德服人,率民以正,百姓由衷擁戴,就如北極星,穩居其位不動,而眾星皆歸而拱護。」
◎夫子的為政理念是以德感化人民,要如此,本身須具備崇高的道德修養。儒家講內聖外王之道,內聖乃修己,外王即為政,而外王之根本即在於修己。
【本章重點】君子本身有誠實恭敬的修養,使百姓心悅誠服,天下就會太平。(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中庸』)
1.一言以蔽(概括)
夫子說:「詩經三百篇,可用一句話概括全經的意旨,那就是「思無邪」(無邪惡之念)。」
◎思既無邪,言行皆無邪;詩經出乎情,情出乎性,性情皆本於善,故能合乎天理人情。
【本章重點】詩經每篇都是真性情的流露,沒有半點虛偽。
1.道(音義皆同「導」,引導)
2.齊(整飭齊一)
3.道之以德(德治化民)
4.有恥且格(改正)
夫子說:「上位者以政治領導人民,用刑罰來整飭人民,民眾為求苟免刑罰,不得不服從政令,可是心中不服;律法稍有鬆弛,民即鋌而走險以牟利犯法,而不以為恥。」
◎以道德來引領人民,以禮來整飭百姓,大家恭敬地遵守法令,若偶有失誤犯法,會以違犯法律為恥,並能誠心改正。
【本章重點】政、刑、德、禮皆為政之法,其「本」在於以德服眾,效果是~有恥且格,「末」者以刑罰整飭人民,結果是~民免而無恥。
1.十有(同「又」)五
夫子說:「我十五歲篤志學聖人之道;三十歲立志堅固,不被外物動搖;至四十歲時不被塵緣所惑;五十歲時知曉天之明命,而能樂天知命;六十歲時洞悉天道,聲音入耳,怡然自得;七十歲時,涵養精純,隨心所欲,而不違天理、逾越法度。」
◎夫子雖生而知之,仍虔心修道進德,由淺入深,循理漸進,終能窮理盡性,超凡入聖。
【本章重點】學道當學夫子之腳踏實地,知行並進,自強不息,活到老,學到老,不稍歇息。
1.孟懿子(魯大夫,姓仲孫,名何忌,孟熹子之子,懿是諡號。曾求學於夫子,後來夫子為魯司寇,隳三都(註),何忌抗命不從,所以後世不將他列入孔門弟子)
2.無違。(不要違乎禮,並非唯命是從)
3.樊遲(孔門弟子,名須,字子遲,勇武而有謀略)
4.御(音玉,駕車)
孟懿子請問孝。夫子說:「不要違背禮制。」樊遲為夫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怎樣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逆』。」樊遲不瞭解,又問:「什麼意思呢?」夫子說:「父母健在時,以禮奉養。父母去世時,以禮安葬,以禮祭祀。」
◎夫子告知孟孫「無違」後,孟孫沒有繼續問何意,夫子擔心他誤以為對父母『唯命是從』就是孝,想透過樊遲來啟發孟孫~「無違」,不是不違抗父母之命,而是不違背禮。
【本章重點】無論父母在世或過世,皆以『禮』事奉、祭拜,方可稱「孝」。
· 《補充資料》
1.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隳(音灰,拆毀)三都」(拆毀魯國三桓的都邑城牆)的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弱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的實力。
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
2.唯其疾(身之病與行為之弊病)
孟武伯問夫子怎樣才算孝。夫子說:「做子女的應當照顧好身體,以免受到傷害,也要謹言慎行,不惹事生非,讓父母擔憂。」
【本章重點】子病親憂,關念之切,猶勝於己,應體雙親苦心,為人子除注意保健,也要修養身心,積極向上,令父母寬慰安心。
1.子游(言偃,字子游,吳人,孔門弟子,與子夏同列為孔門四科~文學科之一)
2.是謂能養(晚輩侍奉尊長)
3.皆能有養(音仰,上對下的撫育)
子游請問夫子,什麼叫孝。夫子說:「現今人們認為奉養父母吃、穿、住就算孝順了,但也都會飼養犬馬,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和養犬馬又有什麼不同?」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另一解釋:現今認為讓父母有得吃穿就算孝順,至於犬馬也能服侍人,犬能看家、馬能拉車。如果子女奉養父母,沒恭敬心,就像犬馬服侍人一樣,這樣的子女和畜牲有什麼兩樣?
【本章重點】事親最重要的就是一『敬』字,事親不敬,則不誠,雖華衣美食,親情也不相契。
1.色(臉色)難(困難)
2.先生饌(音賺,食用)。曾(音層,難道…嗎)
子夏向夫子請教孝道。夫子說:「侍奉父母,能和顏悅色,這是最難得的!有事時,為父母代勞;有酒飯時,讓父母先享用,難道只是這樣做,就算是盡到孝道了嗎?」
◎「色難」明指臉色,實際上內心有敬意,方能時時保有溫婉和悅的臉色。
【本章重點】真正的孝,不只是物質的奉養與臉上的表情而已。真誠的關懷與對父母由衷的敬意,才是孝道的重點。
· 《補充資料》
1.『色難』有兩個涵意:(1)侍奉父母,能和顏悅色最為困難。(2).子女能順承父母的臉色,最為難得。
1.回(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春秋魯國人,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後世尊為「復聖」,列孔門四科~德行科之首。)
夫子說:「我和顏回談了一整天的話(談道論理),他毫無任何疑惑,看法也沒有與我相左,就像無知無識的人一樣。但私下考察他的舉止言論,卻能將我的想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原來他對我修道的思想,已能融會貫通,顏回他並不傻,是大智若愚啊!」
◎世間多弄巧炫智、賣弄聰明者,稍有所得,唯恐天下人不知,急於自表,逞能自滿。不若有真才實學者,躬行體道,外樸內慧,不與世爭。
【本章重點】夫子讚嘆顏回,能在日用尋常間,默默遵行聖人之道,知行合一,又能學以致用,將夫子的理念發揚光大。
1.人焉廋(音搜,藏匿)哉
夫子說:「觀察一個人的時候,先看他所做的事,為善者是君子,為惡者為小人;接著再觀察他所為之事,為善或為惡必有其緣由,需考察其誠或偽;最後再看其平日心裡所安、所樂者為何。如果以此三項觀察,一個人的真面目,哪能藏得住啊?哪能藏得住啊?」
【本章重點】本章言夫子觀人之法,由顯著而細微,觀在一時,察在終身,重要者乃明其心之所趨。
· 《補充資料》
1.心隱於內,行見於外,心不可觀,行顯而易見,經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三個步驟的觀察,一個人的真面目定無法藏得住的。
2.夫子重複說「人焉廋哉」,是強調「藏不住」。
夫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就可以為人師了。」
【本章重點】師之責為傳道、授業、解惑,故須廣聞博記,發明新意,不溫學,不能知新求進,將何以教人,故溫故知新,始可為師。
· 《補充資料》
1.隨著閱歷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再複習以往學過的知識,總能從中到更多的啟發。
2.為學者應溫習已知,學習新知,探研未知,使新舊之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具有人師的資格。
夫子說:「君子不能像器皿只有單一用途,只學到一才一藝就心滿意足。」
【本章重點】成德的君子,應博學多聞,不可局限於一事一物,方能為國家奉獻更多心力,以造福社稷。
· 《補充資料》
1.君子非但能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養自己,且有能力齊家、治國、平天下,故君子要修成全才,方能有大用。
子貢請問夫子,怎樣才是君子。夫子說:「君子在說之前先做,做了然後才說。」
【本章重點】夫子認為行比言重要,先行後言,人皆信其言;故須謹言然後能慎行。
· 《補充資料》
1.《論語.里仁篇第四~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自身)之不逮(音帶,及)也。」(夫子說:「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做不到為可恥。」)
2.子貢能言善道,夫子唯恐他患了「行不能如其言」之弊病,故教以先行後言。
1.周(普遍)而不比(音必,偏黨,以利相合)
夫子說:「君子待人普遍和善而不結黨營私,小人結黨營私而不能待人普遍親厚。」
【本章重點】修身要如君子處世,顧全大眾公益,而不偏黨圖私利。
· 《補充資料》
1.君子能考量全體,為公眾設想;而小人偏袒徇私,喪失公義。
2.君子待人,一片公心,一視同仁,這便是周;小人之於人,但見同於己者與(認同)之,不同於己者惡之,這便是比。此公私相反之間,即君子小人的分野。
1.罔(迷惘而無所得)
2.殆(危而不安)
夫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而無所得;只空思冥想而不學習,就會產生疑惑,甚至危而不安。」
【本章重點】做學問要學、思並重,二者不可偏廢。
1.攻(專治,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
夫子說:「專學左道旁門,眩惑民心,因其言說聽似有理,但似是而非,容易令人混淆,故為害更甚。」
【本章重點】不學聖人之道,而學異術邪說,實是害人害己。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也稱季路。個性耿直好勇,列孔門四科之政事科)
2.誨(教)女(即汝,你)
夫子說:「由啊!我教你『真知』的道理吧!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如此,雖不能盡知,然而,『知與不知』皆了了分明,這樣方可說是真知了(真知方能力行)。」
◎子路好勇,偶有不知卻強以為知,為免其誤行而致危殆,故夫子特為其指授『真知』的道理。
【本章重點】求學態度與為人處世應一致,就是必須『真誠』。不知處努力求知,不恥下問請教已知者,即可循理而知,不可不懂裝懂,誤己事小,誤人事大。
1.子張(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孔門弟子。)
2.學干祿(求為官之道)
3.多聞闕(音義同缺)疑
4.寡尤(過失)
5.多見闕殆(不安)
子張想學為官之道。夫子告訴他說:「想當官首先必須博學多聞,以減少疑惑,其次多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的暫且先保留,其餘可信的,也要謹慎去說,如此可以減少過錯;再來要多觀察周遭發生的事,多參考別人處理事情的方法,做事謹慎,可減少犯過而不安,其餘心能安的,也要謹慎去做。說話少有過失,做事少後悔,祿位就在當中了(自然不求而至)!」
【本章重點】君子得祿之道,在乎言行能謹,欲謹言慎行,先修身 ,此即所謂:「修天爵則人爵至。」
1.哀公(魯國君)
2.舉(舉用)
3.直錯(捨置、罷黜)
4.諸枉(邪曲之人)
魯哀公問夫子:「該怎麼做,才能讓百姓心悅誠服?」夫子回答說:「舉用正直的人為官,捨棄邪曲的人,百姓受惠了,就會信服。若舉用貪官污吏,而捨棄大公無私的正直官吏,百姓受殃而怨聲載道,對朝廷失去了信心,當然不順服。」
【本章重點】民心所服者『義』,為政者「舉」與「錯」合乎『義』,積極為民謀福造利,百姓即心服;若「舉」與「錯」不合義,民必不服,而民怨四起。
1.季康子(魯國大夫,季孫氏)
季康子請教夫子:「如何才能得到人民敬仰,並對朝廷盡忠,又能相互勸勉為善呢?」夫子說:「在面對民眾時儀態端莊,就能使人民敬重;執政者能孝順父母、慈愛兒女晚輩,人民就會仿效學習,而能忠於朝廷;舉用賢能來教導能力不足的人,人民就會相互勸勉向善。」
◎上位者,欲求之於民,當先盡其道於己。「莊」,雖指容貌外表,然最根本是「心」,有用心才有收效之成果。
【本章重點】執政者先端正自己、以身作則,人民才會敬、忠、互勸,故治人先正己。
有人問夫子:「您何不從政為官?」夫子說:「《書經》上說:『真正的孝,不僅要孝順父母,還必須友愛兄弟。』將孝順和友愛的心推到家庭,便能治好一個家,這也算是為政(治理眾人之事)了,又何必一定要在朝廷為官,才算從政呢?(若不能正人,雖在朝為官,也不算是為政了。)」
【本章重點】治家的根本在『修身』,人人事親敬長,孝悌齊家,自然可治國平天下。
1.大車(牛車)
2.無輗(音尼,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
3.小車(馬車)
4.無軏(音月,意思同輗,都是連結器)
夫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立身處世。這好比大車缺了連接車和牛的『輗』,小車缺了連接車和馬的『軏』,它們怎麼能行走呢?」
【本章重點】「大車無輗,小車無軏」講車子少了重要關鍵,即無法為人所用,夫子以此喻人若不講信用,就無法為世所用,因為『信』是處世立業之本。
1.所損益(不合時宜而廢棄之,謂『損』;因時所需而設立之,謂『益』。)
子張問夫子:「自此以後十代的典章制度,可以知道嗎?」夫子說:「殷商依循夏朝之禮制,有損有益,所以,殷商的禮制現在可以得知。周沿襲殷商的禮制,其損益也可知。將來繼周而有天下者,必依於周禮而損益之。如此雖百代之後,當然也能得知了。」
【本章重點】欲知未來,當觀既往。典章禮制,歷代或有變更。然『禮』有須損益者,有不能損益者。可損益者,乃禮之枝末(即其形式)。不能損益者,即禮之根本(即三綱、五常、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八德與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種美德」)。
1.其鬼(祖先)
2.諂(媚求)
夫子說:「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是一種諂媚的行為,雖祭,有何益呢?遇見道義上應做的事,卻不肯做,是懦弱沒有勇氣。」
【本章重點】人當見義勇為,並勠力於人道之圓滿,毋致力於鬼神之諂求。
1.季氏(季桓子)
孔子談到季氏說:「在自己家廟的庭院,以天子的八佾舞來祭祀祖先。這麼重大違禮的事情,(季孫氏)尚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能忍著不做呢?」
<另解> 像這麼嚴重的違禮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意思是令人絕對無法容忍。
【本章重點】夫子稟天心代天宣化,善則嘉勉,惡則勸化。禮若亂序,禍患因之而起。(後來魯國政治的動亂,即由於三家的僭禮越分)
1.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
2.雍(周頌篇名,天子祭祀後,撤祭時歌此詩)
3.徹(祭畢收其祭品)
4.相(助)維辟公(諸侯)
5.天子穆穆(深遠之意)
孟、叔、季三家祭祀祖先,僭用周天子祭拜上天撤祭饌後的禮樂。夫子說:「《雍》這首詩說:『四方諸侯都來助祭,天子的儀容,恭敬、莊嚴而肅穆。』但這禮節只為天子所用,今在三家大夫的家廟上吟唱,究竟有何意義?」
◎孟、叔、季三家,操縱魯國政權,且僭用周天子祭拜的禮節,這樣不但違理悖禮,也逾越了君、臣的倫理。
【本章重點】夫子注重名分、禮節與素位而行,極力反對僭越弄權。
夫子說:「人如果沒有仁心,禮對他有什麼意義?人如果沒有仁心,樂對他有什麼意義?(意思是一點意義也沒有)」
◎仁者心之德,是禮樂所生之根本。
【本章重點】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和諧。禮樂源自人心和敬,並非徒具形於外表。仁乃天下之正理,不仁即失正理,禮即亂序,樂則不和。
1.林放(字子邱,春秋魯國人)
2.大哉問(讚辭)
3.與其易(備而奢)
林放(見世之為禮者,專事繁文,疑其本不在此,故有如是問)問禮的本質。孔子說:「你所問的意義十分重大,依禮而言,與其過於奢侈浪費,寧可節儉樸素。辦理喪葬大事,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寧可內心哀戚些。」
【本章重點】『禮』主敬,貴能於『奢』與『儉』中取其中庸之道。『喪』主誠,貴能於『易』與『戚』中取其中道而行之。
1.夷狄(化外之邦)
2.諸夏(華夏之諸侯列國)
3.之亡(音義皆同無)
夫子說:「文化低陋的夷狄,還懂得敬重自己的國君,不像華夏的諸侯列國,不知君臣之道。」
【本章重點】若喪失禮義,藐視君長,豈可稱得上禮義之邦、文明之國?
1.旅(天子方有權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稱旅)
2.冉有(名求,字子有,春秋魯國人,列孔門四科中的政事科,曾當季氏的家臣。)
3.女弗能救(諫止季氏之舉,使免陷欺君僭禮之罪)
4.曾謂泰山不如林放(見《論語.八佾第三~4》)
魯國大夫季孫氏僭越本分,祭祀泰山之神。夫子問學生冉有(時任季氏的邑宰)說:「你難道不能阻止季氏,僭越本分的過失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夫子說:「哎!難道說泰山之神,肯享祭非禮之祭,竟然還不如識『禮之本』的林放嗎?」
【本章重點】夫子讚林放之識禮,以顯季氏之無禮,並強調為官應素位而行,否則僭禮越分即是大逆不道。
1.揖(音衣,拱手行禮)
2.讓(謙讓)
3.升(上場)
4.下(射畢下場)
5.飲(音印,請人飲酒)
夫子說:「君子恭以持己、遜以待人,不與他人鬥強爭勝(心無勝人之念)。若於無爭之中而求其有爭,必然是在比賽射箭之時。開始比賽時,三揖三讓拱手行禮,然後上場比賽(像在應酬場合中,主人跟客人互相謙讓言「請」,邀請對方先入座的動作);比賽結束,請對方喝酒,表示敬意。(在場上竭盡心力競爭,但下場之後,不論勝負,保持風度,無礙友誼,輸家恭請贏家喝酒,為其高超的技藝表示敬意;贏家也可以請輸者喝酒,表現其勝而不驕的風範。)這樣動作,即使是互相競爭,仍然合乎君子的禮讓與風度。」
【本章重點】比賽射箭,表面上有技藝的優勝劣敗,其實是展現心性的修為,並非重視勝負之虛名假譽。真修君子無所爭。
1.倩(笑貌)
2.盼(黑白分明)
3.絢(加以色彩)
4.起(啟發)
5.予(我)
6.商(子夏)
子夏學詩,不了解處,請問夫子說:「詩經有句~『美女嫵媚的笑容真好看,美麗的眼神流動而黑白分明,素白的絹紙可做彩色之飾』。這句詩的涵義是什麼呢?」夫子說:「美麗的圖畫,畫在底色素白色的絹紙。」子夏說:「『禮』就是做人的底色了。(禮,這裡是指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夫子嘉許說:「商啊!你能以詩經延伸體悟到禮與人的關係,啟發了我的心志,現在始能與你研討詩經了。」
【本章重點】美女先整理容貌,後化妝戴飾,更顯其美貌。善人者,本質良善,再修飾以儀禮,即成文質彬彬之君子。美人、善人造就完美之過程,其理如一,需先本後末方得成就。為學者,當居心樂道以修其本,然後潛學儀禮以成賢聖。
1.杞(音起,杞國為夏朝後代)
2.徵(證實)
3.宋(宋國為殷之後)
夫子說:「夏朝的禮制我可以講述,但是負責奉祀夏朝祖先的杞國,其保存的文獻史料,卻不足以證實我所說的。商朝的禮制,我也可以講說,但是負責奉祀殷朝祖先的宋國,其保存的文獻史料,卻不足以證實我的論說。這是兩國典籍史料欠缺的緣故,如果典籍文存充足,就能夠證實我的話了。」
【本章重點】夫子感嘆夏商二代禮制的殘缺失傳,而無所取證。
1.禘(音第,天子宗廟祭祀的大禮)
2.灌(斟酒奠地,以迎所祭之祖)
夫子說:「魯君以天子之禘禮祭祖,已屬非禮之舉;且於行至灌禮的儀式後,漸失誠敬,並無始終如一,儀禮已成虛飾,我就不想繼續觀禮了。」
【本章重點】祭禮當內誠外敬,僭禮越分已失其誠敬,其餘尚有何足以觀之的呢?所謂君不君則臣不臣,難怪國家會混亂紛起。
· 《補充資料》
1.為什麼舉行「禘祭」之後,夫子就不想繼續觀禮呢?因為『禘』乃天子之大祭,具深遠之義,莊嚴之儀;魯君如此違禮,夫子身為魯國人,諱言不得諫(君之非難啟於口),行不能阻,令夫子痛心疾首;既不能挽君之非,秉「非禮勿視」之原則,故避之不欲觀之矣。
有人請問夫子禘祭的道理。夫子回答說:「我不知道啊!如果有人知道禘祭的道理,那麼他對於治理天下的事情,就像看這手掌的手紋,那麼容易吧!」夫子回答的同時,用另外一隻手,指著伸出的手掌。
【本章重點】禘乃天子報本追遠之祭,其義深遠,其儀虔敬,若知禘祭之義,則治國有如指其掌那般容易。
· 《補充資料》
1.魯國舉行禘祭,長幼尊卑亂了次序,孔子不忍明說自己國君違禮。何況禘祭的意義非常深遠,並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所以回答「不知也」。
祭祀祖先,出於內心一片至孝,好像祖先就在在眼前一樣;祭拜神明,發乎內心的至誠,彷彿神明就在眼前。夫子說:「假使我不能親自參加祭典而請人代理,這樣自己的孝心、誠意沒有真實表達,有如沒有祭祀一樣!」
【本章重點】祭祀要出自內心的孝思和誠意,缺了這些,就失去祭祀的意義了。
1.王孫賈(音甲,衛大夫)
2.媚(諂媚奉承)
3.奧(奧神,喻衛靈公,有位無實權)
4.竈(音造,指竈君,位卑而握有實權,喻王孫賈等人)
王孫賈問夫子:「『與其諂媚屋裡西南角的神,寧可奉承東南角的竈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夫子說:「不是這樣的。人若行事不合天理,得罪了上天,天必降災禍以懲罰,雖禱告諸神赦罪免禍,恐怕也是沒有用的。」
◎當時衛君空有虛名,並無實權,王孫賈等人臣雖卑微卻握有實權,話中之意乃夫子若敬奉衛君,不如投靠他們,較有前途,夫子知曉其語中之意,但夫子一生高風亮節,不願附和諂媚求榮,故作「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之回應。
【本章重點】心念、言行、處事若順合天理,天無所降罪,何須諂媚任何人或神呢?
1.監(參考取法)
2.郁(音玉,文物鼎盛)
夫子說:「周朝取法夏朝及商朝的文物制度,所以它的典章制度非常昌盛完備。我深深仰慕,一定信從周朝豐盛的文采禮制。」
【本章重點】周朝的文物制度盡得夏商的精華,故其成就已超越夏商兩代;夫子畢生以承繼文武周公的聖業、行文武周公之大道為志業,故有『吾從周』之自我期許。
1.大(音義皆同太)廟(魯祭周公之廟)
2.媚(諂媚奉承)
3.鄹(音鄒,魯邑名,為夫子父親叔梁紇所治之邑,故稱叔梁紇為鄹人。鄹人之子,即指夫子,於此稍有輕視之意)
夫子第一次到魯國的周公廟助祭,不敢自以為知,無論鉅細都向人請教。有人以為夫子不知禮,便譏笑說:「誰說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懂禮呢?進入太廟,每件事都還得請問別人。」夫子聽到了,便說:「凡事恭敬謹慎,這就是禮啊!」
【本章重點】禮貴乎敬,夫子不以問人為恥,以示敬老尊賢,正顯示夫子敬謹謙虛之德。
1.射不主皮(以皮做的箭靶)
2.同科(同等)
3.古(周初禮教盛行時)
夫子說:「古人行射禮時,重點不在於是否貫穿標靶,而在於是否命中目標,因為射中標靶可以經過努力練習而得,而射穿標靶與否,卻取決於力氣強弱不同等,這是古時射禮之道。」
【本章重點】古人以射觀德,貴在射中鵠的,而不在穿革,尚德不尚力,乃射藝講究之精神。
1.朔(每月初一)
2.餼(音夕,用以祭祀,活的動物)
自魯文公開始即不行告朔之禮,而承辦祭祀的官員,仍循往例每月初一供奉一牲羊。子貢想要廢掉此牲羊,夫子知道子貢的想法後,說:「賜啊,你有仁慈的心,愛惜那牲羊,我卻認為維護禮節更重要, 我愛禮重於愛羊。」
【本章重點】夫子所處時代,世道衰頹,政事紊亂,禮教形同虛設,夫子欲復古禮,以正世道人心,引導子貢勿惜區區之羊,而將古禮廢棄。
夫子說:「臣子事奉君主,本應盡到事君的禮節,如今卻曲解為諂媚。」
◎周朝末年之衰,其因大半是君不能為真正一國之主,臣也沒有盡到為臣之職責,禮道盡廢,大失群倫之義,久未見禮之行,遂積非成是,以行臣應盡之禮為獻諂了。
【本章重點】君敬臣忠,乃五倫之首,臣若欺君凌上,不識禮之大義,致亂象紛出,國失其綱領即大亂。夫子憂國憂民,實有很多的感慨,也有著很多無奈。
1.定公(昭公之弟)
魯定公問夫子:「君使臣,臣事奉君上,應如何才合乎天理呢?」夫子回答:「國君領導臣下要合乎禮制,臣子事奉國君要盡心盡忠。」
◎魯國因君不君,故臣不臣,君臣皆失其道,此乃夫子所以痛心疾首,遠走他國(周遊列國)的主要原因。
【本章重點】難道「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很高的標準嗎?非也!只是很平常的事情罷了,而這樣淺而易懂的事,還需要教嗎?可見當時政事之紊亂不堪了。
1.關睢(音官居,周南國風詩首篇篇名,詩經每篇都用第一句裡的幾個字作篇名。)
2.樂而不淫(樂之過而失其正者)
3.哀而不傷(哀之過而害於和者)
夫子說:「詩經國風大雅關睢這一詩篇,雖樂而不流於過份,雖哀不致於太過悲傷,而有損內心的中正平和。」
【本章重點】夫子將關睢列為詩經首篇,旨在引導人若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符天地之理,人倫之正。
· 《補充資料》
1.關關(鳥叫聲,是雌雄鳥和鳴的擬聲語)睢鳩(水鳥),在河之洲;窈窕(外貌姣好)淑女(內心善良,品德美好之女),君子好逑(配偶)。
2.這首〈關睢〉,是一首情感自然流露的戀歌,寫一個男子思慕一個「窈窕淑女」,並設法去追求她,終至成婚。
1.宰我(孔門弟子,名予,列孔門四科之言語科。)
2.栗(音力,通慄,恐懼)
3.不說(言其是非)
4.遂事(事雖未成,而勢不能已者)
5.不諫(以言語糾正錯誤並阻止勿做)
6.不咎(追究)
(古時立國,必立社以祀后土,三代各依其土之所宜植樹於社。)魯哀公不明立社植木之義,乃請教宰我。宰我說:「夏立社植松樹,商時植柏樹,周植栗樹,這是為了使人民畏懼其威,而感恐懼之故。(宰我不知而妄以戰慄之說)。」夫子聽了這段話,就說:「已經形成的事,不用再去論其是非;已決議之事,不便去諫止;已經過去的事,便無需再追究了。」
◎夫子以宰我所回答的話,並非立社植樹之本意,故深責之,望其謹言慎行。
【本章重點】宰我列孔門四科之言語科,其在言語方面有專長,言語為心之聲,夫子欲其小心說話,實則欲其管束好心念,心正,言語方合中道。
1.三歸(有兩解:一是築三歸台供享樂用;一是指家有三處。今採後者。)
2.不攝(兼理)
3.塞門(立屏風以分內外。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士以帷)
4.反坫(音店,以土構築,於飲酒時置放酒杯之台,猶今之茶几。反坫即飲酒後,將酒杯返置坫上)
夫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太狹小了!」有人不知夫子之意,請問夫子:「是不是指管仲太節儉了?」夫子說:「管仲有三個住所,管事的官吏,一人一事皆不兼職,如此奢侈的作風,怎能算是節儉呢?」又有人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夫子說:「國君在門內樹立屏風遮門,以分內外,管仲位居朝廷要職,不守本分,仿效國君立屏風;國君之間宴會,設坫以置酒爵(酒杯),管仲也仿效設反坫之禮,皆僭(音件,逾越本分)越為之。若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本章重點】夫子倡王道治天下,管仲雖足智多謀,襄助齊桓公成就霸業,然並無潛心於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夫子評其器小,因其無法輔齊桓公進於王道,卒不成大器,頗令夫子感歎婉惜。
· 《補充資料》
1.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代齊國著名宰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五霸之首,尊王攘夷,安濟民生,堪稱有志之士,可惜功成自滿,生活過於奢華,故夫子評其器量短小。
1.語(音玉,告之)
2.大師(即太師,樂官名)
3.翕(音夕,合)
4.從(音義皆同縱,放聲大作)
5.純(和諧)
6.皦(音角,音律分明)
7.繹(相續不絕)
8.成(樂之終也)
(夫子自衛回到魯國,見魯樂廢缺,欲從事正樂之修訂。)夫子告訴魯國樂官說:「音樂的原理是可以探知的!剛開始演奏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一起合奏,猶如鳥要飛翔前,合起雙翼的樣子,專注而齊整。接著,音樂展開之後,樂聲純淨和諧,音調明朗,音節分明清晰,而且樂曲綿綿密密、接連不斷,甚至結束時,仍然餘音裊裊,如此整首樂曲才算完成。」
【本章重點】禮樂之道,中和為主,士農工商百業,若能於禮樂各得其正,天下無不大治。夫子深諳樂理,聽魯樂即知國道衰,是以汲汲於正樂復禮,裨(音必,使)得興魯。
1.儀(衛國邑名)
2.封人(衛國儀地負責守疆界的官吏)
3.至於斯(此地,指儀地)
4.從者見之(夫子的隨從弟子為儀封人引見夫子)
5.二三子(此處指夫子的學生)
6.何患於喪(何必憂慮夫子的大道不能行於天下)
7.木鐸(音奪,金屬做的搖鈴,懸吊木舌。古時,發布政教時,振鳴之以警告民眾)
衛國儀地負責守疆界的官吏,向夫子的弟子求見夫子。封人說:「凡是德學兼備的君子,來到儀地,我從不錯過求見的機會。」夫子的弟子為他引見。儀封人見過夫子後,對夫子的弟子們說:「你們何必憂慮大道會喪亡呢?現在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夫子為警世的木鐸,廣宣教化於天下,振聾啟瞶,利益天下百姓啊!」
【本章重點】夫子膺天命而周遊列國,猶執木鐸以開矇啟愚,使聖道再興於世,故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1.《韶》(音勺,舜之樂)
2.《武》(周武王之樂)
夫子評論《韶》樂說:「樂音的曲調、聲韻中和,有至仁至善之美,舞姿雍容,顯露太和之象,盡善盡美毫無缺陷。」評論《武》樂說:「樂音美極,但樂曲所含的道德意涵略有欠缺,尚未盡仁善。」
【本章重點】音樂以時代做背景,描繪當時的國情與人心的寫實,所以《韶》樂與《武》樂不僅聽聞感覺有所不同,內涵自然也大異其趣。
· 《補充資料》
1.《韶》樂,因舜之聖德,受堯之禪讓而就帝位,故盡善。韶,紹也,言舜之聖德,受禪繼紹於堯也,而盡善。《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以臣代君,雖曰順人應天,不如揖讓而受,故未盡善也。
夫子說:身居上位,不能寬厚對待下屬;行禮時,內心沒有恭敬莊重;臨父母之喪,沒有哀戚之情。對於這樣的人,我還用什麼來觀察他呀?
【本章重點】居上在寬,為禮須敬,臨喪必哀,「寬、敬、哀」,此三者乃為人之根本,失此根本,一切皆不足觀了。
· 《補充資料》
1.居上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人若失其本,則無以觀察其人品之尊卑矣!
夫子說:「鄉村或社區應該具有淳樸、忠厚、仁德的風氣才算美好,如果選擇居家住所,不曉得去選擇淳樸善良、有仁德的鄰里,怎麼能算是有智慧呢?」
【本章重點】有智慧之人,當有明智之舉,覓居於仁風之地,安宅於有德之鄰。棄惡趨善,乃人之常理,孟母三遷即為最佳例證。
1.約(貧困)
2.樂(富貴)
3.知(音義皆同智)
夫子說:「沒有仁德的人,無法長久處於窮困的環境(因不能隨遇而安且安分守己),也無法長久地過榮華富貴安逸的生活(因不能循規蹈矩,且嗜行驕淫奢侈之事)。」
◎仁者本性純善,天生厚道,安然以行仁;智者了解仁的真義,懂得擇善而行,以落實仁道理想。
【本章重點】仁者安仁,乃安於道,亦即中庸所謂的「安而行之」;知者利仁,乃利於德,亦即中庸所謂的「利而行之」。
夫子說:「唯有仁德之人能公正合理的愛人,能公正合理的憎惡人。」
◎聖人大公無私,愛其有德,惡其缺德。凡夫則不然,善惡不分,好惡偏於私欲,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因此悖道逆行。
【本章重點】仁者無私,用情至正,愛惡皆合中庸之道。
夫子說:「若能誠心致志於仁道,就不會去做壞事了。」
【本章重點】為學當立志,立志須心誠,至誠則道明,道明則智仁勇俱足,三達德俱足,即是有為有守之君子,絕對不會為惡了。
1.去(趨避)
2.惡乎(音烏乎,怎能)
3.終食(一頓飯的時間)
4.造次(倉卒、緊迫)
5.顛沛(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橫逆)
夫子說:「財富和顯貴,是大家都想得到的,若不用正當的方法取得,君子不會去接受且享用;貧窮與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若不是合理得到它,不會避而不受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怎能稱為成德的君子呢?君子不可在短如一餐飯的時間背離仁德,在匆忙倉促時,也須依仁而行,在流離困頓之時,也要據道依德待人處事。」
【本章重點】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即『中庸』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亦即『六祖壇經』中,五祖對大眾開示: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兵慌馬亂),亦得見之。
· 《補充資料》
1.處世須合道順理,富貴貧賤與前世因緣有絕大的關係,果報之呈現,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2.今日的人們,生活倥傯(音空總,事情紛繁迫促或窮困窘迫),在此人心惶惶的時代,要保持仁德之心,必須心中有道,且要真切下功夫,方有收效之期。
1.尚(優越)
夫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愛好仁德的人,和厭惡沒有仁德的人。真正愛好仁德的人,他認為世界上沒有比仁德更高尚的事了;厭惡沒有仁德的人,可以算是仁者了,因為他不希望不仁的事加到他身上來(即做出不仁之事)。這世界上有能夠一整天,盡其心力在仁德上的嗎?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或許真有這種人吧,只是我從未見過!」
【本章重點】「好仁者」是一等,是仁者『安仁』(本篇第二章);「惡不仁者」次一等,是智者『利仁』;「用其力於仁者」又次一等,是勇者『強仁』,即勉力為仁,世人不肯『強仁』,往往謊說其力不足(畫地自限),其實未有力不足的人,只有無心想要行仁的人。
1.黨(類別)
2.過(過錯)
夫子說:「人的過錯各有不同的類型。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其居心之仁德真相為何。(君子常失於厚,小仁常失於薄。)」
【本章重點】人之言行舉止乃心之寫照,所行之事對錯好壞,即顯現出個人的修養,故處事應如曾子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夫子說:「早上得聞超生了死的真理大道,當晚離世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本章重點】能得聞大道,得受明師指點,了徹性命大事,且平日注重「格致誠正修齊」功夫,倘非平日積累之勤,何能一旦豁然開悟。
夫子說:「為學之人立志於追求真理,卻嚮往錦衣美食,以衣食不如人為恥辱,那就無法與之講道論理了。」
【本章重點】若欲學道,須捨去貪圖奢華之心,澄心寡欲,澹泊聲聞利養,專心致志,以期能明理達道。
1.適(適音迪,心中必要為)
2.莫(莫,心中必不為)
3.比(依從)
夫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公理正義的就可以。」
【本章重點】夫子示人應對之準則,事雖無定型,但有定理,事之可為、不可為,全視合於中道義理否。
1.惠(財利)
夫子說:「君子心懷道德,時時想著如何進德修業;小人卻念念不忘自己居處的安樂(福祿),雖有喪德之事,亦不顧而前行;君子心懷遵守國家法度,不敢做違法之事,小人卻一心貪圖利益,就算違法仍然照做。」
【本章重點】此章講究一『懷』字,此一『懷』字,可解為『思念』,亦即朝夕心之所向。由此一『懷』字,即點出君子(心念在公)與小人(貪圖私利)之分野。故說,君子坦蕩蕩(起心動念在乎『道』與『德』),小人長戚戚(為圖不法之利而心事重重)。
1.放(音訪,放縱)
夫子說:「只圖自己的利益做事,必招來很多的怨恨。」
【本章重點】為了利己,便刻薄於眾,怨由此生。反之,若捨私利,造福群生,眾必心悅誠服,感恩都來不及,豈有怨之生。
1.能以(即『用』字)
2.何有(指不難)
夫子說:「若能推動禮讓來治理國家,那治國有什麼困難呢?不能以實際的躬行禮讓治國,只是制訂禮法之虛文外表,又有何用呢?」
【本章重點】治國當崇尚儀禮之實,而『讓』為禮之本,治國者能行節文禮度之餘,又能一本恭敬謙遜之讓,精誠所至,引領百姓禮讓成風,則國治民安。
· 《補充資料》
1.「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國家要長治久安,一定要有「道」。「道」不易了解,所以講「德」。「德」也不易了解,次而講求「仁」及「義」。但是一般人還是無法把握,所以有德有位的君王,制訂了「禮」。「禮」有條文,大家容易遵守,守住「禮」節就能成就「道德仁義」。「禮」的精神是敬,敬是先人後己,所以,講求的是「謙讓」。
1.患(憂慮)
2.位(爵位)
3.莫己知(不知己)
4.求(專心務求)
夫子說:「不怕沒有官位,怕的是沒有擔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讓人知道的才學涵養。」
【本章重點】夫子教人不要在乎名位與知名度,應著眼於己身之實才、實學與德行之充實圓滿。
1.參(即曾參,曾子)
夫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你可知道?)」。曾子說:「嗯!是的,我了解。」夫子出去以後,學生們問曾子說:「剛才老師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曾子回答說:「老師的道,是以『忠恕』兩字來貫串的。」
【本章重點】中庸云:忠恕違道(離道)不遠。(忠是體,是盡己之性,是天道。恕是用,是推己之心,是人之道。)當時傳授此性理心法因屬密法,故夫子僅能私下單傳獨授,有人質疑,曾子無法直述,只好若實若虛而以『忠恕』兩字勉為應答。
· 《補充資料》
1.此章是孔門心法,若非入室弟子,就無法了解夫子的玄機為何。曾子學夫子之道已登堂入室,對天道確實了然分明,所以夫子發問,曾子不假思索隨即回應"唯",這即是以心印心,也是六祖壇經中五祖所說,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1.喻(明白)
夫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義』,而小人明白的是『利』。」
【本章重點】夫子以『義』與『利』判別是君子或是小人,義利之間,惟心所擇,君子秉天心,所為皆公義,終成賢聖。小人徇私逞欲,竟日為圖私利而汲汲營營,終成小人。
· 《補充資料》
1.學道君子應明白志向之所趨,因為初發心決定一生。人所了解的,即平日所學習的,志向是「義」,所學的一定是「義」,那麼所明白的就是「義」。如果志向是「利」,所學的一定與「利」有關,所明白的就是「利」。所以,有志學道的君子,其志向之抉擇(初發心),不可不慎!
1.內自省(恐己亦有是惡)
夫子說:「見到有賢德的人,就想如何向他學習,見到不賢(為非作歹)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有無與他犯了同樣的的過錯。」
【本章重點】聖賢皆凡夫俗子修成,若能見賢思齊,有志者事竟成。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夫子要顏回嚴守四勿,此皆省察之功,可見修道貴在自省。
· 《補充資料》
1.王陽明云:見人之為善,我必愛之;我能為善,人豈有不愛我者乎?見人之為不善,我必惡之;我苟為不善,人豈有不惡我者乎?故凶人之為不善,至於殞身、亡家而不悟者,由其不能自反也。
1.幾諫(音基見,婉言勸諫)
2.違(違逆)
夫子說:「侍奉父母,若他們有過錯,應柔聲怡色委婉地勸諫,盼能感動親心悔悟改正。若見父母執拗(音質奧,固執而不順從)不聽(不接受兒女的意見),仍應恭敬地侍奉,不得違逆冒犯(傷害感情)。雖然身心受勞受苦,猶無怨無悔,保持初衷俟機再做勸諫,但盼挽回親心免致造過,則心安無憾。」
【本章重點】『幾諫』難行,在於父母與兒女各有看法且『堅持己見』,為人子女當將心比心,凡所受教育、人生體驗、理想個性、思想觀念…等等,雖是至親亦各有不同,若因商議或勸諫而與父母起爭執,甚或反目,此絕非為人子當盡之孝道,當謹記,切不可因小怨而忘大恩。
夫子說:「父母健在時,不往遠方出遊,假使不得已要到遠方時,所去的地方也要有固定的處所,並讓父母知道,以免親心牽掛。」
【本章重點】父母在,不遠遊,免親憂,致親樂,此為人子之孝。若遠遊,須有連絡之方,以稍慰親心。侍奉父母但憑一念孝心,總要令父母放心而無懸念,喜樂而無煩惱。
夫子說:「父親在世時,細心體察父親之行誼,善體親意,藉此觀察子女的志向是否符合父親之企盼。父親歸天後,人子之行為,是否遵守其父所立的良規善矩,觀察三年內,所作所為若無改變其父之心志,而能奉行不變,即是盡到孝道了!」
【本章重點】守喪三年內,仍能一本初衷,不改孝心孝行,就不可能做出鮮廉寡恥、令父母蒙羞之事,此即孝之真義。
· 《補充資料》
1.本章已出現於《論語.學而篇~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不可不知(不僅知,也當記)
夫子說:「父母之年齡不僅應該知道,也當謹記在心。父母漸老,為人子女的心情,應憂喜參半,喜者,喜父母得享高壽,能承歡膝下,共享天倫至樂;懼者,憂父母年邁,恐相聚時日不久(越來越少)。」
【本章重點】人子當及時行孝,因人生無常,於時光消逝中,與父母相聚日短,速速及時行孝,勿於父母離世時,方捶胸頓足後悔莫及。
1.躬(親自)
2.逮(及)
夫子說:「古時候的人不輕易將話說出口,因為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何以今人不如古人?主要原因是現今人心變得更自私為己,所以不信守諾言了。」
【本章重點】遇事要再三思考後再說出來,並非說出口有困難,而是不容易做到。有仔細的思考,才能避免因「隨心所欲、輕易出口」而造成的過錯和遺憾。
1.約(收斂放肆的心)
2.鮮(音顯,少)
夫子說:「能約束自己,收斂放肆的心,謹言慎行,過失必然少之又少。」
◎約者,非止於物欲簡約而已,凡珍惜光陰、惜福、惜物、惜言語等皆涵蓋在內。禮記曲禮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皆為『約』之道。
【本章重點】不妄求,則心安;不妄作,則身安。夫子教人守約以立身,無失則無禍,始得安身立命。
1.訥(音那,遲鈍,說話謹慎)
2.敏(敏捷)
夫子說:「君子不輕易發言,一旦要開口說話,又好像說不出口,很小心謹慎;而做事則依理敏捷而行,絕不拖泥帶水。」
【本章重點】言談合乎道而非高論(言易失之有餘),行為合乎禮教而非輕率(行易失之不足),言行相顧則仰不愧於天,俯不怍(音坐,慚愧)於人。
· 《補充資料》
1.君子說話謹慎,因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話說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若隨心所欲輕易說出口,對別人會有失尊重,甚或造成傷害。
2.君子對於決定的事即知即行,絕不猶豫而耽誤時效。這一緩一急,正是體現君子有為有守的處世原則。
夫子說:「君子平日累善積德,必有志同道合的人來親近作伴,互相切磋琢磨,絕對不會孤單的。」
【本章重點】同德(同修)之人相聚,如居之有鄰,必不孤獨。
· 《補充資料》
1.素書〔註〕云:同志相得,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均可闡述『德不孤,必有鄰。』之精神。
· 〔註〕
《素書》相傳為(1)西漢張良所作。又相傳,(2)黃石公在圯橋遇張良,便以拾鞋方式試張良,見其是可造之材,遂以《素書》相贈。而張良憑此書輔佐劉邦,成就霸業。
《素書》僅六章,132句,1336字。字數雖少,但字字珠璣,用語精煉。內容融匯儒、道、兵、術諸家之精,重德、崇義、講謀略。
1.事君數(繁瑣)
2.朋友數(過於頻繁)
子游說:臣事君當盡忠貞,君若有過,理當諫正,但若太過頻繁,將遭致斥責侮辱。規勸朋友當循序漸進,太過頻繁,易惹友怨,將被朋友疏遠。
【本章重點】君臣朋友皆應以義理相處,諫正勸善乃君子之德,但若屢勸屢諫,仍不見效,應適可而止,免得自取其辱,以全君友之道。
1.公冶長(孔門弟子,姓公冶,名芝,字子長,魯國人,能通鳥語。)
2.縲絏(音雷洩;縲:黑索;絏:牽拽;縲絏即拘繫於獄)
3.以其子妻(音企,以女嫁給他為妻)之
夫子說:「公冶長,是可以把女兒嫁給他的。雖然他曾坐過牢,但那不是他的罪過啊!」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本章重點】夫子選婿不重財勢而重才德,此乃聖人的先知卓見,甚異於一般人的務求門當戶對。
· 《補充資料》
1.夫子觀人重品格德行,公冶長修身賢能有德,肯定其必能齊家,不因其牢獄之災(史上並無明確交待犯罪的始末),而貶低其人。
1.不廢(見用於朝廷)
南容為人謹言慎行,夫子稱讚他:「當國家處有道盛世,必為朝廷重用,出仕為官,為國效勞;遇無道之亂世,南容嚴謹地知所進退,免遭傷身殺戮之禍(邦失道,上位者驕慢違禮,下位者僭禮犯紀,此時動輒得咎,易招殺身橫禍。)」夫子看重南容的德學涵養,將兄長(孟皮,字伯尼,有足疾)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本章重點】邦有道,當挺身而出,盡力造福邦國鄉梓,邦無道則知退居在野以明哲保身。
· 《補充資料》
1.此章與上章,足見公冶長與南容有德且持家有道,否則嘉許其賢即可,何必一定要將女兒、姪女嫁之為妻?
1.子賤(姓宓「音孚」,名不齊,孔門弟子,足智多才)
夫子稱讚子賤說:「子賤真是個君子!誰說魯國沒有君子?若真無君子,子賤將從何處取法學習呢?」
【本章重點】修道人當學宓子賤能敬重賢德,又能效法取益於師友,方能成就學養豐富的君子。
· 《補充資料》
1.宓子賤任單父縣令,躬身敦厚,任用賢能,仁愛惠民,常悠閒彈琴自娛,而能把單父治理得很好,令百姓心悅誠服。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門弟子。)十分不解,因為他也擔任縣令,每天早出晚歸非常勞累。
巫馬期因此向宓子賤請教為政之道,子賤說:「我任人,而你任力;任力者勞,任人者逸。」
2.領導者,若一切包攬在自身,事情必定辦不好,應「任用賢才,分層負責」。
1.女(音義通汝,你之意)
2.瑚璉(音胡連,盛黍稷的祭器)
子貢請問夫子:「賜,是怎樣的人呢?」夫子說:「你是個有用的器皿啊。」子貢又問:「那是甚麼樣的器皿呢?」夫子答說:「你是宗廟祭祀時,盛放黍稷的貴重祭器(瑚璉)啊!」
【本章重點】子貢之才可從政為大夫,夫子藉瑚璉表其貴氣;而其在言語文章又有可觀之處,展現其華美之樣貌,故夫子以『瑚璉』譬喻之。
· 《補充資料》
1.『瑚璉』是宗廟盛黍稷(音暑計。黍,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稷,即粟。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是高粱。)之器,裝飾以玉,乃貴重而華美之器具,夏朝稱瑚,商朝稱璉,周朝稱簠簋(音府軌)。
1.雍(冉雍,也,仁而不佞(口才流利)
2.焉(何必)
3.禦(應付)
4.口給(音口己,銳利的口才)
有人說:「冉雍厚重有仁德,但口才不好。」夫子聽到後,說:「人何需有好口才呢?以流利的口才諂媚,講刻薄的話語,定惹人厭,甚至結下怨仇。至於冉雍是否達到『仁』的境界,我不清楚。」
【本章重點】有德的君子立身處世,只要篤實地奉行仁道,毋需伶俐諂媚、能言善辯的口才。
· 《補充資料》
1.冉雍,字仲弓。魯人,與冉伯牛同宗,列孔門十大弟子四科中的德行科。曾為季氏宰。夫子以仲弓有德行,說:「雍也,可使南面(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指冉雍有德行好,足為人君。)」
1.子使(有鼓勵推薦之意)
2.漆雕開(姓漆雕,名啟,字子開,又說字子若,以德行列孔門七十二賢。)
3.仕(為官)
4.子說(音義皆同悅,喜悅)
夫子鼓勵漆雕開去做官(夫子信任其才已足可勝任,期許學而優則仕)。漆雕開回答說:「我探研為人處事的道理,尚未真知而無所疑,豈可為官去治理百姓(怕自欺欺人)。」
【本章重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盡己章第三十三)。漆雕開有自知之明,能不自滿於小成,復篤志精進不懈,未來成就不可限量,故夫子欣悅之。
1.桴(竹筏、木筏)
2.由(子路)
3.與(通歟,疑問詞)
4.取材(裁度事理,以適於義)
夫子說:「處此亂世,我的道(聖人之道)無法順利行之於世,不如聽天由命,乘著木筏漂流於大海,能跟著我的,大概是子路吧!」子路聽了,不知是夫子感慨之語,信以為真而十分高興。所以夫子又指點他說:「子路不懼在茫茫大海中漂流,勇氣勝過我,可惜,處事無法運用智慧使之合於義理。」
【本章重點】夫子指出有勇氣固然可嘉,但處世之道只有勇敢是不夠的,凡事要戒慎恐懼,合乎義理之事方可安然行之。
1.孟武伯(魯國的當權大夫)
2.千乘之國(有一千輛戰車的大國)
3.治其賦(稅賦的管理)
4.千室之邑(千戶人家地方的小國)
5.為之宰(主管)
6.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門弟子)
7.束帶(錦袍玉帶,即迎賓禮服)
孟武伯問夫子:「子路已到達『仁』的境界嗎?」夫子說:「我不知道。」又問。夫子回答說:「子路這個人,一個千乘的大國,他可以將稅賦管理得很好,但未知是否合乎仁的標準。」孟武伯又問:「冉求的仁德境界,又是如何呢?」夫子回答說:「冉求這個人,他可以做好一個小國家的主管,讓百姓安居樂業,但不知是否合乎仁德的標準。」孟武伯再問:「公西華又是如何呢?」夫子回答說:「公西華呀!可以讓穿他上禮服,在國家殿堂上接待外賓,仁德如何我就不清楚了。」
【本章重點】夫子教導學生仁德,不能炫耀自己,但夫子卻在適當時機推銷自己的學生,目的是要讓學生為官,而行仁道以造福社稷百姓。
1.女(音汝,你之意)
2.愈(優秀)
3.吾與(音譽,讚許)女弗如也
夫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的造詣較高些呢?」子貢說:「我那能與顏回相比?他天資聰穎,治學精深,聽聞『一』(即道)之理,即能體會大道可彌滿十方而知其本末。我呢,聽聞『一』之理,也只能推測了解二者(此與彼,即陰陽)之關連罷了」。夫子聽後感嘆說:「「是啊,你確實不如顏回,我讚嘆你不自滿,能虛心受教。」
【本章重點】『一』,乃宇宙萬物之始,無極之理,動則彌滿六合十方,故說:一本散萬殊;洞悉此道,故能聞一知十(無不盡知),此乃顏子之悟。『二』,乃陰陽之理,萬物皆由陰陽所分,此子貢所悟。二人稟賦不一,學養有異。然夫子以『學而不厭』,啟發門人可藉後天努力補其不足,若驕矜自滿而劃地自限,即患"為學"之大病。故子貢獲夫子之嘉許。
1.宰予(也稱宰我,孔門弟子,列言語科)
2.晝寢(白天睡覺)
3.朽木(腐壞的木頭)
4.糞土之牆(污穢的牆壁)
5.杇(音屋,粉飾)
6.與(乎)
7.誅(責備)
8.始(往日)
宰予有天精神萎靡,白天打盹睡著了,夫子見其昏惰,斥責他說:「人必有可教處而後教,方可見其效,如堅實的木頭方能雕刻,腐朽的木頭無法雕琢;乾淨堅固的牆壁方可粉刷,污穢的牆怎能粉飾呢?宰予這般言不顧行(只會說,不會做),我真的無從責備起了(不足責,但因愛之,故責之切)。」夫子又說:「我一向以直道待人,往昔聽其言,即相信此人能言行一致。現在我聽了人的言論,了解不能只聞其言即全信之,尚須考察此人是否能具體力行。我有這樣的改變,是由於『宰予晝寢』這事而改變的。」
【本章重點】聖人為學最懼懈怠荒惰,因此勤勵自勉、自強不息,所以深責宰予言行不一,特立此教範,以警門生言行須相顧,謹於言而敏於行。
1.剛(心堅強果決)
2.申棖(姓申、名棖〔音呈〕,字子周,孔門弟子。)
3.慾(多慾)
4.焉(豈)
夫子說:「我還沒有看到剛強不屈的人。」有人說:「申棖。」夫子說:「申棖欲望太多,怎麽能算堅強?」
【本章重點】無慾則剛,剛則不屈於慾,人若多慾則易屈,易屈即易犯過。柔以養性,剛以克慾,此二者皆內修之功。夫子嘆世無剛德之人以承其道,非僅論申棖一人。
· 《補充資料》
1.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剛德者必若是。」
子貢說:「我不要別人把不合義理的,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要把不合義理的事加在他人身上。」夫子說:「賜啊!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本章重點】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謂『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謂『恕』。『無』者自然而然,『勿』者乃禁止之意。子貢不說『勿』加諸人,而說『無』加諸人,係盼己能往『仁』道行去。夫子說:非爾所及,點出『恕』或子貢可及,『仁』則非所及。
· 《補充資料》
1.錢穆先生:『不義』不加諸於人,操之於我;不欲人加之於我,則操之在人,故說:非爾能力所及
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六藝及修齊治平等道理,學者可得而共聞,夫子之言仁義理智信之『性』(本性具足五常之德)與天之道,實奧妙精微,若非入室弟子,則不可得而共聞。」
【本章重點】『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理惟一無二。本章乃子貢得聞夫子之至理,而讚嘆之語。
1.有聞(指善言善行)
2.唯恐有(音義同又)聞
夫子說:「子路勇於進善,才聽聞善言即身體力行,而善行未之能行時,惟恐又有所聞,因來不及力行之。」
【本章重點】精進度懈怠,行自心發,勇從志生,聞道與義行,當必劍及履及,此即子路值得吾輩效法之勇德。
1.孔文子是衛國大夫,名圉〔宇〕,文為諡號。敏(聰明)
子貢請教夫子:「為什麼孔文子死後,可以得到『文』這麼好的諡號呢?」夫子回答:「孔文子敏捷聰明而且好學,加上不以向下人請教而以為慚愧羞恥,所以才賜予『文』的諡號。」
【本章重點】凡人聰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孔文子具備了「敏」、「好學」及「不恥下問」三項優點,符合諡法中的「勤學好問」,所以得到諡號「文」。
1.行己(自我要求)
夫子談論子產說:「他具備君子之道有四個方面:立身處世自我期許謙恭有禮,有彬彬君子的風度;其為官克盡為臣之本分,服事君王恭敬謹慎;教養百姓關愛備至,常施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義,必在農閒之時。」
【本章重點】君子處世,行誼合道,出乎自然,恭、敬、惠、義,此乃子產所示現的君子之道。
· 《補充資料》
1.子產,鄭大夫,姓公孫,名僑。歷任過鄭國簡公、定公、獻公、聲公等四任國君的首相。當時晉楚爭霸,鄭國處於兩大國之間,子產的才華,讓鄭國平安數十年。他內息諸大夫之爭,外事大國以禮,使鄭國能轉弱為強,免於諸侯攻伐。故夫子稱美之。
夫子說:「晏平仲善於和別人交朋友,因其真誠,交往日久益見其真心,別人更尊敬他。」
【本章重點】交友之道重在謙遜、誠篤敬信,善與人相處,友情始能日久彌新。
· 《補充資料》
1.晏平仲(齊國賢大夫,名嬰,諡號「平」。)任齊景公宰相,持己克儉,事君盡忠,輔民盡愛,交友盡敬。夫子在齊與其知交八年,識之甚深,舉之以揚其善。
1.臧文仲(魯孝公的兒子,魯大夫,臧孫氏,名辰,字仲。魯君封臧這地給他後,以複姓臧孫為姓。)
2.居(藏)
3.蔡(大龜出於蔡地,古時稱大龜為蔡)
4.山節(又作山楶,刻山於柱頭斗拱)
5.藻(水草名)
6.梲(音茁,樑上短柱)
7.何如其知(智)
夫子說:「臧文仲建造華麗之屋,內藏著大龜,以供卜吉凶,於柱頭斗拱刻著山的圖形,柱子上畫著水草圖案,像天子的廟飾一般,當時以為明智,怎麼算明智呢?」
【本章重點】為政之道,貴乎務民之義,必敬鬼神而遠之,此即治臣之智。臧文仲藏龜華屋,媚鬼神以兆吉凶,疏近親遠,愚者之行,豈能謂之智?
· 《補充資料》
1.古時認龜為靈明動物,因其無妄無欲,長守清靜,故天子用大龜卜筮(音捕示,古代推算吉凶禍福,用龜甲的稱卜,用蓍草的稱筮,合稱卜筮。)以兆天下之禍福。
1.令尹(上卿,有稱宰相)
2.子文(姓鬥,字子文)
3.三已(卸任)
4.崔子(名杼「音祝」,齊大夫)
5.弒(音事,下殺上,曰弒)
6.齊君(莊公)
7.陳文子(名須無,齊大夫)
8.有馬十乘(一乘四匹馬,共有四十匹馬)
9.棄而違之(離去)
子張問:「楚國子文三次任宰相時,不因位居高官而感到得意;三次被革職罷官時,並沒感到委屈憤怒。在卸任時,總是認真地將所施政事詳細告知新任的令尹,這樣的人如何呢?」夫子說:「可算忠於職責了。」子張又問:「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夫子答:「我但見其行事,不知道其是否出乎仁心,怎能稱得上仁呢?」
子張又問:「崔子殺了齊莊公,陳文子見國已亂,不惜拋棄有馬車十乘之富的家產而速逃亡。到了另一國,他說:『這裏的大夫同崔子一樣』,又跑了。再到另一國,又說:『他們同崔子一樣』,再跑了。這樣的人怎樣?」夫子說:「此種人潔身自好,乃濁世之清者。」子張又問:「可算是有仁德嗎?」答:「陳文子避亂去禍,擇善而處,可謂清廉豪傑之士,不知道是否有仁德?」
【本章重點】一般人承接高位,大都難免喜形於色,而在卸任時,心裏多少會傷心難過,或戀戀不捨,而子文竟然從容自在,毫不戀棧,然未知其出於天理而無私否,畢竟仁者必忠,而忠者則未必是仁。夫子稱子文為忠,稱文子為清,忠、清僅屬本性中之一種美德,而仁乃性中之全德者,若非遵乎義理直道而行,且其德性圓滿周遍,夫子不輕易稱許此人為『仁』者。
季文子遇事總要考慮三次以上才行動。夫子聽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
【本章重點】夫子告訴學生,對於做任何事的考慮,要有正確的考慮方法,不要讓「謹慎考慮」的這個好事,變成事情暢通的障礙。
· 《補充資料》
1.季文子,魯大夫,名行父,是魯的相國,即三家(季孫、孟孫、叔孫)三個權臣之一。他為了保住既有的權勢,所以,有利害關係的事,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考慮,非常小心謹慎。
2.在本章裡的三思,意思是考慮得太多。三思而行,變成現在人常說的話,其實應對事情,是非可否之理明白了,就可以去做,想太多,反而延誤時機而誤事。
1.甯武子(姓甯,名俞,諡武。衛國有名大夫,歷經衛文公和衛成公兩朝)
2.邦有道,則知(音義同智)
夫子說:「衛國大夫甯武子在衛文公當政,政治清明時,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協助衛國策劃許多良政。當衛成公執政時,國家無道,他默默的為救國而努力,一切依規章行事,身處亂政不離棄卻又不被其所害,就像不知進退的愚人。甯武子發揮才智奉獻國家,這種智慧,一般人可以做到;若國無道,仍無怨無悔地做利國益民的事,這種智慧,卻很少有人可作得跟他一樣。」
【本章重點】夫子讚賞甯武子能展現才智,又低調行事,樸實無華,終能明哲保身。清朝名士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
1.吾黨之小子(家鄉的門人)
2.狂簡(志向高遠,欠缺處世經驗,卻有著一股躍躍欲試的衝勁。),
3.斐然成章(文理成就有可觀處)
夫子在陳國(逢陳蔡絕糧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學生們志向遠大,文采揚溢,只是缺乏人生經驗,不知如何運用所學,修裁歸正於中道罷了。」
【本章重點】夫子周遊列國,嘆道不能行(各國對夫子的仁道,難以信受奉行),而思歸鄉造就門徒(回國將子弟教育好,是夫子能一展抱負的作為),以便傳道於後世。
1.伯夷(名允,字公信,諡號夷。)、叔齊(名智,字公達,諡號齊。)希(少)。
夫子說:「伯夷、叔齊不記過去的宿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很少。」
【本章重點】夫子讚揚伯夷、叔齊兩兄弟,勇行天理,有容人之雅量(胸懷)。不念舊惡,乃君子之風,清者之量。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
· 《補充資料》
1.伯夷(兄)叔齊(弟)是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死前,遺命由叔齊繼位,孤竹君死後,叔齊將王位讓給兄長伯夷,伯夷卻說:這是父命,你要聽從。而離國他去,但叔齊也不願當國君,相繼離去。周武王伐紂時,伯夷、叔齊曾叩馬而諫。周伐商紂成功,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因信守商朝君臣之節,不願屈就而餓死山中。兩位的讓國,令夫子欽佩,所以讚揚他,希望世人能效法此,不因權貴和財富所動搖的美德。
1.微生高(魯人,複姓微生,名高。)
2.或乞(請求幫忙)
3.醯(音ㄒ一)
4.乞諸(之於)其鄰
5.與(給)
夫子說:「誰說微生高直爽有道?有人向他要醋,他家沒有,卻到鄰居家去要來給人。」
【本章重點】夫子認為,誠實無虛,方是正直之道。微生高家無存醋,明言直述即可;為應付前來乞求的人,自己再向別人乞求,此舉有示好奉承之意,諺語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為了滿足別人,貶低自己的人格,已偏離直道。
1.巧(好)
2.令(善)
3.足恭(音具公,過分恭敬,取媚於人)
4.左丘明(古之賢者)
5.丘(夫子自稱)
6.。匿(隱藏)
夫子說:「專講虛妄不實的甜言蜜語,裝出令人好感的恭敬臉色,過於恭敬、卑躬屈膝以討好別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而外表虛情假意跟人交往,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本章重點】立身行道,以『誠』為貴,諂媚奉承專務虛偽,豈能長久?夫子以「恥之」激發,以正世人之偽風陋俗。
1.季路(子路)
2.盍(音和,何不)
3.輕裘(輕暖皮毛衣)
4.蔽(破舊損壞)
5.無(不)伐(誇耀)善(長才)
6.無施(張揚)勞(功勞)
顏淵、季路侍奉在側時。夫子說:「為何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我願將車馬和皮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願能做到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希望聽聽您的志愿。」夫子說:「但願老人能受到奉養,在精神上與在物質上,都被照顧得很舒適,讓老年人都能安享他們的晚年,朋友間都能以誠相待互相信任,少年人能得備至關懷而能懷恩圖報。」
【本章重點】子路不循私,以私物化為公物;顏淵有公善之心,而忘其為善;夫子大而化之,願天下人不分長幼,皆各得其所安;先觀二子,後觀聖人,皆體天道無私之心,展現安於仁之宏寬氣象。
夫子感嘆說:「罷了!我沒有看到隨時隨地能發現(又且真心承認)自己的過錯,還自我作批判的人。」
【本章重點】夫子嘆改過之難,過貴能改,而知反省己過,內心自咎其責且又能改過者,終難得見。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居住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這樣忠誠信實的人,但卻不像我這麼好學啊!」
【本章重點】本章乃孔子勉人好學也。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是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
2.子桑伯子(魯人,姓桑,名雽〔音乎〕,是位隱士。第一個「子」是對有德行的長者的敬稱。)
3.乃大(太)
夫子說:「冉雍,可以使其從政。」
仲弓向夫子請問,子桑伯子這個人如何呢?夫子回答說:「這個人行事簡約。」仲弓又問:「自處為人恭敬,事前籌畫周詳,推行政令時,簡單明瞭,百姓易於遵行,像這樣治理人民,不也是可以嗎?假使平時行事態度鬆散,謀畫不周密,推行政令時草率,這樣未免太過粗率簡略吧?」夫子說:「冉雍所言,很正確。」
【本章重點】雍之為人,平素寬宏,有人君之風度,不僅有能力,還具備雍容大度,對待人民莊敬慎重,故夫子讚譽之。人能處敬,政能行簡,則民順而易從;人居簡,政又行簡,失誤必多,則民惑而難從。
· 《補充資料》
1.可使南面,《周易說卦傳》:「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南方之卦為離,離為明。在位的聖人向明而治,故其位面向南方。此處南面,是指天子。
魯哀公問夫子,門下弟子誰最好學?夫子回答說:「有學生名顏回的,相當好學。自已情緒低落時,不會將不良的情緒反應到他人身上,也不會將怒氣轉移到周邊的人。言行舉止小心謹慎,縱有疏忽稍有逾越犯錯,馬上反省改過,不會違犯第二次。很不幸,他竟然年紀輕輕就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看到像他一樣好學的學生了。」
【本章重點】顏回(復聖)天縱睿智,聞一知十,猶博學多聞,樂道知命,而其德行之發端,即在不遷怒,不貳過。能不遷怒者,因其心性已清明;不貳過者,其修養已臻完善。此所以顏回雖享壽不長,但已成就聖人之德行。
1.使(出使)
2.冉子(冉有)
3.請粟(粟:贍養之糧)
4.釜(六斗四升)
5.庾(十六斗)
6.五秉(八百斗)
7.適(往)
8.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又稱原思。)
子華去齊國當大使,冉有請夫子拿些穀糧給子華的母親贍養。夫子說:「給六斗四升。」冉子說:「請多給一點吧。」夫子說:「那就給十六斗吧。」冉有卻自作主張給了八百斗。夫子知道此事說:「子華出使齊國,所乘的是肥壯的馬車,所穿的是輕暖的皮裘,可見其家的富足,果若如此,則其母何須賴此維生。我聽人說:君子只救濟窮人之急難,不添加財富給富人。」
夫子為魯司寇時,原思擔任夫子所屬的邑宰。夫子發給他俸祿九百斗的穀物,原思向夫子辭謝。夫子說:「不要推辭!如果自己有餘,可以分給鄰里鄉黨中需要幫助的人啊!」
【本章重點】君子者,依道而行,體上天好生之德,補天地之缺憾,以雪中送炭為急務,不以錦上添花作巧思。安貧樂道乃君子本份,救苦濟困也是君子德風。原憲德誼,不貪不取,夫子循循善誘,一「辭」一「毋」,全合中道。
1.仲弓(即冉庸)
2.犁牛(毛色黃黑相間,雜色的耕牛)
3.騂(音星,純赤色)
4.角(指兩角端正)
夫子談到冉雍時說:「雜色耕牛生的小牛,毛色純赤,而且牛角端正。即使祭祀不打算取用它,山川的神靈難道會捨棄它嗎?」
【本章重點】犁牛喻冉雍父親之卑賤,騂且角喻冉雍可使南面之賢貴,其父雖作惡不善,然父之過難掩其賢德,終能得天之關愛。夫子勉人應善修己身,勿成祖孫之累。
1.三月(三者,意多,三月指時間長久)
2.日月(指時間短)
夫子說:「顏回這弟子啊,他的心常存天理、無私欲,能長久不背離仁道;其他弟子,只能一日或一月(短暫)達到仁德罷了。」
【本章重點】夫子舉顏回在仁德上之成就為標竿,以勉勵未能持續遵仁而行的弟子,使其能見賢思齊,德業日益成長進步。
1.仲由(子路)
2.賜(子貢)
3.求(冉求)
季康子問孔子:「子路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子路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子貢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子貢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本章重點】夫子認為人各有所長,若能發揮所長,都能有奉獻心力、服務社會的機會。
1.費宰(費音必,地名)
2.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孔門弟子,列德行科)
3.復(再召)
4.汶(音問,河水名)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為費邑管事的官,閔子騫不願意做季氏的家官,就對來人說:「好好地替我婉辭吧!假如他還是執意要我去做,我只好躲避在汶水上。(汶水,是在齊國和魯國之間的一條河。汶水之北是三不管地帶,魯國不太管,齊國也管不著,所以他在那邊可以無拘無束。)」
【本章重點】季氏是魯國權臣,只圖擴張自己私利,鮮為國家社稷造福,閔子騫不願為他做事,欲避在汶水,這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方法;閔子騫不願趨炎附勢,雖窮但有骨氣,與時下之人大異其趣。(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補充資料》
1.子騫母早喪,父續弦,生二子,給以棉衣,而給損以蘆花衣。父令損駕車,子騫體寒失駕。父怒而鞭之,破其衣,而蘆花現,父乃察知其故,欲將後母趕出家門,損止其父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後母聽聞後,後悔其行。夫子讚之:「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此事即二十四孝之「單衣順母」。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孔門弟子,列德行科)
2.有疾(難治的疾病)
3.子問(探望)
4.自牖(音友,窗戶)
5.執(握)
6.命矣夫(音服,語氣詞,深深慨歎)
7.斯人也(指伯牛的德行這樣好的人)
伯牛患有難治的疾病,夫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南牖,病者居北牖下,長者探視時,移於南牖,使長者得以南面探視)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得了此惡疾,將失去這位優秀的學生,這是命中注定的吧!德行這麼好的人,想不到竟會得到這樣的惡疾啊!德行這麼好的人竟會得這樣的惡疾啊!」
【本章重點】夫子與門生情感之篤厚,由本章可見,而伯牛又以德行著稱,面對即將病故的愛徒,夫子心中之哀痛逾恆,只能仰天長嘯感慨萬千。
1.一簞飯(指其食物之粗簡)
2.一瓢水(指其飲之菲薄)
3.陋巷中(指其居屋之簡陋)
夫子說:「顏回真是賢德啊!一簞飯(指其食物之粗簡),一瓢水(指其飲之菲薄),住在陋巷中(指其居屋之簡陋),一般人都因物質生活貧乏而愁苦,他卻不因困窮而改變心志,且能樂在其中。顏回真是賢德啊!」
【本章重點】顏子之貧如此,而能處之泰然,不因而影響其學道、悟道之樂,故夫子一再言「賢哉回也」,以示深深讚美之。
1.不說(音義皆同悅)
2.子之道(學說、真理)
3.今女畫(畫地以自限)
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的道,實在是我的資質不夠聰敏,能力不足呀!」夫子說:「為學但憑堅毅的心志,能力不足者,是走了半路才停下來,而你沒有竭盡心力,又給自己劃了界限,根本不想前進。」
【本章重點】力不足者,欲進而不能。畫者,有能進之力而無欲進之心,畫而不進,自我設限,豈可藉口托言己力不足。
1.女(音義同汝,你)
2.為(勉之)
3.儒(學者)
4.無為(戒之)
夫子告誡子夏說:「你要成為一個學養俱優的君子儒,而不要成為一個只貪圖私利的小人儒。」
【本章重點】君子小人之分,義與利之分辨而已。行假公濟私,適己之便,傷天害理等等皆為小人儒。
1.子游(姓言,名偃「音演」,字子游)。
2.女(音義同汝)。
3.有澹(音彈)。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孔門弟子)。
4.偃(即子游)
子游當武城邑宰。夫子問他:「在武城有找到有德行的人來幫忙你治理政務嗎?」子游回答:「有澹臺滅明這個人,為人正直,從來不走小路(不投機取巧),如果不是為了公事,不曾到我的辦公處所來。」
【本章重點】為政以得人才為要,澹臺滅明有依道而行,光明磊落之德,得以做為子游的好幫手。
· 《補充資料》
1.澹臺滅明為人持身方正,而其貌不揚。朱子注:「行不由徑,則動必以正;非公事不見邑宰,則其有以自守。」澹臺滅明之行為光明正大,其貌則難以匹配;宰我之辭雅而文,夫子感其智不足充其辯:(言詞犀利)。
2.故夫子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我。」(從外表斷定一個人,我錯看了澹臺滅明,以言語去斷定這個人,我錯看了宰我。意思是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更不可以貌取人。)
1.孟之反(魯大夫,姓孟,名側,自子反)。
2.不伐(不誇功)。
3.奔(敗走)而殿(掩護於軍後)
夫子說:「孟之反不自誇。打仗失利,他在後面掩護大家撤退。將進城門,他揮鞭策馬,說:『不是我敢斷後,馬不往前跑啊。』」
【本章重點】立功難,不誇功更不易。夫子崇尚孟之反不誇功的優點,即顏回的~無伐善、無施勞的德行。
· 《補充資料》
1.魯與齊交鋒,魯軍敗北,孟之反獨在軍後,拒敵護退。入國門,民眾迎之,稱其有功。孟之反不敢獨受其功,乃鞭策其馬,謙虛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軍隊打敗仗有何得以稱功?只謂其敗陣,未先逃也。
1.祝鮀(音陀,衛大夫,字子魚,善口才)。宋朝(宋國公子朝,貌美而淫亂)
夫子說:「如果沒有衛國大夫祝鮀的好口才,或像宋國公子朝那樣的美貌,就很難不被現在的人厭惡了!」
【本章重點】世道衰微,專務外表容貌,不重內在涵養,不喜好正直有德,而喜好美色和諂佞。
· 《補充資料》
1.祝鮀以諂佞奉承受寵於衛靈公,公子朝以美色見愛於南子(衛靈公年老,國政操縱在夫人南子手中,南子為人輕浮,干政弄權。公子朝原仕於衛,為大夫,後歸宋。靈公為夫人南子復召宋朝。)
夫子說:「有誰出入屋子能夠不走大門呢?人為什麼不走這條正道呢?」
【本章重點】人知出必由戶,而不知行必由道。夫子感嘆眾生不知追求真理,每日迷真逐妄,浮沉於生死苦海中。本章指出超生了死的關鍵,與進德修業者超凡入聖的重要訣竅。
1.史(掌文書的史官,大多虛文浮誇,言過其實)
2.文質彬彬(文質相稱)
夫子說:「當人缺乏文化教育的修飾,內在的本質多於外在的文采,就會表現得粗略、鄙陋;若追求外在的矯飾,文采多於內在的本質,就像掌文書的史官浮誇不實。文采和本質能夠均衡、融合,方能成為謙謙君子。」
【本章重點】夫子認為「質」是「文」的基礎,「文」是「質」的修造;文質並重,相輔相成,就是中庸之道,方可成為文質並茂的君子。
夫子說:「若能在社會上平安地生活而得到善終,乃因依循正道而行;而有些人為非作歹、造假欺騙,不依正道而行卻仍能安穩地活著,享壽天年,這是僥倖免於禍害。」
【本章重點】夫子強調為人處世應正直不欺,若違理犯義,必然災禍臨身,能苟且倖免的少之又少。
夫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樂在其中。(知道『真理』很好,不如喜好『真理』,喜好『真理』,不如能樂於與『真理』結合在一起,終身不渝。)」
【本章重點】「知」而不能「好」,乃是「知」之未至;「好」而未至於「樂」,乃是「好」之程度不足,未及於「樂」。此乃古之學道者,所以自強而不息之故。
· 《補充資料》
1.夫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飯疏食飲水,曲肱(音公,手臂)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第七~15》。顏回簞食瓢飲《論語.雍也第六~11》,不改其樂。
2.『孔顏樂處』所樂者何事?快樂不在於物質享受,而在於精神境界的追求,人們把這種心靈融於道的快樂,安貧樂道的精神,合而稱之為「孔顏樂處」。
1.中人(資質中等的人)
2.語(告)
夫子說:「中等資質以上的人,可以教導他較高深的學問;而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能教導他較高的學問,恐令其生疑而弄巧成拙。」
【本章重點】聖人推行教化,不分貴賤一律平等視之,但為方便眾生得能信受奉行,只好因材施教,資質好領悟力強,教高深的學問,不但引發學習的興致,且可舉一反三,對其有大助益;資質差些的,教適合其能接受的道理,使能順利吸收且得心領神會,方有顯著的學習效果。
1.務民(致力於)
2.義(道義)
3.遠(音院,動詞,遠離)
樊遲問怎樣才算是智,夫子說:「專心致力於合宜的道義,對鬼神要心存敬畏,遠離而不邀福求媚,這樣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夫子說:」仁者對於勞苦難事,總是爭先去做,而能獲私利的事,寧願居於人後,總是無私寡欲,這樣可以說是仁了。」
【本章重點】智者以天下事為己任,敬鬼神而不諂媚;仁者克己為公,先難後獲。
· 《補充資料》
1.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又曰:「先難,克己也。以所難為先,而不計所獲,仁也。」
1.知者樂(音耀,動詞,愛好)
2.仁者樂(音義同前)山
3.知者樂(音勒,快樂),仁者壽
夫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本章重點】智者通透事理,反應敏捷,性情活潑像水不停地流。仁厚的人安於義理,寬容慈愛像山一樣穩重。
夫子說:「齊國的制度經過改革,就能達到魯國的水準;魯國的制度經過改革,就能步上先王之道。」
【本章重點】姜太公受封齊地,周公受封魯地,皆以先王之道治國。至春秋時,齊急於功利,魯則重禮教,崇信義,保有先王之遺風。道,乃先王之道。二國之政有美惡,故其變有難易。
· 《補充資料》
1.程子曰:「夫子之時,齊強魯弱,孰不以為齊勝魯也,然魯猶存周公之法制。齊由桓公之霸,為從簡尚功之治,太公之遺法變易盡矣,故一變乃能至魯。魯則修舉廢墜而已,一變則至於先王之道也。」
1.觚(音姑,古代盛酒的器具)
夫子說:「觚這種酒器已經不像個有稜有角的酒器了!這還算是個觚嗎?這還算是個觚嗎?」
【本章重點】觚,上圓下方,有八個稜角,容量約二升。後來觚的形狀被改變了,所以夫子認為觚已不像原來的觚了。本章以觚比喻名實不符或不合禮制。
· 《補充資料》
1.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則非觚也。舉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為虛位。
1.仁者(仁愛之人)
2.井有仁(人)
3.從其從之也(入井救之)
4.君子可逝(往,到井邊去)
5.不可陷(跳下去井裡)
6.不可罔(被迷惑)
宰我問夫子:「如果有人告訴有仁德的人,有人掉到井裡了,仁者聽了會跳下去井裡救人嗎?」夫子說:「為什麼會那麼做呢?君子可能會隨之到井邊救人(因救人是合乎道義之事),卻不會被迷惑而糊塗地進入井裡去。」
【本章重點】欺,以合理之事騙人。罔,以無理之事迷惑人。在井外面,才可以救井中之人;若跳入井裡,同樣身陷井中則無法救人,甚至連自己都須由他人來拯救。此理甚明,仁者有智有勇,雖急切救人而奮不顧身,但不致於如此愚迷。
1.約(規範、約束)
2.弗(不)
3.畔(叛,偏離正道、背道而行)
4.矣夫(感歎語氣詞)
夫子說:「君子廣博地學習文化道理,並且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態度,就不會背道而行了。」
【本章重點】文以載道,禮本合道,學習經典、文化典籍、禮儀制度,可以細察古今之事理,進而端正人的理念思惟。
1.南子(衛靈公夫人,有淫行)
2.子路不說(音義同悅)
3.夫子矢(意誓)
4.予所否(不合禮規)。
夫子去會見了風流的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乃發誓說:「若我有不合禮的邪念,天將厭棄我!天將厭棄我!」
【本章重點】聖人之德處事圓融合禮,子路不明其心,是故曲解而不悅。
· 《補充資料》
1.夫子至衛,南子請見,夫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古者仕於其國,有見其君之禮。而子路以夫子見此淫亂之人為辱,故不悅。
1.其至(極也)
2.民鮮(音顯,少也)
夫子說:「中庸這種德行,是可以達到極致而無止境的呀!可是人們少有這種德行已經很久了。」
【本章重點】『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透過覺知的調整,回歸天人合一的規律狀態,這就是生命榮枯的升降關鍵。修養『中庸』之德行,可使自己心性更趨穩定而成為君子,也是達到盡善盡美境界的指針。夫子感嘆很少人能俱備這樣的德行。
· 《補充資料》
1.程子曰:「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中庸之德)久矣。」
1.博施(廣施德惠)
2.何事(何止)
3.病(病,憂慮。諸,指博施濟眾的事。病諸,指博施濟眾的事很難行)
4.近(自身)
5.取譬(打比方)
6.可謂仁之方(方法)
子貢說:「假如有人,能廣施德惠給人民,又能濟助眾人,這人怎麼樣?可以稱得上是仁者嗎?」夫子說:「能如此做,豈止是達到仁德的境地?一定是聖者了!就連堯、舜(聖王)都還不一定能做得很好呢!所謂仁者,不僅自己能安身立命,也能培植扶持,讓別人與我相同;自己能夠明德達道,必循誘善導,使人能同我一般。凡事能以自身作譬喻(借鏡),推己及人,這就是達到仁德的方法了。」
【本章重點】聖人是有德者,堯舜是有德又有位者,猶難博濟群生,若只有德,或只有位,則更難做到。己欲立者,自己先志於道,再據於德,再依於仁。聖人如是立,亦如是立人。己能通達,亦能教導他人通達。
1.竊比(私下效法)
夫子說:「我此生只傳述古聖之學,不敢妄自創作,虔信且喜愛古聖之道學,我願私下效法商朝之賢大夫老彭。」
【本章重點:聖人傳聖道、述至理,以喚醒天下人為志業,不為名利而創作。人但知創作不易,殊不知闡明古道、傳述先聖先賢的德業更難,蓋因古聖之道學,非知天樂道之聖人難以洞悉其理而傳述之。夫子雖說述而不作,實乃自謙之語。】
1.默而識(音志,記)
夫子說:「探究天人之道,若有心得,將之默記心中,以待日後與人切磋。以精進不懈的態度學習,毫無厭倦。指導別人時不倦煩,我非常用心經營此三件事,但不敢說有甚麼成就。」
【本章重點】本章所言三件事,乃夫子自謙之語,夫子一生汲汲營營,正是以此三事為寫照。
1.聞義不能徙(音喜,追隨「義」、實踐「義」)
夫子說:「不修道德以去除慾念,做學問不去講述其理,聽到義理不能遷就去實踐,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有過錯不能改過向善,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本章重點】聖人致力於以道救世,觀世人有此「四不」之執迷,難免心生憂慮。
· 《補充資料》
1.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夫子憂世人不重視道德修養、讀書學習、知義行義和知錯即改等涵養。四者間有相關聯之處,基礎紮實的人能夠見賢思齊、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對於習得的知識也能得到驗證與落實,而非只淪為「空談」!
1.燕居(閒居)
2.申申(舒泰)
3.夭夭(和悅)
夫子閒暇無事,家居之時,體態舒泰自然,容貌神怡和悅。
燕居之時,德容自然流露,聖人之風範容儀涵於道中,自有中和之象。
申申者:然物外、清靜無為、泰然自若。夭夭者,心似太虛愉悅適意,體貌安舒、容色和悅。今人燕居之時,不怠惰放肆,必太嚴厲。
【本章重點:夫子修於內,形於外,內外聖德兼輝,氣象自然中正平和。】
1.甚矣(感傷不已)
夫子感嘆說:「唉!吾年輕氣壯時心繫於道,終日以推行周公之道為志業,夢寐間不敢或忘,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宛見周公,與我提攜共勉;現在年邁氣衰,已無能為力以推動周公之道,已經很久不再於夢中與周公相見了。」
【本章重點:夫子告誡大家韶光易逝,行道須及時,否則虛度光陰,最終一事無成徒留遺憾。夫子也感傷自己的衰老,慨歎世道衰微,道不得行。(另一說:夫子暗自感歎道不行於世,非真衰老之。
1.志(心所向)
2.據(固執堅守)
3.依(不違)
4.游(玩物適情)
夫子說:「為學當致志於道;處世應據德而行;如此則仁德自成,依而存之;學能心地優游自在,六藝之事理皆能融會貫通了。」
【本章重點】道者,宇宙之源,人之命脈;德者,人性之美的展現;仁者,德之發端,行德方得以施仁;人生須超塵以脫俗,聖凡雙修,游藝涵情,事理通達,即入聖域至善之地。
· 《補充資料》
1.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心存於正而不外求;據德,道任運於心而不失據;依仁,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興;游藝,小道不遺(不輕棄藝文的涵養,如書法、音樂、雕刻等小道,藉之調適身心)而動息有養(在從事藝文活動中,讓身心靈在一動一靜中達致中和)。
1.束脩(脩是肉乾,十條肉乾為束)
夫子說:「學生只要交一束干肉作為學費,我沒有不教他們的。」
《共同探討》:這解釋流傳兩千多年,未有人質疑過。然而~~「束脩」亦可另作他解,「束」可作「束髮」講,而「脩」則同「修」指「修飾」之意,所以「束脩」可解釋為「束髮修飾」,引申指十五歲的少男。西漢著名學者鄭玄在《論語註釋》中說:「束脩,謂年十五已上也。」古之習俗,男孩在十五歲以前,頭髮都結成兩個角,向上分開稱「總角」;到了十五歲把頭髮束成髻,衣冠也要加以修飾,表即將成人稱「束髮」或「束脩(修)」。故以「束髮」或「束脩(修)」指十五歲的少男。夫子的學生有富有貧,然而在《論語》找不到有關夫子收學費的記述,因此,「束脩」與「學費」間沒有關聯的見解,似乎有其立足之點。所以本章可解釋為:「只要十五歲以上的青少年有心求學,來就教於我,我從未拒絕收之為門生。」
1.不憤(心求通而未得)
2.不悱(音翡,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3.不復(不再教之)
夫子說:「求學若未到傾全力去求知,卻仍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會去啟發他的。不到極力想要表達卻說不出的程度,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如果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教導他了。事無難易,有志則易;學者若立志,心求通而未得,更得生發憤之志,則學必有成,故夫子不憤不啟。欲言未能,心明口拙,發揮無方,故夫子不悱不發。心誠則靈,神貫遂通,故能舉一反三。」
【本章重點】學習全靠自己用心,要自動自發,否則,就算教師很賣力,也達不到效果。夫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積極與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
夫子在喪家旁進食,心哀戚食不下咽,未曾飽食。參與弔喪之日,因心仍哀慟而無法歌唱。
【本章重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聖人至情至性,悲歡自得其正,見別人哀傷,夫子感其情亦哀之,此因視眾生如家人,故喪側不飽,哭則不歌,人我視同一家,乃真性情自然流露,也是夫子盛德之見證。
1.舍(音捨,不見用於世)
2.暴虎(空手鬥虎)
3.馮(音憑,不用船泅水渡河之意)河
夫子對顏淵說:「受重用時,就展露才華全力以赴;不受重用時,就識時務退而隱居,只有我和你能做得到!」子路(見夫子讚顏回,而有些不服氣)說:「夫子若統帥三軍作戰,誰可與您一起完成使命?」夫子說:「徒手鬥猛虎,不乘舟船泅水過深河,到死都不悔悟的人,我不願與其共事。我讚許的是能謹慎行事,善謀良策而竟其功的人。」
【本章重點】夫子訓誡子路,良將應有勇又能謀,必臨事戰兢且戒慎恐懼,期勉子路不能只逞匹夫之勇,應智勇雙全方得建功立業。
夫子說:「『富』是不易求得的,若真的可輕易求得,就算替人拿馬鞭駕馬車,卑賤若此,我也樂於去做。假使真如我所說~不易求得到,就隨順我所鍾愛的理想生活吧——安貧樂道、樂天知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摩頂放踵去講道德說仁義。」
【本章重點】夫子話語中含「可求」則盡其在我,樂天知命,和「不可求」則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兩層道理。
· 《補充資料》
1.執鞭———1.拿鞭子驅趕路人,替公侯大夫開道。2.指執持馬鞭,駕駛馬車的車伕。
1.齊(音義皆同齋)
夫子所敬慎的事有三件:一是齋戒,二是戰爭,三是疾病。
【本章重點】
1.聖人引導眾生慎齋戒,於祭祀前,虔誠做潔淨身心之事,如:澄淨思惟、避酒葷、遠女色等,以示對上天、神鬼的敬畏。
2.戰:夫子倡導和平,君王若不知行仁道,為私慾掀起戰亂,致禍國殃民,應引以為戒。
3.夫子關懷眾生不知養生之道,致引發各種疾病。此三事,乃聖人憂國憂民之仁慈胸懷的展現。
1.韶(音杓,舜所作之樂曲)
2.圖(想不到)
夫子在齊國欣賞韶樂,有三個月無心注意到肉的味道。說:「沒想到音樂竟然能盡美盡善到這麼高的境界。」
【本章重點】夫子聽了韶樂後,心中唯有韶樂之美妙,心境祥和寧靜,甚至連吃飯時,仍一再回味韶樂到渾然忘我的境地。
· 《補充資料》
1.虞舜作韶樂,溫和美善,夫子讚歎韶樂可以深層地調和人的心性。
冉有對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君嗎?」子貢說:「嗯,我去請問他。」子貢問夫子:「伯夷、叔齊是怎樣的人呢?」(因居衛國,不便直接問衛君父子爭位之醜事,藉孤竹君二子爭相讓位,旁敲夫子心意)夫子回答:「他們是古代的賢人啊!」子貢又問:「他們互讓君位,心中有怨恨嗎?」夫子說:「他們求仁德而確實也得到仁德,又有什麼怨恨的呢?」子貢出去後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君」(雖然在衛國備受衛君之崇敬與禮遇,但夫子不因小恩忘了大義)。
【本章重點】聖人有成人之仁,無助人之不仁。子貢以此提問,探知夫子對此看法~結論是:夫子不會為衛君與父爭位而效命。
· 《補充資料》
1.這裡衛君是指衛靈公的孫子衛出公——蒯輒(蒯音『快』讀第三聲,輒音哲),他的父親蒯聵(音愧)是太子,因得罪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而逃亡到晉國。靈公去世後,蒯輒被立為國君。晉國故意把他父親蒯聵送回衛國,使其父子爭奪帝位,以乘機侵略衛國。蒯聵、蒯輒父子爭奪君位,與伯夷、叔齊的謙讓(注重倫常,視君位如敝屣),成為鮮明的反差。〔伯夷(兄)、叔齊(弟)為商朝孤竹君二子,父欲立叔齊。父死後,叔齊讓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所命(尊父命),遂逃去;叔齊不願就位也走了(重天倫)。〕
1.飯疏食(粗糙食糧)
2.曲肱(音公,手臂)
夫子說:「我平日的生活,飲食甚為簡單樸素,以粗飯充飢、以清水止渴,睡眠則曲臂當枕頭。雖然如此貧寒,心卻自在逍遙且樂在其中(樂於真理的探討與融入)。不以其道(損人利己)而得的富貴,他人雖覺慶幸,對我來說,就如天上的浮雲,生滅幻化,虛而不實。」
【本章重點】聖人一心追求天理,安詳恬淡,不因生活條件的好惡,影響對真理探索的熱誠,而其樂乃性與天合(天理流行),著重於心靈的充實、精神的踏實,而非物質慾望的汲汲營營。
這句話解釋有不同見解,有說是夫子五十而知天命,因為他開始學易之故。也有的說『易』應為『亦』之誤寫,代表『加我數年,五十(有指五十歲,有解釋為易經中的五與十的道理)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還有其他眾說紛紜!試以下列兩種釋之:
1.夫子說:「再增加我幾年壽命,到五十歲時開始研讀易經,便不致有大的過失了!」
2.夫子說:「如果天假我以年歲,或五年,或十年,潛心於《易》道,能明天道而知天命,那麼我就不會犯大過錯了。」
【本章重點】由本章可了解夫子日日省察,用功至精至勤的精神。
· 《補充資料》
1.夫子對《易》理的認知,覺得易經對人的啟發性非常重要,所以說『加我數年』,非貪得壽長,乃欲自『易』道明白天地之奧妙、陰陽之理,而知吉凶消長、進退存亡之道。聖人知『易』道,極廣大、盡精微,其廣可瞭解宇宙生生不息之妙,其微細可教人趨吉避凶、避免犯過之儆,以得頤養天年之樂。
2.易經是中國哲學之源,是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長期觀察變化的結果,從中體悟出天地人事現象的軌則,發現在無窮變化中,有一不變的無極能衍生太極,由太極而生兩儀,兩儀再變生四象,四象演化為八卦,而成六十四卦,以闡釋萬事萬物的生生不息之理。
1.執禮(只有禮言「執」,以應執守非僅讀誦而已)
夫子在教他的學生讀《詩經》、《書經》和司掌禮儀時,使用的都是「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位在今陝西地區,以陝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
【本章重點】《詩》經、《書》經和贊《禮》此三者乃統攝性理,維持人倫的綱紀,若能奉行,世道一定日善、道德昌明,故聖人常以之教誨門生,並教世人慎持勿忘,方得以挽世道之衰,恢復純樸古道之風。
· 《補充資料》
1.夫子平時言談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經、《書》經和贊禮時,皆以當時陝西語音為準。夫子所用以教授的材料,都是古代的典籍:如易、書、詩、禮、樂、春秋。「詩」以抒情理性,「書」以記事載道,「禮」以規範儀禮。
1.葉公(音社,姓沈,名諸梁,楚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僭稱公,所以叫葉公。)
葉公問子路有關夫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夫子知道這事,便對子路說:「你為何不這樣說———夫子的為人求知若渴,常發憤學習、探索真理而忘了進食,忘了世間的煩惱,甚至忘了光陰悄悄消逝,而不知垂垂老之將至。」
【本章重點】夫子之樂乃在探研天地之道、性命之理。學至此境,與『道』融合神遊太虛,故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 《補充資料》
1.有人問:子路何以不答。則說:葉公不足以知聖人,徒言無益,且聖人德性齊天,言辭難以形容。因子路不答,恐不明者產生疑惑,故夫子自言己之為人,意在釋惑,為使眾生有所效法,可謂用心良苦。
孔子說:「我不是天生有智慧,知道很多道理的人,只是仰慕先聖之嘉言懿行,學而不厭地研究先哲遺典,勤快的探究而得來的。」
【本章重點】世人常論聖人乃天縱聰明睿智,夫子恐世人託辭而懈怠,故自謙並非生而知之,是經過不間斷的努力,並在實踐中印證得之,藉此勉勵大家要用心且有恆地學習。
夫子平時不談論的事情有四樣:
一、不說怪異惑人之事,恐散佈流傳,影響社稷民心。
二、不說勇力鬥強之事,恐人民尚武逞凶而失德。
三、不說叛亂悖逆之事,恐觸動惡人肇事之機而致紛亂。
四、不語鬼神迷信之事,唯恐誤導人民入迷惑之境,而影響百姓正常之生活。
【本章重點】聖人對邪正禍福了了分明,取正去邪、趨吉避禍,故不語怪、力、亂、神,使人人得以明真理、行正道,安享堯天舜日之清平盛世。
夫子說:「如果三個人一起走在路上,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若能用心觀察別人的言行,有善的,就應見賢思齊;有不善的,就像拿鏡子照自己,檢視自己是否有不善的言行心態,有則速改,以進德修業提昇自己心性。」
【本章重點】修道貴在能自我反省和取法他人,以智慧觀照內心,洞察善惡動靜,藉以改惡向善。
· 《補充資料》
1.活佛老師說反省功夫有多深,智慧就有多深。見善見不善,見賢見不賢,都應視為修心養性,圓滿自性的增上緣。
2.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說:人最高尚的美德,就是反省的自覺。蘇格拉底的自我反思,就是儒家的省察功夫。
1.桓魋(音:環頹)
夫子說:「天之明命既付予我,要我代天行道,今桓魋雖欲加害我,終不得逆天行事,其奈我何!」
【本章重點】天命可畏,夫子一生講道德、說仁義,乃服膺天命之聖者,故夫子能臨危不亂、無所畏懼。
· 《補充資料》
1.西元前492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帶兵要加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樹下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夫子,在學生保護下,夫子匆忙離開了宋國。
2.桓魋:春秋宋國(今河南)人,宋桓公後裔。任司馬掌宋國兵權,深受宋景公寵愛,他的弟弟司馬牛是夫子的弟子,司馬牛在夫子門下學習,其他兄弟在宋國。西元前481年,桓魋反叛宋國投奔齊國,任齊國的次卿。桓魋四位兄長密謀反叛,令司馬牛憂心不已,若兄長篡位成功,宋國將大亂,若不成,將有滅族之禍。司馬牛若幫兄長對付國君乃不義,不幫兄長又顯得無情。故於《論語.顏淵篇》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音義同無)。」
1.二三子(夫子稱呼「學生們」)
2.吾無行(行動〝含言語〞)
夫子說:「弟子們問學於我,中庸之道原本即平易無奇,若疑我有所藏私,我豈敢秘而不宣。我之教學,無不將大道在言行中毫無藏私的明示於眾弟子,此乃我應盡之責,也是我為人處事的風格。」
【本章重點】聖人受命於天,道高德重,銜命傳道於天下,必以身立教作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補充資料》
1.聖人心如天地,無私覆私載,又如日月無私照,故聖德昭然無隱。夫子循循善誘,傾其所有而無所隱秘,尚未登堂入室弟子,誤疑夫子之教有藏私之嫌,故夫子破其惑又告誡之凡事應訪察真相,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聖人獨提出一『行』字,此解以行示教,固無不可,然聖人『言教』亦不可無。故『行』字中當含有『言』意。聖人之智慧甚廣博,時時顯露於言行中,其所為無非提攜門生勉之行之,故曰「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1.文(文獻典籍)
2.行(行為)
3.忠(忠誠)
4.信(信實)
夫子教育的內涵是這四項:
1.『文』(詩書禮樂等典籍)以載道,學文以致知明道,進而探究宇宙萬物之理。
2.日用尋常以『行為』感化引導眾生,『力行大道』以培德。
3.『忠』以報恩,盡心力以報效國家,一生始終不渝。
4.『信』以立身,為人篤實不欺以致誠。
【本章重點】文、行、忠、信,乃為學之根本,立教之大綱,此四教若能普天同化,人人皆涵養德行,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1.亡(音義皆同~無)
2.約(窮困)
3.泰(富足)
夫子感歎說:「道德修養登峰造極的聖人,我心雖仰慕,卻沒看到過,能看到才德並茂的君子,就心滿意足了。」夫子又說:「樂於為善的人,心雖嚮往,卻沒見過,能見到有恒心學道向上的人,就可以了。今之人內心多欲,外慕虛榮。」
1.無,卻誇而為有。
2.空虛,卻偽裝充實。
3.窮困,卻裝作富足。
這些作為全是浮華不實之舉,這三種人要有恒心向道,實在太困難了!
【本章重點】夫子感歎聖人與善人難得一見,反而見到比比皆是虛偽取巧之人,此乃道消德亡之亂象,難怪令夫子憂心忡忡。
1.弋(音益,以綁絲線的箭射擊)
夫子用釣鈎釣魚,不忍心用網攔水捕魚。只射飛鳥,不射睡著的鳥。
【本章重點】夫子聖人,德性光如日月,有天之好生之德,不至於隨便傷生害命。本章應是在警告那些用網捕魚,大小通吃之輩;還有為了貪圖口慾,專門射夜宿之鳥的人;希望他們能罷手,勿不擇手段的殘害生靈。
· 《補充資料》
1.本章隱含些道裡~釣而不綱,即為政者對犯罪者不可株連無辜一體治罪;弋而不射宿,喻為人處世不可暗箭傷人,有傷德性。
1.蓋(發語詞)
2.識(音志,詳記之意)
夫子說:「不知聖理,而妄自創作,我非此種人。我之致知,在於多聞、多探究古聖之遺訓,揀擇好的道理照著去做;多看多學,且將它記在腦海裡,這樣可以稱得上是次於上智的人了(夫子自謙非生而知之~上智,而是學而知之者~次智)。」
【本章重點】夫子道貫理達,洞澈萬物之理,述而不作,唯恐有悖聖道,誤己誤人。
· 《補充資料》
1.多聞始可擇其優劣,多見乃可識其真偽,行其所見所聞,豈敢妄作妄為?
1.與(嘉許)其進也
2.唯何甚(不要做得太過分,拒人千里)
互鄉這個地方的人,違背倫常不講道理,很難跟他們溝通。有一天,互鄉有個少年來求見夫子,夫子竟接見他,弟子們感到很疑惑。夫子說:「他來求見我,就是想求上進的,我應該贊許他的精神,不能讓他來又退志棄善。唉!何必拒人太甚呢?若能潔身自愛,力求上進,應當贊許他的潔身自好、上進的精神,不必追究他過去行為如何。」
【本章重點】夫子明示人之可貴,在於去惡向善而求德業日進。肯求上進的人,一定要幫助他,使他有進步的機會,此乃聖人不僅獨善其身,且願兼善天下的展現。
夫子說:「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求仁,就達到仁了。」
【本章重點】『仁』是儒家最高的德行,是夫子心目中最高的道德標準。但夫子又說,『仁』離我們不遠,『仁』其實就在每個人的自性中,仁其實就是人天生的本性。
· 《補充資料》
1.「仁」乍聽之下好像是很崇高的,遙不可及的理想,但事實上只要我們有心要做,馬上就可以實現,全憑自己的心志。這認知要靠道德的自覺,經過不懈的努力,就可能達到仁。這也是佛家所說「一念成佛」的觀念,因仁從心發,佛自心生,求仁得仁,何難之有?所以,夫子強調為仁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
1.揖(拱手行禮)
2.君子不黨(相助匿非)
陳司敗(陳是國名,司敗是官名即司寇——管理司法、刑事的官職)請問夫子:「昭公知禮嗎?」夫子說:「知禮。」夫子走後,陳司敗對巫馬期(夫子弟子,姓巫馬,名施,字子期)說:「我聽說君子行事光明,不偏袒匿非,難道君子(指夫子)也會袒護人(指昭公)嗎?昭公(魯君)娶了一吳國人做夫人,也姓姬,他卻將她改名換姓為吳孟子(吳為泰伯之後,魯為王季之後,皆姓姬,依當時禮節同姓不婚)。他這樣的作為也算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巫馬期把這話告訴孔子,夫子說:「我真幸運,一有過錯,就必定有人知道。」
【本章重點】有過,人必知之,尚自慶幸者,乃因夫子盛德、磊落之胸懷使然。
· 《補充資料》
1.禮者理也,依規循理,敦人倫、敬尊長。陳司敗乃遵禮守法者,見召公娶吳女,同姓為婚,即知其漠視五倫,違禮悖道。但恐責難夫子會失禮,故詢問巫馬期轉達夫子。夫子明知召公違禮,在應對間甚難啟齒,蓋子不言父過,臣不言君非,乃禮也,非偏黨於君也。夫子當時尚在陳國,猶不敢失祖國君臣之禮,引為己過,不得已之情甚於言表。
1.必使反之(重複再唱一遍)
2.後和(音賀,應和)
夫子和別人一起唱歌,覺得別人唱得好,一定請他再唱一次,然後和他一起唱和。
【本章重點】夫子虛心求進,見賢思齊的精神,於生活中表露無遺。僅就唱歌這門藝術,夫子尚且如此好學人之優點,若論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勢必更為求之若渴。
· 《補充資料》
1.人各有長處,懂得欣賞,懂得師法學習,則處處皆可廣結善緣與人為善,時時都能增長進德修業之功!
2.夫子是位道地的音樂愛好者,於音樂上頗有造詣,也有高超的音樂欣賞能力,《論語.述而篇》「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謂得其至樂。他虛心誠意,隨時向音樂高手請教,曾向萇弘請教音樂,也曾向師襄學彈琴。
1.莫(「或」之意)
夫子說:「若是典章文學等學問,或許我勉強趕得上別人。至於說親身奉行符合君子的德行,那麼我自認做得還不夠好。」
【本章重點】君子是有道的人,夫子不敢自詡為君子,大德者不揚而自彰。
· 《補充資料》
1.儒家講知行合一,學文以明道,若不能躬行,則無益於世,世人如能明理達道,且得終身奉行,太平盛世必可期待。
1.抑(然而、不過)
夫子說:「如果說我是『聖』與『仁』,我怎麼敢當呢?我不過是努力學習聖人與仁者的德行,歷久也不厭煩,又把學到的以之教人,再久也不厭倦,如此而已!」公西華說:「這正是弟子們學不來的啊!」
【本章重點】夫子自謙說只是學習聖人之道,學習仁道。單就這學不厭、誨不倦的精神就非常偉大。夫子天縱睿智,又樂於天道之探究,能了知無窮之至理,言為天下法,行為天下則,後人尊奉為至聖先師,實與其謙謙之德有絕大關係。
· 《補充資料》
1.聖與仁沒有明顯的定義與條件,世人皆知這「聖人」的概念,是儒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夫子常自謙有所未及的理想境界。
1.請禱(悔過遷善,以祈神佑)
2.有諸(有這回事嗎)
3.誄(音磊)
4.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
夫子病重,子路禱告天地神祇請求保佑。後來夫子病好轉了,聽說在病中子路曾為他祈禱,就問:「有祝禱天地神祇這回事嗎?」子路答:「有這回事;又說:誄辭上說—為您向天地神祇禱告,願行功德,悔過遷善,以避禍求福。」夫子便說:「何必等到病時才禱告,我自己很久就在祈禱了。」
【本章重點】夫子常奉行天道,不待患疾始悔過遷善。師生誼同父子,故有子路之請禱。夫子示人,修養行道應重平時,不重臨時。
· 《補充資料》
1.誄~祝禱之意,古人行善積德,以求神佛保佑、降福。誄辭:累列死者生時德行之文辭。《廣韻》誄即壘也。壘述前人之功德也。《左傳·哀十六年》孔丘卒,公誄之。子貢曰: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
1.不孫(音義同「遜」,恭順。不孫,即驕傲自大。)
2.儉則固(寒酸之意)
3.甯(通寧)
夫子說:「太奢侈了就會變得驕傲不謙遜,過於節儉了就會流於固陋。二者皆不合乎中道,與其驕傲自大,我寧可寒酸固陋。」
【本章重點】奢乃繁文重表,有失於本。儉乃質樸重質,有失於聞而缺於禮。夫子兩害相權,寧儉。
· 《補充資料》
1.春秋時諸侯、大夫等,生活極為奢侈豪華,享樂與周天子幾無差別,在夫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節儉雖不合乎中道,其害尚小,奢者恣欲越禮,過分必罹禍,其害也大。
夫子說:「君子為人處世,全憑天理,符合道義,心安理得,心胸總是平坦寬闊,故心貌坦蕩;小人滿懷私欲,六神無主,患得患失,常常憂戚不安。」
【本章重點】君子光明磊落,自省無疚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忙於算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心緒不寧,終日惶惶不安。
· 《補充資料》
1.朱熹云:「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1.厲(嚴肅)
夫子待人溫和但態度嚴肅端莊,威嚴但並不兇猛暴烈,神情恭謹而安詳自然。
【本章重點】聖人專注於涵養中和之氣,從容中道,是以盛德流露於平素神態中,令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 《補充資料》
1.人之德性本自具足,而氣質所賦,鮮有不偏,惟聖人盡性合德,故中和之氣見於容貌神情之中。
1.三(多次)
夫子稱讚泰伯德性已到極致,能再三謙讓天下,百姓對他的稱譽,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本章重點】大德隱而不彰,匿而不名,非凡人可為,泰伯將王位讓得如此和平,而且處理得合情合理,所以夫子讚其德已達至極。
· 《補充資料》
1.商殷時,陝西邠(音賓)州有一小國,國君古公亶父(即文王祖父),國號為周。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泰伯是君位繼承人,季歷生兒名昌(即周文王)有聖德,古公有意傳位給季歷,以便再傳昌。泰伯瞭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時,託辭到南方採藥。二弟仲雍也無爭王位之意,於是他和仲雍拜別父親,到江南的吳地,依從當地習俗,斷髮文身(即紋身,在身上刺染花紋圖案)。古公臨終,遺囑季歷,報喪予泰伯和仲雍。古公薨,季歷遵囑接回二位兄長。喪事畢,泰伯和仲雍計議讓位給季歷,然季歷不受。泰伯乃言已斷髮文身,不能治國,又偕仲雍出國。季歷遂立為君,後傳位昌。昌的兒子名發,伐紂成功,為周武王。
1.勞(勞苦)
2.葸(音喜,畏懼)
3.絞(急切,言語尖刻)
4.篤(真誠)
5.故舊(老朋友或固有道德)
6.不偷(偷:澆薄。不偷:敦厚)★澆薄 : 指社會風氣敗壞,人情淡薄,厚道不存之意。
夫子說:「為人處事,只知恭敬,不知依禮節以得宜,則流於卑躬屈膝,徒勞無功;只知謹慎,不知依禮而合度,則小心過度,多生畏怯之心,很難敢於承擔;只知勇敢,不知依禮而行事,則易犯上作亂,盲動闖禍;只知一味正直,不以禮節制,則易流於急切偏激。居上位的人若敦愛敬之道,尊上慈下,人民也會群起效法興起仁德之風。不遺棄固有道德,民風自然歸於淳厚。」
【本章重點】恭、慎、勇、直,四者皆美行,乃為人立身建德之首務,然無禮以為之節,則各有其弊。天下興廢,全在乎上位君子之存道否,上行下效,君子若能敬親行仁,民德自然歸厚。
· 《補充資料》
1.欲成德者,必以禮節之,乃能得乎中道,言行方能合理。勞、葸為損己而已,亂、絞則害人傷生,不可不慎。
2.故舊有兩種解釋:
· 1.是指親朋好友,即「舊識」,若能真心愛護故舊,則百姓就不會冷漠無情。
· 2.另一種說法指傳統固有道德,故舊不遺,就是不放棄傳統觀念道德。
1.小子(指弟子)
曾子病重,召集學生對他們說:「掀開被子來,大家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受過傷沒有,我一生謹慎,就如《詩經•小雅•小旻》篇所講的:『要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淵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現在,我可以免於犯下毀傷身體的罪過了!(《孝經.第1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本章重點】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這是天經地義之事。曾子一生小心謹慎遵守孝道,由此可見,孝道在儒家的道德規範中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 《補充資料》
1.曾子(西元前505~前436)---後人尊為「宗聖」,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魯國人。為人至孝,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處事戰兢,頗得夫子真傳,也有建樹。他慎獨、孝道的修身觀,可自其著作~《大學》、《孝經》等經典一窺究竟。孔夫子的孫子孔汲(子思—述聖)師從曾子學習,孔伋又將曾子學問的精華傳授給孟子(亞聖)。可謂聖聖相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執持中道,源自一理)。
1.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氏,名捷)
2.斯遠暴(粗厲)慢(放肆)
3.斯遠鄙(粗俗)倍(音義皆同背,背理)
4.有司(有司:執事之官)
曾子病得很嚴重,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將死時,牠的啼聲淒涼哀傷;人將死時,良心復明,說的話皆發自本心本性,我善意的諫言希望你能善加體會~
為官的君子應當重視三種修養之道:
1.容貌溫和藹然,不可粗暴無禮、傲慢不敬。
2.神色光明正大,這樣就能使人信服。
3.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要謹慎小心,這樣可以避免粗俗鄙陋和違道背理。
至於祭祀的儀禮,自有主管此事的官吏負責,不用勞你多費心思。
【本章重點】曾子乃一代聖者,契入真理,所言皆導人臻美善。此章所言,乃期許為政之人勤修內德、整飭言行,方能以慈愛之心治理且感化百姓。
· 《補充資料》
1.孟氏喜籩豆之事(指祭祀的微理細節),疏於勤政愛民之責,故曾子藉機勸儆其疏略處。
1.不校(計較)
曾子說:「自己有才德,恆持謙虛退讓之心,請教沒有才德者。不以自己見識多,常請教見識少者。有才學而自覺若無,道問學很充實而自覺空虛無物。受人侵犯卻能不與人計較。昔日我的好友(指顏回)一輩子就是誠敬篤實的做這些事。」
【本章重點】聖人設教,欲人謙恭,不驕矜自大。己多才猶以為少,更求所益。己甚充實,其容(外表)若虛。不與人計較得失,此皆修身之要、為政之本,乃君子所當存養省察者。
· 《補充資料》
1.顏回心居義理,時刻猶恐有不及之處,戰兢求學問,故不覺「有」、「實」,而「若無」、「若虛」;且已能清靜無欲,故雖受無理侵犯仍能不動心。曾子說此語時,顏子已身故,故謂「昔者吾友」。
1.百里(方百里的諸侯大國)
2.臨大節而不可奪(改變)
曾子說:「可將輔佐幼君的重任託付給他;可以將方百里的諸侯之國讓他攝政;面臨國有大難,仍志節凜然,不為利害威勢所變動。這樣有才德的大臣,可稱為君子了吧?確實可稱為君子了!」
【本章重點】曾子心目中的君子,即孔夫子所培養有道德、有志節、有才幹的人。
· 《補充資料》
1.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時尺寸與今日有異,約合今日126公分),古人以七尺指成年。託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託輔佐幼君,如:成王年幼託付周公,劉禪(阿斗) 年幼託付諸葛亮。
曾子說:「有抱負的讀書人要有堅毅宏大的品格,心胸不可不寬廣,意志不可不堅強,因為肩負重任,道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己任,這事不是很重大嗎?終身為理想奮鬥,直到死才罷休,這一路走來的路程不是很遙遠嗎?」
【本章重點】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體力行之,可謂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有懈怠,可謂遠矣。
夫子說:「詩經流露至情至性,吟詠詩篇可興起共鳴,鼓舞好善惡(音務,討厭)惡(音厄,不好)的情操。學習禮儀收束放縱的心來調整言行舉止,以立身處事,可以卓然立足於世。喜好音樂以調和性情,可以培養成為完美的人格。」
【本章重點】詩能陶冶性情,熟讀之,可感知天道世理,通達人情世故,故曰興於詩。為人能遵禮篤行,恭敬謙讓,則能從容中道,不會有犯上作亂之事,故曰立於禮。樂取陰陽之律,效天地之則,攝中和之音,可怡情養性,故曰成於樂。
夫子感嘆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可使人民依道遵行,然道之奧妙,非易見易知,須在日用尋常間下功夫不斷省察,故並非眾人皆可普遍知曉。」
【本章重點】聖人有教無類,期許眾生皆能深悟大道,然僅能教之~使知其然,若欲知其所以然,惟賴自修自悟,須立大志且要堅毅持恆,方得見效。
· 《補充資料》
1.本章易被誤為夫子行"愚民政策",然而,聖人心同日月,肩負行道化世之重責,可惜身處春秋亂世,雖摩頂放踵(喻捨身救世,不辭勞苦)仍難伸雄心壯志之抱負,只能慨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好勇疾(怨恨)貧
2.疾之已甚(太過)
夫子說:「好勇之人,若患了怨恨自己貧窮的毛病,必將為亂。人若欠缺仁德,可善加導之以正,與其相處亦當待之以禮,不可深惡痛絕,否則易促使之為亂。」
【本章重點】好勇而不安分必作亂,惡不仁之人而使之無地自容,亦必導致作亂。二者善惡雖殊,然其生亂則一也。
夫子說:「如果有人能具有周公那樣良好的才智和美德,卻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即使還有其它方面的才華,也不值得看了。」
【本章重點】夫子戒惕驕傲愩高之人。人之可貴,不在於智慧有多廣、才華有多少、權勢有多大,而在於待人處事是否謙恭有禮。似周公如此才德兼備又居高位,不但可得人民愛戴,又可為天下蒼生謀福,真可謂難能可貴。
· 《補充資料》
1.周公,姓姬,名旦,諡文,又稱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而周公之所以被後人尊稱為「周公」,因為他是十個兄弟中最孝順、恭悌、有賢德、多才藝,且被其父封在周地,故後人多以「周公」稱之。
1.不至於穀(俸祿)
夫子說:「為學之人,心純乎道,志達乎理,至於三年之久,不謀俸祿,不圖私利而動其心、搖其志,這樣的學者,當今之世很難遇到了。」
【本章重點】夫子所謂的學者,乃學道明理,所求者仁,所施者義,非學求爵祿而謀個人私利。
1.天下有道則見(音現,出仕之意)
夫子說:「誠篤信道,勤以學道,意志堅定,至死不變。不入危險之國以免受難;不居政治紊亂之國以免殃受害。天下有道昇平時出仕為官,獻身以事君教民;無道時,抱道隱居以待盛世。國家有道,出仕學以致用,必得富貴之享,如仍處貧困,乃所學未精,不能益世,是恥辱的事;國家無道,當明哲保身,隱退養晦,安貧樂道以待時,若貪圖富貴,趨慕奢華,也是可恥的事。」
【本章重點】夫子明示學者守死善道,該現則現,該隱則隱,待時應機,與道合行,方顯學道之可貴。
夫子說:「不擔任該職務,就不去參與該職務的事。」
【本章重點】有其位則專心致志行其道、盡其職責,若干預職外之事,不僅侵權更易惹禍,故夫子儆戒人勿行逾越職責之事。
1.師摯(音志,魯國樂師)
2.關睢(音關居,詩經首篇)之亂(樂之末章)
3.洋洋(美盛貌)
夫子說:「昔日魯國樂師~摯,出任樂官時,將歌樂重新編排整理,以詩經首篇~關雎篇為樂篇之末章,中和之音優雅悅耳,美妙極了。」
【本章重點】樂者,乃依循中和之理,天性之流露,關雎之樂,『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正人倫,敦風化。夫子感嘆,現已難得聞此令人心怡的音樂了。
1.侗(音同,無知貌)而不愿(謹厚)
2.悾悾(音空,無能貌)
夫子說:「狂妄而不直率,無知而不謹慎厚重,無能而不信實,我真不知其理何在。」
【本章重點】夫子教人應正直誠懇,不可狂妄無知。若能狂而直,無知但能謹厚,沒有才能卻能守信,其人雖有點小過錯,尚有可取之處。
夫子說:「為學者,勤於學而精進不懈,其用心與努力,好似趕不及的樣子,既明白事理,又戰戰兢兢持之保之恐有錯失。」
【本章重點】心虛能容萬物,勤學易明大道,學無止境,孜孜不倦則能致知;拳拳服膺,躬親體行,常存唯恐遺忘失卻之心,則減少疏漏。夫子舉好學者之心與行,期勉後學篤實效法之。
1.巍巍乎(形容聖德之崇高偉大)
2.不與(音育。不與:不因私慾而動搖心志)
夫子說:「多麼偉大啊!舜和禹乃因德高望重,受禪讓而擁有天下,但並不以位居天子享有榮華富貴,而動搖其勤政愛民的心志。」
【本章重點】居帝位(人爵之極),視一切如幻境,漠然無所動,心在道、行在凡,存公德、忘私欲,是以仁德不求而自得,德望不攀而自高,聖德普化,而為萬世之典範。
1.巍巍(崇高)
2.蕩蕩(廣遠)
3.民無能名(稱讚,形容)
4.煥(光明)
5.其有文章(禮樂制度法令)
夫子說:「天乃最崇高的,也只有偉大的帝堯能效法天道,其德行實在崇高偉大;其仁德廣遠,使人民共承聖恩,而百姓不知如何來讚嘆他。其偉大在天下大治,使得國泰民安,又能普施文化(禮樂制度律法,文以載道),故其德行如日月光彩輝耀。」
【本章重點】天道無形,惟堯則之,是以聖業偉功,成於無為,故人民無法去讚美他。
1.予有亂臣(治亂之臣)
2.唐(堯)虞(舜)
3.以服事殷(商紂)
舜在位時,只有五位賢臣,而天下大治。『書經泰誓』辭中,周武王說:「我有治國大臣十人。」夫子說:「古人云:『賢才難得』說得很有道理。堯舜時賢才很多,到周朝開國之初,也只有十人,已算是比較多的了。而其中一人是治理內政的武王后邑姜,算算也只有九人而已。當紂王無道時,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諸侯已叛商紂王而歸順於周,文王雖得到過半數的諸侯擁戴,仍以臣子之位奉事紂王。文王的德行,可說是至極的了。」
【本章重點】夫子感嘆賢才難得,並稱讚周文王與武王之德行崇高。
1.吾無閒(音見,非議批評)
2.致美乎黻(音扶,禮服)
3.冕(音免,禮帽)
4.菲(薄也)
5.盡力乎溝洫(古時農人灌溉用的溝渠,小約溝,大曰洫〔音序〕。)
夫子稱讚夏禹之德行說:「大禹,我對他沒有什麼可批評非議的了!他的飲食極為粗糙簡單,卻用豐盛的祭品來孝敬祖先和神祇;自己的衣著非常粗劣樸素,但祭祀用的禮服和禮帽卻極其精緻華美,以表誠於中、形於外的敬意;自己住著簡陋的房子,卻克盡心力疏濬水道,以預防水旱災,捍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像大禹這樣具大仁德的人,我對他沒有什麼可批評非議的了。」
【本章重點】夏禹治水,公而忘私,三過其門而不入,敬天愛民,立天下不朽之偉功,雖欲求其非,了不可得。
1.與(讚許)命
夫子平日很少談及個人私己之「利」欲,讚許天「命」之偉大,也常以「仁」來教化弟子。
【本章重點】夫子不贊同世俗功利觀,所以很少談功利思想,夫子認同~以「天命」與「仁」為中心的思想觀,而推崇命與仁。
· 《補充資料》
1.利者人之所欲,欲若越深,傷害義理越甚;聖人渾然天理,大公無私,成仁取義,故罕言利。
2.命者,天之所與,應時而降,故曰天命。天下有道則現,聖王住世,天下太平;無道則隱,隱即霸權之季,天下大亂。故夫子贊許命,希望學者知命順命,抱道應時。
3.仁者,天之德,在天主生,在人主性,統攝物命,生生化育。故夫子許仁。使為學之人,修心德之全,若修全,則儒曰:入聖;釋曰:成佛;道曰:成仙。
1.達巷黨人(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說達巷黨這地方的人。)
達巷黨人稱譽夫子說:「孔夫子真偉大啊!他博學多能,卻又不求聞名於世。」夫子聽了這話,對他的學生說:「有專長始能成名,我要專長於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想我還是求精進於駕車吧!」
【本章重點】聖人道全而德備,不偏於一方之長。達巷黨人洞知夫子超凡脫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贊之慕之。
· 《補充資料》
1.執御者,乃六藝中,最易學而最低下之事,然以『駕之以正』之理,通行達道,可引之以教導眾生,亦可行之為眾生造福。
1.麻冕(麻布製成的禮帽)
2.今也純(絲)
3.儉(儉省,因麻線質粗,必須織得細密,故麻冕費工;用絲則因絲質細,易織故較儉省)
4.泰(驕慢)也
夫子說:「禮法上規定,祭祀時要戴麻帽,現在大家為節省人力,改戴絲質帽,我願去古從今,認同大眾的做法。臣面見君主前,先在堂下行拜禮,再到堂上行拜禮,這才是合乎古禮的。現在在堂下省略不拜,只到堂上才拜,這樣顯得驕慢無禮。雖然與大家的想法不同,我還是主張要在堂下先拜。」
【本章重點】禮之精神,乃在維綱紀、正人倫,只要宗旨不變,亦可擇善通權達變,並非固執不變。
夫子盡除四累:
一、無意氣之爭。
二、無專斷之必然,故夫子在上一章說「吾從眾」。
三、無固執不通。(固即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四、無私己之妄念。(人我一體,捨小我,成就大我)。
【本章重點】此四者,乃由凡入聖之功夫,夫子以身作則,使眾生有所依循效法。
1.子畏(畏懼,有戒心)
2.文(道統)不在
3.後死者(與文王比,夫子較晚死,即暗指自己)
4.不得與(音玉,參與)於斯文(道統的薪傳)
陽虎與匡地的人民結下怨仇,陽虎又貌似夫子。夫子路過匡,匡人聽說陽虎來了,便將夫子一行人團團圍住。夫子有戒心,說:「先王之道,周文王繼之,文王過世後,道豈不在我身上嗎?若上蒼要毀滅我的道,那麼我這樣的後生晚輩就不能繼承道統了!如果上天不毀滅道統,匡人其奈我何?」
【本章重點】夫子膺天命、續道統,欲挽下趨之頹風,不辭辛勞周遊列國,心惟懷天道,遇難處危,天必不喪斯文,道在命存,何懼之有?
1.大(音太)宰
2.大宰:吳太宰嚭
3.不試(不為世所用)
4.故藝(多才藝)
大宰問子貢道:「夫子真是聖人了吧?否則怎麼會懂得這麼多事呢?」子貢回答說:「夫子本來就是天所縱任的偉大聖人,其聖德何止於世之多能,尚有超凡之大智慧。」夫子聽到了這句話之後說:「太宰真的很瞭解我嗎?我因小時家境貧寒,多操雜役,所以才會做很多卑微小事。君子以多能為貴嗎,非也,君子處事以德,行化以道,不一定要多能的!」琴牢說:「夫子曾說:『我不得為世所用,所以有機會學了許多才藝』。」
【本章重點】聖人所貴在德,不重才能。夫子自言少賤而多學卑微事,乃謙遜不以聖人自居。琴牢舉昔言,可證夫子自始至終恭謙一如。
1.鄙夫(平凡之人)
2.空空如也(指至愚無知)
3.叩其兩端(優劣、本末、精粗)
夫子說:「我的智慧有限,所知的其實並不多。但是我平日教導人,不敢不傾囊相授,如果有資質平庸的人誠懇的來請問我,這人雖一無所知,我不會因此而輕視他,會以兩端的利弊得失來啟發他,竭盡心力指導他,令他能完全領會。」
【本章重點】夫子自謙無知,但能叩其兩端,循循善誘,可見其見多識廣,學問淵博。
夫子說:「鳳鳥不再出現,河中龍馬不復負圖而出,沒有聖王在世的瑞象,有誰可讓我伸展抱負呢?嗚呼!看來吾道將不能行了啊!」
【本章重點】鳳鳥不至,河不出圖,表聖王亦不住世,夫子不能為世所用,則天道入隱,世道肆濫,是以無奈感嘆。
· 《補充資料》
1.舜帝在位,有鳳來儀,周文王時鳳鳴於岐山;古時伏羲王天下,龍馬背負著圖出黃河,稱為河圖。由龍馬負圖出河,定乾坤露天機,以為眾生修道立德之基。
2.「河圖」、「洛書」,在《易‧繫辭》中提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與洛書,傳說是中國上古時期,在洛陽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身上有文彩圖案,謂之「龍馬負圖」,伏羲皇帝將其圖形記載下來,因出於黃河,謂之《河圖》。伏羲依此而演化成「先天八卦」。不久前從河南的「形意墓」出土了距今約6500多年前的河圖、四象和二十八星宿貝殼圖。而「洛書」則相傳是由洛陽洛河中的神龜獻給大禹,大禹依此而治水成功。被發現於安徽含山的「龜腹玉片洛書圖」,距今約5000多年。然而後來見到的洛書,沒有文字,也只有以黑白環點示數的圖(有稱為「洛圖」)。(《洛書》也有傳說是黃帝時代時,洛水浮出一隻神龜,其背甲有九宮花紋上有數字,黃帝記之謂《洛書》。)
1.齊衰(音資崔,喪服)
2.冕(禮冠)衣裳(朝服)
3.瞽(音鼓,盲人)
4.少(年輕人)
5.必作(站起來)
6.過之必趨(疾行)
夫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穿朝服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紀輕,夫子也一定站起來;從他們前面經過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
【本章重點】聖人至慈、至誠、至仁之全德,由此章可見。
· 《補充資料》
1.仁者悲天憫人,見喪家穿孝服者,便生憐恤哀悼之心;見著官服者,禮敬其為官辛勤,感恩為民造服之恩德;見盲目者,憫其不見天日,難以聞道。遇此些人,或同情、或欽敬、或憐惜,不分年齡均起立致敬;走過其前方時,快步走過,或為不忍,或為敬重。
1.喟然(音愧然,感嘆的樣子)
2.卓爾(卓然獨立)
3.末由(無從)
顏淵頗有感慨地讚歎夫子:老師的道學、德行實在太高了,仰頭觀看想學習,卻顯得高不可攀;越深入鑽研,卻越覺得堅實很難深入理解。夫子之道神妙莫測,看著似乎就在前面,料不到卻在後面。夫子循序漸進善於引導晚生後輩,文以載道,以典籍文章來啟發我們,用禮教道德來規範我們,越探討越覺精彩奧妙,就算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可是即使竭盡才智努力探究,夫子的道卻依然高聳在面前,雖全力以赴想跟上夫子之道,卻不知從何著手去效法學習。
【本章重點】夫子聖人與道合一,雖然大道奧妙致令顏回嘆無從由之,但顏回說過: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可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常行天道之人),只要有心學習,畢生以行天道為職志,一定可登堂入室,步入聖域賢關。
1.病閒(音見,病情好轉)
夫子病况嚴重,子路以其在弟子中的年長地位,為夫子預備後事。因夫子曾作魯國的大夫,所以準備以大夫之禮為夫子治喪。大夫有家臣,可是夫子此時已無當官,照理不應有家臣,子路便使孔門弟子為家臣(或許是子路想對孔子的孝敬之心)。夫子病情日漸好轉,獲悉子路使門人為臣,便說:「我患病已有一段時日(子路運作此事已有一段時日),子路作偽有家臣,我要欺騙誰呢?難道要欺騙上天嗎?(意即天不可欺騙)與其由家臣經手處理我的葬禮,我寧可由學生經手處理葬禮,縱使不得大夫之禮的大葬,難道我會死在馬路上嗎?」
【本章重點】古人很重視葬禮,但禮本於義,且合於中道,太過即為詐,誠實無欺,遵守禮制,名正言順,不慕虛榮,是夫子一生的寫照,也是夫子教導學生遵循的方針。
· 《補充資料》
1.大葬,指用大夫之禮隆重厚葬。
1.韞(音運,藏之意)
2.匵(音獨,藏物的櫃子)
3.求善賈(音甲,商人)
4.而沽(售出)
子貢請教夫子說:「這兒有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識貨的買主賣掉它呢?」夫子不假思索回答道:「賣了吧!賣了吧!我在等待識貨的人啊!」
【本章重點】春秋亂世,夫子周遊列國,宣道德、推仁義,亟欲挽救衰頹之世道,惜時人不識聖賢之寶,大道之貴,是以子貢藉美玉以喻聖道之至尊至貴,因恐夫子抱道而隱退,道若因此晦隱,眾生將無見天日之期。
· 《補充資料》
1.夫子不厭不倦,自強不息,存「待賈而沽」的心態,實乃萬民之幸,天命駐世之所賴。由此可知夫子並非不想出來當官,但要得遇明禮義、懷蒼生的明君方願出仕。
1.九夷(東方夷人有九種,稱九夷)
夫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風俗非常鄙劣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夫子說:「有君子去住,可施德感化,移風易俗,又怎麼會鄙陋呢?」
【本章重點】世道衰微,夫子欲行大道於天下而不得,遂興居於九夷之心,蠻貊之邦雖陋,然君子居之,可化夷狄為禮義之邦,這正是君子「兼善天下」積極有為的精神。
1.雅頌(詩經分風、雅、頌,樂和詩均可弦歌)
夫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之後(據左傳記載,時在魯哀公十一年冬),將已偏離先王之道的「樂」導正過來,雅頌始得各正其位,各守其道。」
【本章重點】欲行道者,先修其身,欲治國者,先正禮樂,身修道行,樂正國治,此得其所之功也。
· 《補充資料》
1.「雅」「頌」原是詩經分類的名稱,另方面也是樂曲的名稱。「雅」朝廷奏之,可策興德化,使民從善而行。「頌」奏之宗廟,可歌功頌德,以先祖之懿行垂教後世,樹典範而默化之。
1.公卿(朝廷高官)
2.不敢不勉(勉,盡哀符禮)
夫子說:「為官出仕,當盡忠誠而恭事公卿;回至家中,以孝悌之道事父兄;遇喪事必盡哀,祭必合乎禮;飲酒適量不沉迷,這四樣我做到哪些?自省未能做得很好。」
【本章重點】能事公卿,必為忠臣;能事父兄,定為孝子;父母生我育我,恩德昊天罔極,寸草春暉,何能報答萬一,期於喪祭竭力盡心以合禮;不嗜酒貪杯而致亂性敗德。
· 《補充資料》
1.何有於我哉?這句話有人認為~對我來說沒有做不到的,就如《述而第七~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夫子謙沖自牧,應不會講誇大的話語,其意應在勉人當自省未能做得很好,應更努力用心才能更好。
1.川上(河岸邊)
2.不舍(音義皆同捨)
夫子在河川岸邊觀水而有所領悟,因而感歎說:這水啊!川流不息,晝夜不停,大道也有如這水,綿綿不絕!
【本章重點】夫子觀水以悟道,並以此勸勉眾生時時省察,珍惜有限生命,開創無限的慧命。
· 《補充資料》
1.道體無始無終,循環不已,萬物因之生生不息。夫子觀大河奔流,感悟天道行健,君子當以自強不息,強調應珍惜生命,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夫子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喜愛修德養性,有如熱中追求美色的人啊!」
【本章重點】夫子觀人之有好色的天性,感悟君子如能以好色之精神用到喜好進德修業上,何愁不成聖人。
· 《補充資料》
1.《學而第一~7》:子夏曰:『賢賢易色』~國君應以尊敬賢人的心,去取代好色的心。懷有高超的志向,不為慾望所惑,一生以德潤身,是多麼可貴!世人好色的多,好德的少。乃因對『真理』認識不清,反而對假的瘋狂追求!當年夫子所以離開魯國,乃因魯定公十三年春,齊國送了80名美女到魯國,致令魯定公迷戀美女歌舞,多日不行朝政,致夫子憤而離開魯國。未料到了衛國,又見衛靈公寵愛南子,依然令人失望,難怪夫子會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1.譬如為山(積土堆而成山)
2.雖覆一簣(音愧,竹筐)
夫子說:「譬如積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自我放棄不能堅持到底,而非他人所阻止的;又譬如在平地上堆土,雖然只倒下一筐,其往前進而不止,也是自我的期許與堅持,並非別人可指使我們的。」
【本章重點】凡事操之在我,成敗皆緣於是否堅持到底。
· 《補充資料》
1.夫子以造山比喻~有志者事竟成;修道亦然,不怕起步晚,就怕不能有耐心、有恆心的堅持,不怕慢,就怕停滯不前。「半途而廢」、「功虧一簣」的成語,就是指做事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和毅力,否則會造成遺憾。『活佛老師也勉勵我們:成功是給堅持到底的人。』
1.語(音育,告知)
夫子說:「在教導弟子後,能領受我之教誨而力行不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
【本章重點】顏回敏而好學,聞一知十,躬行猶恐不及,豈敢懈怠,夫子舉而讚之,乃欲其他弟子起而效法。
· 《補充資料》
1.《為政第二~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有智慧始能領會,有恆心方能堅持,明理才能悟道。
1.顏淵(即顏回)
夫子懷思顏回說:「真可惜啊,顏回如此短命!他生前,我只見他勇猛精進,從來沒看見他停止學道行道。」
【本章重點】為學唯求明理達道,顏夫子一生勤於宏揚孔夫子聖道,終能成一代聖者。
· 《補充資料》
1.顏回雖不幸短命,但德業昭著,乃聖道之傳承者,故夫子時揚其德,以為學者之典範。
1.苗(穀之始生)而不秀(吐穗開花)
2.秀而不實(結實成穀)
夫子說:「播種始生禾苗後,有不吐穗開花的,也有吐穗開花而不結果實的。」
【本章重點】學道貴在志向堅定,有恆心、毅力,夫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勉人精進不懈。
· 《補充資料》
1.不論在進德或修業都該要有始有終,堅持到底,否則,半途而廢,功敗垂成,終究是人生的大遺憾。
1.無聞(學問道德未稱於世,沒沒無聞之意)
夫子說:「後生晚輩的成就實在不可限量,千萬不可小看他們,誰知道他們將來的成就會不如今日的你我呢?不過,若到了四、五十歲,不能明道立德,尚無德行與學識涵養足以讓人稱述,那也沒有什麼令人敬畏的了。(因繼他而起的晚輩已應運而生,該輪到他敬畏後生的時候了)!」
【本章重點】長江後浪推前浪,夫子在顏回身上看到希望,讓孔子感慨「後生可畏」,從這句『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可以看出夫子對年輕人寄予厚望和期待。
· 《補充資料》
1.說苑云: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蠟燭的微光。指短暫不能持久的亮光)~點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時不我予,覺悟若太遲,再回頭已是百年身,故應儆之、慎之。
2.〔偶成〕~宋.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1.法語(莊重的告誡)
2.巽(音「遜」,委婉之勸導)
3.能無說(音月,愉悅)
4.繹(音益,推究事理)
夫子說:「當有過錯時,聽到嚴肅莊重的告誡,能不遵從嗎?聽從了,就應改正缺失篤行正道,能如此是最可貴的。以委婉謙遜的善言來勸導,能不樂聞其理而喜悅嗎?聽了以後要探究語中之理,這才可貴。若僅止於喜悅而不探究其理,只是表面順從,而不確實改正過失,這種人我不知道如何教化他,對他真的莫可奈何了。」
【本章重點】夫子欲人善納諫言,明理循道,自覺自悟,痛改前非,再作新民。不可因循苟且,有負規勸者之用心良苦。
1.過則勿憚(音但,懼怕畏難)
夫子說:「做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結交不似自己願意致力於進德修業的人,犯了錯,不要怕改過。」
【本章重點】勇者不懼,並非天不怕地不怕地橫衝直撞,而是犯錯後,能勇於改過。
· 《補充資料》
1.本章與《學而第一~8》重複。
1.匹夫(平民百姓)
夫子說:「三軍雖然眾多,主帥雖然英勇,仍可以把主帥俘虜過來;一個平民百姓,雖然微不足道,然若堅心守志,屹立不搖,卻不能奪取改變他的志向。
【本章重點】人若立志,可參天地,可修聖道,夫子勉人堅守志節,不輕易為外力所奪。
1.衣(音益,穿的動詞)
2.敝縕袍(敝,壞。縕,音運,舊棉袍。)
3.狐貉(音胡合,狐和貉的皮做的衣服)
4.由(子路)
5.不忮(音至,嫉妒)不求(貪求)
6.不臧(音髒,善之意)
夫子說:「穿破舊的棉袍,與穿高貴的輕毛裘者站一起,而不感到侷促不安,不以為恥的,恐怕只有子路一人吧!《詩經—邶(音倍)風雄雉(音治)之詩》說:『既不嫉妒別人富貴,也不貪求榮華,此人定不會做甚麼壞事了。』」子路聽夫子誇讚他而洋洋得意,成天唸這兩句詩。夫子恐子路心生自滿,對子路說:「這是為人應守之道,何足以此就認為美善呢?」
【本章重點】警妒戒貪,乃本份之務,君子所應守,不可以為滿足,性德應更自我提昇。
· 《補充資料》
1.子路有志學道,不慕虛文外表,夫子讚之,並告誡不可自滿。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以「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者貪名貪利,未得患得,既得患失。
1.彫(凋謝)
夫子說:「嚴冬時節,霜雪凌襲草木,致枯落凋謝,惟松柏堅貞耐寒,依然挺秀吐青,足顯其不凋之堅韌。」
【本章重點】一般的凡夫俗子處於太平盛世,亦能自脩,潔身自愛,此與修道之君子無異;倘遇濁亂之世,須有為有守之君子始得嚴正不苟。
· 《補充資料》
1.平時草木亦有不死者,須歲寒方得分別之。故謂:士窮見節義,家貧出孝子,世亂識忠臣。
1.知(音義皆同智)
夫子說:「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智乃性中虛明之德),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仁乃性中無私之德),勇敢的人不會畏懼(勇乃性中強毅之德)。」
【本章重點】明道識理者智,立世處事必無所惑。捨己濟眾者仁,安仁無私必無所憂。英明果斷者勇,執義行道必無所懼。
· 《補充資料》
1.智明而後樂於施仁,仁施而後勇於行道,道行而後達於至德。能具此三達德,自然不惑、不憂、不懼,效聖法賢,坦蕩正直,無仰愧於天,無俯怍於人。
1.適道(趨向正道)
2.與立(堅志守道而不變)
3.與權(權衡變通)
夫子說:「可以一起學習,未必可以志同道合;可以志同道合,未必能一起在此領域上堅持到底而有成就;可以一起在這個領域上堅志守道而有成就,未必可以權衡輕重使合義理。」
【本章重點】學道能持之以恆,實非容易,若能通權達變,且能合乎義理,更是難得。
· 《補充資料》
1.《孟子•離婁上》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1.唐棣(音地,郁李樹)
2.華(音義皆同花)
3.偏(通翩)
4.反而(花瓣兩相反背,喻人之隔離)
5.豈不爾思(豈不思爾,難道不思念你嗎)
6.室是遠而(無奈相離太遠)
古詩說:「郁李樹之花翩翩然翻動著,難道我不思念你嗎?只因你住得太遠了。夫子說:應該是沒有刻骨銘心的思念吧!若是真的思念,豈有甚麼距離遙遠的問題呢?」
【本章重點】夫子藉思念之情,闡釋仁道不遠,但看有志與否,勉人精進力求以得之。
· 《補充資料》
與本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1.《論語.雍也第六~10》冉求曰:「非不說(同悅,喜歡)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畫地自限)。」
2.《論語.述而第七~29》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鄉黨(家鄉)
2.恂恂(音巡,容貌溫和恭敬)
3.便便(音便宜之便,指言語明白流暢)
4.唯謹(措辭嚴謹、態度恭敬慎重)
夫子與家鄉親族相處時,恭敬信實、謙卑木訥,好像不會說話。但是當他在宗祠廟宇,或在朝廷上就不同了,言語明白流暢,態度恭謹慎重。
【本章重點】夫子於鄉黨恭謹忍讓,得以敦親睦族(恂恂然);在朝廷治理國政,或宗廟祭祀行禮,措辭流利且嚴謹,若有不當處,必依道循理(便便言)。
1.侃侃(和樂貌)
2.誾誾(音銀,中正和悅而直言貌)
3.踧踖(音促及,恭敬不放肆)
4.與與(威儀中適)
夫子上朝時,與官位下於己者以和樂語氣說話。與尊於己者之上大夫論政,以中正平和且勇於直言。君臨朝視政時,恭敬嚴謹不敢放肆,威儀適中,進退合宜。
【本章重點】敬上愛下,乃為官之道,能躬行中道,則能同心同德,齊為朝廷百姓效命。
· 《補充資料》
1.在朝為官,首重名份,貴在言行得當,素位而行適如其份。侃侃者,以上親下,則下情能上達。誾誾者,以下事上,言合中正,則上下同心。
1.擯(賓四聲,同〝儐〞,出接賓客)
2.色勃如也(容貌勃然變得莊嚴)
3.足躩(音決,後退轉身)
4.襜(音摻,整齊)
5.翼(張臂如鳥翼)
國君召夫子為擯相接待外國來賓,夫子接到君令,顏面態度勃然變為莊嚴樣貌。後退而轉身外出,恭立於門外迎賓;(若君有意見,令上擯傳承擯,承擯傳末擯,賓客有意見,則令末擯傳承擯,承擯傳上擯。) 與兩旁的人拱手作揖,時夫子任承擯之職,揖上擯向右邊拱手,揖末擯則向左邊拱手。衣服前後都很整齊,無失禮儀。賓客進入時,則疾步進以贊禮,張拱雙臂似鳥翅展翼;賓客告辭,國君送至門外,賓去遠,夫子向國君回報:賓客已走遠(看不到了)。
【本章重點】夫子的用心與恭敬謹慎,值得我們效法。
1.履(踐踏)
2.閾(音玉,門檻)
3.色勃(敬重形於貌)
4.躩(音決,後退轉身)
5.攝(雙手提撩)
6.齊(音資,衣袍下擺)
7.踧踖(音促及,恭敬不放肆)
夫子覲(音錦,晉見)君進入朝廷的門時,恭恭敬敬,躬身彎腰,似乎門小無法容身直腰般。站立時不敢擋在門的中間,因乃君主進出之道;行走時不踩觸門檻(音砍)。經過君位時,君雖不在,依然不敢輕慢,臉色莊重恭敬,舉步輕緩,不敢放肆言談。提著下擺走上堂去(以免傾跌失禮),恭敬欠身(身體向前微傾,以表敬意)而行,敬謹莊嚴,屏息有若不敢呼吸。覲君禮畢出來,下了一級堂階,神氣舒展,怡然和悅。下完堂階即快步前行,雙臂張拱,似鳥展翼般輕快。復歸其位時,猶然恭恭敬敬,不敢鬆懈放肆。
【本章重點】夫子自入公門、過位、升堂、降階、沒階、復位,其敬意始終如一,夫子之事君盡禮,內心之誠敬由此可見。
1.蹜蹜(音素,謹慎地細步行走)
2.覿(音迪,見)
3.愉愉(愉悅)
夫子出使他國時,手捧著圭,鞠躬而行(視圭猶君),恭敬好似不堪負荷。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手放下時好像是授物予人。臉色莊重嚴肅,顯露戰兢的神情,謹慎細步前行有如循著一條直線。在舉行贈送獻禮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時,更顯輕鬆愉快了。
【本章重點】夫子受命至外國,一本戰兢的心情與誠敬的態度,唯恐有辱君命。
· 《註》:圭~(音規)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出使鄰國需持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
1.君子(此處指夫子)
2.紺(音幹,深青而帶紅色的布)
3.緅(音鄒,紅色帶黑)
4.飾(鑲領邊)
5.褻(音謝)
6.服(褻服,私居之服)
7.袗(音枕,單衣)
8.絺(音吃,細夏布)
9.綌(音夕,粗夏布)
10.必表(外衣)
11.緇(音姿,黑色)
12.羔裘(黑色的羊毛皮衣)
13.衣麑(音尼,鹿之子)
14.帷裳(帷裳乃朝祭法服,上下齊寬)
15.必殺(音晒,斜裁上衣使上狹下闊以就腰,指服裝合身,非如帷裳上下齊寬)
16.玄冠(黑色禮帽)
17.吉月(月朔,每月的第一天皆以吉名之,即初一)
夫子不用青紫色或赤而微黑的布料做領口的鑲邊裝飾,也不用紅色與紫色的布做平常家居的便服。夏天暑氣熱,在家裡雖穿細或粗的夏布單衣,但出門時一定加件外衣,以免失禮。穿羊皮襖時,外面加黑色罩衫;穿鹿皮襖時,外面加白色的罩衫;穿狐皮襖時,外面加一件黃色的罩衫。在家裡穿的皮襖,則比較長,較能保暖;右手袖子短一點,寫字、做事較方便。家居的皮衣以狐、貉的皮所製,因其毛皮厚,適宜保暖。服喪期滿(除喪)之後,平時佩戴的飾物都可以穿戴起來。除了祭祀與上朝穿的禮服之外,其他的衣服一定剪裁合身。參加弔祭時,不著黑色羊皮襖、黑色禮帽(因羔裘玄冠皆吉服,不用於弔唁)。每月初一,必穿著朝服上朝。
【本章重點】夫子在穿著上,顏色、型式、穿著時機,都有符合禮儀的要求和講究。人貴知禮,衣貴端莊,人既知禮,衣服必擇合禮宜身。夫子立身為範,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其所著服裝飾物,一絲不苟,以行潛移默化,以昌禮教。
· 《補充資料》
1.襯衫內不穿汗衫內衣,或直接穿內衣外出,或故意將衣褲剪洞,甚或穿暴露的服裝,是近幾年的年輕人所謂的『時尚』,美其名為『流行』,卻早已失去穿著的禮儀。
1.齊(音義同齋)
2.明衣(明潔之衣)
夫子於祭祀前,必齋戒沐浴以示恭敬,浴後必誠心敬意換上潔淨布衣;夜必備睡衣,衣長為身長之一倍半。齋戒期間,變葷食為茹素,遠離酒色,居處必移至清靜處,以表內心的虔敬之意。
【本章重點】夫子於齋戒期間,衣食與平時不同,心境也是有所更變。
· 《補充資料》
1.齋主敬,不可解衣而寢,也不可著明衣而寢,故著睡服。祭祀前,先齋戒沐浴,斷葷戒殺,正心誠意。遷坐至清靜處,以清心寡慾,期能感格於天。(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與妻妾同房。)
1.膾(音快,切細的肉絲)
2.細(兩句厭字,乃本無求精細之心,倘遇上則不覺厭煩)
3.饐(音益,食物敗壞)
4.餲(音艾,食物久了變味)
5.魚餒(魚肉自內腐爛至外)
6.失飪(烹調失宜)
7.不時(不合時宜)
8.醬(調味料)
9.沽(買)
10.市(購)
11.脯(音府,肉乾)
12.不撤(每食必設)
13.疏(粗之意)
14.齊(音義同齋)
夫子在飲食方面不嫌精細,肉不嫌切得細細的。變質的東西不吃,變色的東西不吃,變味的東西不吃,烹飪得不好不吃,食物不合時宜不吃,切得不好看不吃,調味品不好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不吃過量而超過主食之穀氣(飯量)。酒量各人不一,飲者各適其量,但不至醉酒而神智昏亂。市場買回的酒與肉,恐因不潔故不吃;每頓飯一定有薑(可去腥穢)。每餐都適可而止不多食,以符養生之道。參加國家的祭典,分得的祭肉不留過夜;家裏祭拜的肉,不留超過三日,過了三日,就不吃了。說話耗氣傷神(口開神氣散),所以吃飯時不說話;睡覺時也不說話。平常食用蔬菜水果、米飯菜羹,即使是粗飯,食用之前,像齋戒一樣誠敬奉祭上天與祖先,以表不忘本。
【本章重點】夫子對飲食很講究,或許以此來減少肉食。夫子日常生活,注重衛生及食寢之修養,皆足為世人效法。
· 《補充資料》
1.從上面的條件看來,夫子吃素的成分甚高。
此章有兩義:
1.坐席沒有擺正,就不坐;所以先把坐席前後左右稍作調整,恰當了,再坐下。(我們叩頭時,若拜墊擺得不端正,也須先調整一下,不可歪歪斜斜的就跪下去。)
2.許多聚會場合,先來者先入座,等後來者陸續抵達,就該稍作調整座次,若後學一來就大搖大擺坐在上位,那就太失禮了。而前賢往往過於謙虛往後坐,也不合乎禮。禮也要有節,節就是合乎長幼有序(跪拜叩頭的拜位也要恰如其分)。
【本章重點】聖人抱道處世中正不偏,誠敬以立身,遵禮合道,故席不正不坐。
1.鄉人(鄰里親族)
2.儺(音挪,逐疫的迎神賽會)
3.朝服(上朝穿的衣服)
4.阼(音作)階(阼階,主人迎賓所站立的位置)
逢鄉里舉行飲酒之禮,少長咸集,夫子會等長者先離席後才離席(此乃尊敬老者之舉)。鄉人舉行逐疫的迎神賽會的活動,經過家門前時,夫子穿著朝服,恭立在東面主迎賓階石上,以表誠敬。
【本章重點】逐疫迎神的遊行雖只是一種活動,然既有神明,不可褻瀆亦是一種尊敬,不是怕神明懲罰,也不是迷信。夫子敦化鄰里鄉風,可見聖人教讓、教敬之道非常嚴謹。
· 《補充資料》
1.儺是古時逐疫之禮,古時一年有三儺:春、秋和季冬,此章乃指季冬之事。
1.他邦(外國)
2.康子(魯國大夫季孫氏)
夫子請人代為問候國外朋友,臨走時向這位受託者再拜送行。夫子身體有恙,季康子送藥給夫子,夫子下拜而接受,說:「此藥必然珍貴,但我不明白這藥性,不敢吃這些藥。」
【本章重點】今世「禮」已漸漸式微,聖人待人接物重禮又真誠的行誼,實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 《補充資料》
1.請人代為問候遠方的朋友,此人稱為「問人」。夫子再拜而送之,一方面誠心表示主人的謝意,二方面有如見及遠方之友人而拜問之,聖人待人接物可謂面面俱到,禮足且意誠。
2.夫子由衛返魯後,季康子常請益政事,夫子患病,季康子贈藥,夫子下拜致謝受贈;但夫子直說「未達而不敢嘗」,是未明藥性恐傷身,而傷了見賜之雅意,坦白說明不吃藥的原因,謹慎而不失真誠。
1.廐(音究,馬房)
夫子上朝之際,家中的馬房失火了。退朝一回到家即問:「有人受傷嗎?」,無暇問及馬的傷亡情形。
【本章重點】夫子重人輕馬,亦乃義理之所宜,因人獨能頂天立地,五常德俱全可行道佈德,故夫子貴人甚於禽獸。
1.腥(生肉)
2.薦(陳獻)
3.先飯(「先飯」是古時為臣之禮,國君用餐前,臣先食證明無毒,國君才享用。)
4.東首(頭向東)
5.加朝服(將朝服蓋在身上)
6.拖紳(大帶托放在朝服上)
國君賞賜食物,夫子必正席端坐品嚐,以示感恩君賜,而後分與家人享用。若國君賞賜生肉,定烹熟後祭祀祖先,以表君賜之榮。國君若賞賜活的牲口,夫子就畜養起來,不無故殺生,以表存仁之心。
陪侍國君吃飯,國君在飯前行祭禮時,夫子先嚐食物。夫子生病時,將床位移到南邊,頭朝東右側躺,讓國君可以居北朝南(君位)探視,以表對國君的恭敬;夫子不能起床著朝服,將朝服蓋在身上,再將大帶拖放在朝服上(夫子即使在病榻上,亦不失禮於國君。)國君有命召喚,馬車尚未準備好,夫子等不及就先徒步而行。此六德,乃夫子為臣之道六種德行,留芳千古,故得受尊為萬世師表。
【本章重點】夫子重禮盡義,感謝君賜之恩,從此段中三「必」字,可見聖人行事之堅決,時時抱守中道(此即為忠君的表現)。
· 《補充資料》
1.「正席先嘗」敬也;「熟薦」孝也;「生畜」,仁也。
2.「先飯」誠也;「東首、朝服、拖紳」,禮也。「不俟駕行」忠也。
朋友去世,無親人可依靠為他料理後事。夫子說:「我願意為他處理喪事!」。朋友贈送的禮物雖貴重如車馬,而非祭肉,則不以下拜之大禮謝之。
【本章重點】朋友之交重義,饋贈非關物品貴賤,不拜車馬之豪饋,而拜祭肉之贈,因祭肉是祭祀祖先的祭品,就像接受朋友的祖先饋贈一般,下拜主要是表達對其祖先的尊敬。世人恰好相反,漠視禮義,著重物質,故夫子恭行以為教範。
· 《補充資料》
1.朋友屬五倫,所謂生死之交——生是朋友,死了情誼仍在。《詩經•大雅•蕩》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指事情都有開始,但能堅持到底就不容易了,在此指與朋友交往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不多,尤其朋友無所歸葬時,更是表現對朋友忠誠的時候。
1.齊衰(音資崔,喪服)
2.狎 (音俠,熟悉)
3.必變(臉色有變)
4.冕(禮帽,古代官位在大夫以上戴的帽)
5.褻(音謝,熟人)
6.凶服者(指服喪之人)
7.式(通軾,車上之橫木)
8.式負版者(捧著國家圖籍者,指官吏)
9.迅雷(急又響的雷)
10.風烈(突然刮起的大風)
夫子睡覺時不會像屍體般的挺直仰臥,而是曲肱而枕臥(臥如弓,以健身養性);平日居家時,容顏溫和不似正式場合般嚴肅。見到著喪服者,雖然熟識,面容定轉為憂戚。看到官員和盲人,雖是熟人,定整肅容顏以禮相待。遇穿喪服的人,俯憑車前橫木,身體微傾以表敬悼;也向捧著國家圖籍的人(為官者)敬之以禮。筵席上接受豐盛的招待時,(或是主人親自下廚烹調美味食物),表情變為嚴謹(不輕浮隨便)以表示對主人的謝意。突然遇到響雷或刮大風(註),臉色必定變為肅容,以表示對天的敬畏。
【本章重點】夫子的日常生活恭敬於事、禮敬於人,於此數章明顯可見。又聖人天心,體恤眾生,逢迅雷烈風,即整肅容貌端立默禱,祈求上天賜福降祥,消災減禍。
· 《補充資料》
1.1972.7.25員林玉皇宮大專法會,雷公借竅云:人有不平氣,仰頭吐蒼穹(蒼天)。天地不平氣,寄與雷電風。愧對天地者,雷鳴心自驚。
1.執綏(音雖,登車時所拉的繩索)
夫子上車時,一定先端身正立不偏斜,然後拉引繩索上車(君子莊敬若此,升車即可見之),在車中,端容靜坐,眼不濫視,不喧嘩也不指指點點。
【本章重點】自上車一直到入坐車內的行誼,莊重自持,中規中矩,若非盛德,何能如此?聖人行不言之教,身示生活的微理細節,引領百姓走向富而好禮的社會。
· 《補充資料》
1.「正立」是在人群中之儀態,「不內顧」是在人群中的禮貌,「不疾言」是在人群中的靜規,「不親指」是在人群中的執守分際。內顧、疾言、親指皆非合乎禮儀的舉動,令人看了心裡不悅。
1.色(鳥認為接近的人顏色不善)
2.舉(飛起)
3.山梁(山間的小橋)
4.雌雉(音志,雉鳥)
5.時哉(識時務)
6.共之(音拱,拱手作揖)
7.三嗅(雉鳴三聲,嗅:意同戛「音夾,形容嘹亮的鳥鳴聲」)
8.而作(振翅飛起)
(夫子與子路等人走近山間小橋時)橋上的野鳥看見有人走近,見人顏色不善,警覺地飛起,在空中盤旋一陣後,雉鳥見夫子師徒並無傷害之舉,又飛回橋上聚集。夫子說:「山間橋上的雉鳥,很識時務,真識時務啊!」子路聽到夫子稱讚雌雉,就向雌雉拱手作揖,以示敬意,雌雉嘹亮的鳴了三聲,振一振翅膀便無憂無慮地飛走了。
【本章重點】眾生稟具靈性,能感知吉凶禍福,是以識時知機,得以安身保命。人雖名為萬物之靈、群生之首,然塵緣業障紛擾心靈,不及鳥禽明智。
· 《補充資料》
1.在《論語》中夫子常有勸人「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道理,甚至說:「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都是勸學道之人要識天時,要活潑玲瓏,進退敏捷,不留痕跡。聖人以出世之心,言入世之法,乃欲眾生覺悟本來,革除貪欲之念,學道修心,恢復本性之清明。
夫子說:「古聖先賢以禮樂維護世道,民風質樸而淳厚,言語動作少有修飾,令人感覺似乎有些野蠻。後輩們比較注重外表的文飾,而忽略禮樂的內涵,言行舉止讓人感覺彬彬有禮,看起來像一個君子。但如果要採用的話,我寧可贊同被批評為野人的真君子。」
【本章重點】春秋時期,戰火四起,社會動盪不安,民風呈現虛文勝過實質的顛倒現象,夫子正本清源,勠力糾正世人錯誤的認知。
· 《補充資料》
1. 後世之人奢華不實,縱然行之禮樂,然注重外表的文飾,而忽略本質內涵,失之中和,違道甚遠,不如先賢的樸實無華。
夫子感歎說:「回憶當初在陳、蔡之間共患難的弟子,或仕(當官)、或歸(返鄉)、或歿(去世),現在都沒有在門下了。」
【本章重點】夫子於周遊列國歸魯後,追昔憶往,有甚深的師生情懷。
· 《補充資料》
1.夫子一生致力平民教育,受業弟子多達三千多人,有七十餘位精通六藝。
2.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四科,乃孔門教授之四大課程,顏淵等十人是孔門龍象(成就甚高),即後世所謂的四科十哲。四科之教,其道終始一貫,但以『德行』為本,德以宣道,通於其他三科。『言語』指明道後以言辭闡道,而在當時列國紛爭下,「外交辭令,承命應對」,顯得特別重要,故居次。又次為『政事』(政能興道)、『文學』(文以載道)。至於顏淵等列入德行科,子貢等列入言語科,以冉有、子夏等分別列入政事及文學科,其實上述弟子均通達四科,並非如今日僅專攻某一學科,只是特舉某科特優罷了。
3.此章十位弟子,有子、曾子皆無列入,並非德行等四科不及十哲,只因當時未隨從夫子遇陳、蔡之困。
1.無所不說(音義皆同悅)
夫子說:「我在講課時,常有弟子發問請益,他們能引發我敘述未詳盡之理,對我的授課助益很大,但顏回則未曾提問過,心悅誠服地完全領會,表面上看,對我沒有幫助,事實上,他最能將我所傳授的道理發揚光大。」
【本章重點】顏回體道精微無疑難(無疑即無問,於夫子無所助),夫子意中有喜無憾(欣喜顏回能於日常生活中確切實踐夫子之道),語中卻是有憾無喜。
· 《補充資料》
1.教學相長,此理不移。道本無窮,問愈多,理愈明。
1.人不閒(音見,間隙,批評)
2.父母昆(兄)弟
夫子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啊!別人對於他父母兄弟稱讚他孝順的話,都沒有異議。」
【本章重點】閔子騫的孝順不只父母兄弟稱讚,連外人都稱讚,一般人或許因自家人的寵私,以致外人未必認同。
· 《補充資料》
1.閔子騫後母偏愛己生的兩個兒子,冬天給他們穿厚暖的棉衣,卻給閔子騫穿以蘆花充填的衣服。有一天,閔子騫為父親駕馬車,凍得手麻而不能控制馬轡,其父看了很不高興,用鞭子打他,衣服裡竟散出蘆花來。父親發覺是後母虐待閔子騫,想將後母趕出去。閔子騫卻向父親求情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番話感動了父親,取消原意,也使後母感激而成為慈母,兩個異母弟弟也受感動而行悌道。一人感化一家人,真有孝心、智慧和寬廣的心量。所以當時有諺語說:「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1.南容(南宮括,字子容,孔門弟子)
2.三(喻常常)
3.復(反覆)
4.白圭(詩經中的一篇)
5.以其兄之子妻(音器,嫁給)之
南容每次讀到白圭:「白圭之玷(音店,瑕疵),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瑕疵還可以磨去,但說出去的話如果錯了,駟馬難追,無法改變。)這四句,就會反覆思維,以惕勵(心存警戒而自我激勵)自己謹言慎行。夫子因而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本章重點】南容的智慧、才華在太平盛世時為國家所重用,身處亂世,南容猶能清以自守,免于遭刑戮殺身之禍。所以夫子很欣賞他,甚至將自己的親侄女許配給他。
· 《補充資料》
1.《論語.公冶長第五》「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季康子(魯大夫)
2.今也則亡(音義通無)
魯大夫季康子問夫子說:「您門下弟子當中,有誰可以稱得上好學的呢?」夫子答說:「有一位弟子叫做顏回的,稱得上好學。不幸很短命就去世。現在尚未有好學的弟子。」
【本章重點】夫子稱許顏淵好學,而顏淵好學的工夫就是「不遷怒」、「不貳過」。
· 《補充資料》
1.顏回,字子淵,安貧樂道,是德行科的首席弟子。「短命」,顏淵32歲(也有說是41歲,兩種說法都很短命)就去世了,夫子為他哀慟不已。
1.顏淵(顏回,字子淵,也稱顏淵)死
2.顏路(顏回父)
3.椁(音果,同槨,外棺)
顏回過世,因家貧,其父——顏路想請夫子賣車為顏回買槨。夫子說:「顏回與孔鯉才德雖異(顏回比孔鯉略勝一籌),他倆對你我來說則同是兒子。我兒死時,也因家貧只有棺無槨,我不賣車去買槨而徒步。我疼愛顏回,甚至將他視同我兒,今顏回死,怎能賣我的車為他買槨呢?因我自當大夫後,若賣車徒步而行,則失朝廷官儀之禮,侮辱了國君。」(因此夫子婉拒了顏路之請求。)
【本章重點】夫子與顏路共同的命運都是老年喪子,夫子愛其子也疼惜顏回,但顧及大節,不願因私情小義而違背朝廷訂制之大禮。
· 《補充資料》
1.孔鯉是夫子的獨生子,出生時,魯哀公特送去一條大鯉魚祝賀,象徵鯉魚躍龍門,夫子因而為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孔鯉比夫子早先亡故,因為是聖人之子,被宋徽宗封為「泗水候」,孔氏子孫尊為「二世祖」。
1.噫(音益,哀慟之聲)
顏淵去世,夫子悲痛說:「噫!顏回去世了,我的道也將中斷,上天要將我的道滅絕了!上天要將我的道滅絕了!」
【本章重點】夫子已將大道傳予顏回,冀望其能傳承永續,不料顏回英年早逝,夫子難掩內心之傷痛,連說:天喪予!天喪予!哀慟至深,乃因道脈中斷之故。
顏淵死了,孔子去顏家弔喪,哭得非常悲傷。跟隨在孔子身邊,一同去弔喪的弟子們說:「夫子過於哀痛了!」孔子說:「真的哀痛過甚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哀痛,我還為誰這樣哀痛呢?」
【本章重點】是孔子為聖道沒有傳人而哀痛。
· 《補充資料》
1.本章可與上章參看,對孔子的一番心意,當更能瞭解。顏淵死後,孔子鑒於師生間深厚的情誼,親自去弔喪,當時不覺悲從中來,哭得很傷心,這是孔子至情至性的表現。師生形同父子,何況兩人本心心相印,然天不假年,壯年驟卒,孔子痛斷肝腸;孔子哭的並非顏回的軀殼將腐,而是那代表文化重心、真理化身的人已不在了,往後聖道將何去何從啊!
顏淵死了,孔子的弟子們想要很隆重地埋葬他。孔子說:「不能這麼做。」但弟子們還是極盡哀榮地厚葬了他。孔子說:「顏回在世的時候,看待我像看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尊敬,如今他死了,我卻不能看待他像看待自己的兒子一般,依自己的主意替他辦理喪葬事宜。他家境貧窮,卻葬禮豐厚,這並非我的主意,而是那些弟子們這樣做的。」
【本章重點】本章是孔子愛顏回出於恩義兼施,並責門人應該守分。
· 《補充資料》
1.顏淵死後,同門諸子為他辦理喪葬的事,是很合乎情理的;他們覺得顏淵這麼賢德,這麼受老師的讚賞和同學的尊敬,所以互相討論合力厚葬顏淵,以盡平生的情誼;沒想到孔子卻不贊同,因為孔子對喪葬的厚薄,主張應該「稱家之有無,無過禮」。但同學們卻覺得:如果依禮葬顏回,以他的家境之貧窮來說,恐怕只能草草掩埋了事,以他的德性之高來說,竟不能「慎終」,豈是朋友通財之義呢?即使老師不贊同,厚葬了也沒有什麼罪過,所以他們仍舊維持原議,實行厚葬,顏淵的父親自然願意接受。
2.聖人之道,守禮以為天下本,孔子以為:顏回生前安貧樂道,行化天下,有少許之功,今年少而死,父母又在,不堪厚葬,否則罪累其靈不安,恐難超於天。可見孔子事事皆是由道為之,處事合天,行事合理,各根其本,各盡其宜,絕不乖錯。
1.季路(即子路)
2.鬼神(生前修德,死後歸天謂之神。在生失德,死後往趨幽冥謂之鬼。)
子路請教夫子,如何奉祀鬼神之道,夫子說:「神道遠,人道近,未能盡知侍奉人的道理,又怎能懂得奉祀鬼神之道呢?」子路又問:「人死後的情形如何?」夫子說:「如何過合理的人生都不清楚,豈能知道死後的情况呢?」
【本章重點】人道之本,貴乎誠敬二字,若能誠以待人,則能善事鬼神。
· 《補充資料》
1.鬼神與人乃陰陽死生之理,在世若靈明本性受污染,忘卻根本,豈能瞭解死後之歸路?故人生在世應訪求明師(古人謂:千里訪明師,萬里求口訣),修養心性,善保天真,行功立德,有朝一日功果圓滿,靈性得以超氣入理,返樸歸真,永住逍遙無極之境。
1.誾誾(音吟,內剛外和貌)
2.行行(音杭,剛強貌)
3.侃侃(和樂貌)
4.若由(子路)
夫子四位弟子隨侍在旁,閔子騫內剛外和、氣象中正;子路表現出剛強不屈;冉有、子貢則是和樂的樣子。夫子見他們流露真性情,樂得英才而教之。夫子說:「像仲由(子路) 這樣剛強不屈,只怕會遭遇橫禍,不得盡享天年而善終。」
【本章重點】四位弟子各自顯露其真性情,夫子特別告誡子路的性格應慎予修正,否則恐遭不測。
· 《補充資料》
1.子路為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孔悝被劫持,子路趕往京城救難,於城外遇衛國大夫高柴逃出,高柴勸子路勿進城,子路堅決地說:「我拿孔悝的俸祿,就應該去救難。」進城後,即被殺害~其性格中隱含的危機,不幸被夫子料中。
魯國的執政大臣要翻修藏財貨的倉庫,閔子騫不想勞民傷財,故說:「照舊吧!有何不可呢?何必要重新改造呢!」孔子聽了,說:「這個人不說話便罷,一開口發言必有合理之處。」
【本章重點】本章是孔子稱讚閔子騫說話能中肯合理。
· 《補充資料》
1.閔子騫深懂「一言不中,千言無用」的道理,故孔子讚美他「誾誾如一派中正氣象」。
2.閔子騫為孔子十大弟子之一,隨夫子求學,已成大德(孝、誠、中、政、寬兼具)。為政之道貴在儉樸,俾能富國利民。魯國府庫改建之事,有關民心甚大,故諫以勞民傷財之理,使莫輕為之也。孔子喜其言中道合理,故讚之矣。
1.瑟(形似古箏的彈撥弦樂器)
子路個性剛烈,彈奏琴瑟自然挾有剛猛肅殺之氣韻,夫子覺得聽起來很不祥和,不悅地說:「子路彈瑟隱約有殺伐之音,我門下怎有這樣的弟子呢?」夫子對子路的評語傳到其他弟子耳中後,就對子路有些輕慢。夫子知道後,又說:「子路的學問已有相當的成就,但尚未達爐火純青的境界,就如登上了大廳,但尚未進入內室。(儆弟子不可輕慢子路,因為你們或許連升堂都還沒呢!)」
【本章重點】夫子門下弟子都是懂禮樂的,音樂可以透露心性。夫子聞子路彈瑟,充斥殺伐剛猛之音,知其心性未臻中和,故揭示其短處予以規勸開導,盼其不僅登堂又能入室。
· 《補充資料》
1.夫子對弟子關愛備至,或規勸過失、或揚其優點,皆是因材施教,務求能日趨完善。
2.夫子知子路剛強不屈之性,必不得頤養天年,因此,每每藉事提醒告誡之。
1.師(子張名)
2.商(子夏名)
子貢請教夫子:「子張和子夏誰的德行較佳?」夫子說:「子張學識淵博,處事常踰越中道;子夏謹慎保守,處事常不及中道。」子貢以為過者較不及略勝一籌,於是又問:「那是否子張比子夏要較好些?」夫子說:「不是的,道以『中庸』為至理,過和不及都不符合中道,都須修正,沒有所謂的高下優劣之分。」
【本章重點】聖人深入探討體會天地之理,得悉中和之道攸關成敗生滅,故要門生細體中道要旨,過者抑之,不及者補之。
· 《補充資料》
1.師也過,商也不及,譬如射箭,過與不及,皆未中靶心。子張才高意廣,所失常在於太過。子夏拘謹保守,所失常在於不及。凡事要符合中道,就像修道一樣,進退應合宜。
1.季氏(魯大夫季孫氏)
2.周公(文王子,武王弟)
3.求(即冉求,孔子得意門生)
4.附益(增加)
5.小子(門人)
季氏專政,當時冉求(七十二賢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為季氏家臣,又為之重徵賦稅、聚斂財物而助益季氏,故季氏富於周公。冉求乃夫子門徒,理當崇仁尚義,輔助季氏忠君愛國,今反為季氏聚斂財富,故夫子怒而責之:「這人不是我的門徒!弟子們可敲著鼓去聲討他。」
【本章重點】聖人垂教,心懸蒼生,普施教化,志在敬君澤民。夫子點出冉求過愆令其悔過,挽頹風歸於正道,可謂用心良苦。
· 《補充資料》
1.季氏僭(音建,超越)禮越權,冉求以其才為季氏行不仁之政,損人利己,此乃冉求之失德。冉求,名求,字子有,亦稱冉有,東周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歲。冉求多才多藝、性格謙遜、長於政事,尤擅長理財。曾做過魯國季氏的家臣,後隨孔子周遊列國。
1.柴(孔子弟子,姓高,名柴,字子羔)
2.參(曾子)
3.師(子張)
4.辟(音必,性格偏僻,少誠實)
5.由(子路)
6.喭(音宴,粗俗)
高柴明智不足,但忠厚有餘。曾子天資魯鈍而樸實渾厚。子張專務外表,內修不足。子路率直,粗野不文。
【本章重點】夫子對弟子瞭若指掌,能點出各人缺點,提醒弟子時刻改正之。此章舉四位弟子行誼之偏:愚、魯者,須立志向學,以補天資之不足。辟者,須勵志敦行,方成篤行之賢才。喭者,應研習禮樂,以養中和之氣,方成文質彬彬之君子。
· 《補充資料》
1.孔門學者,聰明才辯不乏其人,然夫子之道,最終傳予質魯之曾子,故學以誠篤為貴。
1.庶(幾近於道)
2.屢空(家貧如洗,屢陷於空乏)
3.億(預測)
夫子談論顏回與子貢,說:「顏回修行功夫深厚,幾乎達道成德,雖家境窮困空空如也,尚能不變初衷安貧樂道。至於子貢,無緣領受天命,然在多變的商場上,子貢總有先見之明,每每預測正確因而致富。」
【本章重點】顏回一心向道,不因家境清寒而撼動向道的決心,終能成就復聖的果位;子貢則專注於財富之經營,於夫子周遊列國時,提供諸多生活費用所需,可說生財以宏道。
子張問那天性良善者所應前進的路線。孔子答以:「雖是本性未泯的善人,若不循踐先聖之言行遺跡,亦不學今之聖道,恐亦難入聖域的。」
【本章重點】本章言善人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
· 《補充資料》
1.善人猶如未經雕琢的玉,雖然質美,但亦非寶玉,一旦隨俗苟同,恐汨沒於凡俗之中,故孔子警告質美者,更該日進其德,方能有成。
1.論篤(言論篤實)
2.色莊(偽裝端莊)
夫子說:「君子必然誠實敦厚,觀人當以心德為準,不可單看言論是否篤實,應仔細考察其是否心口如一,篤實無偽,或是空有其表,口是心非之偽君子。」
【本章重點】不可以言取人,以貌取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1.赤(公西華)
2.兼人(好勇過人)
子路請教夫子:「聽到合乎義理之事,要馬上見義勇為去做對嗎?」夫子回答:「上有父母兄長在,還沒有盡到奉養的職責,怎麼可以聽到就馬上去做呢?應該秉告父母兄長,才可以付諸行動。」
冉有也問同樣的問題,夫子回答:「對!知道了就要馬上去做。」
公西華聽了很疑惑,為何一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於是請教夫子,夫子回答:「冉求這個人做事優柔寡斷,猶疑不決,欠缺勇氣,所以我勉勵他,要立刻行動。而子路恰好相反,太過於有勇氣不知謹慎,所以委婉勸誡有父兄在,不可燥而妄動,凡事審慎以對才不會出錯。」
【本章重點】夫子因材施教,同樣的問題,面對不同的弟子,教導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孔子周遊列國經匡地時,被錯認為陽虎,遭遇險難之圍,師生因而失散,解圍之後,諸弟子皆回,唯獨顏回後到,孔子見顏回生還,不禁喊出一句:「我以為你與匡人相鬥,遭不測了呢!」顏回告慰恩師道:「老師尚且在,我怎敢死呢?」
【本章重點】本章記顏回之仁勇及師生自然流露之情誼。
· 《補充資料》
1.孔子本誤以為顏回恐遭不測,如今終見他能脫險歸來,脫口而出的驚喜之語;而顏回告慰師語,正顯現師生情誼的深厚。
1.季子然(季平子之子,季桓子之弟)
2.仲由(子路)
3.冉求(冉有)
4.具臣(備臣數而已)
季子然請教夫子:「子路和冉求其德業可算是大臣嗎?」夫子說:「我以為你要問和別人不同的問題,終究只是問子路和冉求而已?所謂大臣是以誠正之道事君,若君王待臣不以禮(不重視臣),為伸展己之志,必辭官不仕,以免失道辱身,今子路和冉求未能以道事君,只能算是具備辦事才幹的臣子罷了,怎可稱為大臣呢?」季子然又問:「這兩位不能稱為大臣,那他們能順從君王之作為嗎?」夫子說:「二位雖稱不上大臣,但君臣的大義甚為分明,弒君、殺父此些大逆不道的事,他們絕對不會妄從的。」
【本章重點】季氏此問,乃其素有不肯屈就為臣之心(即有圖謀不軌之圖),擬攏絡該二位為其羽翼,故旁敲側擊詢問夫子,夫子知其有不良之謀,故嚴詞以斷其非份之妄念。
· 《補充資料》
1.具,備也。二子於季氏為家臣,季氏無道而不能匡正,又戀棧不退,只能算充臣之數而已,不能稱為忠心耿耿之大臣。
1.子羔(高柴,字子羔)
2.費宰(費音必,費邑的邑宰)
子路為季氏家宰,要任用子羔為費城的縣官。夫子知道後就說:「你是在賊害、誤人子弟啊!」(夫子知子羔略有德性,但學識尚未成熟,政務一事非常複雜,不能只靠些許德性,學養不足一定無法應付,萬一誤了政務大事,愛之適足以害之。)子路辯說:「出來當費宰,有百姓可治理,有社稷之神可以奉祀(音肆,祭拜),子羔若能盡職,治民祀神就是學問之道,何必一定要讀書才稱之『學』呢?」夫子聽到子路講這段話,非常不悅,就斥責說:「我平生最憎惡利口佞言,愛強辯的人了。」
【本章重點】夫子知道子羔確實無法勝任,子路這樣做不是在幫他,反而是在害他。
· 《補充資料》
1.子路認為有機會出仕應該把握,因為這樣也是學習,比關起門來讀書好多了。學而優則仕,有理;學若未優,怎仕?
2.高柴,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為人性格直爽,夫子認為他憨直忠厚。與子路是好友。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後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時間最長的一位。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並勸子路不要回宮裡去,子路拒絕勸阻,結果回宮遇害。高柴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夫子為師後,從未違反禮節。任衛國獄吏時,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讚、民眾的讚揚。
1.曾皙(曾參之父)
2.居(平日)
夫子閒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隨侍在旁。夫子說:「你們不要認為我較年長,你們就有話不敢講,師生之道,親若父子。平時可能會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致有懷才不遇之感,那麼如果有君相知道你的才學,想重用你,你對自己會有怎樣的期許?你會想做什麼事呢?但說無妨。」
【本節重點】人盡其學,才盡其用,君子學以致用,縱然懷才不遇,仍應樂道處世,隨遇而安。
1.率爾(輕率,欠缺考慮)
2.千乘(四馬駕一車稱一乘)
3.攝(夾處其中)
4.比(至)
5.知方(知道往義理的方向)
6.哂(音審,微笑)
子路心直口快,不假思索就回答說:「如果一個千乘(中型)的國家,處在兩大國之間,隨時都有被侵犯的可能(就像宋、衛夾在楚、秦兩國之間),又常鬧饑荒,內外煎迫、民不聊生,這樣的國家由我來治理三年的話,可以讓百姓有勇氣(上戰場能驍勇善戰),而且還能深明大義。」夫子聽了笑笑。
【本節重點】子路肆言無隱,有失謙遜之道,夫子笑的意思,是要子路能知所收斂,凡事太過躁進,易招致禍害。
· 《補充資料》
1.子路對自己過於高度自信,就算真有這種才能,也應稍有收斂。看別人處理事情,常覺不完善或不恰當,心中想:若換己做,一定做得更好。但往往卻未必然。
1.比及(等到)
2.如其(至於)
夫子再問冉求(冉求具政治長才,能力過於子路)會如何做呢?冉求說:「如有六、七十或五、六十方里的小國讓我治理的話,經過三年可使百姓富足安定,若要令百姓深入了解禮樂,就必須請更有德性的君子來倡導推動(此乃謙辭)。」
【本節重點】冉求雖已積學成德,卻不敢以有德君子自居,而小言其志,可看出其謙虛含蓄。
1.赤(公西赤,字子華,又稱公西華)
2.會同(諸侯相會結盟)
3.端(禮服)
4.章甫(禮冠)
5.小相(贊禮之儐相)
夫子又問:「公西華,你會如何做呢?」公西華說:「要論禮樂之教,我的能力和德行尚不足,故無法勝任,但是我願意去學習。若宗廟祭祀等事宜,或在諸侯相會同盟時,我願穿著威儀莊嚴的朝服禮冠,當一個小小的贊禮儐相,應當尚能克盡其職,不失儀態。」
【本節重點】兩國會盟,束帶立朝,儐相執其禮、度其辭,事關國體,其職責大焉。公西華精通禮儀,故自信可勝任。(所謂「小相」乃公西華之謙辭。)
· 《補充資料》
1.公西華有非常優秀的外交才能。孟武伯曾向夫子問起公西赤,夫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於朝,可與賓客言也。」
2.家語弟子行,孔子謂門人曰:「二三子(門生)之學賓客之禮者,其於赤也。」
1.點(曾皙,名點,曾子之父)
2.鼓(彈)
3.瑟希(間歇而稀疏)
4.鏗爾(停止彈瑟後,仍響著餘音,最後鏗的一聲)
5.舍(音捨,放下)瑟
6.而作(起立)
7.之撰(音賺,陳述)
8.何傷(無傷大雅)
9.莫春(即暮春,農曆三月下旬)
10.冠者(年二十行冠禮即成人)
11.浴乎沂(沂水,出於魯城東南方的尼丘山,流經魯城南)
12.風(乘涼)
13.舞雩(音余,「舞雩」是求雨的祭壇,祭時有樂舞,雩,是吁嗟求雨之聲,所以稱作「舞雩」)
14.吾與(贊許)
夫子又問:「曾皙!你呢?你想做什麼事?」當時曾皙正在鼓瑟,聽到夫子問他,便將樂曲奏完,漸緩稀而停,然後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話:「我的想法和三位所陳述的不同。」夫子說:「有何關係!只不過談談各人志向罷了!」曾皙說:「在春光明媚,涼風送爽之時,穿上新製的春服,邀同五、六位朋友,帶著六、七個小孩,結伴到沂水邊洗浴戲水,然後遊於舞雩壇上,在大樹下乘涼,盡興地唱著歌、吟著詩後才回家。」夫子聽後嘆了一口氣,說:「我讚許你的心志!」
【本節重點】曾點之學,也不過樂其日常而已,但得平凡、平淡之妙,故夫子讚嘆而深許之。
· 《補充資料》
1.曾點所說,好像是無所事事的生活,其實百姓都能安居樂業的大同世界,正是政治的最高理想。可見曾皙人欲盡、天理流行,故其動靜處能從容自得。
2.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值亂時而君不用。子路等三人不能識時務,仍志在為政。唯獨曾晳能知時,志在澡身浴德,樂道知命,故夫子讚賞他。
1.何哂(音審,微笑)
當前三人走了之後,曾皙問夫子:「對其他三位同學有何看法?」夫子說:「只是讓他們說說志向罷了。」曾皙又問:「為何聽到子路說完後,夫子會笑呢?」夫子說:「治理國家之道重在講究禮節,要政通先要人和,而人和之道在於禮,禮的精神在於謙讓,從子路言談中看出他好勝好強,沒有辭讓之心,想要三年內治好國家是很困難的,所以我才笑。」曾皙又問:「難道冉求沒有治國能力嗎?」夫子說:「治理小國、大國都是一樣的道理,不能說治理小國,就說他能力不好。」又問:「公西華只是參與宗廟會同,那他不是治國良才?」夫子說:「他是謙虛只當一個小儐相,要知道在宗廟祭祀中會同諸侯,那是諸侯才做得到,公西華如此精通儀禮,如果只是當一個小儐相,還有誰可勝任比他大的職務?」
【本節重點】夫子所以認同曾晳,因他了解生命之美,懂得享受生命,大自然如此美好,我們修辦道也要懂得在大自然中陶冶心性,隨時隨地都處於大安樂、大自在。
· 《補充資料》
1.夫子認為子路自大狂妄,恃才傲物之人難以成事,須恭敬謙讓才能圓滿一切。曾晳是靈明之人,國家政事固然重要,但讓身心保持自在安樂更重要。
2.夫子最認同安身立命在大自然中,就算要治國,也得先能將身修好,修身即要把握眼前當下。
1.一日(同處於一個太陽底下的人)
2.請問其目(細目)
顏淵請教什麼是仁。夫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慾,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回復天理,這就是仁。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克己復禮,天下就能歸向仁德之道。仁道之行,全靠自己努力去行,怎能由別人來左右?」顏淵再請教:「請問仁的細目為何呢?」夫子說:「不合乎禮節的不要看,不合乎禮節的不要聽,不合乎禮節的不要說,不合乎禮節的不要做。」顏淵謙虛受教說:「學生雖然不聰敏,願奉行老師的教誨去做。」
【本章重點】仁者人之本體,若能守禮必可達道歸仁,然人處紅塵濁世,慾念叢生,從心所欲而踰矩,致忘本棄仁,聖人明察秋毫,以克己復禮為良方,「視、聽、言、動」須謹守分寸,此四者皆為正心修身之功。
1.仲弓(即冉雍)
仲弓請教夫子什麼是「仁」。夫子回答:「出門與人會晤時,禮敬他人如接待貴賓;役使百姓慎重其事,就像承辦大型祭禮般認真嚴肅。自己不想要、不願承受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在當官與家居生活中,行事合理,體恤下人,使眾人無怨恨之心。」仲弓說:「我雖然不夠聰敏,但我願遵照您的教導去做。」
【本章重點】出門在外容易忽略禮儀,使民役下易生驕縱,故以如見大賓之心誠敬待人,則相親相敬;以如承大祭之禮使民,則民生敬仰心。如此則上下皆無怨。
· 《補充資料》
1.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門十大弟子之一,為人敦厚、氣度寬宏,列入德行科,有人君之內涵與風度(雍也篇第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其言也訒(音任,忍制不輕易發言)。
司馬牛請教怎樣才可稱為仁?夫子說:「一位有仁德的人很謹慎,講話時能忍制不輕易發言。」司馬牛說:「能忍制不輕易發言,就可以稱為有仁道的人嗎?」夫子說:「行事不苟且隨便,深知言易行難,說話怎能不謹慎呢?」
【本章重點】仁者,居心以德,沉默養性,以多言妄語為戒。
· 《補充資料》
1.言語乃禍福成敗關鍵,妄語輕言,重則傷天害理,致使國家覆亡,輕則壞事遭殃。司馬牛性躁多言,常不慎行,有虧仁道。夫子告誡司馬牛言須「訒」,以治其多言;告之「為之難」,以治其躁。
2.司馬牛,名耕,字子牛,宋國人,孔門弟子,司馬桓魋是其兄。桓魋計畫謀害宋景公,子牛深恐萬一謀反成功,即犯弒君篡位之大罪;若謀反失敗,必召滅族之禍;憂國憂家,陷於恐懼煩惱,不知所措之境,故常憂心忡忡。
司馬牛請教夫子,如何才可稱得上是一位君子,夫子回答說:「君子樂天知命,所以不憂愁,也不恐懼。」司馬牛未能完全了解,所以再請問夫子:「人若能不憂愁,也不恐懼,即可稱為君子嗎?」夫子回答說:「君子之道,乃在依循天理行事,時時省察自己後,若無對不起任何人,自心光明正大沒有愧疚,還須憂愁什麼,懼怕甚麼呢?」
【本章重點】君子以道立身,但求無愧於天,不怍於人,抱道待命,故能不憂。秉持天地正氣,正直無私,理直氣和,故可不懼。
· 《補充資料》
1.桓魋謀反,必然不聽司馬牛的諫止,以致司馬牛在無可奈何中陷於兩難之境,既無法阻其兄弒君篡位,又不敢大義滅親,所以憂懼不安。
1.獨亡(音義皆同無)
2.商(子夏自稱)
司馬牛很感慨的說:「人家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司馬牛憂心他的兄弟悖道行惡,所以憂傷此種兄弟雖有若無。)子夏聽到他這樣說就安慰他:我聽說:「人的死和生早有命運註定,富與貴在於上天的安排。」君子敬慎處事無過失,與人相處恭敬有禮;若能如此,則普天之下的人都有如自己的兄弟一樣。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好的兄弟呢?」
【本章重點】司馬牛之兄弟,相率作惡,必遭災殃,令司馬牛憂心忡忡;子夏引夫子之言,勉司馬牛推愛及於天下,人人互相照顧關懷,視天下眾生為手足,則眾生必視我為兄弟,不必煩惱沒有兄弟。
· 《補充資料》
1.子牛的家族在宋國,有封地,其兄桓魋很得宋景公的寵遇,然而桓魋不但不圖報恩,反而恃寵謀害景公,魋的其他弟弟,如子頎、子車,都參與謀反。後來叛亂失敗,桓魋逃到衛國,轉奔齊國。司馬牛雖未參與,但因兄弟們犯了滔天大罪,不得不逃亡。他逃到齊、吳等國,最後死在魯國的郭門外。此事在左傳哀公十四年,有詳細記載。
1.浸潤之譖(誹謗他人的言語)
2.膚受之愬(音素,訴)
3.不行焉(不為所動)
子張請教心如何才能明見達遠。夫子說:「像水的滲透那樣地毀謗,像親身感受著疼痛那般直接、惡毒地誣陷你,你都不為所動,那你已經稱得上是明智的了。像水的滲透那樣慢慢發揮作用地說壞話,像親身感受著疼痛那般直接、惡毒地誣陷,都產生不了作用,稱得上明智脫俗、境界高遠的了。」
【本章重點】譖與愬都有讒言的意思。若人遇譖愬,心明生慧,心清智朗,就是明理通達,且有遠見。
· 《補充資料》
1.譖言毀人如水,漸漸滋潤,令人接受而不自知。愬者言語不實,膚受猶如皮膚之受塵垢,當時不覺,久之始見。
子貢請教夫子為政之道。夫子說:「民以食為天,所以首先要使人民豐衣足食,第二要有完善的軍備,以保國衛家,第三要愛民如子,使人民能夠信任政府。」子貢說:「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哪項可先捨去呢?」夫子說:「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若不得已,哪個可以再捨去呢?」夫子說:「去掉糧食這一項。自古以來,人總難免一死;但是國家如果失去了威信,人民無法信任政府,國家必定滅亡,無法屹立不搖地矗立於世。」
【本章重點】人民「信」任政府較「食」與「兵」重要。若百姓對國家失去信心,縱使不愁吃穿或人人皆有利刃甲冑,也無法救國家於危亂。故欲安邦定國,絕不可失信於民。
· 《補充資料》
1.「信」,為人所固有,百姓對國家的信任所產生的鉅大力量超越「食」與「兵」。是以為政者,當以無微不至的關愛取信於民,令百姓因信任而能忠貞愛國至死不渝。
1.棘(音及,姓氏)子成(衛大夫)
2.駟不及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3.虎豹之鞹(音擴,去毛之皮)
棘子成說:「君子質樸就可以了,何必要什麼文飾呢?」子貢說:「可惜啊!您竟這樣定義君子,真是執本抑末。駟馬其行甚速,尚不及口舌發言之快(惋惜棘子成之失言)。文飾與質樸的本質一樣重要,文質該和而兼顧。譬如虎豹的皮與犬羊的皮,毛色相異,如果將不同的毛色花紋去掉,皮革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故有質不可無文,有文也不可無質,文質相稱即合於道。」
【本章重點】尚文者,妄求身外物,而忘本逐末。尚質者,重本輕末,內有道而外無德,屬獨善其身者。文質相稱之彬彬君子,道德並茂,即弘道濟世之立德者。
魯哀公問有若(孔門弟子):「年的收成不好有饑荒,國家財政費用不足,怎麼辦呢?」有若回答說:「為何不實行抽取十分之一的『徹』稅法呢?」魯哀公說:「現在實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制,我都感覺不足了,怎可採取只有抽取十分之一的『徹』呢?」有若說:「百姓富足了,國君怎麼會不富足?百姓若貧困不富足,國君怎麼會富足?」
【本章重點】薄稅以富民,則國用自足,民富國強。
· 《補充資料》
1.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時人尊稱為有子,魯國人。孟子謂孔子歿後,子夏、子張、子游以為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以為不可。
1.徙(音洗,遷移)
2.義(趨向義理)
子張問如何崇尚品德、明辨是非。夫子說:「心存天理,立身處世,以忠信為主軸,見義理即刻趨向之(熱切好道),崇尚品德的提昇。愛一個人的時候,希望他長生不老;心生厭惡時,恨不得他早點死去。既盼他長生,又盼他快點死掉,內心的反覆無常即是迷惑,就是無明」
【本章重點】夫子觀世人,沉迷欲海中,悖道失德甚矣,故教之崇德以固本復性。
· 《補充資料》
1.德乃固有天性之展現;崇者,行功積德,恢復本性之明德;忠信係立德之本;徙義者,勇於改過遷善以遵奉義理,則日新。
1.信如(若是真的)
2.粟(糧食)
齊景公問夫子為政的道理,夫子說:「國君要盡其君道,以稱其位;臣子要盡其臣道,以稱其職;父親要盡其父道,以稱其份;兒子要盡其子道,以稱其責。能如此必得安邦治國。」景公聽了之後,頗有感觸說:「對極了!如果真的國君不行君道,而失大倫;臣子不行臣道,而悖理僭越(音見月,超越本分行事。);父親不行父道,教子無方;子不行子道,忤逆父母;倫常違亂如此,縱然有洪福食祿,我也不得安享而食之!」
【本章重點】為君之道須循天理,奉天承運,治國安民。為臣之道須承君旨,忠君愛民,安撫民生,公以忘私;為父之道須彰顯祖德,教子有方,傳承優良家風;為人子之道須孝奉雙親,以報答養育劬勞(音渠勞,勞苦)之恩,行孝道以傳家。
· 《補充資料》
1.「君君」第一個「君」,為名詞,指國君;第二個「君」為動詞,意為像國君的樣子。
2.父子之道乃家政,君臣之道乃國政,其道如一;此人道之大經,政事之根本。苟無道,身心皆不得安,有美食亦難以下咽,何得安享之?
3.齊景公,名杵臼。魯昭公末年,孔子適齊。是時景公失政又多內嬖(音必,受寵愛的妾),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間,皆失其道,故夫子以此告之。
1.折(判斷)
2.獄(訟獄)
3.其由(子路,即仲由)
夫子說:「僅憑片斷數語,就可以明斷是非曲直之訴訟,大概衹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諾言,從不拖到第二天。
【本章重點】子路平素以忠信待人,立信教民,其斷獄方能令人心服口服。
· 《補充資料》
1.眾生爭訟日繁,實因癡迷、不明天理所致,故偽謀叢生;雖不乏清官,然事之真偽令人難辨,實因人心險惡甚難洞測明察。
夫子說:「聽取百姓的訴訟案件,判斷爭論的是非曲直,我跟別人一樣能找出其癥結,再去圓滿解決,但是最根本的辦法,是讓百姓上下和睦,人人知禮尚義,明白是非廉恥,而能沒有訟案,才是最根本之道。」
【本章重點】治民之良策,乃在治本,為政者應倡導倫理天性,以德行化導百姓,使民心淳厚向善,此為聖人之治化,使民無訟之道。
子張請教夫子為政的方法。夫子說:「居官理政,以人民國家為念,為國效勞,克盡心力,始終如一,絲毫不敢懈怠,且要大公無私,忠誠愛國。」
【本章重點】夫子告之子張,於己先修誠德,然後方能忠國治民。
· 《補充資料》
1.政者,民之命脈,政興民順,政廢民逆。自古以來善為政者,以民心為心,仁愛普施,持之以恆,樂而不倦方得見功。
2.子張,陳國人,複姓顓(音專)孫,名師,字子張,孔門弟子。為人廣交朋友,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論語.子張第十九~1》。
1.約(規範、約束)。
2.弗(不)。
3.畔(叛,偏離正道、背道而行)。
4.矣夫(感歎語氣詞)
夫子說:「君子廣博地學習文化道理,並且以禮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態度,就不會背道而行了。」
【本章重點】文以載道,禮本合道,學習經典、文化典籍、禮儀制度,可以細察古今之事理,進而端正人的理念思惟。
夫子說:「君子存心仁厚,遇人有美好之事,便盡力促使事更圓滿;見人之惡,引導勸阻以德。而胸襟狹隘無德之小人,適與君子相反,貪嗔嫉妒,害善縱惡。」
【本章重點】夫子述君子與小人居心與作法截然不同,君子恪遵義理,扶善抑惡;小人則薄人厚己,藉事生非,毀人之善。
魯執政大夫季康子,請教夫子為政之道。夫子說:「為政者應先正己,方能正人,若能端正身心,佈仁施義,為民表率,誰敢不歸於正?」
【本章重點】執政者之作為,關係民所依從,率之以正則正,反之,執政者胡作非為,致民無所適從,上下因而不得同心,政必有疏失,政若有失,實乃社稷百姓之禍。
· 《補充資料》
1.季康子,季桓子之子,事鲁哀公。當時魯國公室衰弱,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勢力強大,季康子位高權重,是當時魯國的權臣。
季康子憂患魯國盜賊橫行,請教夫子如何防治。夫子說:「如果您不貪婪,即使獎賞盜竊者,也沒人會去做這種不義的行為。」
【本章重點】上行下效,若要百姓勿行偷盜,為政者當先自我要求,寡慾立志、重義輕利、不貪不取,清廉知恥以為表率,則百姓必然群起效法。
1.小人(指普通百姓,心性修養不如君子)
2.必偃(音演,仆倒)
季康子請教夫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壞人,以警誡民眾,使人民歸向於道,這方法怎麼樣呢?」夫子回答說:「你執掌國政,豈可忍心用殺人(這種最下策)之法?你應為人民之表率,行善道、以德行循循善誘,使百姓去惡從善,方為治本之德政!在上位的有德君子,好像風一樣;在下的百姓好像草一樣,風加在草上,草一定會隨風仆倒的(百姓會受到君子德行的感化。)」
【本章重點】上天有好生之德,「殺」為天下不祥之事,若動輒以殺,失卻天道人心,有虧為民父母官之德望,莫如以身示道,潛移默化,使民眾能自動悔過遷善,方為德政。
1.士(為學之人)
2.可謂之達(通達)
3.質直(心地率直)
4.慮以下人(對人謙恭有禮)
5.色取仁(外表偽裝仁者的樣貌)
5.居之不疑(以仁者自居,認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疑慮)
子張問:「志於為學之人,要怎樣才稱得上通達呢?」夫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指的是什麼?」子張答道:「在邦國有名譽著聞,在家鄉也有名聲著稱。」夫子聽完子張似是而非的見解後,說:「你說的只是名譽著稱而已,不是明德圓通。通達的人,天性率直而又正直無私,所作所為合乎義理,體察別人對自己的評斷,以檢視糾正自己的過錯;觀察別人的臉色,探究自己的缺失以修正之;常思及應謙卑的禮讓別人。這樣的人,擔任國家要職一定能通達,在家鄉也一定能通達。而追逐虛名的人,往往只是外表裝著仁者的樣貌,但真正的作為卻違背天理,且虛偽的以仁者自居,猶自以為真。這種人,善於偽裝以取信大眾,在國家當官可能獲得虛名,在家鄉也可能獲得不實的名望。」
【本章重點】「聞」與「達」相似而不同,乃偽與誠之所分。「達」者必為君子,「聞」者未必是君子。
· 《補充資料》
1.達者,乃才德兼備,義理通達,真誠樸實,不沽名釣譽,善於察人言、觀顏色,時時檢視自己的缺失過錯,且謙卑的禮讓他人而不爭,日久天長,德行彰顯,自然實至名歸,流芳萬世。
1.舞雩(音午魚,求雨的祭壇)
2.修慝(音休特,修改心中惡念成正念)
樊遲隨從夫子遊於祈雨壇下時,請問夫子怎樣崇尚道德,怎樣消除心裡之惡,怎樣辨明迷惑?夫子說:「問得好!先盡心竭力行善,德業自然日益增高,那不是崇尚德行了嗎?時時檢討自己的缺點,不去指責別人的缺失,不就能消除心裡不正的念頭嗎?若因衝動氣憤而惹事,忘了自己會有殺身之禍,甚至使災殃連累父母,這不就是迷惑而不明真理了嗎?」
【本章重點】夫子因樊遲粗鄙近利,故以如何崇德、脩慝、辨惑三者告之,希望補其失。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去除惡念,惡念消除善念生,乃能進德修業、消除疑惑。
· 《補充資料》
1.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消除惡念,惡念消除善念生,乃能進德修業、消除疑惑。
1.知(音義同智)
2.舉直錯(廢去)諸枉(邪曲不正)
3.鄉(音向,剛才)
4.皋陶(音高姚,舜之賢臣)
5.伊尹(商湯之賢相)
樊遲請教夫子「仁」之道。夫子說:「關愛他人。」樊遲又請問何謂「智」。夫子說:「知人之善惡。」樊遲還是不明白。夫子說:「把正直的人舉薦出來任官,廢去邪曲不正之人,能讓邪惡的人變得正直。」樊遲退出來,遇到子夏就說:「剛才我去見老師,請教怎樣才叫『智』,他說:『舉薦正直的人才,廢去邪惡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夫子的話真是含意深遠!舜掌理天下時,在眾人當中舉用皋陶掌管司法,皋陶剛正不阿,從此不仁者(想為非作歹的人)就只好遠避了。商湯治理天下時,任用伊尹為宰相輔佐國政,不仁者(心地不正的人)就只得遠避了。」
【本章重點】仁者愛人,智者知人,智以仁發心而薦拔賢能,仁以施展智慧而濟世,仁智並道而行,相合為用,則君明臣賢民安。舉用賢能取代心術不正者,自然枉曲者無法得逞陰謀詭計,只能遠避或從而向善以就正道。
1.忠告(音中固,規勸)
2.善道(音義同「導」)
子貢問交友的道理。夫子說:「朋友有過,當竭盡心力勸導他,引導他去惡向善。如果對方沉迷甚深,不願接受勸諫,便應該停止(但不應放棄,俟適當時機再與其探討,砥礪改進),免得自取其辱。」
【本章重點】朋友乃五倫之一,道義之交,理當互相勉勵,有過互相規勸,使能見賢思齊,同登覺路而相得益彰。
1.以文(指詩書禮樂)
曾子說:「文以載道,君子以學問、文章、禮樂與朋友互相切磋,互相砥礪,相輔行仁,以增德業,而達到仁的境界。」
【本章重點】君子之交,當以德行互勉。學文以會友,則道益明;取善以輔仁,則德日進。
· 《補充資料》
1.文以載道,文者,聖賢之立言,能垂化萬世而不朽。友者,志同道合,互勉互勵,切磋進德修業之道。君子先擇後交,故君子寡尤;小人先交後擇,故小人多怨。
子路請問為政之道。夫子說:「為政者應以身作則,為國為民吃苦耐勞,勤以力行而不怨。」子路請夫子再多教導些。夫子說:「當政者為民服務永不覺倦怠,政令施行必然順暢,而民從心服了。」
【本章重點】「先之」乃不畏艱難,身先士卒,樹立典範;「勞之」乃不辭勞苦,歡喜做、甘願受;此二者是領導者須具備的條件。
· 《補充資料》
1.帶人要帶心,務必身先士卒,令民眾心服口服,上下一心,團結一致,自然國強民安。
1.季氏宰(大夫家臣)
2.先有司(司有專責者)
3.人其舍(音義同捨)諸
仲弓任職季氏家臣,向夫子請教政事。夫子說:「先派定各部門的負責人,令其各司其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以寬大的胸襟,赦免部下無心所犯的小過失(方得民心),並舉用才德兼備的人。」仲弓問:「怎麼知道誰兼具德與才,而舉用他呢?」夫子說:「先舉拔你了解的,你不知道的,別人難道不會推薦嗎?」
【本章重點】為政的三項原則,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賢德真才,不露自顯,縱然自己不知,民眾絕不會捨棄而必舉薦之。
1.衛君(指出公輒,衛靈公之子蒯聵)
2.迂(音淤,迂腐,即守舊而不切實際)
3.闕(音缺,空,不明真義則空置之,不妄言)
4.茍(苟且隨便)
子路請教夫子說:「如果衛君期待您能去治理國政,您要先從哪裡下手?」夫子說:「就從正人倫,使君臣父子名符其實入手吧!」子路說∶「老師您竟迂腐到這種程度!名份有甚麼可正的呢?」夫子說∶「子路啊!你真是粗野急率啊!君子對於不了解的事,寧可沉默,不應該隨便發表意見。名份不正,說話就不會合理;說話不合理,政事就不能順利推動而有成就;政事沒有成就,禮樂就不能推行。禮樂不能推行,刑罰就不合理合道;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無所適從。所以,君子為政,必須先有名份,有了名份,必可依理而言,講出合乎道理的話,一定可以付之實行。君子之言影響深遠,言必合理,不可隨便輕言妄語!」
【本節重點】子路心直口快,未能深體夫子正名份之義,輕率妄言,故夫子諄諄教誨之。
【本章重點】聖人膺命濟世,首立人倫,次正名份,制禮樂以施教化。人倫立則名正,道理存則言順,誠恆至則事成,敬和全則禮樂興,此乃仁政之善於教化,也是聖人治國之至理。
· 《補充資料》
1.春秋時代,衛靈公之子蒯(音「快」之第三聲)聵(音愧),因罪逃往國外。衛靈公死後,由蒯聵之子輒繼位,是為出公。後來,蒯聵在晉國趙鞅的幫助下,回到衛國的戚地,與輒對立,輒也一直與父親蒯聵對抗,當時孔子門人如:子路等,多人在衛國任官,衛君輒也想請孔子來處理政事。
1.稼(音架,種五穀稱稼)
2.圃(種蔬菜稱圃)
3.用情(誠實以對)
4.襁(音搶,襁褓即是背上綁嬰兒之包袱)
樊遲請教夫子學習農耕之事。夫子說:「我不如老農民。」又請教學種蔬菜方法。夫子說:「我不如老菜農。」樊遲出去以後,夫子說:「樊須真是志氣短小啊!上位者若能躬身持己,以禮待人,人民不敢不恭敬;上位者若能推崇義理,民眾不敢不服從;上位者若能昭信於眾,人民不敢不真誠效力。如果能篤行禮、義、信,四方的人民都會聞風歸順,背負著兒女前來投靠,哪裡還用得你親自學種莊稼呢?」
【本章重點】樊須就學於聖人之門,而問稼圃乃小人之事。禮、義、信,大人之事。若上位者所好者係大作為,在下者豈敢不承不為?且四方之民必從之如歸,何須學稼、為圃此等小事?
1.達(通情達理,治政有績)
2.專對(獨當一面)
夫子說:「學習詩經三百篇後,將政事交付給他,卻不能通情達理,處事圓滿;指派他出使四方之國,卻無法獨自擔當重責大任。若此,雖研讀滿腹經綸,又有何用呢?」
【本章重點】為學重在精而明,不在多而散。詩經含容濟世之學,小可怡情修身養性,大可明瞭政治得失,故學詩應能予以活用為妙。
夫子說:「當政者若身心言行端正,可為人民之表率,不用強加發號施令,人民自然順從而群起效法,政令將暢行無阻;如果當政者身心言行不正,雖強令百姓遵行,人民也不會服從。」
【本章重點】為政之道在恭己敬人、以身作則,樹立百姓之典範,如此政令必可順利推行,即可建功立德。
· 《補充資料》
1.此章與『顏淵篇第16章,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義類似。
魯、衛本兄弟之國,時處春秋亂世,兩國政之衰亂亦相似,故夫子甚為感慨。
· 《補充資料》
1.魯是周武王弟,周公的封國,衛也是周武王弟-康叔的封國,在周公兄弟九人中,康叔與周公最親密。周公、康叔既為兄弟,其國之政亦如兄弟。周末期,二國民風俱惡,亦如兄弟。當時魯國君昏以致臣得以僭越,衛則父迷惘而子(蒯聵)悖逆,同氣同命,故令夫子深嘆之。
1.善居室(善於理家)
2.苟(將就)
夫子稱讚衛大夫公子荊善於理家,且滿足其所擁有的狀況。少有財物時,說:『積累的財務夠維生了」。後來資產略有增加,說:『較之前更完備,也只是將就罷了』。富有時,說:『可以更為精美些罷了』。」
【本章重點】聖人強調須清心寡慾,方不致被物慾所困,奈人心多不足,無則求有,有則求增,增則求富,富則求奢,慾望無窮遂本末倒置,沉溺慾海,迷失本性。公子荊乃修行之君子,順境而安,隨時知足常樂,故得之夫子讚賞。
1.庶(人口眾多)
夫子周遊列國,冉有替夫子御車到了衛國。夫子一看衛國人民很多,便說:「衛國老百姓真眾多啊!(人民眾多,就政治說,象徵國力強盛。)」冉有請問夫子:「既然百姓多了,要如何使老百姓更好呢?」夫子說:「要使人民富足。冉有再請問:人民富有了,要如何才會更好呢?夫子說:教育之,使百姓識禮義、知廉恥,移風易俗而向善向道。」
【本章重點】欲民富,則薄稅歛,使民豐衣足食,始能學文從教,遵理行道,綱常行,禮教興,則國泰民安。
孔子自述其治國的信心道:「如果用我來治理國家,為期一年,則便有很好的政績;如到了三年的時間,便可達乎大成郅治之境。」
【本章重點】孔子自述用世之效驗。
· 《補充資料》
1.孔子在衛國所說的話,其所謂的三年有成,係意味著達到富之、教之的境界,我們依其治魯三年的成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可以深信其有此能力。
夫子說:「古語有云:『性善之人治理國家,若能傳繼百年,殘暴兇惡之人,必可盡化為善,而且國家可以廢除刑戮之法令。』這話講得很有道理啊!」
【本章重點】善人者,秉天賦之慈善,真誠為政,乃君子之德化,效法聖王愛民如己,使百姓化戾氣而致祥和,自然不須刑戮。
· 《補充資料》
1.百年,也可形容歷久而不變。
2.春秋時代,各國殘暴殺戮都很亂。最好有聖人出來轉惡為善,若不得聖人,但有善人來治理國家,逐漸改善也好。善人為邦百年兩句,切中時弊。所以夫子說~誠哉是言。
1.世(三十年為一世)
如有王者領受天命治理世間,必須三十年後,方能使天下人盡歸於仁道。
【本章重點】聖王之仁道,乃固本修真,受命治理頹世,一則解決民生問題,二則實施道德教育改正百姓陋習,使人民身心皆得安頓,但兩者皆非短期能奏其功,所以,必須三十年方能行仁政而有成。
1.何有(何難之有)
夫子說:「能以『誠』正其身,必大公至正,以此修養從事政治,有何困難呢?若不能先正其身,則無法為人民表率,又要如何導引百姓走向正道?」
【本章重點】身不正,無以服民,是以為政者須嚴己寬人,以身作則,民隨範而身正,自然治道得以順暢。
1.冉子(冉有)
2.何晏(晚)
有一天冉有退朝回來,夫子問他為何回來這麼晚?冉有回答說:「因為有政務須要商議。」夫子說:「並非國政,而是季氏之家事吧?!我曾為大夫,雖已不見用,朝廷若有議政,我必然也會參與聽聞的,今天既然沒聽到任何訊息,就一定不是國政了。」
【本章重點】季氏為魯國執政大夫,有施政之職權,若召下屬商議國政,當在朝廷上,以示尊君秉公,今私議於家中,已顯不正不公,夫子藉機以教誨冉有。
魯定公請問夫子:「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國治邦興』,有這樣的道理嗎?」夫子說:「話並非完全是那樣的說法,只是有些近似罷了!古人說『為君者,恭行君道,竭盡君責,為百姓謀福造利,能如此為君,實在甚難啊。而為臣者,克盡人臣之責,秉公輔君,仁民愛物,為臣實也不易。』若知為君之難,而能順天應命,保國護民,豈非近似一言而興邦嗎?」魯定公又請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這樣的話嗎?」夫子回答:「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古人說:『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只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敢違抗我。』如果說的話正確,而臣下敬服遵從,不是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則政廢國敗,不就近乎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了嗎?」
【本章重點】夫子告誡魯定公:國君言論關係國家興亡,故不可不慎。
· 《補充資料》
1.夫子認為,如果君主知道「為君難」,必會戰戰兢兢,言為天下法,行為天下則;而臣子也必會忠君愛國,竭盡為臣之責。知道「為臣不易」,君上會虛懷納諫,舉用賢才;而臣子也必會夙夜匪懈,勉力躬行,完成交付之使命。這樣,君臣同心,必然臻於清平盛世,就等於「一言興邦」。反之,如果君主剛愎自用,獨裁專制,如果這君主言行正確就好,如果言行有所偏差,臣子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反而投其所好,阿諛奉承。這樣,就等於「一言喪邦」,因此,為政者的言行關係到國家興亡,不可不慎。
1.葉公(音社公)
2.說(音義同悅)
業公請教夫子為政之道,夫子說:「為政一事,貴在深體民心,先使己國百姓民生樂利,心悅誠服,而使遠邦之百姓聞風嚮往,遠來歸順。」
【本章重點】善政者,教民以道,化民以德,興利除弊,使百姓安居樂業;如此必令他國人民得聞善風仁政,不遠千里來歸順,以受福蔭。故為政之道以德,得民心則有天下。
· 《補充資料》
1.葉公,楚大夫,姓沈,名諸梁,字子高,僭號公,食采(享用封邑的租賦)於葉(在今河南省葉縣),以邑為姓故稱葉公。
子夏到莒父去當縣官,請問夫子從政之道。夫子說:「為政宜慎重,不可心急而躁進,不要貪圖小利。操之過急難免思慮不夠周延,反而不能達到目的,眼光狹隘盡是貪圖小利,反而不能成就宏圖大業。」
【本章重點】處事有方,才能達德立不朽之功。欲速則心急,心急則亂,事則不達。世道非一朝可成,務必循序漸進,長期教化,持之有恆,始能有竣業偉功。
1.葉公語(四聲,告訴)
2.黨(古時五百家為一黨。在此指家鄉)
3.直躬(躬行直道)
4.攘(竊取)
葉公對夫子說:「我家鄉有躬行直道的人,父親偷羊,兒子舉證去告發父親。」夫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與你說的不同,父若犯過,子有愛親之至情,子會為父隱護而不張揚;同樣的,子若有過,父也會為子隱瞞,我認為耿直之道就在此中展現。」
【本章重點】父子至親乃自然天性,犯過相隱,理所當然,直道乃順天理、合人情,存於父子情深與摯愛之中。
· 《補充資料》
1.雖然父犯過,子舉證之,或許為使父悔改,免墜無法自拔之深淵,誠屬孝兒,然父子天倫之愛,乃天地間自然之道,故父子相隱,而互相砥礪糾正以符倫常,如此家醜無外揚之虞,『直』就在其中了。
1.雖之(去到)
樊遲請教夫子怎樣行仁道。夫子說:「平日的生活起居,態度端莊恭敬;執行事務,謙恭敬人;與人交往忠信無欺。縱使到文化低落的夷狄之邦,這三樣品德也不可遺棄。」
【本章重點】恭、敬、忠三者,為行仁道之先修功夫,立德於日常,道行德業自然日有長進。
· 《補充資料》
1.日常居家能心存恭敬,待人接物必然敬於事、敬於人、待人如待己,與人交往,必定愛人如愛己。
1.使(音是,出使至他國)
2.弟(音義同悌)
3.行必果(果斷)
4.硜硜(音坑坑,固執自守,不知變通)
5.斗筲(音稍,筲,僅容一斗二升之竹器,斗和筲都是小容器,喻氣量狹小和才識短淺)
子貢請問夫子:「怎樣才能稱得上是『士』?」夫子說:「自己有羞恥心,認為可恥的事不會去做,出使四境諸國,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這樣才可稱得上是『士』。」子貢又問:「請問次一等的呢?」夫子說:「同宗族人稱讚他孝順,與鄉人相處,敬老扶幼,孝弟都做得令鄉人讚美,雖才學不足以達邦國,為人處事固守本分,可算次一等的士。」子貢又問:「再次一等的呢?」夫子說:「說話守信用,行事果斷,但固執不知變通,見識淺狹,可算又次一等的士。」子貢又請問:「現在當政者怎樣?」夫子回答:「唉!今之當政者,才短量淺,無可稱譽,怎能算是『士』呢?」
【本章重點】夫子告訴子貢『士』的級別,也評論當時的從政者不足以稱為『士』的理由。
· 《補充資料》
1.士者,知書達禮,才德兼備,以廉恥為大節,非義不從;承受君命出使至他國,做事合理中節,能圓滿達成使命。
2.夫子以入世之道,分別『士』品等級:學貫古今,能通天地之理,知聖人之道、天命之流行,此乃真覺上智之『士』,時人所不能及者。故以心志遠大,行己有恥,使於四方能不辱君命,列為『首士』。而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可興移風易俗,故列為『次士』。守信、果斷、但硜硜然者,雖才氣不足,尚有可取之處,可列又次一等之『士』。斗筲之才,雖居高官顯貴,若無法安邦定國,撫民有道,不如獨善其身之小民,而無法令人尊敬,故不得稱『士』。
1.不得中行(能行中庸之道)
2.而與(將道傳授)
3.狂(志極高而行不掩)
4.狷(音卷,知未及而守有餘)
夫子說:「本欲將道傳予依中庸之道而行之人,既不可得,必傳予志向高遠而進取於道之狂者,或知(音治,智慧)未及而守有餘、節操堅定不移之狷者,因為狂者進取善道,狷者堅守節操且有所不為。」
【本章重點】夫子評論『狂』與『狷』的差別。
· 《補充資料》
1.中者,天下之大本,歷代聖人所傳即是中庸之道,故中行者,明體達用,為聖人心中之承接道脈者;若求之不可得,則求其次之狂狷者,狂狷者雖有偏執之性,然志向高遠,堅守進取善道之節操,此種人亦不易得之。
2.《孟子盡心篇下第37章》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音義同狷)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孔子豈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1.占(占卦)
孔子說:「南方之人有句話,說:『人若無恆心,雖非正道之巫醫也無法擔任。』說得真好啊!易經恒卦九三爻辭說:『不能堅守德操,就會蒙受羞辱。』」夫子說:「沒恆心的人註定一事無成,求卜卦也沒有用。」
【本章重點】夫子認為無恆心恆德者,必然無所作為。人若不能有恒的潛修其德,必失德而致羞辱加身,是以學道者不可不遵循「有恒之道」。
· 《補充資料》
1.經常不變,始終如一,謂之「恒」。「恒」道在天為「行健」,在人謂「自強不息」。立志而後勤誠,勤誠而後有恒,有恒而後功成,故有恒為成功之本。
夫子說:「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本章重點】夫子以為人處世的態度論君子與小人之分野。
· 《補充資料》
1.君子所學者天地之大道理,即大道之體,其心合於道,所行必合於理,不會與世人同流合汙去追求不合義理之塵世名利。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即君子能在塵而不染塵,故和而不同;小人所愛慕者,乃追逐物慾之末流,必與人爭名奪利,而致紛爭層出不窮,不能與人和睦相處,故同而不和。
1.鄉人皆好(音浩,喜歡)
2.鄉人皆惡(音勿,討厭)
子貢請問夫子:「如果一個人,全鄉的人都說他好,都喜愛他,怎麼樣?」夫子說:「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他是個真正的善人。」子貢又請問:「如果全鄉的人都厭惡他,怎麼樣呢?」夫子說:「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他是個真正的壞人。倒不如鄉里中的好人喜歡他,而惡人皆憎惡他,這樣,方可說他是個善人。」
【本章重點】夫子告訴子貢分辨好人與壞人的方法。
· 《補充資料》
1.鄉人之愛,未必盡愛有道與賢才者;鄉人之惡,也未必盡惡無道奸惡之人;何以故?鄉人難免良莠不齊,是惡是善,不能妄定,當細察其相近相親者之善惡而定,善者所喜好之人,必遭不善之人排斥而厭恨之。
1.君子(有德的在位者)
2.難說(音義皆同〝悅〞)
3.使(役使,差遣)
4.器(量才為用)
5.備(完備)
夫子說:「有德的在位君子容易被侍奉(或:為其辦事),但難以被取悅,想使君子喜悅,必須盡忠職守、全力以赴,如果以不合理的諂媚求悅,他是不會高興的;君子役使人時,會重視各人的才能,量才而用,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小人在位,不容易被侍奉,但容易被取悅,取悅小人時,雖然不合道理,只要投其所好,他也會高興;他役使人時,卻是苛刻地要求負全責,故小人難事。」
【本章重點】夫子論述君子與小人在待人與用人時,所持的態度不同。
· 《補充資料》
1.君子樂道而心直,故邪曲諂媚不入;小人無道(只見利而忘卻義),故以諂佞奉承即可輕易取悅。
1.泰(安詳舒泰)
夫子說:「君子心胸坦蕩舒暢,無物欲之累,言行順道合理,身心自然安詳舒泰,無驕矜放肆之弊病;小人驕矜放肆,言行違道悖理,心裡起伏不定,故不得安泰舒暢。」
【本章重點】夫子論君子、小人儀態氣象之不同。
· 《補充資料》
1.泰者,君子之德行涵養;驕者,小人之敗行。君子未得志,能安貧樂道;得志則慈惠濟眾,能謙恭有禮,故泰而不驕。小人未得志,則妄想奢望,不擇手段營謀爭取,以逞私欲;得志則驕矜自滿,仗勢凌人傲物,故驕而不泰。
1.木(秉性樸實)
2.訥(言語謹慎)
夫子說:「公正無欲(就不會見利忘義),志向堅定(就不會畏難茍安),質樸敦厚(就不會沽名釣譽),言語謹慎 (就不會巧言令色),若能恒持此四德,必近乎仁道了。」
【本章重點】夫子以四樣近乎仁德的行誼勉勵大眾。
· 《補充資料》
1.『剛毅』者,於修道一途,意志堅定,勇猛精進不懈;『木訥』者,抱樸守真,行乎中道,此四者,是養德之本、修道之基,故幾近於仁道。
1.切切(誠懇)
2.偲偲(音思,互相切磋勉勵)
3.怡怡(和順)
子路請教夫子:「要怎麼做才稱為士呢?夫子說:要能待人誠懇,彼此互相切磋勉勵,相處和順,如此方可稱為士。朋友間以道義交往,彼此勸善,兄弟之間要和睦相處。」
【本章重點】士為四民之首(士農工商),博學多能、才智脫俗。夫子認為切、偲、怡三者乃士之本。
· 《補充資料》
1.兄弟,天屬之親,相處以情,故和顏悅色。朋友,後天之兄弟,相交以義,故誠懇互勉,戒責以互益。
1.即戎(作戰)
夫子說:「善人為官執政,平日教導百姓學文習武達七年之久,倘遇外敵侵襲,百姓平日訓練有素,也可用以作戰,禦敵衛國了。」
【本章重點】有心為國報效的心地善良之人,以善道教化百姓七年,德育、體育並施,治績必定顯著。
夫子說:「以未經訓練的百姓上戰場打仗,必遭敗亡之殃白白犧牲人民性命,這叫做『棄絕民命而置於死地』。」
【本章重點】若不教,民不知保家衛民之重要性,缺乏為國犧牲奮戰的勇氣,必臨陣畏怯,未戰先餒,而致全軍覆沒,因此,不教就讓百姓上戰場,以致於送死,就叫做:棄之。
· 《補充資料》
1.平日教民作戰,須兼顧智勇,禦敵時方可施智謀略,克敵致勝,減低上士兵的傷亡,如此始可稱為『愛民』。
1.憲(孔門弟子,名原憲)
2.穀(俸祿)
原憲請教夫子,甚麼叫「恥」。夫子說:「國家有道時,不能循道興教,忠國化民,只有享受俸祿,不為國為民謀求更好的福利;國家無道時,百姓生活困頓,不謀策略保民護國,仍高枕無憂地享受俸祿;這兩種官吏,實在令人可恥。」
【本節重點】有道治世,乃以道行化之良機,為官本為濟世,不為則不忠,不如去位以待賢。無道之亂世,乃輔君衛國,保民安生之重要時刻,出仕為官旨在行道救世,不如此即為不仁,無德者厚顏戀位,貪祿忘義,而致禍國殃民。夫子認為此二者,皆甚為無恥。
· 《補充資料》
1.原憲,字子思,因此又稱原思。生於春秋魯昭公二十七年(B.C.515),卒年不詳。原憲是孔子入門的弟子。唐玄宗追封「原伯」。宋真宗加封「任城侯」。明世宗詔改「先賢原子」。
2.原憲是一個將利祿、欲望看得很輕的人。孔子過世後,原憲就不再出來仕官。據說端木賜前去探望他的時候,看到原憲困苦的樣子,不禁嚇一跳說:「你生病了嗎?」原憲笑道:「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學道卻不能遵行才叫做病。我只是貧窮,沒有病。」《莊子》
3.後代學者都很推崇原憲不重欲望,且貧賤不能移的氣節。漢代的學者,甚至常將原憲與顏回、公皙哀(孔子弟子)並列,稱許他們安貧樂道的心志。
1.克(好勝)
2.伐(自誇)
3.怨(忿恨)
4.欲(貪慾)
5.難(難得)
原憲又請教夫子,若能抑制妄心所起的好勝、自誇、忿恨、貪慾,如此可說是仁者嗎?夫子說:「若能抑制此四樣缺點,實在難能可貴;但仁者的德行,渾然天成,無欲無求,並非以抑制來求得仁道的,所以,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就可稱為仁。」
【本章重點】仁乃自然天性流露之德,仁者心如太虛,本無四病,不必求而自然為仁。
夫子說:「士人之心不會被世間的事物所牽絆,若心有所貪戀,捨不了家室之安樂、口體之享受,則與凡夫俗子一樣,不配當一個士了。」
【本章重點】士人秉天地之正道,與世無爭。若心嚮往聲色貨利,沒有遠大的志向與抱負,雖名義為士,實在不足以稱為真正的士。
1.危(正)
2.孫(音義皆同遜)
夫子說:「當國家有道清平之世,說話可以據理直言無諱,行為也可依據正道直行不屈;當國家無道之亂世,行為仍然可依道直行正直不屈,但說話不可據理直言,應婉順謙遜,小心謹慎。」
【本章重點】本章是夫子教人明哲保身之道。
· 《補充資料》
1.危言,言必以正;危行,行必以道;言遜,言語謙遜以避禍。太平盛世,可直道而行、而言;但處亂世時,行為節操仍應堅守原則,言語上則當避免直言無諱,以明哲保身,遠禍避害。
夫子說:「有德行的人,必將得之於心之正理,宣之以口教化百姓;喜歡說話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仁者,心存天理,理之所在,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喜逞血氣之勇的人,未必有仁德。」
【本章重點】夫子認為德為言之本,故德重於言;仁為勇之根,故仁重於勇。
· 《補充資料》
1.德,理得於心,本也;言,心所發於口之聲,末也;言以弘德,德乃昌盛。不言,無以明德,昭明天道,故有德必有言,乃能成不朽之功。仁,愛眾親人,本也;勇,矢志堅行,末也;若惟重「言」與「勇」之末,而去「仁」與「德」之本,形成末盛本微之偏,未得中和之道,故夫子闡釋之,令學者得以分辨。
1.南宮适(音瓜,即孔門弟子南容)
2.羿(音億,即后羿,夏代東夷族有窮氏首領)
3.奡(音傲)
4.盪(推移)
南容請問夫子說:「以前有窮國之君后羿,善於射箭(太康時篡夏自立,後被其臣寒浞(音濁)所殺。),奡(浞之子)力大可推移在陸地上之舟(後為夏少康所誅),后羿與奡二人皆勇力蓋世,可是都橫死不得善終。禹受舜禪讓而有天下,稷之後嗣~周武王亦有天下,兩位均造福百姓。」夫子沒有答覆他(南容之意~以羿、奡比擬當世有權力者,而以禹稷比擬夫子,夫子不欲尊己抑人。),南容出去後,夫子說:「南容之人品,可稱得上是位君子,是位崇尚道德之人!」
【本章重點】勇力不可依恃,德行不可不積,王者順天得民而興,霸者逆天失民而亡。
· 《補充資料》
1.夏禹治理洪水之患,后稷教百姓種植,均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夫子說:「君子務本行仁,不敢須臾離道(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或許偶有失慎於仁道之時,然小人執末務私,從未能務實行於仁道。」
【本章重點】夫子知仁道難持,勉君子須自慎,以免有偶然之失。
1.誨(規勸)
夫子說:「愛護子女,能一味姑息、寵愛過度,不教他吃苦耐勞嗎?忠於君上,能一味順從,使之胡作非為、不規勸教導他嗎?」
【本章重點】夫子論愛與盡忠之真諦。
· 《補充資料》
1.愛護子女最怕溺愛,真愛並非只是供予養尊處優,而要嚴謹教導且要鼓勵奮發向上。忠於君上,最忌一味逢迎,君臣命運相繫,君正臣從,順理成章;若君不正,當諫諍不得妄從,以免致遭國難。
1.為(制作)
2.命(外交辭令)
3.裨諶(音皮辰,鄭國大夫)
4.世叔(鄭國大夫,名游吉)
5.行人(外交官)
6.子羽(鄭國大夫,姓公孫,名揮,字子羽)
7.東里(地名,子產居處)
8.子產(鄭國大夫,公孫喬)
9.潤色之(對辭藻的潤飾)
夫子說:「鄭國制作的外交辭令;由裨諶定草稿,世叔審議研討,掌外交的行人之官子羽修飾字句,最後由東里子產加以潤飾辭藻。」
【本章重點】夫子讚譽鄭國四位賢大夫,對外交辭令的制定能各盡所長。
有人問孔子子產是怎樣的人物。孔子說:「他是位寬厚慈惠愛眾的人。」又問子西如何?孔子說:「那個人啊!那個人沒什麼可取的,沒什麼好說。」又問管仲如何?孔子說:「他這個人啊!因為幫齊桓公爭霸有功,桓公奪取伯氏駢邑三百戶的采地給他,使伯氏窮到只能吃粗糧,可是伯氏至死沒有一句怨恨的話。」
【本章重點】孔子對於三位大夫所發的正確批評。子產德勝於才,管仲才勝於德,但濟世之功皆同。進德修業便是培養德與才,有此二者,何患不能濟世救人呢?
· 《補充資料》
1.子產為鄭賢大夫,時掌國政,即作相國。子西:即楚公子申。平王死,眾擁其即位,不就,讓位昭王,又修明楚政,亦為一賢大夫。伯氏,齊大夫。駢邑,地名。
夫子說:「處於貧窮困苦,卻沒有怨天尤人,很難;處於榮華富貴,能不驕傲,比較容易做到。」
【本章重點】窮困者,日夜奔波勞碌,心力交瘁,怨尤從之茲生,故貧而無怨難;富貴者,生活安逸,易有閒情雅緻,身心泰然,故富而無驕易。
· 《補充資料》
1.貧困者若能識破紅塵幻境,安貧樂道,即能無怨而安身立命。富者能覺悟富貴如夢幻泡影,若韜光養德修真,進入賢關聖域亦非難事。
1.孟公綽(音輟,魯大夫)
2.為趙魏老(老家臣)
夫子說:「孟公綽做趙魏(晉國六卿中,二卿的采邑)家臣,可以優游自在。但其才能不足當滕國、薛國這些小國的官員。」
【本章重點】夫子論評孟公綽廉靜寡欲,而短於才。
· 《補充資料》
1.孟公綽為官清廉不苟取,趙魏是大國,大國的官管的事多,人才也多,因而孟公綽做趙魏的家臣能力有餘裕。若是滕、薛國土小,強國多想圖謀侵略,孟公綽才德有所不足,故社稷宗廟、交兵作戰等雜務繁多難以勝任,所以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1.成人(全德之完人)
2.臧武仲(魯大夫)
3.之知(音義皆同智)
4.公綽(即孟公綽,魯大夫,為官清廉)
5.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曾一次刺殺兩虎,致齊國懼而不敢伐魯)
6.冉求(擅長政事,列孔門「十哲」)
7.文(修飾之)
8.見危授命(奉獻生命)
9.久要(音九么,指昔日之約)
子路問怎樣才是全德之完人。夫子說:「若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廉潔,卞莊子的勇氣,冉求的多才多藝,再加強禮樂的修為,就可以算是個完人了。」夫子又說:「當今完人何須如此呢?若能見到利,就想到道義;面臨危難,能捨生取義;與人的約定,歷久不變,平時與人的許諾,也都能信守不忘,這樣也可算是成德的完人了。」
【本章重點】具智、廉、勇、義四者係才德之基,復致力於禮樂之潤飾,即得中和之道,乃成全德之完人。
· 《補充資料》
1.夫子恐時下之人無自信心,有妨進德修業,故以其次之操守勉之。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守信德)等三者修身,亦可勉強稱為「成人」。
1.「公叔文子」(衛大夫,即公叔發,衛獻公之孫,名拔,謚號「文」,故稱公叔文子。)
2.公明賈(衛人,姓公明,名賈)
3.信乎(真的嗎)
4.夫子(指公叔文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5.夫子(指公叔文子)時然後言
孔子向公明賈詢問公叔文子:「聽聞公叔文子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說:「這話言過其實了。夫子何嘗不言,他言必中理合道,所以,人不厭其言;又何嘗不笑,夫子心情愉悅時才笑,人不厭其笑;又何嘗不取,夫子之取,得之合義合理,故人不厭其取。」孔子說:「是這樣嗎?真的是如你所說的這樣嗎?」
【本章重點】明理弘道,適時而言,言之諄諄,是以聽者不厭其言。樂道心怡,人喜親近,和顏悅色,是以人不厭其笑。淡泊明志,心中坦蕩,取之有道,收受合義,是以人不厭其取。
1.臧武仲(姓臧,名紇,武是諡號)
2.防(防,地名,武仲所封邑地)
3.後(後代)
4.不要(音么,要脅)
夫子說:「臧武仲以離開自己的封地作條件,要求魯君冊立其後代做大夫,雖說表面上不是要挾君主,但實質上是,所以我不相信。」
【本章重點】夫子評臧武仲要挾國君之事。
· 《補充資料》
1.魯襄公二十三年武仲得罪孟氏奔邾,後來回到其封地~防,請魯君立其後。並表示若不得請,則將據邑以叛,豈非要脅君上?
2.武仲因與孟孫氏有仇,季武子將其逐出魯國,後來逃往邾國和齊國。
3.「要君」,不先盡忠而先欺君。武仲出奔而仍要求立其後於故邑,當時人皆謂武仲此事非「要」,夫子據其理是「要」。故說『不「要」吾不信也。』,是不信當時的人認為武仲「沒有要脅魯君」之言。
1.晉文公(名重耳)
2.譎(音決,詭詐)
3.齊桓公(名小白)
晉文公伐衛以陰謀取勝(假道於衞,反而侵略衛國),故夫子評他詭詐而不正直。桓公伐楚,仗義執言,正直而不詭詐。
【本章重點】夫子論春秋五霸中,晉文公與齊桓公二君的個性,與齊、晉的稱霸過程來論二者之正、譎。
· 《補充資料》
1.晉文公與齊桓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
2.二者即位後的表現也有不同:齊桓公~採管仲計策匡扶弱小、抵禦異族(戎、荊蠻夷)的入侵,故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就是攘夷之功。周室有亂,齊國聯合諸國匡復周室,迎周天子回洛陽。周天子於「葵丘之盟」時欲優禮之,令其不必遵照周禮下拜受賜,但桓公為示尊周,婉拒這項優遇,仍舊下拜。此舉讓天下知道即使霸主仍須尊重周天子,因而對周王室不敢無禮,而達到「尊王」的目的。是以孔子讚其「正而不譎」。
3.晉文公即位後在賢臣趙衰、狐偃等人輔佐下,從事富國強兵的改革,為洩私憤與秦國聯軍攻打鄰近曾對他無禮的曹、鄭二小國,以樹立強國威信。周室發生王子帶之亂,周襄王逃亡他國,晉國聯合諸國軍隊打敗王子帶,迎周襄王復位。襄王賞賜部分土地以示酬謝;在城濮與南方最大霸權-楚國交戰,並將之打敗,暫時阻卻了楚國北進圖霸的野心。城濮之戰後,晉國大會諸侯於踐土(踐土之盟),確立晉國的霸業。但與楚國一戰,是為了爭奪對鄰近小國的宗主權,並非真心是為「攘夷」而戰;迎周襄王回洛陽後,還接受周天子割讓土地的酬謝,與齊桓公相比,顯得唯利是圖。是以孔子評他「譎而不正」。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夫子說:「桓公多次召集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本章重點】子路批判管仲不能為主盡節而不仁,夫子則以管仲輔相桓公,認為這就是他的仁德。
· 《補充資料》
1.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之命奔莒。後來公子無知殺了襄公,管仲和召忽陪侍公子糾奔魯。魯人接受他們的要求,還沒成功,而公子小白已入宮,成為齊桓公。魯殺公子糾而邀請管仲和召忽,召忽自殺以殉其主子糾,管仲被解送回齊國。鮑叔牙向桓公建議以管仲為相。所以子路認為管仲忘記自己主上被殺的仇恨,還忍心替仇人治理國政,不能算是仁。
2.夫子則認為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才德,因此,一再重覆深深贊許管仲的仁。管仲雖然未能是一個仁人,但是他施政的恩澤卻廣被於人民,可稱得上有仁德的效益。
1.自經(自縊)
2.溝瀆(田間溝渠)
子貢說:「管仲不算是個仁者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是公子糾的太傅,卻不能守節而死,反而去輔佐齊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安定天下,老百姓至今還受到他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全都變成如夷狄野蠻人的的模樣,難道要像尋常無知的百姓一樣為了小信,而在山野田間自殺,連姓名都沒人知道嗎?」
【本章重點】夫子稱讚管仲不拘小節,能建立偉大功勳,澤被天下後世。
1.公叔文子(公叔發)
2.僎(音篆,人名)
公叔文子的家臣名僎,由文子推薦,與文子同上於公朝,居平等地位,一同事君。夫子聽到後,說:「名實相符(指公叔文子),可以被諡為文了。」
【本章重點】夫子稱讚文子的大公無私、寬闊的胸襟,德行昭彰。
· 《補充資料》
1.依周公《諡法》記載,諡『文』者要做到下列六項之一: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勤學好問、慈惠愛民、愍民惠禮、錫民爵位。
2.公叔文子,即公叔發,又名公叔拔,衛國的卿,衛獻公之孫。
1.仲叔圉(音宇,即孔文子)
2.祝鮀(音陀)
夫子談論衛靈公的昏亂無道。季康子說:「既然如此,怎麼沒有喪失君位而敗亡呢?」夫子說:「他善於知人善任,用仲叔圉主管外交,祝鮀主管祭祀,王孫賈統領軍隊。如此用人得當,怎麼會敗亡呢?」
【本章重點】夫子強調治國須慎用人才。
· 《補充資料》
1.衛靈公(西元前540年~前493年),姬姓,名元,為春秋時期衞國君主,衞襄公之子。
1.怍(音作,慚愧)
夫子說:「人若誇大其言,卻不能力行,而不覺慚愧者,很難有甚麼成就。」
【本章重點】夫子戒為人處事,不可言不顧行。
· 《補充資料》
1.君子先行而後言,可以無愧;若先誇大其言,能力或有不足,再去做時即感困難而無法成事。
2.《論語.為政第二~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先行其言者,行之於未言之前;而後從之者,言之於既行之後。
1.陳成子(齊大夫陳恆,姓田,名恆。)
2.三子(即孟孫、叔孫、季孫)
陳成子弒殺了他的君主齊簡公。夫子沐浴後上朝,向魯哀公報告:「陳恆把他的君主殺了,請討伐他。」哀公說:「去向三位大夫報告吧。」夫子說:「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君主卻說『去向三位大夫報告吧!』。夫子只好向三位大夫報告,然而,他們不同意出兵討伐。」夫子說:「我並非不知此次的報告是徒費心力,因為我做過大夫,不敢不報告。」
【本章重點】夫子最痛恨亂臣賊子,雖知勢不可為,仍然全力以赴,維護固有道德。
· 《補充資料》
1.西元前485年,陳成子唆使齊國大夫鮑息弒殺齊悼公,立齊簡公。陳成子和闞(音看)止任齊國的左右相,闞止得寵於簡公,田恆(陳成子)嫉之。齊簡公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西元前481年),田恆先發制人,率兵入宮挾持簡公。闞止率軍營救,被田氏擊敗,闞止出逃,在郭門被殺。六月,齊簡公與夫人倉皇逃往徐州(今山東省滕州市)途中,被田恆的追兵殺死。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並立簡公弟驁(音熬)為君~齊平公,自任太宰。此事令夫子憤憤不平,沐浴、更衣、整冠,入宮朝見哀公,請哀公討伐其罪,但無法如願。
1.犯(觸犯君顏以諫諍)
子路請問「事君」的道理。夫子說:事君之道,在於內心對君上要誠敬,不虛偽,不欺君罔上,竭盡心力忠貞愛國,當君上有過,為免君上一錯再錯而誤國事,雖不得已觸怒君上,仍須提出諫言。
【本章重點】夫子告誡子路,事君當忠誠不二,全力以赴。
· 《補充資料》
1.但如隋煬帝因不聽諫言殺害諫諍忠臣,則已埋下亡國之危機。
· 《隋煬帝殺諫者》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的亡國暴君,他天資過人,但傲慢自大,不聽勸諫,短短十四年,就斷送其父-隋文帝勵精圖治的隋朝基業。他曾對虞世南說:「我不喜勸諫。若達官絕不能饒他。若卑賤士人,我還可以饒他,但絕不讓他出人頭地。」甚至說:「諫我者,當時不殺,後必殺之。」
夫子說:「君子背塵合覺,循道依理,往聖道一途精進不懈,故德行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小人背覺合塵,縱慾逐利,汲汲營營,為私己之利而奔逐,故其德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卻日有所損(日漸汙穢而趨下流)。」
【本章重點】上達者,時刻精進而能達道明理,終能成為盛德君子;下達者,悖仁失義,沉迷慾海,故成無德小人。
· 《補充資料》
1.君子上達與小人下達,依天理人欲作分野,人品因而涇(音經)渭分明。
(「涇渭分明」是成語,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最大支流,二河在西安北交匯,因含沙量不同,呈清濁同流一河,卻不相融的奇觀,形成非常明顯的界限。後人用以喻界限清楚,或對同一事物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夫子說:「古代的學者是為充實自己的德性學養而學;現在的學者是為了沽名釣譽、給別人知道而學。」
【本章重點】夫子論古今為學者之立意不同,古之學者學聖賢,求了悟真理,借假修真,以圓滿德行;今之學者,讀聖賢書,藉文章求功名,以遂求取榮華富貴之慾望。
· 《補充資料》
1.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音么,追求)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孟子告子篇上~十六章】
1.蘧(音渠)
2.伯玉(衛賢大夫)
夫子居衛時,曾居蘧伯玉宅,返魯後,蘧伯玉派人問候。夫子請使者坐下,並問:「這些時日,蘧先生都做何事呢?」使者回答說:「我家主人正努力修養心性,以減少自己的過失,但常自嘆尚有不足之處。」使者出去後,夫子忍不住讚嘆:「真是好使者!真是好使者啊!」
【本章重點】夫子為什麼讚歎蘧伯玉賢明?又讚稱派來的使者也很好,使者答覆~蘧伯玉欲寡過而不能,將其修為表達出來,謙虛又有君子之風。
· 《補充資料》
1.蘧伯玉是位賢能的大夫,所用的人才德也甚佳。使者之言愈謙卑,益彰顯其主之賢,可謂深知主子之為人而善於辭令。故夫子重複言「使乎」,以表嘉許之意。
夫子說:「不在這個職位,就不要去謀劃這個職位上的事。」
【本章重點】夫子勸人守本份,不要越職侵權,必須清楚所擔任的職責,若不把自身份內事處理妥當,而插手管別的部門,不但沒盡到責任,還干擾別人,造成困擾。
· 《補充資料》
1.《中庸第14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安於所處的職位去做該做的事,不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時,就做富貴地位該做的事;處在貧賤時,就照貧賤的地位去做人處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照夷狄的地位去做;處在患難的地位,就照患難的境遇去做。君子守道安分,所以無論在何時、處於甚麼地位,都怡然自得。
曾子說:「君子所思慮的事情,不超出本身的職責範圍。」
【本章重點】(同2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夫子說:「君子以他所說的話,超過他的行為為恥。」
【本章重點】君子修養講的是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誇大其詞、光說不做,是不注重道德修養者常見的通病。
· 《補充資料》
下列三句夫子所說,與本章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1.《論語.為政第二~13》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論語.里仁第四~21》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身)之不逮(及)也。」
3.《論語.憲問第十四~20》子曰:「其言之不怍(愧),則為之也難!」
由以上可知,夫子厭惡~~言過其實、說得多而做得少、只會說不會做的人,期勉大家應謹言慎行。
1.知(音義皆同智)
夫子說:「仁人君子,須具備三項德行,我卻無法做得圓滿:仁者不憂(仁者不被私慾所累,面對順境或逆境,都能清心自在);知者不惑(知即智,知者有智慧,能認清真理、分辨真假,不被事物表相矇蔽而心生困惑);勇者不懼(此處之勇不是『血氣之勇』,而是浩然正氣,這股正氣能配義與道而堪當大任,有大無畏的精神克服萬難,絕不半途而廢。)」子貢說:「夫子自謙『我無能焉』,但智、仁、勇三達德,乃是夫子之常德。」
【本章重點】夫子表現的謙沖自牧,啟示我們修行應真心下功夫,凡事反求諸己以改進之。
· 《補充資料》
1.世人若能篤行三達德,天下皆成君子,世界即大同了。
2.夫子的謙虛,是古今聖賢的共同特徵,他們常常自覺不足,對自我的要求很高,戰戰兢兢,絲毫不敢鬆懈。這是其內在的心境,但是表現在外的,卻是智、仁、勇的精神。
1.方人(批評別人)
子貢議論他人是非,夫子婉言勸戒,說:「端木賜啊!你自認德行很完美,很賢能了嗎?如果是我,修養心性的時間都不夠用了,哪有閒工夫去管別人的事呢?!」
【本章重點】修道的要點在於反躬自省,常思己過,懺悔之後,痛下決心改正之,且要隱惡揚善不可批評他人。由此章可見夫子用功之深,時時自我省視以少造過錯。
夫子說:不要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應該憂慮自己沒有真才實學。
【本章重點】外譽不如內修,自修為本,外知為末,聖人重自修而不務虛名。所以,『人不知而不慍』,不必憂慮,更不用怨天尤人。
· 《補充資料》
下列諸句與本章句意雷同:
1.《論語.學而第一~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論語.里仁第四~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3.《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9》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不逆(事先預料)
2.不億(即臆測)
夫子說:「不懷疑別人將欺騙我,不揣測別人對我不信任,但如果能預先覺察到別人懷有這樣的心思,而不致於受騙,這便是賢明之人。」
【本章重點】不逆不億,是君子光明正大之胸懷,若是世人皆有道,行為能光明磊落,則天下無不端之小人。
1.栖栖(音溪,不安貌)
2.佞(巧諂善辯)
3.固(固陋)
魯國有德之隱士微生畝先生,見夫子披星戴月遊走各國,忍不住問:「孔丘啊!為何如此心神不安的到處奔波勞碌呢?該不會是逞弄口舌,想在各國君間,謀得一官半職吧!」夫子回答說:「我豈敢以諂媚善辯謀求富貴,只因世人『固陋』不化、仁義不張,而感到難過,不得不四處闡明天道,以挽人心啊!」
【本章重點】春秋時代,世道衰微,夫子承膺天命,憂道難行,而四處奔波,期望以古聖中庸智慧,化導各種固執偏見;時人不明夫子為闡仁義,憂心如焚,誤認夫子貪圖顯貴,以佞言求悅國君。夫子用心良苦,知者幾希!
夫子說:「馬所以被稱驥,並不是稱讚牠有日馳千里的腳力,而是稱讚牠有溫馴的德性。」
【本章重點】夫子闡述有德比有才還要受人尊崇。
· 《補充資料》
1.以千里馬比喻君子,君子可貴者德而非才能,有德無才的人,對社會或許貢獻不大,但有安定社會的力量;有才而無德的人,有如一匹恣意亂行的千里馬,不按規矩制度而給社會帶來紛亂。
有人問說:「若有人怨恨我(或,有人對我做了不義之事,令我心中有些怨惱),我不但不懷怨,反而以恩德回報,我這樣做,如何?」夫子說:「若施恩德以報怨,那該用什麼來回報有恩德於我的人呢?人有怨恨於我,用正直態度對待即可;若以恩德對待我,我也同樣用恩德回報他,如此才合理。」
【本章重點】以直報怨,可以算是恕道,無過與無不及,方合中庸之道。
夫子感慨說:「沒有人瞭解我啊!」子貢說:「夫子之道學,是弟子們所景仰,也是當今人們所敬服的,為什麼說沒有人瞭解您呢?」夫子說:「我命之窮、通,乃天意,我不埋怨天,也不責怪人。平時致力於日常之修養,從最基礎的人情事理學習,漸學至天道之高明,而道與天通,瞭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本章重點】夫子入世以下學,時時反躬自省,韜光養晦於平庸中,進德修業於日用尋常之間,以至於盡性知天,內外圓融。
· 《補充資料》
1.夫子不怨天,知命之所以然;不尤人,自知之所當然。
1.公伯寮(魯國人,與子路同為季孫氏家臣)
2.愬(音訴,毀謗)
3.子服景伯(魯大夫)
4.夫子(指季孫氏)
5.惑志(半信半疑)
6.肆(誅殺罪犯並將其屍體曝於市)
公伯寮在季孫氏面前誣衊子路。子服景伯將此事告訴孔子,說:「季孫氏被公伯寮的諂言所迷惑,我有能力殺了他,將他陳屍街頭。」夫子說:「子路在季孫氏家工作,乃為行天道,道能施行與否,都是天命所定的。公伯寮雖然說子路的壞話,能把天命怎麼樣呢!(他能改變天命嗎?)」
【本章重點】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君子樂天知命,遵仁義就是行天命。
· 《補充資料》
1.本章與《論語.述而第七~22》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大意相同。夫子談『道』能否推行,是在天命而不在人為,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
1.辟(音義同避)
夫子說:「天下無道時,賢哲選擇避開動盪的社會,隱居而不出仕;其次賢哲選擇離開污濁的國土,選擇安定的國家居住;再其次是,避開君上以不禮遇賢士的臉色;最後是,避開君上談吐不合道循理之邦國。」
【本章重點】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賢人君子洞明先機,不待災殃及身,先走避以保有用之身,待清平之時,以為世所用。
夫子說:「能做到的有七人。」
1.七人(此七人因未詳列而版本各有不同,有:長沮、桀溺、丈人、石門、荷蕢、儀封人、楚狂接輿等七人;也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七人;更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七人。於此不做定論。)
【本章重點】是指上一章「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夫子認為能做到的有七個人,
1.石門(魯城門名)
2.晨門(負責清晨打開城門的官吏)
3.奚(何)
子路從外地返回魯國時,天已黑,城門已關,不得進入,當晚在石門城門外過夜。第二天早上進城時,掌管早晨開城門的官員問他:「你來自那個學者之門?」子路說:「我在孔夫子家學習。」晨門說:「是明知『道』不可行,卻還勉強行之的那個人嗎?」
【本章重點】道之興廢,繫於天命;道能否行化世間,端賴人心,知其不可為,即罷手不做,乃獨善其身、明哲保身的作法;知其不可為仍勇而為之,挽天心、拯眾生,乃聖人兼善天下的宏偉胸懷。
1.磬(音慶,玉石製的樂器,敲擊時發出清脆聲響。)
2.荷(肩負)
3.蕢(音愧,竹子做的簸箕)
4.硜硜(固執)
5.斯已(止)
6.深則厲(水深和衣涉水)
7.淺則揭(水淺提衣涉水)
夫子在衛國的住家裏擊磬。有位擔著草器的人從門前經過,聽到孔子擊磬的聲音,說:「這擊磬的人,是個想將道傳佈四方的有心人啊!」聽了一下又說:「磬的聲音是這麼的堅脆,這擊磬的人真是固執淺陋啊!君子伺機而行,適時而動,道可行則行,不可則止,人不知己,不知道之可貴,就不必再操心吧!詩經說:『水深就和衣涉水;水淺時就撩起衣服涉水。』」夫子聽後,說:「真的是這樣嗎?如果要隱居而獨善其身,不管天下事,那有什麼困難的呢?」
【本章重點】知音未必能同心同德,人之行誼有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之異,聖者無法遺棄世人,仍持續大德敦化,磨頂放踵孜孜不倦行道於天下。
1.高宗(中興商朝的賢君武丁)
2.諒陰(天子居喪所住之屋)
3.薨(音轟,天子或諸侯過世)
4.總己(盡責於自己的職務)
5.塚宰(太宰,即宰相)
子張說:「書經上說『殷高宗在他的父親(小乙)逝世時,依古代喪禮,住在茅草搭設的「諒陰」(凶廬之意)裡,如此服喪三年,不去管理國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謂:依禮守喪是需要的,可是高宗身為繼位國君,這麼長的時間不理國政,那國事怎麼辦呢?)」夫子回答:「何止是高宗呢,以前的國君都是照這樣的禮制在做。國君既薨,新君即位,朝廷的文武百官都會總攝己心,在職務上各盡其職,一切政事聽命於冢宰(即宰相),直到三年之喪守完,新王才會親自聽政。」
【本章重點】夫子藉子張引『書經』發問,而答覆君王居喪的禮儀。
夫子說:「在上位的人治國施政,喜好依禮而行,則人民必知禮而守本分,定遵從上司的意思,所以容易指使。」
【本章重點】禮者,乃立身行道之儀則,可定民心,安天下。禮若通達,則上行下效,上令下從。
· 《補充資料》
1.《大學》上老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同悌)
居上位的人,若能率身至誠的敬奉雙親,進一步尊敬別人的雙親,百姓定然上行下效,來尊敬自己的雙親。上位的人,對兄姐長輩能敬重,對弟妹下輩能愛護,百姓必然跟著學、跟著做,而能力行悌道。
1.病(憂慮)
子路請教夫子「君子之道」。夫子說:「身居上位的君子以恭敬的心修養自己。」子路又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夫子說:「自己修養好了,還要使部屬安於職守。」子路又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夫子說:「自己修養好了,還能讓百姓安居樂業。『自己修養好了,還能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樣的層次,雖聖王堯帝、舜帝都還唯恐做不到呢!」
【本章重點】君子修己重在誠敬之心,安人而至安百姓,乃推己及人,仁德普化天下的大有為。
1.原壤(魯人,孔子之友)
2.夷(兩腳張開坐在地上)
3.俟(等待)
4.孫(音義同遜,謙遜)
5.弟(音義同悌)
6.無述(無可令人稱述之處)
7.脛(音淨,小腿骨)
原壤兩腳張開坐在地上等待夫子的到來。夫子說:「小時不懂得謙虛、敬重兄長,長大後也沒做可以被人稱道的善事;活到這麼老還不死去,真是個賊害善良風俗的小人!」就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本章重點】禮為人與人間相處之道,也是處世之法則。夫子認為做人處事不可無禮。
· 《補充資料》
1.原壤之母過世,夫子助其治喪,他卻在棺木前歌唱,夫子譴責其玩世不恭、無禮敗俗,自處於禮法之外,失卻立身之道,是以夫子以杖叩其脛,欲導正之令其循禮。
1.闕黨(夫子居住的故里)
2.命(奉主子之命傳達訊息)
夫子居住的闕里有一個童子來向夫子求學。夫子命其任賓主間傳話之務。有人請問夫子說:「這童子是個肯求上進的人嗎?否則怎可堪任此事。」夫子說:「我見到這童子以小孩之身,卻大搖大擺坐在長輩位置上。又見他竟然跟長輩並肩而行,可見他沒有禮貌,不懂得謙虛恭敬。所以,他不是真正的好學以求受益,只是一個速求於成人之列,而不遵照童子之禮的人。」
【本章重點】夫子告誡世人應長幼有序,不可踰越本分。
· 《補充資料》
1.據《禮記.王制篇》:若跟自己父親年齡相當的人同行,應該隨行在後,不可並行。若跟兄長年齡相彷的人在一起,應該肩隨而行。(肩隨:非走在身後,而是走在側面,但稍後些。)
1.陳(今作陣,作戰陣勢的軍伍行列)
2.俎豆(音組豆,宗廟祭祀之禮器)
衛靈公向夫子請教軍隊作戰列陣之法。夫子回答說:「宗廟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夫子與弟子們在陳國糧食斷絕,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含怒來見夫子,說道:「君子抱道奉行,也有像這樣窮困的時候嗎?」夫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守著道,持守著德,小人一窮困就肆濫非為不安於道了。」
【本章重點】『窮困』乃天驗人心之試金石,夫子論及身處窮困潦倒時,君子與小人有明顯的不同對應態度~君子仍篤定地固守著道,始終如一,因而成德;小人則不安於道,忘失天理,變志易行而敗德。
1.女(音義同汝)
夫子呼子貢的名字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博學世間的學問,而全部將它記起來的嗎?」子貢說:「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夫子說:「並非如此的!我的學問之道,乃是以宇宙之一理,貫通萬事萬物的。」
【本章重點】夫子以道之一本,探究萬事萬物之理,開啟子貢的智慧,使其洞悉一貫之道本,而直達理域。
1.鮮(音顯,少)
夫子對子路說:「由啊!能明白義理,而修養有得於心的人太少了。」
【本章重點】夫子雖欲倡德行道,然重德潛修者少,因而徒呼奈何感嘆不已。若非真修道人,則不能知德,因世上修道人少,所以知德者少。
1.南面(古代君王登基向南而坐,方向都是坐北朝南)
夫子讚揚虞舜之盛德說:「能以無為而為治理天下的,就是虞舜了!舜,他到底有甚麼作為呢?也只是恭謹自己的德行以身作則,端正莊嚴地立於國君之位,天下自然感化無為而治。」
【本章重點】自然之大道,本無所為,故曰無為。聖王恭己以法天則地,以無為而教民,默默施化於民,民沐沾其德而順從。
1.蠻貊(音瞞末,蠻指南蠻、貊指北狄,形容未開化的野蠻民族)
2.參(立列)
3.輿(音於,車)
4.衡(車前橫木)
5.諸紳(紳是古代官員、貴族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子張請教處世通達之道。夫子說:「說話忠誠守信,行為篤實嚴謹,即使到了未開化的國家,也能夠通行無阻。說話不忠誠信實,行為不篤實誠敬,即使在自己的家鄉,能行得通嗎?站立時,猶如看見『忠信篤敬』這幾個字就在眼前,坐在車中彷彿看見這些字出現在車前的橫木上,立身行道若能做到這樣,便能夠處處通達了。」子張受教,唯恐忘失,便把夫子的話寫在束腰的大帶上,終身奉行。
【本章重點】忠信篤敬,立身行道之本,本不立,則言不正、行不順,無法暢行無礙。
1.史魚(衛大夫)
2.蘧(音渠)伯玉(衛大夫)
3.懷(收斂退藏)
夫子表彰衛國二位大夫說:「史魚真是剛直啊!國家有道時,忠君愛國,其道像箭一樣直,國家無道時,他智勇道直,仍然像箭一樣正直。蘧伯玉真是位君子啊!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出來做官,傾才盡能輔佐君王,國家無道時,他便隱退以明哲保身。」
【本章重點】賢臣之忠君愛國其理不二,因秉性、理念有別,其報國安邦之道有所不同。史魚剛直如矢,不因治亂而更改其志。蘧伯玉乃才德並茂之君子,出仕則視情勢治亂而有進退,常保其有用之身,以備為世所用。兩賢皆有道,夫子因而讚揚之。
1.知(音義皆同智)
夫子說:「若願虛心受教,即是可以同他談話的人,若不與他論道言理,就是錯失了人才;若不能虛心受教,則不可與他論理說教,若與他談,就是白費口舌,徒勞無功。有智慧的人,知人之心性,當言則言,當默則默,不失人也不失言。」
【本章重點】智者活潑玲瓏,洞澈世情人心,因人施教,故德可廣佈;不多言,故應對得體,不致失言而令人不悅。
夫子說:「一位懷有高遠志向的人,立身以德,所行惟仁與道,不但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更會不惜犧牲性命而成全仁德。」
【本章重點】志士仁人,心存天理,悲天憫人,惟以濟世救人為重,故寧殺身以成仁,絕不會偷生苟活而害仁。
子貢請教實行仁德之道。夫子說:「譬如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一定要先備妥精良之工具。身處在這國家,應遵奉賢德的大夫、親近有仁道之士,以達切磋輔仁之益。」
【本章重點】先利其器比喻先得賢師仁友;居是邦係指所到的國家,必有賢德之人,可就地師事大夫中之賢者,與士之仁者交誼,旦夕惕勵,日新又新,以達仁道。
1.夏(夏曆,也稱為黃曆)
2.輅(音路,大輅,古代君王乘坐的車)
3.冕(音免,古時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
4.韶(音杓,古代虞舜時的樂曲,夫子認為盡善盡美)
5.放(禁絕)
6.鄭(鄭國的音樂多淫聲,為靡靡之音)
7.遠(音院,遠離)
8.佞人(諂媚善辯之人)
9.殆(危險)
顏淵請教夫子治理國家之道。夫子說:「遵行夏曆,乘殷朝的木質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舜時的樂舞,禁絕鄭國淫蕩的樂曲,遠離諂媚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淫蕩(易令人民心神動盪),佞人危險(會造成邦覆國危)必須小心謹慎。」
【本章重點】夫子教導顏回:為政之道,須承襲三代聖王之治~夏時、殷輅、周冕、舜韶,定儀禮、立國風,乃治國大法;放鄭聲,遠佞人,挽敗俗、移風樹德,乃安邦之大則。
夫子說:「立身處世,若沒有長遠且慎重的思慮,眼前定會出現意外之憂患。」
【本章重點】此章夫子教人應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思考。
· 《補充資料》
1.君子所以培德養慧,立身以道,處事以德,止憂患於未起之先,必無遠近旦夕之禍患。
夫子感嘆說:「唉呀!我尚未看見喜好崇高的道德像愛好美色一樣的人!」
【本章重點】色不迷人人自迷,若懷有高遠的志向,不為外物所惑,時時以德潤身、清明己心,即是真修者。
· 《補充資料》
1.在滾滾紅塵中,過度重視感官享受,定茫茫然而不知人生真諦,且易在追求的過程中失德造業。
1.臧文仲(魯國司寇)
2.竊位(私據其位)
3.柳下惠(魯之賢人,孟子稱其為聖之和者)
夫子說:「臧文仲是竊居官位,空負虛名的人嗎?明知柳下惠有賢德,卻不舉薦與他並立於朝廷為國效命。」
【本章重點】知賢不薦,有失職守,故夫子評其竊位。在朝為官應舉賢才使其能為國效力,造福社稷,方為忠君愛國之表現。
· 《補充資料》
1.歷史對臧文仲的評價,正面較多,他長於辭令、知識淵博、熟諳典章,有識見和判斷力。但也不是全無缺點,對柳下惠就不夠厚道。西元前634年,齊國攻打魯國時,臧文仲打算以談判使齊國退兵。他自覺口才不夠好,求助於柳下惠。柳下惠受命於危難之際,終能完成艱鉅任務,使齊國答應講和,平息了一場紛爭,居功厥偉,但臧文仲僅給柳下惠一個小官。
1.躬(自身)
2.遠(音院,離)
夫子說:「要求自己嚴苛些,多寬恕別人,少責備人之過,讓人心悅誠服,就會遠離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本章重點】夫子教人遠怨之方,在嚴於律己以進德,薄於責人以和眾。
夫子說:「立身處世,若不審慎熟思,而行事草率。遇到問題都不思考『應如何處理較妥善』的人,我對他真無可奈何了。」
【本章重點】處事應當熟思,若心粗氣浮,雖至微甚易,也無法圓滿平順。
1.小慧(小聰明)
夫子說:「整天相處一起聊天說地,卻從未論及仁義,又好使小聰明,這種人實在難以教化,難以成就德業啊!」
【本章重點】朋友相聚,應互相切磋,以友輔仁,有過相勸,有善共勉,以彰明義理。若終日言不及義,善於投機取巧耍弄小聰明,不由正道,很難步入真理的領域。
1.孫(音義皆同遜)
夫子說:「君子立身處世,以義理為根本,日常生活合乎禮節,態度謙遜、信實誠摯,而能有所成就,如此即是君子。」
【本章重點】君子之道~義內質,禮外文,遜以和德,信以實道。
· 《補充資料》
1.能以義為本,涵諸於中之體,而以禮、遜、信三者形諸於外之用,即可稱具君子之德。
1.病(憂慮)
2.不己知(即「不知己」,他人不了解自己)
夫子說:「君子只憂慮自己德行、才能不足,不會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
【本章重點】「病無能」,自愧不得施恩澤於群生,能自以為病,則反躬自責,勵志篤行,而成有德之君子。如此,則實至名歸,何憂人之不知己。
1.疾(羞惡)
2.沒(音末)
3.世(沒世即歿世,意「死之後」)
夫子說:「君子自覺羞愧的是~生前沒有良好德行,離世後無法美名萬古流傳。」
【本章重點】夫子勉人務實以進德,將來方可留範人間,配享萬世馨香。
夫子說:「君子為學修身,嚴格要求自己,而為眾謀福;小人則嚴厲要求別人,以圖利自己。」
【本章重點】求諸己者,修之於己,對於世利塵欲,視如浮雲,故能不爭不取。小人則反是,己不修不學,但求富貴加身,以致損人利己,難登覺岸。
1.矜(敬)
2.群(和樂相聚)
3.黨(徇私以情)
夫子說:「君子莊敬端己,以理自持,不為私利與人相爭;與眾相處以道,不以個人情感徇私(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理的事)。」
【本章重點】君子立身於世,不偏黨營私,故修身得以安詳而諧順,乃能樂道知天。
夫子說:「在朝為官的君子,大公至正,舉用人才,或接納諫言,不因某人說的話合理,便貿然舉薦;也不因某人德性有缺,就棄置他所說合理的話。」
【本章重點】居位治世之君子,舉人以德,則政興國昌;納言以理,使眾人心服口服,政道乃得以推行。
· 《補充資料》
1.言者心之聲,心是則口是,乃正人君子之直道。世人心口不一者多,若以言舉人,可能誤拔非人,致擾政殃民;若以人廢言,則不能廣納正言,而安百姓,為政者不可不慎。
子貢請教夫子,說:「世間有一個字可用以終身奉行的嗎?」夫子說:「就是『恕』吧!若能將心比心,自己不願別人加之於我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重點】恕者,處世之至理,仁人君子行此得以安身立命,進而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故己所不欲之情事,絕不施加於別人。
1.毀(稱人之惡而損其真)
2.譽(揚人之善而過其實)
3.試(探知人之真善德行)
夫子說:「我對於人,惟直述而已,不敢踰越實情毀謗人,也不敢過甚稱譽人。如對某人有所稱譽,必驗知其有實善,方稱譽之。今之人皆遵循夏、商、周三代的正道而行,是非自有直道之定評,何能任我毀譽呢。」
【本章重點】夫子周遊列國推行王道,務期百姓直道常存於心,以復古道之淳風。
· 《補充資料》
1.直道最重要,無論修己安人,都要切實持守。
夫子說:「早先,我還能見到史官遇有懷疑處,則空闕其文,以及有馬之人,願意大方借人乘用的情況,如今已沒有這種古風美德了!」
【本章重點】春秋之亂,致人心不古。夫子感嘆從細微處,見到時代變化中,道衰德敗之速,超乎想像。
夫子說:「花言巧語足以擾亂是非,敗壞道德,小處不能容忍,就會敗壞大事之謀劃。」
【本章重點】小不忍則憂患生、怨尤起,大謀必亂,故君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乃能成就大業。
· 《補充資料》
1.巧言,甜言動聽,蜜語動心,令人心無主定,德遂無存,故曰巧言亂德。
夫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一定考察實情;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實情,方可明白此人善惡之真相。」
【本章重點】夫子示人欲明善惡,必細察其內德,方能確定其人之真面目。
· 《補充資料》
1.世道衰微,人心險惡,憑良心說真話、腳踏實地真做事的人,容易遭忌受謗。不親自去瞭解真相,容易「眾口鑠金」、人云亦云,被人利用。君子內修己而行之於外,行善不欲人知,眾人未必盡明君子之懷德而好之;小人內詐外偽,大眾未必盡明小人之偽裝而惡之;故眾所好惡,尚未可定善惡。
1.季氏(魯之權臣季康子)
2.顓臾(音專餘,魯之屬國)
3.有事(軍事行動)
4.求(冉有)
5.無乃爾是過與(莫非是你們的過錯)
6.東蒙主(東蒙山的祭主,蒙山位魯之東,故謂東蒙山)
7.夫子(指季康子)欲之
8.周任(古代史官)
9.陳力(貢獻己力為國服務)
10.就列(位列官職)
11.不能者止(無力勸挽時就掛冠而去)
12.焉用彼相(何須輔佐國君者)
13.虎(猛虎)
14.兕(音飼,古代似牛的野獸。郭璞.注:「一角,青色,重千斤。」)
15.柙(音俠,柵欄)
16.櫝(收藏寶玉的木櫃)
17.固(城牆堅固
18.費(音必,季氏的封邑,今山東費縣)
19.君子疾夫(厭惡)舍(音義同捨)
20.有國(指擁有一國之諸侯)
21.有家(指擁有一家的卿大夫)
22.修文德以來(招徠)
23.邦分崩離析(國内民心離散)
24.蕭牆(蕭通肅。「蕭牆」是魯君所用的屏風,人臣至此屏風便會肅然起敬,故稱「蕭牆」。)
季氏將興兵伐顓臾,冉有季路去見夫子,說:「季氏將出兵攻打顓臾了」。夫子說:「求啊!這算是你們的過失吧!那顓臾是魯之屬國,從前先王封它為東蒙山之主,而且在魯國境內,是魯國安危與共的重臣呀,並非敵國,為何要攻伐它呢?」冉有說:「這是季氏執意要這樣做,我們兩個(家臣)都不願意啊!」
夫子說:「求啊!古代史官周任曾說過:『忝為一官半職就應貢獻己力為國服務,若無法勝任,便該辭去。若任由國家危殆而不去挽救,國運顛仆而不去扶持,何需輔佐國君的人呢?况且,你說你倆都不願意,而是季氏執意如此,這句話實在錯了。譬如老虎、野牛闖出柵欄,神龜和寶玉在櫃子裏毀壞了,若非管理的人失職,還會是誰的過錯呢? 」
冉有說:「現在顓臾的城牆很堅固,離費邑又近,若不趁早攻取,恐怕成為後代子孫的憂患。」夫子說:「求呀!君子最厭惡的,就是那些不肯坦承說自己要那樣做,卻編造另一套說辭來掩飾。我聽人說過,一個國家,不必害怕貧窮,而害怕財富分配不均;不必害怕人口稀少,只須憂慮內部不安定。做到貧富均衡,就不會有貧民;大家能和睦相處,遠方人民聞風而至前來歸附,人口自然不會寡少。社會能安定,國家也就沒有傾覆之禍了。正因這樣,所以如有遠方人民不願歸服,就修好仁義禮樂的好德去感化招徠他們。既已經來歸服了,便設法安撫,使他們安居樂業。現在你們兩人幫季氏料理國政,不但無法令遠方人來歸順,甚至弄到民心四分五裂,你們不能好好守護,令國強民安,卻圖謀在國內動干戈,如此倒行逆施,我怕季孫氏所應憂慮的並不在顓臾,而是我們國君的宮廷之内呀!」
【本章重點】夫子以大義凜然欲勸阻權臣之專斷獨行,並藉機嚴責冉有、季路不可助紂為虐。
· 《補充資料》
1.夫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理論,期望上位者能修好德,令近悅遠來,以臻清平盛世。
2.春秋末年,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家大夫之手。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靠近季孫氏的封邑。季孫氏是公族中最有權勢的,又因專斷獨行和魯君有很大的矛盾,也知道魯君計劃削弱他的權力,害怕魯哀公借助顓臾的力量,於是決定派兵攻打顓臾先下手為強。夫子認為魯哀公對季孫氏的專橫跋扈,必尋機懲治而起紛爭,故稱「蕭牆之禍」。蕭牆即門屏,其作用在遮擋外人的視線,防人向門內窺視,臣要到宮室裡晉見君王之前要先經過蕭牆,所以蕭牆之內指的就是宮內,在此也可指魯君。蕭牆之禍:喻自家內部的禍害和爭執。
1.自天子出(由天子發號施令)
2.蓋(大概)
3.希不失(很少不會失去政權的)
4.陪臣(大夫的臣子對諸侯來說是臣子的臣子,稱陪臣)
5.執國命(持國家政權,掌國家政令)
6.則庶人不議(百姓沐德感恩,對政府沒有非議)
夫子說:「天下有道(政治清明)時,推行禮樂與征戰討伐之事都出於天子的政令;天下無道的時候,則執行禮樂與征戰討伐之事出於諸侯的決定。若由諸侯僭越奪權,很少有經十世還不喪亡的;若由大夫僭越奪權,很少有經五世還不喪亡的;淪落到大夫的家臣掌權,很少有經三世還不滅亡的。天下有道時,政權決不會旁落在大夫手中。天下太平時,百姓沐德感恩,對政府也就不會有非議的事了。」
【本章重點】夫子論述天下有道與無道時,國家情勢的變動。
1.祿(派任官吏與升降的決定權~指當政之權)
2.公室五世(指魯國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3.政逮(及,旁落之意)
4.大夫四世(指魯國專政大夫季孫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5.三桓(魯國孟孫(又稱仲孫)、叔孫、季孫都屬魯桓公後代,所以稱三桓。)
6.微(衰微)
夫子說:「魯君失去掌管國家政權,從魯宣公至定公已經歷五代了,政權旁落在大夫之手--季氏,已經歷四代了,所以桓公的三房子孫的權勢也將衰微了。」
【本章重點】夫子慨歎魯國公室疲弱,政權旁落於季氏,因社稷之三綱失,五常衰,君不君,臣不臣等亂象層出不窮,故季氏之衰微亦已顯現。
· 《補充資料》
1.魯自文公薨,名遂的公子殺了太子(名惡),立宣公,而君失其政。自宣公後,經成、襄、昭、定等五世。自季文子專政,歷武子、平子、桓子等四世。
1.友便(音胼,習熟)
2.辟(偏邪)
3.友善柔(和顏悅色以誘人)
4.友便佞(花言巧語以動人)
夫子教人交友之道,說:「於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於己有損的朋友也有三種。正直不屈的,信實不欺的,博學多聞的,這三種都是益友。偏邪成習的,虛偽不實的,逢迎諂媚的,這三種朋友都於己有損。」
【本章重點】直、諒、多聞三者,為志同道合之交。便辟、善柔、便佞三者損德害性之交。
· 《補充資料》
1.交友至要者,能規過勸善、包容體諒、互助互信,立身以道,修身以德,以友輔仁,乃得見友道之貴,得友之益。
1.樂節禮樂(音岳,即音樂)
2.樂佚(音益)游(佚游:遊逸無度)
夫子說:「有益的嗜好有三種,有害的嗜好也有三種。愛好禮樂、喜歡讚美別人的優點、愛好廣結賢能的朋友,這三種對己有益處;好驕矜自滿以為樂、愛好閒散遊逸、喜好飲酒作樂,這三種對己有害處。」
【本章重點】世事於人有益者,乃奉行大道,修心養性;於人有損者,沉迷塵欲,離道悖德。
· 《補充資料》
1.一樣的日食三餐,一樣的經歷數十年的歲月,離世後,卻有天淵之別,有人成聖成賢、成仙作佛,有者默默無聞,有的遺臭萬年,究其因,不外是一生所作所為,是利人利己,或損人利己而已。
1.愆(音鉛,過失)
2.瞽(音古,盲)
夫子說:「侍奉在君子身旁,要避免犯三種過失:未到該說話時,話就說出口,這是急躁;該說話時卻不開口,這叫隱晦不明(令人覺得心機重、城府深);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眼盲。」
【本章重點】發言中節合乎時宜,乃君子平日之素養。陪侍君子可自其身上學得此德行,故躁、隱、瞽三愆,為修身之首務,「謹言慎行」係聖人經常耳提面命者。
夫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引以為戒:年少時,血氣尚未成熟,要戒『色慾』;身體發育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與人爭鬥』;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貪得無厭』」。
【本章重點】年少之時,血氣蠢動,易因色傷身,當致力於定慧功夫,止息邪淫之念。年壯之際,血氣方盛,七情易動,易嗔易怒,好逞血氣之勇,當學忍辱,靜神養氣,修身培德。年至耄耋(音冒碟,年歲大之長者),氣衰血枯,來日不多,若仍執意追求凡務,以至俗慮煩心,不得解脫;當淡泊寡欲,知足常樂,始能清心自在。
· 《補充資料》
1.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或喜、怒、憂、思、悲、恐、驚。
1.狎(音狹,輕慢)
夫子說:「修道的君子有三樣敬畏的事,第一,敬畏上天的旨意(天之明命);第二,尊敬道高德劭的人;第三,敬畏聖人所說的話。小人循私逐欲,不明天道之尊貴,也不知敬畏天命,對有德者不僅不知敬重,反而輕慢、侮蔑聖人教化眾生的訓誨。」
【本章重點】「天命」乃上天賦予明師的神聖使命,歷代祖師皆稟此以渡化眾生,若無明師點化,豈知來歸之路,又何能回返理域?大人者,替天行道;聖人者,代天宣化。此三者應從而不違,故敬畏之。小人罔知天理,我行我素,離道日遠,何能安身立命?
夫子說:「天生睿智,不待問學,自然明瞭真理大道的,是上等智慧的人。經過學習而知道明理的,是次一等智慧的人。經過困頓發心向學,方悟大道尊貴者,是再次一等的。而經過困頓,卻自暴自棄,怠惰不肯發憤圖強、努力學習的,這種人最為下等!」
【本章重點】人貴乎好學致知,無論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當其知至,其知也一。
· 《補充資料》
人之涵養由學而充實,立德由學而進,真理由學而明,大道由學而成,為學之道,貴在越挫越勵,矢志達道成德,有志者事竟成,心若堅定,必獲上天護佑、仙佛暗中點化、貴人相助,而竟其功。
夫子說:君子有九種事要用心思考,時時作為自修自勉自戒反觀自省:
1.看要看得清楚明確,不要被假相遮掩而看不清真相
2.聽要聽得清楚,要確切分辨話中的真意,不要被蒙蔽而聽不到真確的話
3.臉色要溫和慈祥,不可嚴厲似冰若霜
4.容貌態度要謙恭有禮,不可傲慢輕視別人
5.說話要忠厚誠懇,不可欺騙隱瞞
6.做事要敬謹慎重,不可輕忽隨便
7.有疑惑要低心下氣請教別人,不可敷衍馬虎,以免自誤誤人
8.要警惕~因嗔怒釀成的災難後果,故不可逞一時之快(樂)而意氣用事(菩薩畏因,凡夫怕果)
9.若遇可輕易獲得利益時,必須細思是否合乎義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本章重點】世人因所思有異,結果亦殊。聖賢君子之思,出於清靜之心,一思一念 ,莫不合乎理、盡乎誠。克己修身之方,立德行道之本,盡含括「九思」之自我省察中。
夫子說:「『見到別人行善的優點,要急去做,惟恐來不及做到;見到別人做得不好,要引以為戒,就像用手去試探熱湯,恐受其害而快速避開。』我看過這種人,也聽過這種話。『避世隱居躬求聖賢之宏志,以成就自己的志愿;行乎大義,以達成自己的理想大道。』我聽過這種話,卻沒有見過這種人。」
【本章重點】人之性本善,故見善心喜,而起見賢思齊之心。見不善則反躬自省,自我惕勵,有如探湯之戒心。隱居非潔身自好、離世自娛,乃深入鑽研救世之方,待時應機,以一展所學補偏扶傾。(如諸葛亮之出茅蘆,輔佐劉主,以應三分天下之機運。)
1.千駟(一車四馬)
齊景公在世享盡榮華富貴,擁有馬車千輛,但死的時候,沒有留下美好德範,因而百姓對他沒有可稱道的。伯夷、叔齊晚年困頓,餓死在首陽山下,至今人民仍稱頌其德行清高(即上章所謂『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之意。)是否有德行即是否能令後人稱頌,大概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吧。
【本章重點】以齊景公與伯夷、叔齊為例,明示遺財不如遺德。
· 《補充資料》
1.伯夷、叔齊係商朝末年孤竹君之二子。父死,二人互相謙讓,均不肯繼位,遂同投歸西伯姬昌(周文王)。姬發(文王子即周武王)伐商時,二人攔馬勸阻未果。周統一天下後,二人恥食周粟,雙雙餓死首陽山(今中國河南省洛陽市東30公里偃師縣境內,海拔359.1米,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故名『首陽山』。)
1.陳亢(孔門弟子)
2.伯魚(夫子之子,即孔鯉)
3.異聞(與眾不同的傳授)
陳亢問伯魚:「夫子有密授給你,不傳予眾人的特別教導嗎?」伯魚答:「沒有。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庭院,我快步走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尚未學哩。』父親說:『不學詩,理不明,說話不能順理流暢。』我退下後就去學詩。又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庭院,我快步走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還沒有呢。』父親說:『不學禮,不識規矩,就無法安然立足於社會。』我退下後就去學禮。我所聽到的,也只這兩次私下授受,有關乎學詩學禮而已,並無其他比較特殊的。」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到三樣收穫:「知道學詩和學禮的功用,又知道了君子並不偏私自己的兒子。」
【本章重點】聖人心同日月無私照,以天下為家,視眾生如子,故能有教無類,一視同仁,無親疏之分,就算自己的兒子,也無私心厚此而薄彼。
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己謙稱為「小童」(夫人自稱謙言己小弱猶如稚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國人在外國人面前自謙君夫人德寡,而稱為「寡小君」(對外國稱自己國君為寡君,乃自謙寡德之君,夫人相對國君為小,故稱寡小君。),外國人則稱對方國君夫人為「君夫人」。
【本章重點】夫子欲讓國人了解,不同立場的人對國君夫人合乎禮節的稱呼。
· 《補充資料》
1.此章開頭闕「孔子曰」三字,後儒疑非孔子之言,但依孔安國注:「當此之時,諸侯嫡妾不正,稱號不審,故孔子正言其禮也。」故此章仍為孔子所說。
2.孔安國,字子國,漢代重要的經學家,是孔子第十二世孫。由於孔家累世傳經,是故孔安國經學造詣深厚。
1.歸(贈送)
2.孔子豚(音屯,小豬)
3.時(伺機)其(陽貨)亡(外出)
4.遇諸塗(音義同『途』)
5.好(喜好)從事而亟(音汽,屢次)
6.可謂知(音義皆同智)
陽貨想召見夫子,夫子不願往見,陽貨便送了一隻小豬到夫子宅,想讓夫子依禮登門來拜謝,如此即可相見。夫子明白陽貨的計謀,乃乘陽貨不在家時,去拜謝。卻在半路上不期而遇,陽貨對夫子說:「來!我有話對你說。」夫子走過去,陽貨說:「自己身懷才德,卻任憑國家混亂,能叫做仁嗎?」夫子說:「如此不能稱為仁。」陽貨說:「喜好從事治國理政,卻屢失機會,能稱為有智慧嗎?」夫子說:「不可以說有智慧。」陽貨說:「光陰消逝得很快,時間是不等人的。」夫子說:「好吧,我將出來做官,為百姓服務。」
【本章重點】敘述夫子與專權的陪臣陽貨周旋的經過,可知夫子的高風亮節而不願攀援附和。
· 《補充資料》
1.陽貨以一介家臣而專權主政,目無國君王法,係不忠不義之人,然尚明聖人之德儀配天,欲藉機誘使夫子出仕,以壯己威勢。夫子係真心待機出仕,以替天行道,非為陽貨造勢所用,因而屢屢避之。
夫子說:「人的天性本來一樣清靜光明,而氣質之性是相近的,氣質之性容易受到習染,染善即成君子,染惡則成小人,日久成習,善惡清濁,相去日遠了。」
【本章重點】人之本性純善無惡,惟人身處紅塵,氣質之性易沾染物欲成習,而有聖賢凡愚之差異。
· 《補充資料》
1.本章講的性,是指氣質之性,因天性本純善不可染。
1.知(音義皆同智)
夫子說:「一般人處於世間,容易受環境影響,為他人所左右,唯有智慧極高與資質極低(至為愚蠢者)者,有其主觀之行事風格(有其固執與堅持),不易受旁人左右。」
【本章重點】上智者,性明慧定,立身以道,處事以德,超然物外,不染流俗,是以不移。下愚者,固執成性,自以為是,善亦不進,惡亦不納,是以不移。
· 《補充資料》
1.在進德修業上,的確要有根基緣分者始得進入修辦道的堂奧,與智商高低並無多大關聯。
1.武城(魯國一城邑)
2.莞爾(音婉耳,微笑)
3.子游(子游姓言名偃「音演」,孔門弟子,與子夏同列「文學」科)
4.二三子(指弟子們)
夫子去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夫子微微一笑說:「殺雞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就對夫子說:「以前我聽您說過:『君子力學禮樂之道,潛修心性,就會愛護人民;百姓勤學禮樂之道,就會安分守己,服從上級命令,配合長官指使執行任務。』」夫子稱許子游務實學道,轉身告訴弟子說:「弟子們,子游說得對,剛才我說『割雞焉用牛刀?』只是開玩笑罷了。」
【本章重點】禮樂是教導百姓涵養心性的入手處,也是實現大同世界的基礎。子游秉承夫子聖人的訓誨,將之實施於武城,果然成效斐然,得以移風易俗,弦歌昇平,呈現堯天舜日之景象,夫子是以欣喜莞爾。
· 《補充資料》
1.夫子說子游:「割雞焉用牛刀?」乃疼惜子游不得大用,夫子恐其意志消沉,乃藉之與弟子們期勉,並嘉許子游,盼其能再接再勵。
1.公山弗擾(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以費(音必,據費邑)畔(音義同叛)
3.不說(音義同悅)
4.末(無)之也已
5.之之(第二個之是動詞,往)也?(道既不行,何必去公山氏處呢?)
季氏家臣公山弗擾佔據費邑反叛季氏,召夫子去,夫子打算去。子路不高興,說:「沒地方去也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夫子說:「他召我去,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會在東方再復興周朝文武聖人之禮。(建造一個東方的周王朝)」
【本章重點】夫子不避諱叛人亂地,而願緊握機會出仕,目的在欲以聖人之道行之於世,讓世人明白他決心復興儒道與禮制。
· 《補充資料》
1.修養不夠精湛的人,常用狹隘的想法質疑君子的言行。而德配天地的聖人智慧圓融,常以極大的包容度處事。
2.公山弗擾與陽虎,都是季氏家臣。季氏專魯君之權,夫子反對。公山弗擾與陽虎又專了季氏的權,夫子一樣反對。這都是違反了禮制~即犯上作亂。公山不擾從一個弄權的家臣,卻與季氏作對,還想請孔子來幫忙平亂。
子張請教「仁道」於夫子,夫子說:「能推行五種德行於天下,就是仁道了」。子張復請問:「哪五種呢?」夫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施惠。若能恭敬他人,就不會受到侮辱;若能心量廣大寬厚待人,就會得到眾人心悅誠服的愛戴;若能確守信用,就會受到眾人信賴倚重;做事勤快敏捷,就容易建功立德;能施惠予人,眾人感恩在心,必欣然接受差使。」
【本章重點】恭、寬、信、敏、惠五者,乃誠於中、形於外之仁道,若能圓融施行於天下,世道即可因有此仁德而大治。
1.佛肸(音必夕,人名。春秋末年晉大夫范中行「晉國卿趙鞅,即趙簡子」的家臣,為中牟的邑宰)
2.以中牟畔(據中牟邑而反叛)
3.磨而不磷(磨了以後不變薄)
4.涅而不緇(染了以後不變黑)
5.匏(音袍)
佛肸召夫子去,夫子想去。子路說:「以前我聽您說過:『本身做了壞事的人那兒,君子是不去參與的。』佛肸占據中牟邑反叛,你卻要去,怎麽解釋?」夫子說:「是的,我曾經這樣說過。你沒聽說過真正堅硬的東西嗎?它是怎麼磨也磨不壞的;沒聽說過真正潔白的東西嗎?它是怎麼染也染不黑的(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我豈能像個匏瓜?光掛在那裏而不讓人吃呢?(喻不為世所用)」
【本章重點】夫子欲將聖人之道普行於世,雖面對叛臣,也冀圖力挽狂瀾,希望能盡棉薄之力,為社會的祥和而努力不懈。(明知不可為,為了恢復聖人的禮制,仍滿腔熱血躍躍欲試,此即聖人與眾不同之處,令人讚嘆敬佩。)
1.語(音玉,告知)
2.女(音義同汝)
3.好知(音義同智)
4.蕩(放蕩不受拘束)
5.賊(害)
6.絞(責人急切而流於偏激)
夫子說:「由啊,你聽過六種美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說:「未曾聽說過呢。」夫子說:「你坐下,我來告訴你。」
1.愛好仁道卻不好學以明理,它的弊病是愚昧不明事理;
2.喜好智慧,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不明理而放蕩不知檢點;
3.愛好誠信卻不好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固執小信(不合義理的約定)而傷義害理;
4.愛好正直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太過急切,以致偏激惹事生非;
5.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易於逞強甚而犯上作亂;
6.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傲慢自大。」
六言者:仁、智、信、直、勇、剛,此六種美德,乃修身立德之大綱;六蔽:愚、蕩、賊、絞、亂、狂,不學則有此六種弊病,學行並進則可達道,是謂六德。
【本章重點】六病(蔽)有良藥一方,唯「學」可根除之。
1.興(是取譬引類,以啟發自己高遠的心志。),
2.邇(音耳,近)
3.識(音志,記憶)
夫子說:「弟子們!你們為何不好好學詩經呢?詩三百篇(實際是三百又五篇),詩可以(興)啟發自己高遠的心志,可以(觀)觀察社會風俗盛衰,藉此了解政治得失,可以從而改善。(可以群)詩之教誨,溫柔敦厚,學詩可消除輕薄嫉忌之惡習,故可與人互相切磋,和睦相處。(可以怨)王道衰頹,政教不善,而作變詩以諷刺之,聞之者引以為戒,怨即指此變詩而言,雖怨而不違禮,故可以怨。自最近處來說,事父應當盡孝;從遠一點來說,事君當盡忠;學詩,可以興、觀、群、怨,便懂得事父事君之道。詩經三百篇中多有藉動植物設喻者,以鳥獸草木之名稱記述甚多,因此學詩可以增廣動植物的知識。學詩有益學者甚多,怎可不學呢?」
【本章重點】詩經本乎至情至性,故可興、可觀、可群、可怨、可事父、可事君,其至理在詩中;能興、能觀、能群、能怨、能事父、能事君,其功能在人為。
· 《補充資料》
1.藉由學詩可以明人倫、循理合道;通民情,可以移風易俗。涵養其中,必能終身受用不盡。
夫子對兒子伯魚說:「你讀過詩經中的《周南》《召南》兩篇嗎?人如果不讀《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對著牆站立一樣,不但看不見前方,也無法往前進。」
【本章重點】夫子訓誨兒子要研讀詩經《周南》《召南》二篇,因為這二篇論夫婦、修身和齊家,也正是夫子最重視的處事方針。
· 《補充資料》
1.「周南」包含關雎、葛覃等十一首詩; 「召南」包含鵲巢、采繁等十四首詩。
1.玉帛(指禮物)
夫子說:「禮不是只有指贈送珍寶財帛,而已。樂也不僅指敲鐘擊鼓,奏出樂音而已(鐘鼓是樂器)。」
【本章重點】禮樂的本義在敬在和。夫子慨歎當時人之行禮作樂徒具形式,不明禮樂的真正內涵。春秋亂世,禮樂廢弛,只論贈禮物、鳴鐘鼓,絕非禮樂之本。
· 《補充資料》
1.禮者,人道之準則,誠於中,敬乎外。樂者,陰陽之調和,性情之流露;聖王以雅頌之正音,導人性臻美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以和人情,以進善道。禮可立人,樂可成人,乃聖人安民教化之道。
1.色厲(外表剛強嚴厲)
2.內荏(音忍,內心柔弱怯懦)
3.其猶(如同)
4.穿窬之盜也與。(穿窬音川余,穿指鑿壁;窬指洞或穿越,即穿牆越壁進入他人家中竊盜的小偷。後用以形容心術不正的人。)
外表剛強嚴厲而內心柔弱,有如虛有其表沒有道德修養的竊盜宵小,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裏不一的小人。
【本章重點】外嚴而內弱,外清而內濁,言實而心虛,似君子而實為小人之偽君子。夫子不僅厭惡此種人,更要大家慎之、防之。
1.鄉原(音義皆同愿,善良忠厚)
2.賊(害)
夫子說:「外貌忠厚老實,內心卻偽詐奸巧,使鄉里之人誤認其善(即鄉愿之意),而加以讚美稱頌的這種人,乃亂德之賊啊!」
【本章重點】夫子深惡痛絕鄉愿這樣的偽君子,君子自我要求品德修養完善,而鄉愿卻在敗壞道德,他們不像壞人那麼明顯易辨,但破壞作用更巨大。
· 《補充資料》
1.鄉愿之人不明「真誠」修道積德,偽忠信、竊道名,使善德真偽難辨以亂道害德,致鄉人認假為真,如此之人,可謂德之賊。
2.「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第三十七章》
1.塗(路途中)
2.德之棄(損德)
本章有兩種詮釋:
1.夫子說:「在路上聽到一些缺乏根據的話,若不加考察求證,就不辨是非,又在路途中說給其他人聽,那樣做會損害自己德行的。」
2.夫子說:「路途中聽聞善言益語,隨即傳與他人,毫不藉機自我省察參悟,遂不能進德修業 ,終致無從獲益,乃自棄於德。」
【本章重點】道聽之言,應以智慧分辨善惡真假,則義理得之於心,善德施之於行,於己於人皆有所助益。若僅道聽而塗說,入耳出口不經心,人云亦云,難於進德修業,是謂棄德損德。
1.鄙夫(人格卑陋的人)
2.可與(共同)
3.與(同「歟」疑問語)
4.其未得之(指名位)
5.無所不至矣(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夫子說:「可以和人格卑劣的人一起出仕在朝侍奉君主嗎?他還未取得官位時,擔心得不到;獲得官位後,又擔心失去;如果擔心失掉官位的話,那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了。」
【本章重點】夫子述說人格卑劣的小人,因為常常患得患失,所以任何寡廉鮮恥的事都敢做,故不可與其在朝共事。
· 《補充資料》
1.求為官若心不在公,只圖謀私利,則不計國家人民之利益,只顧個人前途而不擇手段,以致一切亂謀逆罪,都做得出來了。
1.今也或是之亡(音義同無)
2.狂(心高氣傲)
3.肆(不拘小節)
4.蕩(放蕩不拘)
5.矜(過於拘謹)
6.廉(堅持原則,令人難近)
7.忿戾(暴戾凌人)
8.愚(愚昧不明)
9.直(性情率直)
10.詐(詭詐欺騙)
夫子說:「古人有三種毛病,現在的人不一樣:古時候的人,雖心高氣傲,也只是不拘小節;現在的人不僅高傲,又不顧道義、逾越規矩。古人持守嚴謹,令人難近;現在的人不僅持守過嚴,而且容易發怒好爭,甚而暴戾凌人。古人雖愚昧,也只是率直粗魯;現在的人不僅昏昧不明,且滿懷私慾且行詭欺詐騙。」
【本章重點】夫子嘆時衰俗陋,人心丕變,不如古人之淳樸。
· 《補充資料》
1.古人的三病:狂而肆、矜而廉、愚而直。而今人的三病則是狂而蕩、矜而忿戾、愚而詐。真是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離道更遠了。
1.巧言(巧妙之諂言)
2.令色(假裝謙厚之臉色)
夫子告誡世人:「以諂言取媚世人,裝著和悅之外表奉承討好,此種人多偽失德,且缺乏慈愛之仁心。」
【本章重點】世人不以直道處世,不能以誠相待,而以偽善之外貌諂佞,失卻原本之仁;仁者至誠,言顧行,行顧言,即無巧言令色之舉。
· 《補充資料》
1.【宋.文天祥曰】觀德者只觀人之辭;一句誠實,便是一德,句句誠實,便是德進而不可禦 (阻擋) 。
1.紫(藍紅之混合,間色)
2.朱(正色)
3.鄭聲(糜淫之樂)
4.雅樂(雅正之樂)
5.利口(逞口舌之強)
夫子說:「我厭惡紫色取代紅色,厭惡鄭國淫亂之樂擾亂雅正之樂,厭惡耍弄口舌胡言亂語,導致國家傾覆。」
【本章重點】聖人惡紫、惡鄭聲、惡利口,即是教人要嚴守規矩,防微杜漸,免造大過。
· 《補充資料》
1.青黃赤白黑是五正色,除此以外是間色(兩色摻和的顏色稱為間色),五色純正,紫色等間色冶艷足以炫目,正色反為所奪。鄭聲是鄭國的靡靡之音,雅樂是聖王的雅正之樂,中正平和,能調和性情。利口就是口才銳利,顛倒是非,且能取悅於人。此三者,都是不遵道、不合禮、不辨是非,以邪奪正,故聖人厭惡之。
1.述(傳述,遵行)
夫子說:「我講解道之義理已經很多了,今後我想行無言之教。」子貢說:「如果您不說話了,那我們這些弟子將如何遵循傳述呢?」夫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還不是照常運行不息,飛潛動植還不是照樣生化不已,天又有何言呢?」
【本章重點】聖人參贊天地之化育,承天景命以闡道宣化,故欲行天道之默化,使諸弟子省察上下之道,明究造化之妙,體道合德;而天理流行,其奧妙不待言而自顯,萬物生生不息,渾然天成。
1.孺悲(魯人,曾學「士喪禮」於夫子)
2.命者(夫子之傳話人)
3.出戶(出門外傳述辭疾之言)
孺悲想拜見夫子,夫子託辭有病,謝絕見他。但傳話人一出房門,夫子便取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听見。
【本章重點】夫子以有教無類之心覺化世人,必來者不拒。儒悲求見,遭夫子辭之以疾,想必有不欲接見之原因(或許是孺悲有行事不合理、不合禮處),夫子取瑟而歌,乃寄誨教於歌,使其知悟而改正。
1.期(音基,周年,以下皆同)
2.壞(生疏)
3.崩(荒廢)
4.稻(穀之美者)
5.錦(衣之美者)
6.女(音義同汝,你)
7.食旨(美食甘味)
8.聞樂(音樂)不樂(快樂)
宰我請問夫子:「為父母守喪三年,為期太久了,我認為一年就可以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生疏了;三年不習樂,樂一定會衰退。舊穀已用盡,新穀也已收成了,鑽火改木(春天以榆柳木取火,夏天以棗杏木取火,秋天以柞梄(音作友)木取火,冬取槐檀之火),天時人事一年即周而復始,以此看來,居喪一周年也就可以了吧?」夫子說:「三年守喪期間,心中哀戚地懷念父母,食粗食、穿衰麻(音崔麻,用粗麻布做成的喪服)方合乎禮;若守喪一年就吃白米飯,穿錦緞衣,對於你來說心能安嗎?」宰我說:「心安啊!」夫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做吧!君子有喪在身,吃美食不覺得甘美,聽音樂不覺得快樂,閑居也不覺得安適,因此不會像你說的那樣做。現在你既覺得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夫子說:「宰我真是不仁啊!(感嘆愛親之情如此淡薄)嬰兒生下來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守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凡為人子者皆然,宰我有三年誠心的報恩之情,以示愛慕父母嗎?」
【本章重點】夫子分析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真義~親恩不僅止於三年之抱,三年居喪,亦不足以報答父母之恩,並呵責宰我之不仁,儆世人毋忘親恩。
· 《補充資料》
1.人之性靈受之於天,身體髮膚來自父母,父母與兒女天性至親,此愛出於天性,不假外求。親喪,人子痛斷肝腸,昊天罔極之恩,何以報之?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淡味素衣,靜處居喪三年,不過藉之聊表報答三春之寸草心。
1.博(賭博)
2.弈(音益,下棋)
夫子說:「整天吃飽了飯,都不用心做些有意義的事,實在難以教化導正,也難以進德修業!世上不是有賭博下棋的人嗎?下棋也需要用點心思,總比遊手好閒、毫不用心的人,要好多了。」
【本章重點】人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則神智昏惰,難有成就。
· 《補充資料》
1.人為萬物靈首,不用心則義理不明,如此與禽獸何異,夫子闡明修道進德之基在於「用心」,用心則能盡力,盡力方能德建功成;夫子非教人博弈,舉例以誨人不可「無所用心」。
子路問:「君子也崇尚勇武嗎?」夫子說:「君子以義理為崇高至上。君子居上位,若憑著勇力去做而不遵奉義理,就會恃權作亂;平民只憑著勇力去做而不遵奉義理,必犯法為盜。故君子尚義不尚勇。」
【本章重點】子路好勇,是以夫子訓誨子路應崇尚道義之勇,並告以有勇無義的弊害。
· 《補充資料》
1.勇有大小之分,大勇為正義之勇,凡義理所在,不計任何犧牲,故能義盡功成。小勇為血氣之勇,私欲若不克制,則偏執成見,失義而成亂賊。
1.惡(音勿,厭惡)
2.惡稱人之惡(音厄,不良的行為)
3.惡(以下皆同,音勿,厭惡)居下流而訕(音扇,毀謗)上者
4.窒(音志,事理不通)
5.亦有惡(音勿,厭惡)乎
6.徼(音交,抄襲)以為知(音義皆同智)
7.不孫(音義皆同遜,謙虛)以為勇者
8.訐(音節,揭發人之陰私)以為直者
子貢說:「君子於人無所不愛,也有討厭的人嗎?」夫子說:「有的,有厭惡的人~討厭背後說人是非的人;討厭居下位者無忠敬之心,而毀謗居上位的人;討厭嗜好勇力,而不遵守禮節而行的人;厭惡自認英明果斷,卻固執不明理的人。」夫子說:「賜,你也有討厭的事嗎?」子貢說:「我討厭竊取別人的意見觀點,而自以為聰明的人。討厭不懂謙虛恭敬,而自以為勇敢的人。討厭喜歡揭發、攻擊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正直的人。」
【本章重點】聖人所厭惡者,乃小人不知修身養性,而自以為是,不知反省檢討。賢人所厭惡者,乃偽君子之竊名,而使人誤認以為是真君子。
1.孫(音義皆同遜)
夫子説:「婢妾和僕隸下人很難與他們相處;太親近了,她(他)們以為主人心善,好欺負,會自大輕狂;太疏遠了,她(他)們又不知感恩,常有怨言。」
【本章重點】夫子提醒有婢妾和下人者,要小心謹慎,因為此些人調教不易。
· 《補充資料》
1.封建時代,教育為貴族之特權,平民不得參與;當時奴婢多為貧家子女,無教育機會,以致智識低陋,較難啟發教導,故不易順從,是以難養。
1.惡(為人所厭惡)
2.終(止也,不再有進步)
夫子說:「到了四十歲尚被人厭惡,終其一生,很難有所進步了。」
【本章重點】夫子警惕人到四十歲,要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卓然有些許德望,不應再有作惡的行為。夫子意在勉人,志道培德,當下即要努力去做,苟且度日,時不我予,有朝一日將後悔莫及。
· 《補充資料》
1.人生三十而立,四十堅定而沒有疑惑,若四十德行仍未有所成就,尚見惡於人,則望何時方能悔改向善,如此,人生豈非毫無指望。
1.微子(名啟,紂之兄)
2.箕子(紂之叔父)
3.比干(紂之叔父)
紂王無道,微子勸諫無效,便離開紂王;箕子勸諫卻成了階下囚;比干不斷強力勸諫紂應,最後被處刑剖心而死。夫子說:「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本章重點】仁不在以死而諫,三人之仁,並非指其『去』或『奴』或『死』。以其能撫亂安民,而稱之『仁』。
· 《補充資料》
1.對於紂王的暴虐無道,微子勸諫,紂王不聽,遂辭官退隱。箕子裝瘋而受囚為奴,比干據理力諫而斃命。此三位皆是王族,共同點就是忠君愛民,不願助紂為虐。夫子認為他們三人,是成仁取義的典範。
1.士師(典獄官,掌管刑獄)
2.黜(音觸,罷免不用)
3.邦(祖國)
柳下惠當典獄官,三次(或多次)被免職。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國家去呢?」柳下惠答說:「我以正道事奉人君(重視道德的人,到處都會受排擠),到哪裏不會被免職呢?如果我用枉道(不循正理而以諂媚、譁眾取寵的態度)來事奉人君,又何必要離開祖國,到他國去求官呢?在這裡以逢迎奉承就能當大官了。」
【本章重點】直道事人者,君明臣賢,施惠百姓。
· 《補充資料》
1.柳下惠乃聖之和者,不遇明君,遂常被罷官,但心中不執著,所以無憂。他願留在祖國,處心積慮俟機為國為民付出心力。
夫子來到齊國,齊景公對夫子說:「我不可能像魯君對第一大家族季氏那樣(國政委付季氏掌管)對待你,就以介於季氏、孟氏之間的待遇來待你。」但隔些時日後,齊景公又對夫子說:「我很敬重你,但我年紀太大了,恐怕不能用你的道行世治國了。」夫子聽後,知道齊景公無意行聖王之道,徒留無益,便離開齊國。
【本章重點】夫子不貪戀世間的榮華富貴,只想把王道施於百姓,縱經一再的打擊與挫折,令夫子甚為失望,但仍撼動不了夫子堅毅卓絕的意志。
1.歸(饋贈)
魯定公時,季桓子當權把持國政,夫子任大司寇,上任三個月,績效顯著~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齊國惟恐魯國因而強盛,送了幾位擅長歌舞的美女給魯君。季桓子收受後,魯君天天享樂,連續三天不上朝處理整政務,夫子見魯君好色亂德、貽誤國政,非常失望,只好棄官離職。
【本章重點】夫子認為若不能行聖王之道,再尊貴的權位也不值得眷戀,人民的福祉,遠比自己的前途重要;國家的長治久安,比自己短暫的慾樂重要。
1.接輿(楚之賢人,姓陸名通,楚召王時,見楚政無道,佯狂避世)
2.鳳兮(靈鳥,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暗喻孔子)
3.已而(罷了)
4.殆而(危險)
5.下(下車)
6.辟(音義同避)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夫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微呢?已經過去的,就不用徒費心力去勸諫扭轉,未來的應好好珍惜以圖謀發展,算了吧,算了吧,處於亂世的今日,從政者即將禍患臨身!(警告孔子,楚國無道已經沒希望了,應盡速離開。)」孔子下車,想與他談談,他卻快速避開(道不同,不相為謀),夫子沒能和他切磋。
【本章重點】夫子聖人,代天宣化,世道愈亂,愈竭盡心力,甚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故聖德愈彰。
· 《補充資料》
1.鳳凰是鳥中之王,吉祥之禽,天下安寧之象徵,牠發現國家無道,就會離開。
1.長沮(音居)
2.桀溺(兩人皆隱士)
3.耦(音偶,兩人並耕)
4.津(渡河搭船處)
5.輿(音於,車。執輿即駕車)
6.對曰:「然。」(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改變)之?」
7.從辟(音義同避)人之士(指夫子周遊列國,遇不合己之理想即隱居,故稱之避人之士)
8.從辟世之士(桀溺自謂山林,是避世之士)
9.耰(音悠,覆土蓋種子)
10.憮然(音午,失意貌)
11.鳥獸(喻亂世無道之人)
12.斯人之徒(指無道之輩)
13.與(參與)而誰與
春秋時代世道衰微,很多賢人都退隱山林。長沮、桀溺隱居結伴耕田為生。夫子經過那裡,不知路程如何走,要子路問路。長沮問:「那位駕車的是誰啊﹗」子路答說:「是我的老師孔丘。」長沮說:「是魯國那位孔丘嗎﹖」子路答:「是的。」長沮又說:「那他自己就知道路了,不用問我。」(這所指的路非實際的路,是指道而言。)子路不懂長沮話中之意,就轉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子路答:「是仲由。」桀溺說:「是孔丘的徒弟嗎﹖」子路:「是的。」桀溺說:「天下動亂失道敗德,有如到處是滔滔洪水,誰能扭轉情勢呢﹖你跟隨夫子四處流浪(周遊列國),有志難伸,有何意義呢?不如跟隨我們隱居山林吧。」兩人繼續耕種,不理子路。子路回來告訴夫子,夫子因長沮、桀溺不了解自己心志而感慨嘆說:「我若不跟世俗的眾生在一起,難道要去跟鳥獸在一起嗎﹖天下若有道,我就不用這麼辛苦,想重新整頓世間而去周遊列國講道德、倡仁義了。」
【本章重點】這是孔子的使命感,有如父母對子女般,子女再怎麼不好也不放棄,子女若學好,父母就不必這麼辛苦了。修辦道也要有這種使命感,對眾生永遠不離不棄。長沮、桀溺,在亂世中歸隱,而夫子聖人之仁心,不以天下無道而棄之,仍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聖人與隱士之區別就在此。
1.丈人(老者)
2.荷(音賀,挑)
3.蓧(音釣,耘草器)
4.植其杖(立其杖於地)而芸(同「耘」,除草)
5.止(留)子路宿
6.大倫(即五倫中的君臣有義)
7.行其義也(出仕,行君臣之義)
子路跟隨夫子周遊列國,有次沒跟上夫子,在路上碰到一位長者,長者以柺杖挑著除草器。子路問他:「請問先生,您有看到我的老師(夫子)嗎?」長者似批評答說:「不動四肢勤勞工作,各種榖類都分不清楚,這樣也叫做夫子嗎?」說完,就把柺杖插在田埂上除草。子路拱手恭敬的站在一邊等待。後來,長者招待子路到他家住,且殺雞做飯熱誠招待,並引介兩個兒子與子路見面。第二天,子路跟上隊伍,將此事告訴孔子。夫子說:「這是一個隱居的賢者。」要子路回頭再去見他,可是子路去時,他們已經離開(古時隱者不喜受干擾),子路說:「有才能而不出仕輔佐君王,為國家百姓做事,這是不義的。連家庭中長幼有序的倫理,都不能廢掉,君臣之義的大倫怎能廢掉呢?為了潔身自愛而違背大倫(君臣之大義),君子出仕為官,非求榮華顯貴,乃篤行君臣之大義,今時局動盪不已,很多人想隱居避世,大道因而不能推行於世,已經明顯可知了。」
【本章重點】君子應為所當為--「明其道不計其功」,不計較個人的成敗得失,不可因為君王無道,就不願出仕替百姓服務。
· 《補充資料》
1.本章大義譬如~~人人都知行孝道,然而當父母有些缺點,還是要盡孝。不能因為父母有過錯,就與父母斷絕關係,不理父母。
1.逸民(指商、周時節行超逸、隱居之人)
2.言中(音仲,合於)倫(義理之次第)
3.中慮(思慮周詳)
4.中清(獨善其身)
5.廢(自廢仕途)中權
商、周時,有節行超逸的七位隱士: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夫子說:「志向堅定,不降低自己的理想,不屈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齊吧?」夫子又說:「柳下惠、少連願降低志向、屈辱身份以從政,但說話合乎道義倫理,思慮周詳方才行動,這二位就是如此吧!」夫子論虞仲、夷逸:「隱居不仕於亂世,言論不拘節制,獨善其身,辭官乃通權達變合乎情理。」又說:「我和他們不一樣,不一定非這樣不可或非那樣不可,聽天命隨緣而行。」
【本章重點】有德者不能為世所用而隱居,其中有七人情操各有不同,且異於一般隱士。夫子又與他們不同,孟子說:夫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離職)則止,可以速則速(快速離開),可以久(久留)則久。〈孟子.公孫丑上〉
· 《補充資料》
1.伯夷、叔齊兄弟二人,是孤竹(古國名,在今河北省一帶)君的兒子。孤竹君最疼愛叔齊,有意把君位傳給他。孤竹君死後,臣下遵命立叔齊為君。叔齊以倫常為重而不受,懇請哥哥伯夷繼位。伯夷遵父命也不肯接受。為了讓國,兄弟都逃走,一同投奔西伯。那時,文王剛崩逝,武王正要伐紂。伯夷、叔齊跪在馬前向武王進諫:父親剛去世,尚未葬就發動戰爭,這算得上孝嗎?做臣下的要弒殺君上(指武王伐紂王),這算得上仁嗎?」太公望在一旁看見了,下車扶起伯夷、叔齊,叫他們趕快離開。武王打敗殷紂後,天下諸侯都歸順周朝。伯夷、叔齊覺得可恥,不肯吃周朝的米糧,隱居在首陽山上採蕨、薇(野菜)充飢,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
2.伯夷、叔齊謙讓的美德,不僅當時傳頌,且流傳於後世。孟子非常敬佩他們,曾讚揚說:凡是聽到伯夷、叔齊節操的人,頑鈍貪得無饜的人也會變成廉潔,懦弱的人也會有獨立不屈的意志。
3.柳下惠《論語.微子第十八~2》有時當官,有時不當官(為士師,遭三黜),不為官時,也不離開國家;他不苛求君主是否賢明,可以屈辱降格配合,以理性行為作典範,讓大家效法他的行誼,不感情衝動。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述「坐懷不亂」: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有女子來投宿,柳下惠唯恐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一直到天亮,沒有發生越禮的事。
4.柳下惠既有治國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風。《孟子》一書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聖人,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因此,學習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
5.少連,少昊氏後裔,《禮記.雜記下》稱其: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音基,期年即一年)悲哀,三年憂。夫子說:東夷之子,達於禮者也。
6.《論語.子罕第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毋必』即此章『無可無不可』之意。
1.播(上兆下鼓)
魯哀公時,三家僭亂,政局衰敗,禮崩樂壞,樂師們都各自走散了。如:樂官~長摯,流落到齊國。主持次飯的樂師~干,奔往楚國。三飯樂師~繚,前往蔡國。四飯樂師~缺,則遠赴秦國。擊鼓的樂師~方叔,遷居於黃河之濱。敲小鼓的樂師~武,定居於漢水之涯。樂官~佐陽和擊磬的樂師~相,則隱居到海邊。
· 《補充資料》
1.古代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三餐,都要奏樂。亞飯、三飯、四飯都是負責奏樂的官名,而干、繚、缺,是他們的名字。
1.謂(訓誡)
2.魯公(周公之長子,姓姬,字伯禽)
3.不施(遺棄)
4.不以(不用)
5.舊(故臣、舊友)無大故
周公之子伯禽受封魯國為君(稱魯公),他訓誡兒子說:「在上位的君子,不可捨棄自己的親人;不可使大臣不被重用,而生怨懟之心。故臣舊友若無重大過失,不可遺棄他們。人各有所長,因才授職,不可要求屬下什麼事都會做。」
【本章重點】周公訓子,為政應寬厚篤實,愛人以德,用人應量才適用,不可苛求部屬十全十美。
· 《補充資料》
1.《論語.子路第十三~25》子曰:「小人難事而易說(音義皆同悅)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周代有八位著名人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音瓜)。
· 《補充資料》
1.有此一說~此八位名士由其名(伯指長兄、仲指次兄、叔指少弟、季指幼弟)推斷是同母四對雙包胎。
1.見危致命(為大愛,捨小愛,不愛其身)
2.見得思義(不妄取)
3.喪(音桑)
子張說:「士遇國家君父危難時,能捨身取義,犧牲自己性命,不求苟免;有利可得時,先考慮是否符合義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祭祀時,須思及是否內心真誠而外表莊嚴恭敬;居喪時,則思及父母祖上恩德難報而極悲痛哀傷。能篤行此四者,則大節無虧,這樣就可說不負為士之聲望了。」
【本章重點】士有此四種行誼,情意忠誠兼全,足以貴為四民(士農工商)之首。
1.執(守)
2.亡(音義皆同無)
子張說:「僅固守其德,而不加以弘揚(則德孤);只信仰聖人之道而不篤行其道(則道廢);如此之人,若說有德卻不能重視弘揚,怎能說有德;無德卻不以為然(朽木難雕),又怎能苛求說此人無德。」
【本章重點】執德須弘,信道必篤,是重視道德者的行為與修養。
· 《補充資料》
1.人之貴,在於能體道之虛無,而弘德之實有,明瞭體(道)用(德)之精微,篤道弘德,方能達聖賢之境,成就不朽之聖業。
1.「交」(交友之道)
2.可者與(交往)之
3.矜(憐憫)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子張說:「你的老師子夏是怎麼說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老師說:『可以相交的就和他做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絕他。』(若子夏以『無友不如己者』而有所本,顯然誤解夫子的這句話。)」子張說:「我所聽到的和這些不一樣:『君子既尊德敬賢,又能接納平庸之眾人;能夠讚美善人,又能憐憫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是非常賢良的人,那麼對別人有何不能接納的呢?如果我非賢良的人,那麼人家就會拒絕我,又怎麼去拒絕人家呢?」
【本章重點】二位賢人交友之道有異:子夏個性保守,擇友較嚴雖不易出錯,但難廣結善緣、弘道達德。子張心胸恢弘,擇友原則較寬鬆,嘉許賢善,寬容眾人,憐惜才智不足者,其德行足以感化眾人。
1.致遠恐泥(音逆,窒塞不通)
子夏說:「雖然只是一些生活上的小技藝(如農圃醫卜琴棋書畫),若深加探究,也可藉之揚名耀世,但若欲以此推及修齊治平等廣大高遠之理想,難免會滯塞不通,所以君子不願全心投入這些小道。」
【本章重點】凡人只知務俗事求名牟利,而不知正心、修身、明明德、止至善等大道之本,所以耗盡生命於枝末上,不知尋根求本;聖賢君子以遠大志向為務,精誠虔修大道,非專務易被泥滯之小道,故能成就名垂千古之聖業。
1.日知(學能日新)其所亡(音義皆同無,即未知與未行者)
2.月無忘(學能不失)其所能(已知已行者)
3.可謂好(喜好)學也已矣!(好學者日新而不失)
子夏說:「每天學習不懂的知識道理,每月時時溫習且能不忘記所學的,能這樣就可算是好學了。」
【本章重點】好學者日新而不失。日知所無則學進,月無忘所能則德立。虛心求知,即有日新之益;精進不懈,無忘所能,又有不失之功;故君子之學,應與時俱進,方能明道通理有所成就。
· 《補充資料》
1.人之為學,未知者,易有怠惰之心,已知者,又無「學而時習」之作為,故常有遺忘之失,此皆不能稱為好學。
1.篤志(意志堅定)
2.切問(切實請教)
3.近思(所思皆身心性命之法要)
子夏說:「為學的人,廣泛的學習,意念專一且意志堅定,遇到疑難時,確切的向別人請益,從身心淺近處去尋思,仁道便在其中了。」
【本章重點】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博學近乎智),志不篤(篤志近乎仁)則不能力行。切問近思(以解除疑惑)在己者,則仁在其中矣。深入探究聖人之道,細微處必可盡明,此乃博學之功;近思以致遠,能如此,仁德自然滋長。
· 《補充資料》
1.博學而志不篤,則大而無成;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a.《中庸》(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 ,明辨之,篤行之。b.(第二十章之四)~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百工(各行業的工匠)
2.居肆(古代的工作坊)
子夏說:「各行業的工匠,必須要在工作場所極其用心,方能成其事之精妙,君子須勤學明理,方可達乎大道之極。」
【本章重點】百工居肆,一心專務,故能成其事;君子為學,身心俱在道,專心致志,始能達道成德。
· 《補充資料》
1.世間的學業事功,無論粗細精微,皆要心志堅定始能成就,志堅方能心專,心專方能理明,理明始能有成。君子終身為學,猶如百工之長日居肆中;不學則易受外誘而志不篤。
1.文(音問,掩飾)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必定會想盡辦法掩飾。」
【本章重點】小人憚(害怕)於改過,而不憚於自欺,故必文以飾其過。
· 《補充資料》
1.君子以真誠立德,誠則能改過遷善;小人以虛偽敗德,偽則掩飾其過而愈惡。
2.小人所以敗德,乃心迷塵欲而好謀私利,以致悖信詐偽,無所不用其極,當東窗事發,則極力掩飾以避罪;是以子夏儆人,當效君子之務實,有過速改,勿成文過之小人。
3.自古聖賢皆倡「有過必改」,方得另做新民;聖賢皆自承有過,何況凡夫俗子?其差別僅在一「悔」字,悔後能改,成聖賢方有望。
4.聖賢之金言玉語~~
1.子曰:「過則勿憚(怕)改。」
2.又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4.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景仰)之。」
5.韓愈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
1.儼然(音演然,莊重)
2.即(接近)
3.溫(和顏悅色)
4.厲(嚴正)
子夏說:「有德的君子,容貌儀態有三種不同的變化:遠望之,他的容貌端莊,儼然不可冒犯;接近後,感覺和藹可親;聽其言,嚴正不苟。」
【本章重點】君子涵德於中,氣象自然流露於外。儼然者(貌之莊),端立穩重,泰然自若。即溫者(色之和),心平氣和,寬大仁愛形於顏色,令人如沐春風。言厲者(辭之確),義正辭嚴,直道不阿(音ㄜ,不阿即不逢迎奉承)。言君子有三變,然實是無變,因君子俱中和氣象,在不同狀況下與之相處,內心之感受自然不同。
1.君子(此指士大夫)
2.厲(虐待也)
子夏說:「在位的君子,平日應以至誠之心愛護百姓,取得人民的信任後,才差使百姓服勞役,方能樂以為用,否則會讓百姓以為是在虐待他們。為人臣平時要忠君愛國,獲得君主的信任,然後去諫正君主之過,才能使之相信乃忠心為國,而能樂以接納,否則君主會以為是在誹謗他。」
【本章重點】行事能以誠立德,忠君愛民,則上勸君,君乃信從,而能使君匡過正德,以盡為臣之道;下則使民懷恩信任,民乃順從樂於勞役,以盡為官之責。此章重在一「信」字,誠所謂民無信不立。
1.大德(指大節)
2.踰閑(門限,喻規矩法則)
3.小德(小節)
4.出入(相去不遠)
子夏說:「立身處世,若守定剛常倫理之大節,不超越規矩法度,而在生活中的細微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本章重點】此章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則小節雖或未盡合理,亦無害也。
· 《補充資料》
1.君子立身處世不可過於拘泥,應通權達變,方可與眾生廣結善緣,若自命清高(水太清,難飼魚),則無法善與人同,欲渡化眾生談何容易。
1.小子(指學生)
2.抑末(細節末微的事)
3.本(根本的大道理)
4.如之何(有何益呢)
5.游(子游)
6.誣(妄)
子游說:「子夏的學生,只學一些灑水掃地,應話對答,知進退等事,雖然學得很好,但那只是細節末微的事,誠意正心等根本的大道理,卻沒學到。這樣有何益呢?(如何成就聖賢的大業呢?)」子夏聽了之後,說:「啊!子游失言了。老師所傳的道,那些是必須先傳授?那些是放在後面而懶得教呢?就像將各種草木分類,予以不同方式種植!君子的教學之道,應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豈可隨己所好而妄為呢?本末都能兼顧到的,只有聖人才做得到啊!」
【本章重點】此章述各人對教育的觀點與做法不同。
· 《補充資料》
1.子夏教授聖賢大道,不固執孰先孰後,須視弟子資質而定,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致遠,不厭末而求本。先修人道,後學天道,下學而上達,與子游的教學方式或許有異;子游認為應先著重大道,大本固好,如:灑掃、應對、進退等枝末俟機再教即可。
1.優(有餘力)
子夏說:「出仕為官者,當先奉公盡職,公餘之暇尚有餘力,就去廣博的學習。學已明道達理者,若尚有餘力推己及人,即可出仕為官,盡己之力以保國護民。」
【本章重點】子夏勉人當效君子,旦夕自勉,以能造福社稷百姓為要。
· 《補充資料》
1.仕與學理同而事異,君子或仕或學,務求明道濟世,或先仕後學,或先學後仕皆可,然學而仕,常見。仕而學,則不多見。
子游說:「喪禮若能盡抒心中之哀傷,也就可以了。」
【本章重點】居喪時,哀傷固然比繁文縟節重要,哀慟也應適可而止。
· 《補充資料》
1.喪禮儀節,著重於內心之哀戚,不僅外表顯露哀傷而已,但也應節哀順變,毋使過度憂傷。
2.《論語・八佾第三~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儉省)。喪與其易(繁文縟節)也,寧戚(哀慟)。」
1.張(子張)
子游說:「我的朋友子張,才能過人,能為人所難為之事,可惜未能篤修仁道。」
【本章重點】子游評子張,才能甚佳,然不修仁道,外茂內莠(音又,混在禾苗中的野草),難入聖人門徑。
· 《補充資料》
1.仁德為本,才能為末,本末兼修,方得中庸之道。
1.張(子張)
曾子說:「堂堂一表人才的子張啊!外表與內德竟不相襯,不修仁道於內,人固不可輔之為仁,己亦不能輔人為仁。」
【本章重點】曾子評子張德行之失~無法內外兼修。
· 《補充資料》
1.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第十三~27》夫子之意,寧外不足而內有餘。
2.同修間明白彼此之缺失,規箴以道,乃行朋友之義,輔友進道以仁,乃夫子之教,而令曾子嘆此事難為,應已試之而未達。
1.諸(之於)
2.自致(致:盡其極。自致:極致地表達真情)
曾子說:「我曾聽夫子說:『人平時無法盡其所能表達真情,必定在父母之喪時,方能觸動天性之愛(別離),而得盡情抒發。』」
【本章重點】曾子以孝道著稱,引夫子之言,意在啟發人之天性,以敦孝道。
· 《補充資料》
1.父母乃天倫至親,兒女時蒙關愛之恩,唯至情至性者,能深體會之,而克盡孝道。直至親喪,親情不再,遂有子欲養而親不待之缺憾,彼時天性之至情至性,必自然流露。
1.諸(之於)
2.孟莊子(魯國大夫,其父有賢德)
曾子說:「我以前曾聽夫子說:『孟莊子之孝,令人可欽可敬,其他之孝行(養生送死),人尚可能做得到,唯獨在其父死後,承繼父德,不改父所用之臣與父所行之政,方為難能可貴。』」
【本章重點】此章乃曾子述孟莊子繼述之孝,其他孝行雖有可稱道,然皆不若此些事之難~任舊臣、繼父志、施舊政、續餘德,不改父之道。
· 《補充資料》
1.孟莊子:魯大夫仲孫速,其父獻子,有賢德。
2.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第一~11》
3.但如禹改鯀(音滾,大禹之父)治水之道,未聞儒者評為不孝。足見合於道、依於理才是重點。
1.孟氏(魯大夫)
2.陽膚(曾子弟子)
3.士師(掌刑罰的司法官)
4.上失其道(治民者失其正道)
5.民散(民心渙散)
孟氏任命陽膚為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不以正道引導人民,百姓心德已經悖離很久了!若有人一時無知誤蹈法網,當審慎訊問,若瞭解犯罪實情,應憐憫他們,勿因查出真相而沾沾自喜。」
【本章重點】曾子提醒弟子,居上位當體諒民情,存仁心以化民,使民自省其非,盼能悔改而步入正人君子之道。
· 《補充資料》
1.上位者失其道,民無得效法遵行,因而,失道敗德、違規犯法,以致爭訟紛起。執法者啟用刑罰止惡消奸,然刑法係治道之末,應盡量勿用。
子貢說:「紂王的無道,非如傳言那麽嚴重。所以,君子厭惡做了惡事,而被視為下流之輩,因為一旦有了污點,人們就會把所有的惡事都歸之於他。」
【本章重點】子貢舉商紂為喻,非為紂辯護,因春秋亂世,權貴但知荒淫享樂,不事進德修業,故藉傳言可畏,儆世人應注重修身,而勿稍有言行之失,以免落人口舌。
1.食(蝕)
2.更(改正)
子貢說:「君子所犯的過錯,就像日蝕和月蝕一樣。犯了過錯,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改正了,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因而讚揚其改過之勇氣並敬仰他。」
【本章重點】子貢以日月之蝕喻君子處世,有過失乃一時之晦暗,若能悔悟並改過自新,如日、月蝕之時間只有短暫的那一刻,隨即又可復明。
· 《補充資料》
1.人生難免犯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切莫知過不改,又竭力飾非掩過,即錯上加錯。
1.衛公孫朝(衛大夫)
2.未墜於地(未喪失)
3.識(音志,記之意)
4.大者(天道之奧妙)
5.小者(物器之用度)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孔夫子的學問如此博大精深,是向誰學的呢?」子貢答說:「文王武王之道,迄今仍在世間傳衍,並未失傳。賢明的君子能瞭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賢的人只能瞭解其中的小道理,而無論道之大小,皆來自文武之道。為能博學精深,夫子有何不學的呢?若遇能予夫子啟發者,夫子一定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拜之為師,哪有固定的老師?」
【本章重點】大智慧者可窮究天人之學,貫通大道之奧妙,小智慧者可知曉物質器用之學,無論大小,體用本末,無非大道之一部分;聖人之學,惟精惟悟,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
· 《補充資料》
1.孔子問禮於老子,訪樂於萇弘,問官於郯(音談)子,學琴於師襄,即其「無常師」之明證。夫子為學,能學之於眾人而益見其仁,益明其道。
1.叔孫武叔(魯國大夫)
2.語(音育,說)
3.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4.也及肩(喻程度之卑微)
5.數仞(一仞為七尺)
6.夫子(指武叔)之云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的道德學問比其師仲尼更賢明。」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若以圍牆來比喻個人的學識涵養,我的牆高只到肩膀,在牆外即可見到室家的美好。夫子的圍牆卻有數丈之高,若找不到門進到裡面,就看不見宗廟的美好(喻德業之光輝),百官之富盛(喻德業之充實)。可是,能自大門進去(登堂)的人太少了!叔孫武叔不了解我和夫子,那樣講不也是很自然的事嗎?」
【本章重點】子貢自知學養與夫子有相當的差距,故以宮牆之喻,表明遠不及夫子。此番話也是要讓不識夫子者,了解夫子的境界深不可測。
· 《補充資料》
1.聖人之道博大精深,子貢兢兢業業就學於夫子,深受夫子教誨指導,雖已達相當程度,但仍自嘆不如。
2.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誰的學養較佳)?」對曰:「賜也何敢望(比)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認同)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第五~9》
1.叔孫武叔(魯大夫)
2.毀(毀謗)
3.踰(越)
4.自絕(以毀謗自絕於夫子)
5.多(只)見(音現,顯露)其不知自量也
叔孫武叔毀謗孔子。子貢說:「請別這麼做!夫子是不可毀謗的。一般人的學問道德好,不過像丘陵那麼高,尚可超越。夫子的學問道德,像日月那麼高,是無法逾越的。若有人想和日月斷絕關係,對日月來說,又有什麼傷害呢?(藉此譬喻若欲毀謗夫子,乃自己絕了受教於夫子之因緣,是自己的損失,夫子絲毫不受影響)只更顯露他的不知量力罷了!」
【本章重點】武叔不知量力欲加謗於聖人,子貢以日月為譬,受謗亦無損其光輝。
· 《補充資料》
1.聖人法天則地,道高如天,德重似地,明同日月普照天下,至高至明,人只能仰望致敬,不得逾越甚而予以毀傷。
1.陳子禽(非夫子弟子陳亢,係另一同名者)
2.道(音義同導)之斯行
3.綏(音雖,安也)之斯來
4.動(動員百姓服役)之斯和
陳子禽見子貢尊崇夫子如日月,而對子貢說:「你如此恭敬尊崇孔夫子,難道夫子的學問道德真的超越過你嗎?」子貢說:「君子說話若合情合理,人們稱讚他明智;若所言不合道理,人們會說他沒有智慧,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啊!夫子的德業有如天一般高,無法用階梯上得去的。若夫子得以輔佐君王掌理國政,就是所謂:『制定禮法以教民,百姓便都能自立;以道引領百姓,人民都能遵道奉行;安撫百姓使能安居樂業,人民便近悅遠來;動員百姓服勞役,人民也會心悅誠服。所以在生之時,德儀天下,為天下之師,人人景仰愛戴,得享殊榮;當其過世,人們痛惜悼念,如喪考妣(好像父母過世一樣),哀慟不已。』像夫子這樣崇高的德行,一般人怎麼能及得上呢?」
【本章重點】夫子之為聖,從容中道,自有生民以來,未曾有者,故說『不可階而升、不可及也』,若有途可循或有階可升,雖高至雲霄猶可及(即世間應出現很多如夫子的聖人,然實無也)。
· 《補充資料》
1.夫子至德至聖(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生榮死哀,足見人心之嚮往;然當時國君不識至寶,不能採用夫子之仁道思想,致夫子之道終不能行。
1.諮(音姿,嗟嘆聲)
2.天之歷數在爾躬(天命在你身上。歷數~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歲時節氣之先後。)
3.允(誠信)執(奉行)其中(中道)
4.天祿(上天賜的爵祿)
5.予小子(商湯自謙辭)履(商湯之名)
6.敢用玄牡(黑公牛)
7.敢昭(明)告於皇皇(偉大)后帝(上帝)
8.有罪(指夏桀)不敢赦
9.帝臣(指天下賢者)
10.不蔽(不敢不用)
11.簡(鑑察)在帝心(天心)
12.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請勿降罪天下百姓)
13.周有大賚(音賴,賜予)
14.雖有周親(至親,指商朝子孫)
15.修廢官(復用紂所革職之官)
16.敏則有功,公則說(音義皆同悅)
堯說:「啊!舜啊!天命道運降臨到你的身上,曆數讓你繼承帝位,你該虔誠地順從天命,善執上帝賜予的神聖使命,時刻存乎中道(心中時時存有道念),行乎正,為天下蒼生造福。如果使天下百姓都窮困,上天所恩賜的爵祿,就永遠終止了(你的帝位也就結束了)。」舜禪讓給大禹時,也以這些話告誡禹。
商湯向天宣誓說:「至高至尊的上帝啊,我是小子履,謹用黑公牛來祭祀您,向您禱告:有罪的人(夏桀),我絕不敢赦免而不誅殺之。天下賢者皆是上帝之臣,我不敢不拔薦啟用他們,請您明鑑。我今既為天子,如果我有做錯任何事,與天下百姓毫無關連,一切請歸咎於我;如果百姓有罪過錯,是我失德,領導無方,教化有缺失,一切責任都由我一肩扛起。」
武王大封諸侯時,將得自紂王的財物賞賜天下,並加賜善人,使善人都成了富者。武王說:「商紂至親雖多,卻不如周家有甚多仁人志士能為國效勞。百姓若有過錯,是我教導不周全,我一個人完全承擔這些責任。」
天下大勢底定之後,武王重新制定綱紀:慎重地定準斗秤度量,使交易規格統一,不致發生紛爭;周密地審定禮樂法令制度,使人民立身有方,不致無所適從;重新啟用被紂革職之賢能官員(建立公正的人事制度),讓法令得以通行全國。將已滅亡的諸侯之國復興扶正(賜土地以復其舊國);至於有其國而子嗣已斷絕者,尋求旁系以續其後嗣;舉用賢能之隱士出來為國效勞、為民服務,如此,天下百姓必心悅誠服來向周朝歸順。
掌政者須重視的,就是人民、糧食、喪葬、祭祀。因為國乃人之積,民乃國之本,而糧食乃民命之所繫(食以養生);喪葬儀禮能令百姓盡哀(喪以送死);以莊嚴祭祀緬懷先人德澤,誠摯禮敬以報答親恩。對百姓寬容以得人民擁戴,言行誠信以得人民信任。勤快敏捷地為百姓服務,就能在鄉里有貢獻;賞罰公正就能使民心悅服。
· 《補充資料》
1.舜承堯之天命,攝政三十年,即帝位十九年,因子商均不肖,乃禪讓天下予禹。
2.第二段出自《商書.湯告》
3.商湯傳至紂王,失德無道,周武王伐之,紂自焚而商滅亡。
4.周武王與商湯一樣,都是有仁德的聖王,不僅照顧百姓,也能替天下蒼生舉用有才徳智的好人才,幫忙料理國政;而且有擔當,絕不逃避、推卸責任,所以,才能贏得百姓的愛戴。
5.聖王君臨天下,一片仁心赤誠,積極謀劃興利,制定法規與制度,引領百姓步上祥和樂利的生活。
6.重喪、祭,係由生及死,由今溯(音素,往上或往前推求)往,民生於是得見悠久。
7.商湯伐桀,武王伐紂,皆為拯救天下蒼生出水火荼毒之苦,非為私利之爭,故能以仁德賞善教化,勠力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8.《論語.陽貨第十七~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尊五美,屏(音義同摒〈音並〉,去除)
2.擇可勞(擇定適當之時與適當之人)
3.慢令(延誤命令)致期(限期完成)謂之賊
4.謂之有司(司倉庫小吏)
子張問孔子:「怎樣才能從政治國呢?」夫子說:「若能尊崇而奉行五樣美德,去除四種惡行,就可以治國理政了。」子張又請問:「什麼是五樣美德呢?」夫子說:「在位之君子應該惠澤百姓,而不輕易浪費公帑;徵調百姓服勞役,而百姓不生怨恨;雖有慾望,卻不貪圖私利;身心舒泰,而不驕傲自大;容儀威嚴,但不過於嚴厲。」
子張說:「甚麼叫做惠而不費呢?」夫子說:「依照人民應享得的利益,使各得其利,不就是惠而不費嗎?使役人民義務勞動,必擇農閒,選擇適當之人去做適當的工作(如:粗重的事,就選精壯者去做),誰會怨恨?欲得仁道而能順利盡行仁政,還有什麼可貪圖的?」
夫子說:「在位君子待人處事,不管人多少,不論事情大小,都敬重審慎而不敢怠慢,這不就是舒泰而不驕傲自大嗎?君子衣冠端莊,儀容莊嚴,誠於中,形於外,人民仰望其威儀,而起肅然敬畏之心。」
子張問:「什麼是四惡呢?」夫子說:「身為百姓之父母官,平日不注重教化,致百姓誤觸法網,卻加以刑罰殺戮,就叫做虐(殘酷不仁)。未先訓誡,即苛求看見成效,叫做殘暴。延誤發佈命令,卻又急於限期完成,叫做賊害百姓。應該要給人民的財物,卻在付出與收入時出手吝嗇,有如卑微小吏的行為,非從政治國之道。」
【本章重點】夫子非僅精通教育,對人民之潛移默化(以禮樂引導),有深深的體驗,且能教導為政者施行仁政。
· 《補充資料》
1.夫子在眾弟子請問如何治理國政中,此章的答覆最詳細~尊(敬以持之)五美,屏(嚴以拒之)四惡,有興民利,有除弊害;美,全在『不費、不怨、不貪、不驕、不猛』
2.為政之道,就在能體恤百姓生活不易,能為百姓著想,為百姓謀求最大的利益與幸福;『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是為政者應有的基本理念;『欲仁而得仁』即是為政者應有的情操。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人君當欲於仁義,使仁義事顯,不為財色之貪。
3.夫子之政治理念,彰顯聖人的仁心仁德。五美(不費、不怨、不貪、不驕、不猛)之為美,在先修正己心,以關愛百姓為念。四惡(虐、暴、賊、有司)之為惡,乃理政無道,不能教化百姓於未釀禍之先,令人民對當政者失去信任感;此四惡乃造成民心背離之重大因素,夫子特舉出供為政者惕勵自儆。
夫子說:「天下之盛衰,氣數之窮通,盡由天命,故君子躬身行道,必知天命而立命。禮是約束行為之儀則,不知禮,則無以立身。言乃心之聲,不知言之是非曲直,則無法了解人心之善惡。」
1.必知天命(君子敬畏天命,故必知天命)
【本章重點】此章三種知,乃君子首要之學。
1.知命則知性,知性則知天,知天乃能依天之道修身。
2.知禮方能行禮,然後能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3.言易知,心難測,察言知心,而真偽、善惡立可分辨。
君子以此三知,為處世修身,實踐道德之本。
· 《補充資料》
1.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