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二章 心系疾病 第五节 痫病
第五节 痫 病
一、 概说:
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名“癫痫,俗称“羊痫风”。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二、 沿革:
痫病首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今子发为癫疾也”。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对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前人已有确切的描述。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癫狂侯》指出:“癫者,卒发仆也,吐涎沫,口喎,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巢氏还论述了不同病因所引起的痫病,并将其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疾痫等。《诸病源候论·痫》篇又说:“痫病……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宋金时代,对本病的发病机理阐述较深刻。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方论》指出:“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指出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朱丹溪《丹溪心法·痫》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强调痰迷心窍引发。《古今医鉴·五痫》提出痫病的特点:“发则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愵,脊背强直,口吐诞沫,声类畜叫,食顷乃苏。”对于本病的治疗,龚商年则从虚实论治。《临证指南医案·癫痫》按语中说:“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王清任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场治之。
三、 讨论范围:
本节讨论内容,虽以癫痫大发作的证治为主,但对小发作等类型的辨治亦可通用。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的癫痫,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治。
四、病因病机:
痫病的发生,大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它病之后,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凤阳内动所致,而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
(一)、病因
1 七情失调
主要责之于惊恐。《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历代医家持此论者颇多。由于突受大惊大恐,造成气机逆乱,进而损伤脏腑,肝肾受损,则易致阴不敛阳而生热生风。脾胃受损,则易致精微不布,痰浊内聚,经久失调,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闭心神清窍,是以痫病作矣。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或素蕴风痰,更易因惊恐而发生本病,正如《景岳全书·癫狂痴呆》云:“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夺气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主,
而痰邪足以乱之。”
2 先天因素
痫病之始于幼年者多见,与先天因素有密切关系,所谓‘病从胎气而得之”。前贤多责之于“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所致。若母体突受惊恐,一则导致气机逆乱,一则导致精伤而肾亏,所谓“恐则精却”。母体精气之耗伤,必使胎儿发育异常,出生后,遂易发生痫病。而妊娠期间,母体多病,服药不当,损及胎儿;尤易成为发病的潜在因素。
3 脑部外伤
由于跌仆撞击,或出生时难产,均能导致脑窍受损,瘀血阻络,经脉不畅,脑神失养,使神志逆乱,昏不知人遂发痫病。正如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指出:“癫痫之病,其伤在血……杂然凝滞于血脉,血脉通心,故发昏闷,而又有抽掣叫呼者,皆心肝气为血困之象。’
4 其它
或因六淫之邪所干,或因饮食失调,或因患它病后,脏腑受损;均可导致积痰内伏。一遇劳累过度,生活起居失于调摄,遂致气机逆乱,触动积痰,生热动风,壅塞经络,闭塞心窍,上扰脑神,发为痫病。
(二)、病机
痫之为病,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胜,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而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两大特点,因而痫病之所以久发难愈,反复不止,正是由于胶固于心胸的“顽痰”所致。至于发作时间的久暂,间歇期的长短,则与气机顺逆和痰浊内聚程度有密切关系。
痫病与五脏均有关联,但主要责之于心肝,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久发耗伤精气,可致心肾亏虚,气血不足,可见心脾两虚。
痫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发病初期,痰瘀阻窍,肝郁化火生风,风痰闭阻,或痰火炽盛等以实证为主,因正气尚足,痰浊尚浅,易于康复;若日久不愈,损伤正气,首伤心脾,继损肝肾,加以痰瘀凝结胶固,表现虚实夹杂,则治愈较难,甚至神情呆滞,智力减退。
五、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可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2 典型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或仅有突然呆本,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面色苍白等。
3 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4 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
5 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不知,反复发作。
6 脑电图在发作期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破或棘一慢波等阳性表现。有条件可做CT、磁共振等相应检查。
(二)、病证鉴别
1 痫病与中风病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痫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连等后遗症。
2 痫病与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3 痫病与痉证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三)、相关检查
脑电图是诊断痫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痫病发作类型确定具有重要作用。典型发作期脑电图描记到对称性同步化棘波或棘一慢波等,可考虑为原发性痫病。在发作间歇期可采用诱导试验,加剥夺睡眠、节律性闪光刺激、声刺激等,可提高脑电图异常阳性率。也可在深呼吸、睡眠时描记。对继发性痫病的检查,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脑电图的改变,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以明确之。疑有占位病变时可作头颅CT、MRI或脑血管造影。
六、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确定病性
来势急骤;神昏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病性属风;发作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病情属痰;有卒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病性属热;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变者,病性属瘀。
2 辨病情轻重
判断本病之轻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密切相关。
(二)、治疗原则
宜分标本虚实。频繁发作,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熄风,开窍定痫;平时则补虚以治其本,宜益气养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
(三)、证治分类
1 风痰闭阻证
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两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苦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治法: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痫丸加减。本方豁痰开窍,熄风定惊,适用于痰浊素盛,肝风内动,蒙闭清窍之痫病。
常用药: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镇痉;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菖蒲涤痰开窍而降逆;琥珀、茯神、远志、辰砂镇心安神定痫;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化痰;丹参理血化瘀通络。眩晕、目斜视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珍珠母重镇安神。
2 痰火扰神证
发作时昏仆抽搐,吐诞,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前方以清泻肝火,调气开窍为主,用于火热炽盛者;后方涤痰开窍见长,用于痰浊闭窍者。
常用药:尤胆草、青黛、芦荟直入肝经而泻肝火;大黄、黄芩、栀子通泻上中下三焦之火;姜半夏、胆南星、木香、枳实理气涤痰;茯苓、橘红、人参健脾益气化痰;菖蒲、麝香走窜,清心开窍。
有肝火动风之势者,加天麻、石决明、钩藤、地龙、全蝎,以平肝熄风。
3 瘀阻脑络证
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大脑发育不全。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活血化瘀,醒脑通窍,适用于瘀阻头巅,头痛头晕,肢体抽动等症。
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老葱通阳开窍,活血通络;地龙。僵蚕、全蝎熄风定痫。
痰涎偏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竹茹。
4 心脾两虚证
反复发痫,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证机概要: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前方健脾益气,化痰降逆,用于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等脾虚证;后方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之症。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助运;陈皮、姜半夏理气化痰降逆;当归、丹参、熟地养血和血;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五味子敛心气,宁心神。
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加胆南星、姜竹茄、瓜蒌、菖蒲,旋覆花化痰降浊;便溏者,加焦米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夜游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生铁落等镇心安神。
5 心肾亏虚
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证机概要:痫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
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
代表方: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前方滋补肝肾,填精益髓,适用于头目眩晕,腰膝酸软等真阴不足证;后方滋阴养血,安神宁心,适用于心悸失眠,神思恍惚等症。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肝肾;鹿角胶、龟板胶峻补精血;川牛膝补肾强腰;生牡蛎、鳖甲滋阴潜阳。
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者,加阿胶补益心血;心中烦热者,加焦山栀、莲子心清心除烦;大便干燥者,加玄参、天花粉、当归、火麻仁以养阴润肠通便。
七、预防调护:
1 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痫病发生多与母亲在孕期内外邪干杵及七情、饮食、劳倦等失调有关,尤其在出生过程中,胎儿头部外伤也能导致。因此,特别要注意母亲孕期卫生,加强孕妇自身保健,避免胎气受损。
2 加强护理,预防意外。痫病发作的护理有二:①发作时注意观察神志的改变,抽搐的频率,脉搏的快慢与节律,舌之润燥,瞳孔之大小,有无发绀及呕吐,二便是否失禁等情况,并详加记录。对晕仆抽搐的病人,凡有义齿均应取下,并用裹纱布的压舌板放入病人口中,防止咬伤唇舌,同时加用床栏,以免翻坠下床。②休止期患者,不易驾车骑车,不易高空水下作业,避免脑外伤。
3 加强休止期治疗,预防再发。发作控制后的痫病患者,应实施休止期治疗,依据发作时的症状及休止期兼症辨证论治。应耐心坚持长期服药,至完全控制痫病发作达3-5年或更长时间,以巩固疗效。休止期治疗应针对患者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参以调补,如调脾胃,和气血,健脑髓,顺气涤痰,活血化瘀等,但不可不加辨证地一机概投入参、茸大补之品或其他温燥之品。
4 注意调补。饮食宜清淡,多吃素菜,少吃肥甘之品,切忌过冷过热,辛温刺激的食物,以减少痰涎和火热的滋生。可选用山药,苡米,赤豆,绿豆,小米煮粥,可收健脾化湿之功效。注意排痰及口腔卫生。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怡养性情,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大便通畅。
八、结 语:
痫病是一种短暂性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多因骤受惊恐,先天禀赋不足,脑部外伤及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等,致使脏腑功能失调,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脾两亏,心肾亏虚,造成清窍被蒙,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引发痫病。与心、肝、脾、肾相关,主要责之于心肝、治疗时当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多以调气豁痰、平肝熄风、清泻肝火、补益心脾、滋养肝肾、通络镇惊、宁心安神等法治之。突然发作以针刺及外治法开窍醒神以促苏醒,再投以煎剂。平日当根据疾病症状辩证论治,调其脏腑气血阴阳。加强生活的调理及发作的护理,以免发生意外,至关重要。
九、临证备要:
l 痫病症状特点:痫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大体可概括为四点:①典型发作可有先兆,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双目上窜,口中发出猪羊叫声,全身抽搐,呼吸中断,面色苍白或紫,口吐涎沫,汗多,移时苏醒,醒后对发作情况无从记忆,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表现;②发作性短暂的失神,突然停止活动;两目上视,呼之不应,持物落下,或出现短促的振颤;③口角、眼睑或手指(足趾)的局部抽搐,或短暂失语,或口、舌、指(趾)有阵发性麻木感、触电感,或眼前闪光、幻视、视歧,或有旧事如新感和环境失真感等;④无意识的机械动作,如吸吮、咀嚼、舔唇、握手、抚面、解扣、脱衣、游走、奔跑、无目的的乘车、独语,发作过后毫无记忆。另外,特殊类型痫病、如腹痛性痫病是以发作性腹痛为主,无躯体抽搐;头痛型痫病、呕逆样痫病、肢痛痫病,除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外,一般皆具有突然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及异常的脑电图改变等。
2 痫病的治疗遵循“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原则。临床实践证明,本病大多是在发作后进行治疗的,治疗的目的,旨在控制其再发作。应急则治其标,采用豁痰顺气法,顽痰胶固需辛温开导,痰热胶着须清化降火,其治疗着重在风、痰、火、虚四个字上。当控制本病发作的方药取效后,一般不应随意更改(改治其本),否则往往可导致其大发作。在痫病发作缓解后,应坚持标本并治,守法守方,持之以恒,服用3-5年后再逐步减量,方能避免或减少发作。
3 辛热开破法在痫病的应用:辛热开破法是针对痫痰难化这一特点而制定的治法。痰浊闭阻,气机逆乱是本病的核心病机,故治疗多以涤痰、行痰、豁痰为大法。然而痫病之痰,异于一般痰邪,具有深遏潜伏,胶固难化,随风气而聚散之特征,非一般祛痰与化痰药物所能涤除。辛温开破法则采用大辛大热的川乌、半夏、南星、白附子等具有振奋阳气、推动气化作用的药物,以开气机之闭塞,破痰邪之积聚,捣沉痼之胶结,从而促进顽痰消散,痫病缓解。
4 虫类药在痫病中的应用:虫类药具有良好减轻和控制发作的效果,对各类证候均可在辨证处方中加用,因此类药物入络搜风,止瘀化痰,非草本药所能代替。药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等。如另取研粉吞服效果尤佳。
十、复习思考题:
1试述痫病的病因病机?
2痫病的病证特点是什么?
3痫病的临证注意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