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一章 肺系疾病 第六节 肺痨
第六节 肺 痨
一、概说: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轻者,不一定诸症悉具,重者则每多兼见。
二、沿革:
对于本病的名称,历代变迁不一,归纳而言,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其具有传染性而定名的,如尸注、虫疰、传尸、鬼疰等;一类是以其症状特点而定名的,如骨蒸、劳嗽、肺痿疾、伏连、急痨等。
《内经》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范围的慢性虚损性疾病。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叙述了本病及其合并症。
华佗《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认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赢,……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
唐·王焘《外台秘要·传尸》则进一步说明了本病的危害:“传尸之候……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不解疗者,乃至灭门。”
到唐宋晚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唐·孙思邀《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明确病位主要在肺。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尸鬼注》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元·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治疗肺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三、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若因肺外结核引起的劳损,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染痨虫
与病人直接接触,致痨虫侵入人体为害。举凡酒食、问病、看护,或与患者朝夕相处,都是导致感染的条件。从互相感染的情况推断,本病有致病的特殊因子,在病原学说上,提出痨虫感染是形成本病的病因。
2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
由于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未充,“痨虫”入侵致病。
2).酒色劳倦
酒色过度,耗损精血,正虚受感。
3).病后失调
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哮喘等病);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胎产之后失于调养(如产后劳)等,正虚受感。
4).营养不良
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而致感受痨虫。
(二)、病机
从“瘵虫”侵犯的病变部位而言,则主要在肺。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由于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其它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可涉及心肝。
肺 肾相生,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在肺阴亏损的基础上,伴见骨蒸、潮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症 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胸肋掣痛等症。如肺虚心火乘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等症。
脾为肺之母。肺虚子盗母气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亦虚,终致肺脾同病,土不生金,肺阴虚与脾气虚两候同时出现,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脾虚症状。
肺痨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或因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损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息、心慌、唇紫、浮肿、肢冷等重症。
病 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喜润而恶燥,痨虫犯肺,侵蚀肺叶,肺体受病,阴分先伤,故见阴虚肺燥之候。由于病情有轻重之分,病 变发展阶段不同,病理也随之演变转化。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D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一 般而言,凡正气较强,病情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者,均可获康复。若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每多演变恶化,全身虚弱症状明显。出现大骨枯搞, 大肉尽脱,肌肤甲错,兼有多种合并症。如喉疮声哑,咯血浅红色,似肉似肺;久泻不能自制,腹部冷痛,或有结块;猝然胸痛,喘息胸高,不能平卧;喘息短气, 口如鱼口,面浮足肿,面色青晦;内热不退,或时寒时热,汗出如水;脉小数疾者,俱属难治的恶候。
此外,少数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出现剧烈咳嗽,喘促倚息,咳吐大量鲜血,寒热如疟等严重症状,俗称“急痨”、“百日痨”,预后较差。
五、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二)、病证鉴别
1.肺费与虚劳
2.肺痨与肺痿
(三)、相关检查
X线检查不但可早期发现肺结核,而且可对病灶部位、范围、性质、发展情况和治疗效果作出判断。X线表现有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均属于活动性病变。活动性肺结核痰中常可找到结核菌。条索状、结节状病变经一定时期观察稳定不变或已纤维硬结、痰培养结核杆菌阴性者,属于非活动性病灶。结核菌素实验呈强阳性者,常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病灶,红细胞沉降率也可增快。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对 于本病的辨证,当辨病变脏器及病理性质。其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久则损及脾肾两脏,肺损及脾,以气阴两伤为主;肺肾两伤,元阴受损,则表现阴 虚火旺之象;甚则由气虚而致阳虚,表现阴阳两虚之候。同时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它兼症,辨其证候所属。
(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肺阴亏损证
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于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
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3.气阴耗伤证
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咣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证机概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4。阴阳虚损证
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证机概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七、预防调护:
对于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要求在接触患者时,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同时须要饮食适宜,不可饥饿,若体虚者,可服补药。既病之后,不但要耐心治疗,还应重视摄生,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当进行体疗锻炼,加强食养,忌食一切辛辣刺激动火燥液之物。
八、结 语:
肺 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由感染“痨虫”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并与脾、肾等脏有关。病理 性质主在阴虚,进而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在临床先后表现各个不同证候类型。治疗应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 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根据病理“主乎阴虚”的特点,应以滋阴为主法,火旺者兼以清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
九、临证备要:
1.辨主症治疗。。
(1)咳嗽:用润肺宁嗽法。
(2)咳血、咯血:一般常用补络止血法。
(3)潮热、骨蒸:一般患者多为阴虚,当用清热除蒸法。
(4)盗汗、自汗:用和营敛汗法。
(5)泄泻:一般当用培土生金法。
(6)遗精、月经不调:当用滋肾保肺法以滋化源。
2.重视补脾助肺。因脾为生化之源,功能输水谷之精气以养肺,故当重视补脾助肺,“培土生金”的治疗措施。
3.掌握虚中夹实的特殊性。本病虽属慢性虚弱疾病,但因感染“瘵虫”致病,属于“外损”范围,故治疗不可拘泥于补虚,要根据补虚不忘治实的原则。
4.忌苦寒太过伤阴败胃。因本病虽具火旺之证,但本质在于阴虚,故当以甘寒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火,不宜单独使用。
5.在辨证基础上配合抗痨杀虫药物。
十、复习思考题:
1肺痨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2临床当怎样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