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三章 脾胃疾病 第五节 呃逆
第五节 呃逆
一、 概说: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 沿革:
《内 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指本病,如《素问·宜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该书已认识本病的病机为胃气上逆,还认识到呃逆发病与寒气及胃、 肺有关,如《灵枢·口问》说:“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胄,故为哕。”且认识到 呃逆是病危的一种征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病深者,其为哕。”在治疗方面,《内经》提出了三种简易疗法,如《灵枢·杂病》说:“哕,以草刺鼻, 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分为三种:一为实证,即“哕而腹满,其前 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二为寒证,即“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三为虚热证,即“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这为后世寒热虚实辨证分类奠 定了基础。本病证在宋代还称为“哕”,如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中说:“大体胃实即噫,胃虚即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此指 出呃逆与膈相关。元代朱丹溪始称之为“呃”,他在{格致余论·呃逆论}中 说:“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如《景岳全书·呃逆》说:“哕者,呃逆也,非咳逆 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嗽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 矣。”并指出,大病时“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外感、内伤两类,颇有参考价值。清代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对 本病系统地提出治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滞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 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夹热者,当凉补。”至今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讨论范围:
呃逆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而其它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四、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等所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当
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滥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导致呃逆。或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如《证治准绳·呃逆》即有“暴怒气逆痰”而发生呃逆的记载。
3.体虚病后
或 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功,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损,胃失和降,发生呃逆。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 乘,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呃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证者,皆病深之候也。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 危”。
(二)、病机:
胃 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 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像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胃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 上逆动膈,可致胃中虚冷证;燥热内盛伤胃,甚至阳明腑实,腑气不顺,胃失和降,可致胃火上逆证;肝失疏泄,气机不顺,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影响肺胃之气, 可致气机郁滞证。此外,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健运和肝之条达,若脾失健运或肝失条达,则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亦成呃逆。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 摄纳,若肾气不足,肾失摄纳,肺胃之气,,失于和降,浊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呃逆。总之,呃逆之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 肾诸脏腑有关。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病 理性只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由脾肾阳虚,或胃阴损耗等正虚气逆所致。但亦有虚实夹杂并见者。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 性质和正气强弱。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谢易于疏散;反之,胃中寒冷,损伤阳气,日久可致脾胃虚寒之证。热邪为病者,如胃中积热 或肝郁日久化火,易于损阴耗液而转化为胃阴亏虚。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亦有气郁日久或手术致瘀者,血瘀而致胃中气机 不畅,胃气上逆者。
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较重;如见于中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极易生变。
五、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底,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二)、病证鉴别
1.呃逆与干呕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2.呃逆与暖气
两者均为胃气上逆,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与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不难区分。
在预后方面,干呕与嗳气只是胃肠疾病的症状,与疾病预后无明显关系,而呃逆若出现于危重病人,往往为临终先兆,应予警惕。
(三)、相关检查
单纯性膈肌痉挛无需做理化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可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等;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可诊断肝硬化、尿毒症、脑血管病以及胸腹腔肿瘤等。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呃 逆一证在辨证时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若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者,属暂时生理现象,可不药而愈。若呃逆持续或反复发作,兼证明 显,或出现在其它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证,需服药治疗才能止呃。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如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声洪 亮,冲逆而出,多属热证;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多属寒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因此,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本 证多因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所致,胃气为寒邪所遏,失于和降,夹寒气上冲,气逆动膈。寒为阴邪,其性沉抑,故呃声沉缓有力;寒凝气滞,升降失和,故胸膈胃脘 不舒,寒气得热则散,遇寒反增,故得热则减,于寒更甚。脾胃运化失健,故进食减少;口淡不渴,喜食热饮,舌苔白润,脉迟缓,均为胃中寒冷之象。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本方能起到温中祛寒降逆的作用,适用于呃声沉缓、得热则减、遇寒加重之呃逆。
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干姜、荜茇温中散寒;香附、陈皮理气和胃。
若寒气较重,脘腹胀痛者,加吴茱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半夏、槟榔行气降逆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以行气消痞;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还可辨证选用丁香柿蒂散等。
2.胃火上逆证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本证多由嗜食辛热炎 ,或过用温补药物,燥热内盛,邪热蕴结而成,实热蕴结胃肠,胃火上冲,火为阳邪,其性高扬,故呃声洪亮,冲逆而生;阳明热壅,伤筋耗液,故口臭烦渴,多喜冷饮;邪热内郁,肠间燥热,故大便密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是胃热内盛之象。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本方有清热生津、和胃降逆功能,用于治疗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喜冷饮之呃逆。
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沙参(易原方人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助降逆止呃之力。
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泻热。
3.气机郁滞证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本 证多由情志失和,肝气郁结,逆乘肺胃,胃气上冲所致。肝郁不解,气逆不降,上冲喉间,故呃逆连声;肝喜条而恶抑郁,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胁乃肝之 分野,肝气循经反肺,故胸胁满闷,肝气横逆犯胃,故脘腹胀满,嗳气纳减;气郁不散。下迫肠道故肠明矢气。苔萍白、脉弦为肝气预滞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本方有理气宽中的作用,适用于呃逆连声、因情志改变诱发之呃逆。
常用药: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呕。
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以顾气降逆,化痰和胃;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
4.脾胃阳虚证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 证多由各种原因损伤中阳,气机失降失常,气不顺行,虚气上逆所致,脾胃阳虚,虚而气逆,其势必缓,故逆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胃中虚冷,故泛吐清水,脘腹 不舒,喜温喜按,脾胃虚弱,腐熟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大便溏薄,化源不足,则面色白;脾主四肢,阳虚不部,故手足不温。舌淡,台薄白,脉细弱,其属脾 胃阳气不足之证。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本方温中健脾,降逆止呃,适用于呃声无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之呃逆。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于姜温中散寒;吴茱萸、丁香、柿蒂温胃平呃。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麦芽消食导滞;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 者,可加法夏、陈皮理气化浊;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加黄芪、党参补益中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亏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为肾 失摄纳,可加肉桂、紫石英、补骨脂、山萸肉、刀豆子补肾纳气。
5.胃阴不足证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阴液耗伤,胃失濡润,难以和降,虚火上炎,故呃声短促,虚逆之气上冲无力,故呃声不连续;津液耗伤,虚热内扰,故口干咽燥,烦躁不安;阴液不足,胃失濡润,受纳失职,则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证。
证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前方养胃生津,治胃阴不足,口于咽燥,舌干红少苔者;后方益气清热,和胃降逆,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而致呃逆。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橘皮、竹茹、枇杷叶、柿蒂和胃降气,降逆平呃。
若咽喉不利,阴虚火旺,胃火上炎者,可加石斛、芦根以养阴清热;若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可加党参或西洋参、山药以益气生津。
七、预防调护:
1.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无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食物。
八、结 语:
呃 逆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症。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病后等,发病在膈,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病变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失 降,上逆动膈。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原则,应分清寒热虚实,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适加降逆止呃之品,以标本兼治。若在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出现呃逆不 止,往往是胃气衰败的危象,预后不佳,应予警惕。
九、临证备要:
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选用柿蒂、丁香、制半夏、竹茹、旋覆花等。肺气宣通 有助胃气和降,故宣通肺气也是胃气得以和降的保证,遣方时可加入桔梗、枇杷叶、杏仁之品。然临床施治,更应辨证求因,针对不同病因病机而治。因寒邪蕴蓄 者,当温中散寒;因燥热内盛者,当清其燥热;因气郁痰阻者,当理气开郁除痰;因脾胃虚弱者,当补其脾胃。若由饮食不当所致者,当调其饮食,宜进清淡、易消 化食物,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由外邪所致者,当注意起居有常,避免外邪侵袭;由情志不遂所致者,当畅其情志,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由久病 体虚所致者,当扶正补虚,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2.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注重理气活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久患呃逆不愈,当属气机不畅日久,久病人络,血行瘀阻,气滞血瘀之证。故治疗除理气和胃、降逆止 呃之外,当结合应用活血化瘀之法,调理气血,使血行气顺,膈间快利,呃逆自止,临证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可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干地龙、廑虫等,尤适合中风合 并呃逆者。除药物治疗外,宜结合穴位按压、取嚏、针灸等。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轻者
只需简单处理,如取嚏法,指压内关、合谷、人迎等,可不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也可配合针灸治疗,如针刺足三里、中脘、膈俞、内关等
十、复习思考题:
1呃逆的病机如何?
2呃逆有那些常见病证?如何辨证治疗?
3呃逆和干呃、嗳气有何异同?
4呃逆的治疗大法是什么?常用降气止呃药物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