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一章 肺系疾病 第二節 咳嗽
第二節 咳 嗽
一、概說:
咳嗽是指肺失宜降,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一般多為痰聲並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並稱。
二、沿革:
咳 嗽病名最早見於《內經》,該書對咳嗽的成因、症狀、證候分類、病理轉歸及治療等問題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如《素問·宜明五氣》篇說:“五氣所病,……肺為 咳”。指出咳嗽病證的病位在肺。對咳嗽病因的認識,《素問·咳論》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五臟六腑之咳皆屬於胃,關於肺”,說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它臟腑受邪,功能失 調而影響於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於肺,也不離乎肺,並依據噴嗽的不同表現,將其分為肺、肝、心、脾、腎、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諸咳,認為五 髒之咳,日久不愈,則以臟腑表裡關係相傳於六腑,從而確立了以臟腑分類的方法,為後世醫家對咳嗽病證的研究奠定丁理論基礎。明·張介賓執簡馭繁,將咳嗽分 為外感、內傷兩大類,《景岳全書·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證,竊見諸家立論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後人臨證莫知所從,所以治難得效。以餘觀之,則咳嗽之 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但於二者之中當辨陰陽,當分虛實耳”。至此,咳嗽的辨證分類漸趨成熟,切合臨床實用。
咳嗽的治法方藥歷代均有論述,如漢代張仲景治虛火咳逆的麥門冬湯,至今仍為臨床應用。後世在張仲景的基礎上,對咳嗽的治法方藥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如《景岳全書·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餘,、若實中有虛,則宜兼補以散之。內傷之病多不足,若虛中夾實,亦當兼清以潤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溫”發散為主,內傷咳嗽宜“甘平養陰”為主的治療原則,豐富了辨 證論治的內容。虞摶《醫學正傳》中強調治咳必須重視調暢氣機,認為“欲治咳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必以順氣為主,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 愈;枳殼、橘紅利其氣,而痰飲自降”,補充了咳嗽的治療內容。清·喻昌《醫門法律》論述了燥的病機及其傷肺為病而致咳嗽的證治,創立溫潤、涼潤治咳之法; 針對新久咳嗽治療中常見的問題,提出“凡邪盛咳頻,斷不可用劫澀藥。咳久勢衰,其勢不銳,方可澀之”等六條治咳之禁,對後世頗多啟迪。葉天士《臨證指南醫 案·咳嗽》指出:“若因於風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溫散之。因於暑者,為薰蒸之氣,清肅必傷,當與徽辛徽涼,苦降甘淡……若因於濕者,有兼風、兼寒、 兼熱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為主。若因秋燥,則嘉言喻氏之議最精。若因於火者,即溫熱之邪,亦以甘寒為主……至於內因為病,不可不遂一分之。有剛亢之威, 木叩而金鳴者,當清金0制木,佐以柔肝和絡。若土虛而不生金,真氣無所稟攝者,有甘涼、甘溫二法,合乎陰土陽土以配剛柔為用也。又因水虛痰泛,元海竭而諸氣上沖者,則有金水雙收,陰陽並補之治,或大劑滋填鎮攝,保固先天一氣元精。”這些論述,堪為治療咳嗽的基本規律,至今對臨床仍有參考價值。
三、討論範圍:
咳嗽既是獨立性的病證,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本節所論重點是以咳嗽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現代醫學中急慢性支氣管炎、部分支氣管擴張症、慢性咽炎等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四、病因病機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幹肺。不論邪從外人,或自內而發,均可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
(一)、病因
1.外感六淫
外 感咳嗽為六淫之邪,從口鼻或皮毛而人,侵襲肺系,或因吸入煙塵、異味氣體,肺氣被鬱,肺失宣降。多因起居不慎,寒溫失宜,或過度疲勞,肺的衛外功能減退或 失調,以致在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變的情況下,外邪入客於肺導致咳嗽。由於四時主氣不同,因而人體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別。風為六淫之首,其它外邪多隨 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或夾寒,或夾熱,或夾燥,表現為風寒、風熱、風燥相合為病。張景岳曾倡:“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認為以風 邪夾寒者居多。
2.內邪幹肺
內傷咳嗽總由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幹肺所致,可分其它臟腑病變涉及於肺和肺臟自病兩端。它髒及肺由於飲食不調者,可因嗜煙好酒,煙酒辛溫燥烈,熏灼肺胃;或因過食肥甘辛辣炙烤,釀濕生痰;或因平素脾運不健,飲食精微不歸正化,變生痰濁,肺脈連胃,痰邪上幹,乃生咳嗽;或由情志不遂,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日久氣鬱化火,因肝脈布脅而上注於肺,故氣火循經犯肺,發為咳嗽。肺臟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遷延不愈,陰傷氣耗,肺的主氣功能失常,以致肅降無權,肺氣上逆作咳。
(二)、病機
咳 嗽的病變主臟在肺,與肝、脾有關,久則及腎。主要病機為邪犯於肺,肺氣上逆。因肺主氣,司呼吸,上連氣道、喉嚨,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內為五臟華蓋,其氣 貫百脈而通它髒,不耐寒熱,稱為“嬌臟”,易受內外之邪侵襲而致宣肅失司。肺臟為了祛除病邪外達,以致肺氣上逆,衝激聲門而發為咳嗽。提示咳嗽是內外病邪 犯肺,肺臟祛邪外達的一種病
理反應。外感咳嗽屬於邪實,為六淫外邪犯 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因於風寒者,肺氣失宣,津液凝滯;因於風熱者,肺氣不清,熱蒸液聚為痰;因於風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氣失於潤降,則發為咳嗽。若 外邪未能及時解散,還可發生演變轉化,如風寒久鬱化熱,風熱灼津化燥,肺熱蒸液成痰等。內傷咳嗽,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而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 實之分。痰火可互為因果,痰可鬱而化火(熱),火能煉液灼津為痰。多由臟腑功能失調,內邪上幹於肺所致。常反復發作,遷延日久,髒氣多虛,故屬邪實與正虛並見。虛實之間尚有先後主次的不同。它臓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實致虛。如肝火犯肺者,每見氣火煉液為痰,灼傷肺 津。痰濕犯肺者,多因濕困中焦,水穀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肺,反而聚生痰濁,上幹於肺,久延則肺脾氣虛,氣不化津,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 為貯痰之器”的道理。甚則病及於腎,以致肺虛不能主氣,腎虛不能納氣,由咳致喘。如痰濕蘊肺,遇外感引觸,痰從熱化,則易耗傷肺陰。肺臟自病者,多因虛致 實。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炎,灼津為痰;肺氣虧虛,氣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則痰從寒化為飲。
外 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可相互為病。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臟益傷,逐漸轉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強, 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在氣候轉冷時尤為明顯。久則肺臟虛弱,陰傷氣耗,由實轉虛。于此可知,咳嗽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兩者又可互為因果。
影 響本病轉歸及預後的因素較多,首應求因識病,還當區別病之新久,體質的強弱,病邪的性質,病情輕重等。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淺而易治,但燥與濕二者較 為纏綿。因濕邪困脾,久則脾虛而致積濕生痰,轉為內傷之痰濕咳嗽。燥傷肺津,久則肺陰虧耗,成為內傷陰虛肺燥之咳嗽,故方書有“燥咳每成癆”之說。內傷咳 嗽多呈慢性反復發作過程,其病較深,治療難取速效。痰濕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於反復病久,肺脾兩傷,可出現痰從寒化為飲,病延及腎的轉歸,表現為“寒飲 伏肺”或“肺氣虛寒”證候,成為痰飲咳喘。至於肺陰虧虛咳嗽,雖然初起輕微,但如延誤失治,則往往逐漸加重,成為勞損。部分患者病情逐漸加重,甚至累及於 心,最終導致肺、脾、腎諸髒皆虛,痰濁、水飲、氣滯、血瘀互結而演變成為肺脹。
五、診查要點
咳嗽是肺系多種疾病常見的主要症狀,常伴有咯痰。深入分析咳嗽及咯痰的症狀特點,可以作為辨別其病理性質的重要依據,並有助於聯繫有關疾病,達到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目的。
(一)、診斷依據
臨床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應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緩急,是否兼有表證,判斷外感和內傷。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多伴其它兼證。
(二)、病證鑒別
1.咳嗽特點的鑒別
包括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
咳 嗽時作,白天多於夜間,咳而急劇,聲重,或咽癢則咳作者,多為外感風寒、風熱或、風燥引起;若咳聲嘶啞,病勢急而病程短者,為外感風寒、風熱或風燥,病勢 緩而病程長者為陰虛或氣虛;咳聲粗濁者多為風熱或痰熱傷津所致;早晨咳嗽,陣發加劇,咳嗽連聲重濁,痰出咳減者,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午後、黃昏咳嗽加 重,或夜間有單聲咳嗽,咳聲輕微短促者,多屬肺燥陰虛;夜臥咳嗽較劇,持續不已,少氣或伴氣喘者,為久咳致喘的虛寒證;咳而聲低氣怯者屬虛,洪亮有力者屬 實;飲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屬痰濕;情志郁怒加重者因於氣火;勞累、受涼後加重者多為痰濕、虛寒。
2.咯痰特點的鑒別
包括痰的色、質、量、味等。
咳 而少痰的多屬燥熱、氣火、陰虛;痰多的常屬濕痰、痰熱、虛寒;痰白而稀薄的屬風、屬寒;痰黃而稠者屬熱;痰白質黏者屬陰虛、燥熱;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樣 的屬虛、屬寒;咯吐血痰,多為肺熱或陰虛;如膿血相兼的,為痰熱瘀結成癰之候;咳嗽,咯吐粉紅色泡沫痰,咳而氣喘,呼吸困難者,多屬心肺陽虛,氣不主血; 咳痰有熱腥味或腥臭氣的為痰熱,味甜者屬痰濕,味鹹者屬腎
3.咳嗽與咳喘的鑒別
咳嗽僅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不伴喘證;咳喘則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復發作,由咳致喘,臨床以咳喘並作為特點。
六、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外感內傷
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惡寒、發熱、頭痛等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作,病程長,可伴它髒見證。
2.辨證候虛實
外感咳嗽以風寒、風熱、風燥為主,一般均屬邪實。而內傷咳嗽多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其中痰濕、痰熱、肝火多為邪實正虛;肺陰虧耗則屬正虛,或虛中夾實。應分清標本主次緩急。
(二)、治療原則
咳嗽的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多為實證,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論治。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標實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治以扶正補虛。並按本虛標實的主次酌情兼顧。同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三)、治證分類
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證
症狀: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證機概要:風寒襲肺,肺氣失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兩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為主,用於風寒閉肺;後方以疏風潤肺為主,用於咳嗽遷延不愈或愈而復發者。
常 用藥:麻黃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利氣,化痰止咳。 胸悶、氣急等肺氣閉實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證者,可去麻黃之辛散,加荊芥、蘇葉、生薑以疏風解表;若夾痰濕,咳而痰黏,胸悶,苔膩,加半夏、川樸、茯苓以燥 濕化痰;咳嗽遷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溫潤降逆,避免過於溫燥辛散傷肺;表寒未解,裡有鬱熱,熱為寒遏,咳嗽音啞,氣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煩,或有身 熱,加生石膏、桑皮、黃芩以解表清裡。
2.風熱犯肺證
症狀: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證機概要: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飲加減。本方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於咳嗽痰黏,咽幹,微有身熱者。
常 用藥: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疏風清熱;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貝母、枇杷葉清肅肺氣,化痰止咳。肺熱內盛,身熱較著,惡風不顯,口渴喜飲,加黃 芩、知母清肺泄熱;熱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掛金燈、赤芍清熱利咽;熱傷肺津,咽燥口幹,舌質紅,加南沙參、天花粉、蘆根清熱生津;夏令夾暑加六 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3.風燥傷肺證
症狀:乾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幹痛,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幹,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幹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證機概要:風燥傷肺,肺失清潤。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東加減。本方清宣涼潤,用於風燥傷津,乾咳少痰,外有表證者。
常 用藥:桑葉、薄荷、豆豉疏風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肅肺止咳;南沙參、大貝母、天花粉、梨皮、蘆根生津潤燥。津傷較甚,乾咳,咯痰不多,舌幹紅少苔,配 麥冬、北沙參滋養肺陰;熱重不惡寒,心煩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梔清肺泄熱;肺絡受損,痰中夾血,配白茅根清熱止血。另有涼燥證,乃燥證與風寒並見, 表現乾咳少痰或無痰,咽幹鼻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乾等症。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前胡辛 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解表發汗。
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證
症狀: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於早晨或食後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腕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證機概要:脾濕生痰,上漬於肺,壅遏肺氣。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代表方: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東加減。二陳平胃散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用於咳而痰多,痰質稠厚,胸悶脘痞,苔膩者。三子養親湯降氣化痰,用於痰濁壅肺,咳逆痰湧,胸滿氣急,苔濁膩者。兩方同治痰濕,前者重點在胃,痰多脘痞者適用;後者重點在肺,痰湧氣急者較宜。
常 用藥:法半夏、陳皮、茯苓、蒼術、川樸燥濕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溫肺降氣。 咳逆氣急,痰多胸悶,加白前、蘇子、萊菔子化痰降氣;寒痰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乾薑、細辛、白芥子溫肺化痰;久病脾虛,神疲,加黨參、白術、炙 甘草。症狀平穩後可服六君子丸以資調理,或合杏蘇二陳丸標本兼顧。
2.痰熱鬱肺證
症狀: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咯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幹而黏,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數滑。
證機概要:痰熱壅肺,肺失肅降。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東加減。本方功在清熱化痰,用於咳嗽氣急、胸滿、痰稠色黃者。
常 用藥:黃芩、山梔、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熱;杏仁、貝母、瓜蔞、海蛤殼、竹瀝、半夏、射干清肺化痰。痰熱郁蒸,痰黃如膿或有熱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象 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熱化痰;痰熱壅盛,腑氣不通,胸滿咳逆,痰湧,便秘,配葶藶子、大黃、風化硝瀉肺通腑逐痰;痰熱傷津,口幹,舌紅少津,配北沙參、 天冬、花粉養陰生津。
3.肝火犯肺證
症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於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黏,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症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證機概要:肝鬱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加減瀉白散加減。黛蛤散清肝化痰,加減瀉白散順氣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
常 用藥: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清肺熱;山梔、丹皮瀉肝火;青黛、海蛤殼化痰熱;粳米、甘草和胃氣,使瀉肺而不傷脾胃;蘇子、竹茹、枇杷葉降逆氣。肺氣鬱滯, 胸悶氣逆,加瓜蔞、桔梗、枳殼、旋覆花利氣降逆;胸痛,配郁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黏難咯,加海浮石、知母、貝母清熱豁痰;火鬱傷津,咽燥口幹,咳嗽日久 不減,酌加北沙參、麥冬、天花粉、訶子養陰生津斂肺。
4.肺陰虧耗證
症狀:乾咳,咳聲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乾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證機概要:肺陰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參麥冬東加減。本方有甘寒養陰、潤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陰虛肺燥,乾咳少痰。
常 用藥: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百合滋養肺陰;甘草甘緩和中;貝母、甜杏仁潤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瀉熱。肺氣不斂,咳而氣促,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 氣;陰虛潮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鱉甲、胡黃連以清虛熱;陰虛盜汗,加烏梅、癟桃幹、浮小麥收斂止澀;肺熱灼津,咯吐黃痰,加海蛤粉、知母、黃芩 清熱化痰;熱傷血絡,痰中帶血,加丹皮、山梔、藕節清熱止血。
七、預防調護:
預防的重點在於提高機體衛外功能,增強皮毛腠理禦寒抗病能力。若有感冒及時診治。若久咳自汗出者,可酌選玉屏風散、生脈飲服用。
對 於咳嗽的預防,首應注意氣候變化,防寒保暖,飲食不宜肥甘、辛辣及過鹹,嗜酒及吸煙等不良習慣尤當戒除,避免刺激性氣體傷肺。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 質,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於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間足三裡艾熏。外感咳嗽,如發熱等全身症狀明顯者,應適當休息。內傷咳嗽多呈慢 性反復發作,尤其應當注意起居飲食調護,可根據病情適當選食梨、萊菔、山藥、百合、荸薺、枇杷等。注意勞逸結合。緩解期應堅持“緩則治本”的原則,補虛固 本以圖根治。
八、結語:
咳 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犯肺,有風寒、風熱、風燥等不同。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有肝火、痰濕、痰熱、 肺虛等區別。病機為邪氣幹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發為咳嗽。病位在肺,與肝、脾、腎等臟器有關。辨證當辯外感內傷。外感新病多屬邪實,治當祛邪利肺;內傷多屬邪實正虛,治當祛邪止咳,扶正補虛,分別主次處理。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該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整體治療。
九、臨證備要
1.外邪犯肺發生演變轉化者應隨證變法。風寒客肺化熱,而表未解,見外寒內熱者,應解表清裡(內有痰熱而兼風寒表證者,也可用此法)。風寒化熱者,轉用清法。風熱化燥者,用潤法。
2.內傷咳嗽邪實正虛者須妥善處理。氣火咳嗽每易耗傷肺津,應適當配合清養肺陰之品;痰濕咳嗽,常易傷及肺脾之氣,應配合補脾益肺之品,以免久延導致肺氣虛寒,寒飲伏肺的咳喘;肺陰虧耗咳嗽,每致陰虛火炎,灼津為痰,必要時還當兼以清火化痰。 .
3.注意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的關係。外感咳嗽反復不愈可成內傷咳嗽,其中夾濕夾燥者較為纏綿,應徹底治療,以杜其遷延轉化。內傷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發作加重,治療應權衡標本的主次緩急,或先後分治,或標本兼顧。
4. 治療禁忌:外感忌用斂肺、收澀的鎮咳藥。誤用則致肺氣郁遏不得宣暢,不能達邪外出,邪戀不去,反而久咳傷正。必須採用宣肅肺氣,疏散外邪治法,因勢利導, 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內傷忌用宣肺散邪法。誤用每致耗損陰液,傷及肺氣,正氣愈虛。必須注意調護正氣,即使虛實夾雜,亦當標本兼顧。
5.注意審證求因,切勿見咳止咳。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一般說來,咳嗽的輕重可以反映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況下,因正虛不能祛邪外達,咳雖輕微,但病情卻重,應加警惕。
6. 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區分。治上者,指治肺,主要是溫宣、清肅兩法,是直接針對咳嗽主病之髒施治。治中者,指治脾,即健脾化痰和補脾養肺等法。健脾化痰 法適用於痰濕偏盛,標實為主,咳嗽痰多者;補脾養肺法適用於脾虛肺弱,脾肺兩虛,咳嗽,神疲食少者。治下指治腎,咳嗽日久,咳而氣短,則可考慮用治腎(益腎)的方法。總之,治脾、治腎是通過治療它髒以達到治肺目的的整體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