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休息菩薩結緣訓
修道人志節
修行功課自警箴言 節錄大要銘心田
道尊德貴立竿見影 志士以身作則焉
人代天宣克念作聖 人義人利行完全
志氣沖天孜孜不倦 道行千里化有緣
節操嚴守光明磊落 修道典範留人間
修道之宗旨 在行忠孝節義
人道為天道之基 天道為人道之樞
君子務本
不懼世態之動盪 不畏時窮運隱晦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忠誠信實以行道 嚴以律己身作則
倘若修者
攬權霸勢 使巧鬥智
竊功圖名 貪財好貨
結黨營私 欺上瞞下
浪費公帑 假公濟私
紊亂系統 理念邪偏
又如何能 代表師尊師母布德宏道
又如何能 凝聚道親道場團結合作
又如何能 調整理路信念正知正見
又如何能 接引原胎佛子同上法船
故修者 立身處世 戰戰兢兢
窮途末路 亦不改吾志
高官厚祿 亦不變吾心
槍林彈雨 亦不退吾身
心膽俱裂 亦不減吾信
天崩地裂 亦不滅吾愿
舉手投足 處處合道 求得萬古美名
若稍縱心念 則遺臭萬年
此乃「修道人志節」矣
………………
我相信,一心真秉忠義,崇德道場旭日東昇,永續傳承;我相信,只有付出才是真修人;我堅信,個個守住自己的愿立、「修道人志節」, 老母上天、諸佛,一定都打幫助道,你們不是孤兒,我們有理天的 老母;有我這舵手,是「永恆的舵手」。我一定會再繼續帶著大家,直到我的子弟兵成聖、成佛,我的愿力也無止終。
只要你們遵照我的訓示,同心同德,不管是五大基金會、七大道場、海內海外、出版社、事業部,都秉一貫的精神;三界一元化,真正落實,整體帶動;負責群,真正做到集思廣益,共同分擔;非幕後領導,非私心私見。我相信,人人做君子,培養君子行仁風,道化家庭,這大道一定能夠化萬國九洲,而且生生不息。這是 老母、老祖師、師尊、師母、老前人的天命,我們要天人合一,共襄盛舉。
記得我之叮囑!記得!記得!我一定在大家的左右。
大家日後,同心齊步,開創!再開創!
守住成功,戒之方盛之時;
今朝之宏展,大家要共同護持,以渡化九六原胎佛子。
大家日後,永續修辦,加油!加油!一定加油!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十三日 歲次戊子八月十四日 台北 崇德佛院
1、前言:
志節不是觀念,後學今天報告,不用那個角度來講,說修道人應有那些志節,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因為大家都清楚了,什麼是志節。我們從進道場以後,懂了很多的道理,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要花時間在見聞轉誦上注意,不要光講一些觀念。
可是,我們懂了很多以後,我們還是我們,這是一個問題:「我懂了好多好多的德目,但是依然故我,沒有改變」,為什麼會這樣?
2、道不是教來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觀念:「道不是教來的!」我教你,實際上我沒有辦法教你,如果你的內心沒有啟發,教沒有用。
好比這個孝道,不是教來的:所以我們講孝道,可能講得越詳細的人,可能都不孝。所以不是講的問題,是要啟發,如果我們修道人內心啟發了、轉化了,他就有一個動力。
我們大家參加過懺悔班,有時候發現懺悔班的效果是短暫的。
他即使當時哭啊很難過、很感動,我們看過有人用拳頭打地板,很激動,結果過了一年以後,又回到老樣子。所以雖然感動,心裡地想要怎樣做,但他真正的啟發沒有,良知的覺醒沒有。
3、學習前人,在於精神:
我們大家都是跟過前人的人,有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我們都說要學前人,到底要學的是什麼,還是只是學一點樣子而已?如果我們不懂前人的心是什麼個心,我們的心跟前人的心不一樣。
可能我們說跟過前人,學習前人,但因為心不一樣,對前人行為的了解就不一樣,可能我所學的,只是前人一個外表而已。在我們的道場裡,也有這個問題--你說你是前人的精神,他也說他是前人的精神,結果出來的版本都不一樣。你說你代表前人,他也說他代表前人,結果行為不一樣,因為沒有真正抓到那個核心,只是一個外表比擬。
這裡面有個問題了:假如我們認為學的是前人當初的風範,實際上只是學一個外表的話,那就會有個毛病「肯定我自己」--你看我們,這是前人當初的樣子。其實只有那個外表,只有那個形象,而前人當初那個「心」,他為什麼要做這個事,可能就不太了解,或者是程度不一樣。
4、修道不求人肯定:
修道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裡。一般社會上的人,需要肯定,他們做事業的人沒有肯定,他就做不下去;他在機關裡當官員,需要老百姓的肯定,沒有肯定他就做不下去,可是修道不能要求人肯定,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修道如果有太多自我的肯定,這個人以後就變得不受教:我這麼好,還需要你講嗎?我這麼好,還要如何?這個麻煩了,這就是不受教,將來一天一天離道日遠。
所以講志節,這樣子就沒有志節。此次來學講這個課,後學心裡很志忑。因為自我反省很慚愧,有很多的缺欠。
自己想「對道體會有多少?」很有限,根本不夠資格來講這個課。但是心裡又想,這是一個檢討自己的機會。
5、道尊德貴的典範:
後學來講第一個大題:「道尊德貴,自古皆然」。
道是很尊貴,古早至今沒有改變。道很尊貴,人在改變,你看這時道沒水準,不是道沒水準,是人沒有水準,道從來沒改變過。
我們不要講五祖、六祖這麼遠的事情,我們講白陽時期的人,後學講幾個故事給各位聽。
後學聽到這幾位前輩的故事,每每都很慚愧---人家都這樣,我們是怎樣;以前的人是怎麼樣修道的,怎麼看待這個道,而我們現在是怎麼看待,我們來比比看。
(一)大徹大悟的夏前人
民國三十年,在天津有一位唐寡婦,先生姓唐,本身姓夏的夏前人。
她的先生留下一大筆的遺產,環境非常的好,每天吃喝享受,抽鴉片煙,往往不到中午不起床。不過,這個夏前人有個好心腸,喜歡佈施,常常辦救濟,做好事。
有一位張老前人武城也在天津,就講了:「誰可以渡這個唐寡婦,功德無量。她是一個好人。」有一位邱前人說:「後學去渡她!」,張老前人說:「你環境不好,你渡不了她。」
他說:「我求老母慈悲,我可以渡得了她」,結果他真的渡了她,他先渡她的兒子唐先生求道,後來就渡了這個寡婦求道。
求道後,聽完三寶馬上講:「我從明天起,開始戒鴉片煙。」現代醫藥發達,要戒鴉片煙可以打針幫忙,以前沒有,戒鴉片煙很難。
結果二十天的時間半死半活,鴉片癮來了,就在地上打滾,眼淚鼻涕一齊來,很痛苦,她的傭人說:「夫人啊,抽一口好啦!太痛苦了。」給她準備好要抽一口,她說:「絕對不抽。」就這樣又痛苦又忍耐,二十天過去了,煙也戒掉了。
鴉片煙戒掉以後,馬上到佛堂跟點傅師說:「我要清口茹素。」馬上立清口愿,立完愿後,去聽研究班,聽了一個禮拜,立愿捨身辦道,所以她從求道到立愿一個月,也沒有開法會。
發了愿以後,不是像我們發愿以後等時機,她馬上跟兒子講「你自己去想辦法,我們祖先的遺產,我要捐出去,把整個大宅院,和所有的家產都捐給道場。」她要捨身辦道。
結果這個夏前人就到東北哈爾濱去開荒。本來是那麼享受的一個人,道親拿一點錢給她租了一個小房子,一個破舊的房子,安了一個佛堂,她就在那裏住,在那裏渡人。
從早上到晚上,都坐在板凳上講道理,而且腰桿都是直的,這樣樹立一個典範,那裏的道親,被她感動了,這麼堅強的一個人。
三年多的時間,不要講多少人求道,光清口的人就有五千位,這是真正的改變人---清口哦!後來,有一天,她跟她後來提拔的一位點傳師說:「我想要回去了。」
點傳師以為她回天津,說:「前人您什麼時候走?」前人說:「還沒有看日子,你叫道親都回來。」結果道親回來,便為大家開了兩天法會,開完了,跟大家講「要好好修道」。
開完法會,大家走了,她跟那位點傳師講「我真的要走,老師來接我了!」這點傳師一聽慌了,老師來接就不是去天津。
點傳師說:「前人,您好好的,為什麼要走,身體好好的啊!」她說:「要走了!」第二天就感冒,感冒以後就不舒服,大家回來看她,一起吃飯。
吃完飯坐下來跟大家講:「這個三期普渡亙古沒有的因緣,大家要把握,要好好地自渡渡人,好好修道,好了,再見了。」手放下來,就走了。
這是民國三十三年的冬天,她走了,那個時候在東北是汪精衛政權的管轄,叫偽「滿洲國」,跟國民黨是不來往的。
她一歸空,那天晚上就到天津總壇到壇批訓,叫「德惠菩薩,夏盛珍」。邱前人一看,不對啊!夏前人在哈爾濱開荒,怎麼到壇了,以為是仙佛要考人,所以把訓收起來,不敢拿出來。以前那個時候沒有電話通訊,滿洲國跟中央不通訊,人都不能來往,沒有消息。
經過了一個月,哈爾濱有道親回到天津報喪,邱前人說啊:「哪一天歸空?」把訓拿出來一對,就是那一天晚上,這邊歸空,那邊就到壇了,這是一個真修的人。
後來他們有從哈爾濱出來的人,說夏前人歸空的時候,有幾萬人送殯,街上都跪滿了人。
那時候偽滿洲國實際上是日本管制,日本政府覺得很奇怪,一個普通老太太死了,怎麼那麼多人去送殯,這裏面有問題,但調查也查不出個究竟,就不了了之了。
那些道親真的好像是自己的母親死了一樣,這麼難過。
實際上她從求道到歸空,沒有幾年,可見,是個真修的人。
(二)大捨大得的盛考斌前人
再有一位是哈爾濱的盛前人考斌。這位前人原來是哈爾濱的首富,家裏環境很好,開了三家麵粉工廠。
他以前信佛教,在佛教裡就是佈施,做好事,大家都曉得他是一個大善人。
後來機緣成熟,天道傳到哈爾濱,求了道以後,他有一次到佛堂去,仙佛開沙,剛好是老師到壇慈悲:「大捨大得,不捨不得」他看到了,像我們也常常看到這「大捨大得」的訓文。
他回去就跟女兒講「我們要大捨大得。」他就把所有的麵粉工廠通通賣掉,自己一文不留,把錢全部拿到佛堂來,交給他們的前人,邱前人。
那時候邱前人在哈爾濱,一看這麼多錢,不得了,就好像我們現在講多少億,不知道怎麼辦,就把錢拿到天津交給胡道長。
這位盛前人,以我們現在來講,如果有一個人行了這麼多的佈施,一定是很風光,到那裏去,大家都奉為上賓。
可是,他到佛堂來,他的前人跟他講「你到佛堂來,要從打毛巾開始學。」他就在佛堂門口學打毛巾、端茶,來的都是他的工人,他照樣打毛巾、端茶給他的工人。
盛前人全捨財產後,便常住佛堂之中服務,刻苦耐勞,對新道親一視同仁,自己斟茶打毛巾招待成全,親切感人,哈爾濱道務因有盛前人的領導,大大地宏展開來。
盛前人雖然為道盡力,備嚐艱辛,但從無怨言,他有慈悲心腸與精進修養,無論視聽言動,都一絲不苟,可說德高望重,成為後學們的模範。
民國三十七年大考突起,盛前人奉張老前人之召抵天津。民國卅八年,共產黨來了,把哈爾濱的道親抓起來,一萬多人,有一些前人輩也在其中。
共產黨就說「跑掉一條大魚」,意即跑掉一個盛前人,他們要抓這個人。盛前人那個時候快七十歲了,人在天津。他聽到此事悲痛不已,就跟他的前人稟告:「前人,我有一個心愿還沒了。」前人說:「你有什麼心愿還沒了?」他說:「我想要回哈爾濱。」
他的前人說:「不可以,出了火坑不可再進火坑,因為去那裡必死無疑。」
他說:「我要去救他們出來,有好幾個前人在裏面,我要去請,跟他們沒有關係,是我的事情。」於是他就跪下來求,他的前人還是不同意,後來他請來幾位前人幫他求,求到張老前人沒有辦法了,眼淚掉下來,點頭哭著答應了:「好吧,你既然要這樣,就去吧!」前人答應,這位盛前人馬上站起來,高興得不得了,他說:「太好了,太好了!我這麼大的年紀了,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我還有這麼好一個機會,去行這一個功。」
香港的吳靜宇前人說,那天他幫盛前人拿行李,送他去天津火車站,吳前人在後面揹著行李,盛前人在前面走。
吳前人一面看一面哭,這麼一個老先生,一輩子為道犧牲,到最後還要自己去送死,很難過地哭了起來。
盛前人回頭看一看說:「你真傻,哭什麼,你應該要替我高興,我有這麼好一個機會可以了愿。」上了火車以後,吳前人把行李交給盛前人,盛前人拿了行李,跟吳前人交待一句話,他說:「我們以後就見不到面,你修道了,要注意一點,生死要拉平,生死不拉平不能修道!」
什麼叫不拉平?貪生怕死叫不拉平,生死要拉平,也就是看得一樣重。結果,這個盛前人就坐上車去,一回哈爾濱,就到共產黨的總部去報到:「你們要抓盛考斌,我就是盛考斌,我回來啦。
不過我來投案有一個條件,這一萬多人跟他們沒有關係,把他們都放了,都是我的事情,我一個人扛!」聽說因此放了一半以上,有三個前人本來要判死刑的,因為盛前人都頂下來,那三個前人就改判成勞改。
共產黨抓著他在哈爾濱遊街,道親跪著滿街送,有的用三寶,有的哭,有的磕頭,知道這個前人是個大好人。
盛前人後來講出來這個話,他說:「感謝大家來送我,我們將來天上見!」盛前人又講了這八個字:「大家不要難過,【殺頭槍斃,告老還鄉】」這樣很瀟灑、很了不起,是不是啊?這個話帶起一個風氣。到了民國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一直到四十五年,槍斃了很多很多點傳師,這些點傳師都講他的話「殺頭槍斃,告老還鄉」,他是第一個講這個話。
後來有從哈爾濱出來的人講,盛前人要槍斃的時候,狂風大作,下雨打雷,共產黨不信鬼神,可是看到這個,也有點害怕,所以,停了一下。
然後公審三次,叫道親去那裡問:「這個盛考斌是不是該殺?是不是有罪?」沒有一個人說有罪,大家都跪下。
共產黨一看不行,公審了三次,都沒有一個舉手,於是就派了一些共產黨的幹部,進去在裏面,再問:「是不是該殺?」裏面就有人說「是」,這樣才槍斃。
槍斃的時候,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是有感應。
(三)絕對相信上天
這裡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他們為什麼把道看得那麼真?這個道在他們身上那麼真,到了後來,慢慢到了我們身上,可能就沒有這麼尊貴了。
所以很多人講,道越來越像宗教了,我們要榮耀、要跟人家比,過去人不是這樣。所以我們想道尊德貴,自古是一樣的,那我們是不是來發個心愿--這個道尊德貴,要在我們身上讓它回復出來!這是一個志節。
因為當初,這位盛前人,還有那位夏前人,他們把家產捐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勸他,連他們的前人都勸他:「你要留一點,不要通通拿出來。」
他一毛錢都不留,全部捐出來。夏前人、盛前人都講:「我捨身辦道,這個身都捨了,身外之物的錢還留幹麼?」這個精神,沒有一點點懷疑了,這是道尊德貴。
6. 什麼是短暫?什麼是永恆?
第二個我們要講「盡孝盡於無生母,盡忠盡於彌勒天」,這是個觀念。
盡忠,我們的目標是無極老母,這就牽涉到後學要講兩個:一個是短暫的,一個是永恆的。
我們有一些人辦道,實際上只在乎短暫,不在乎永恆。
7. 不為因果而行善
修道人應該要有一個觀念,就是「不為因果而行善」。今天一個世俗的人,他要行善,是因為怕因果,所以要做好事。
而我們進入真理的世界,我們是一個傳道師或是講師壇主,代師傳道、替師佈德的時候,不能再落在因果而行善。
有些事情,若起來吃虧,好像這盛前人、夏前人,把錢財通通捐出去,若起來吃虧,吃虧的事要不要做。
這是看你從短暫的或永恆的角度來衡量。
8. 不為宏展而辦道
再來,如果「為了宏展而辦道」,我就要用方法,用很多技巧,只要宏展就可以。
所以,才有那些拉人家的後學,破壞人家的道場,說人家的是非,儘量減低人家道場的向心力的事。
這道場向心力沒有了,我才有機會去拉他後學,這是為了要宏展。
為了要宏展,可以用很多的心機、用很多的方法,但那是短暫的。
因為不論我們有多少的後學,將來一歸空叫「萬事皆空」,自己要面對自己,我們的生涯自己要去面對。
如果我們這一生有很多後學,可是我一輩子都在用心機,可能我「真」的程度不夠。
9. 養真
所以祁前人晚年的時候,有一次天恩宮辦母親節書法展,有一些書法家送了作品來參展,裏面有一幅寫了兩個字而已,小小的,叫「養真」,祁前人就把那幅拿了起來,擺在他的臥房裏面。他到了晚年的時候,就是這兩個字「養真」。
我們年紀越大,修辦道越久,越曉得這兩個字不容易。怎麼樣不容易?如果我們想要宏展,這兩個字有的時候會違背。
但是我們要想,我們在乎的是永恆,還是短暫,這是一個問題。
10. 人前顯貴與真功實善
所以,如果是短暫的,我們會想要什麼?「人前顯貴」。人前的顯貴和人的肯定,是很多人追求的,而我們修道辦道的人,是不是還在乎這些事情?
誰都肯定你,不表示老天肯定你,不一定啊!你看,有的人在世活得很好,一歸空,大家猜想,應該是一個大菩薩,結果,關在天牢,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事情。
所以,短暫來講,是人前顯貴,人前的肯定,永恆的是講「真功實善」、「良知的覺醒」,就是自己有一個覺醒的心,不是做出來的。
我要做好事,和我能做好事,我能幫助你;有一個「我」。我很能幹,你辦得不好,我可以幫助你,我可以給你恩惠,我來教你,有一個「我」。
這不是「良知」的發露,是意識心,也就是人心。人心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不是那個良知本性。
11. 了了有何不了
良知本性絕對不曾做壞事,而且絕對沒有善惡,他就是這樣做,做了就放下。
有人到四川成都一個文殊菩薩的廟,那個廟門有一個聯很有意思:「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我們修道就是這個樣子: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
可以幫忙的,我們就幫忙,幫忙完了就放下,「啥米代誌攏無」,了了有何不了。
這是良知的覺醒,這叫真功實善。
祁老以前常常講,修道的人如果不守原則,辦道的人如果不守原則,可能連社會上的人都比不上。
因為不守原則,會不擇手段,叫無所不用其極。所以祁老以前常常講:「道是老天的公道,不是私道:沒有公心,沒有一個坦然的心,盡做一些私下的事情,怎麼對得起天?」但是,如果要求人前顯貴,要求人的肯定,就會想辦法用心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要求顯貴,在道場上如果一直地位不高,自己會擔心「我讓別人看不起,人家看不起我,所以我要想辦法」。
本來「私下受罪,人前顯貴」,私下受罪是一種修煉,但不是一種培植自己實力的手段,不是我要培植什麼才幹,才能夠讓人家肯定,這是不一樣哦。
人家所肯定的是一個外表,是你表現出來一個的東西,於是你就要想辦法用心機,去爭奪後學,道場有不少這種事情。
譬如這個張先生認識了一個人,這個人是個大老闆,是一個大企業家,他們認識十年了,張先生渡他渡了十年都還渡不來。
有一次吃飯介紹給道親也是生意上的朋友李先生認識,他們認識才一年不到,這個李先生趕快地、偷偷地帶這個董事長去求道,這叫「先做先贏」,是不是?以前的人最起碼,要知會一下「張兄啊,董事長他答應要求道,明天我們這裡要辦道。」
現在沒有,先把他的身份證弄下來再說,先有ID卡以後,引保師、點傳師都定下來,這樣,就不可改。這麻煩了,這是搶後學,這個在乎的是短暫,不是在乎永恆。
12. 談見聞的多,談修行的少
有一位點傅師講得很有意思:我們點傳師在一起,不管多久沒見面,或者是常常見面這樣聽啊聽,談見聞的很多,談修行的很少。
是不是大家在一起都談見聞「我去哪開荒,我去哪辦道,我有碰到什麼人,仙佛怎麼顯化,那一次法會仙佛如何如何」,都是談見聞比較多,很少談修行。
談見聞裡面,我們可以眼旁觀,這個講的人,非常地得意是不是?
你看仙佛專門在我這裡顯化,我渡到什麼樣的人物,我碰到什麼樣的事情,甚至於比方說在很艱苦的地方,像印尼像大陸啊,我用什麼方法脫困,我用什麼的方法來辦。
講的人口沫橫飛是不是,聽的人是想「我要超過你!」舉例來說,你談某次法會,多麼好、多顯化,聽的人聽了半天會問一句話:「你們一班多少人?」他說「五十多個人」「那樣哦!」五十多個人,這樣不夠看,說一百多個人,「哇!不少、不少」,不少的意思是「下一次我要兩百,我要超過你」。
好比我們蓋一個大佛堂,佛堂很大,去參加落成的人很多,你去看了,如果在乎短暫的,也就是人前顯貴的,會說:
「我們辦道不能輸給人家!」如果存這種心的話,他去到那裡,說「王點傳師啊,恭喜」,恭喜是一回事,眼睛一直在看,睜得大大的,問幾坪?「五十坪」,以後跟講師講:「我們要七十坪」,實際上這是一種比較的心,一個計較的心。
大家想,這裡面根本是一個瞋心,不是道心。「哇!蓋得不錯」「你沒看,那佛像做得怎麼樣,沒水準!」根本是瞋心,不是道心。
這是比較出來的東西,因為比較、計較,所以瞋心用事,瞋心用事的人,見面不會談修行,只談見聞。
這種人談見聞,可以談上一天,談修行,講不下去。
12. 天理與人情
有些人為了要爭取別人的肯定,最會用的辦法就是按關係,這叫人情的籠絡。
以前,我們道場剛剛出去開荒的時候,為了一件事前人很不高興。
因為有的點傳師會帶一點小東西出去,台灣的東西花八十元一百元,買小東西,一個一個人送。
那是新道場,剛剛才開的道場,道親根本不曉得什麼是「道」,結果那些道親就會選點傳師哦,那個張點傳師來比較好。
問前人,那個張點傳師什麼時候來?前人本來還不知道,後來知道了,把這個點傳師找來:「你們這個是做人情,你送東西,讓以後別人去怎麼做?」他說:「你不是在修道,你是在籠絡道親,做人情。」所以這個是人前顯貴,一個想要人肯定的心,這是短暫的,而良知的覺醒才是永恆的。
13. 趨吉避凶,清洪雙享?
我們再講一個短暫的觀點:「趨吉避凶,清洪雙享」,這是多好的事情。
能夠趨吉避凶,這個修道辦道永遠都是福將,走到那裡都沒事情,道親都賺大錢,這個人不得了,人家想,你就是菩薩再來,是不是?而且可能是財神爺轉世。
這是一個觀念,趨吉避凶,清洪雙享是短暫的。
永恆的什麼,「時窮節乃現」及「歸根認母」。我們要求的是歸根認母,不是清洪雙享,我們沒有這個心。可能是你的命是清洪雙享,但是你的心不在這裏。
就好像文慈菩薩,我們很多的老前賢都講:文慈菩薩其實是不需要那麼苦,她可以享受一點,只要她開口,她可以享受。
但是她絕對不開口,她寧願過那種艱苦的日子,而不要清洪雙享,這是一種志節,是不是?
14. 不為躲劫而行功
所以,如果從趨吉避凶的角度來修道的話,他就會想到要「為了躲劫而行功」,劫煞要來了趕快行功,這個行功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做生意的心。
第二個是對天時的猜測,說一九九九年這個時候很危險啊,你們趕快要行功,趕快要渡人。
行功渡人本來是該做的事情,但是我們給他一個特定時間,說你如果不這樣的話,可能就完了。
那麼道親是一個躲劫行功的心,不是慈悲心,這個不一樣,私心與慈悲心,這差異何其大啊。
15. 時窮節乃見
剛才我們講的盛前人,他可以沒有事的,但為了救道親,他回去送死,那叫「求仁得仁」,他要救道親,這是「時窮節見」。
他走的是這樣的一條路,我們將來也很可能會碰到這個路,因為將來時局怎樣,我們也不知道。
現在好像不用子彈,用美鈔就可以把人家打倒了。
所以,不知道將來有一天,我們碰到這樣的事,在那時「窮」的時候,見不見得到「節」?
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今天講志節,能不能見到「節」?
這個節操不是一個激情的事情--好,我去死,沒關係!不是這個樣子,你到時看看腳都軟了。那是平常的素養,他平常就是心心念念,都不離開老母。
所以他講殺頭、槍斃、告老、還鄉,對他來說完全自然而然,是一個永恆的歸宿,不是短暫的追求。
所以,若是短暫的,如在這人世間榮啊!辱啊!這是不要緊的事;你看得起看不起,都不要緊,人看不起不要緊,老天看得起就好了。
這個觀念不容易,因為你活著,很多人會給你刺激的「辦得如此,這麼沒水準!」不要緊,你看不起沒有關係,老母看得起就好。
這個觀念不容易,好像我們剛才講的盛前人,他就是這個心。
16. 從容殉道的何老前人
我們早期道場有一本書叫「道學新論」,是一位何老前人憫文寫的。
共產黨來到四川時,他留下來了,他叫道親通通走,自己留下來,他要頂劫。
他說,他在老母前面立了愿,他要用他的生命替眾生頂一些劫,他看到這一場災煞太大了,他是歡歡喜喜地去頂劫。
所以他把道親通通趕走以後,他在佛堂等共產黨來。共產黨的槍兵來了,他去開門,說:「大家太辛苦了,進來喝茶。」那些共產黨說:「我們不是來喝茶,是來抓你的!」他說:「我知道,我會跟你們走,喝杯茶再說。」喝口茶後,立即跟著走,一路上談笑風生,歡喜得很。
走在路上,這個共黨書記問他:「你可以走,你為什麼不走?何先生,你知不知道我們來了,你就活不成了。」
他說:「我知道」,他講了一個觀念:「我修道多年了,覺得自己還有一個障礙未去掉,這是一個障礙(指肉體)我要藉著今天,藉著你們,要感謝你們,幫助我把這個障礙除掉!」這了不起啊!所以,到了槍斃現場,一般都是槍兵拿一枝卡賓槍在後面,叫死刑犯跪下,才開槍是嗎?
這位何老前人轉過身說:「你不要在後面,你瞄不準還麻煩。」
叫那個槍兵到前面來:「你到前面來!」把那個槍兵嚇壞了。
從來沒有看過一個死刑犯這樣的,叫這人到前面來,槍兵來了站得很遠,又說「你過來,不要站那麼遠」把他的槍抓著,抵著自己的心臟,對槍兵說:「跟你講,這裡是心臟,對準這裡,一槍就好,又省子彈!」從頭到尾,歡歡喜喜談笑風生。
要扣板機的時候,跟這個槍兵講:「我看你比我年紀小,我叫你老弟。老弟啊,你槍斃得了何憫文,你槍斃不了【我】!好,開槍!」叫他開槍,催他開槍,這個槍兵傻住了,那有這種人?就開了一槍,倒下去。
所有的共產黨軍隊的師長幹部通通站起來,把帽子脫下來給他鞠躬,你看了不起啊,他們說:「沒看過這種人,嚇死人!」有這種人,這是我們這裡講的,時窮節見,歸根認母。
我們如果整天想著要趨吉避凶,要好運,不曾像他這個樣子,到時候趕緊溜,對不對?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因為沒有那個條件。
像何老前人,在當時地也有些點傳師,點傳師都說要跟前人在一起頂劫,前人說:「你們走,你們不夠資格頂劫。你們有你們要做的事,趕快走:
你們把道帶在身上,走到哪裡,道帶到哪裡去!」他頂劫,並不是說故意去頂劫,但是這是一種精神。
將來我們不論走到哪一個角落,會不會有這一天,不知道,如果真的到這一天,能不能表現出來節操,這是一個問題,是不是?
17. 鍋巴的教訓
提到這個天時,聯想起後學所聽過別組線道場發生過的一件事情,值得我們警惕,這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想法。
四十八年底的時候,仙佛就批了一篇妙訓:「時至七七四十九,有大災難」。
有些點傳師就把這篇訓文,解釋成民國四十九年要出大災難,訓文是這樣看、那樣看都可以的,你存有這種心,就這樣看了囉!這樣看就解釋成「不出三年,會有大災難出現」,台灣會死得沒有剩下幾個人,怎麼辦呢?就鼓勵大家趕快清口,趕快開佛堂。
那時候每一天都有人清口,每一個禮拜最少開五間佛堂,很多人開佛堂,很多人清口。
還有很多人覺得錢留下來沒有用了,趕快拿去布施,拿去佛堂行功。也有道親把這消息傳出去,他們的親戚朋友,就把錢拿出去花了。
然後點傳師又說:「災劫來的時候,這三年我們要躲劫,可能我們沒有食物可以吃了,外面的東西都污染。」於是就開始煮鍋巴,曉得嗎?飯把它燒到最後一層,變成鍋巴,然後統統把它晒乾存起來,把一袋一袋的麵粉袋都裝滿了,整個房子都屯積晒乾的鍋巴,每一家都存鍋巴,打算那個時候躲災要用。
結果四十九年沒事,五十年也沒事,五十一年沒有事,五十二年還沒有事,鍋巴都發霉了。
後來,這些人百分之九十都開齋,因為那樣子而清口的都開齋了,因為想躲劫避難而設的佛堂通通都收起來。
這是民國四十九年的事,這是他們以前所受的教訓。最近道場謠傳一九九九年是末劫年,他們的點傳師說:「我們道場不敢講這個話,我們吃過虧。」他說:「我們的壇主倒了八成,後來才重新再來。」這真的是一個問題。
基本上,要問你是什麼心,躲劫避難嗎?實際上我們修道不是為這個來的,修道的目的是歸根認母,這裡一個叫短暫,一個叫永恆。
18. 勺名聞利養壞道恨
我們希望把道開展出去,開展出去後,錢越多越好,有錢好辦事。那麼,我們一旦得到錢財,或有得到人家肯定與讚賞,以修道來講,這不是好事。
老前人講:「你有名,你倒楣了!」可是一般人不太容易看到這點,我們覺得修道,受到人家肯定、人家尊敬「某某點傳師了不起啊!」這種感覺真好,對否?所以,追求外在東西到一個程度以後,經常就會看到一些比較傷感的事情。
我們有些人會貪供養,道親拿來的錢,我們認為沒有什麼關係,就把它用出去了。
前人輩都常講:「一塊錢,我們要把它當二塊錢三塊錢來用,你有功;二塊錢三塊錢當一塊錢來用,你有過。」
這是一個斟酌哦!這是道親的錢,我們省了又省,想了又想,不敢用出去,用各種方法來節省。這也是我們修道人很重要的觀念,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19. 絕不擔過的邱前人
邱前人鴻儒天資聰穎,飽讀經書,講道鏗鏘有力,慈心悲愿,渡人無數。
後來受張老前人(張武城老前人)慈示「捨身辦道」,即毅然決然放下一切,輔佐張老前人開班渡眾。
當初邱前人對其夫人表明心愿時,他的太太說:「你去辦道,去幫助前人,家你不用管,我來管。」
夫妻達成協議,這個邱前人就住到佛堂,幫助前人開班講道,感動了很多人。
有的人知道邱前人的環境不好,就送一袋麵粉到他家去。
邱前人的太太不敢收,道親說:「邱前人太慈悲了,後學盡一點心是應該。」就請她收下。
後來邱前人知道,就把麵粉拿回到佛堂,把這些送麵粉的道親請回來,跟大家說:「你們不要害我,你們要了解,我們的關係是道親,不是親戚,道親跟親戚不一樣,是不是?」
他說:「我們的關係是道親,我家裡的事情,你們不要管;你是親戚可以管我家的事,但是道親不能管我家的事。
我當初來辦道,我們夫妻講好的,你放心,你不送這袋麵粉,我太太餓不死。」這是一個心,也就是只可以行功,絕對不擔過,這是一個精神,也是一種志節。
想想我們現代人比較大膽,也敢行功、也敢擔過,對不對?而過去的人只敢行功、不敢擔過,儘管可能很苦-太太可能沒有米下鍋了,太太要縫衣服洗衣服,很辛苦。
但是,邱前人他說「這是他的愿,他要了他的愿」,看起來好像不近人情,這是永恆的看法。
短暫的-可以啦,送來沒關係,不為過啦,我這麼辛苦,你送這點東西來有什麼關係?這是不一樣的地方。
老師有訓文說:「時而立功時而過,竹藍打水必成空。」
20. 信德的重要
「盡孝盡於無生母」,大家想一想,我們對上天老母,有沒有絕對的信心?到末後有很多的考驗,比方說有很多的宗教先知都出來了,有一些法門出來了,我們要學嗎?比方我是點傳師,學會這個法,可能在辦道的時候,會更宏展,這是一個心多學一點。
如果學念一個咒,這人有病,頭摸一下就好,這很好用,我有許多招式,碰到問題時拿出來使用,人家會說:「這點傳師好像佛祖一樣」,這樣辦道會很宏展。
為什麼會有這個心?後學就檢討,對老母的信心不夠,覺得老母傳這個道給我們還不夠,還要有別的東西輔助才可以,這是信德不夠。
如果我們對老母有「信德」,我們就會講「老天會安排」。好像老前人在秀傳醫院住院時,後學去看老前人,老前人交代了一些事情。
最後又交代一句話:「不要管以後的事情,以後的事,以後人辦。」這是一個精神。
有一次,一位別組線的前人,去香港找吳前人問說:「這個天命將來如何傳承?」
吳前人說:「你還能活幾年?(他已七十多歲了)你管這個事情做什麼?這個事情有老天做主,不要人管。」這個口氣跟老前人一樣,道不是靠人去思想的。上次在香港,吳前人也講:
「我們這一代的人說,要為下一代怎麼去計劃,等到下一代的人超越我們,再看一下我們替他安排的計劃,會說:【有夠沒水準!】」所以吳前人跟我們老前人一樣,老天安排好的,不用去管,他們對老天、對老母有絕對的信德。
21. 修真行正,萬教來歸
吳前人又講:「有一年在天津,老師到了佛堂,門口有一幅聯【一貫真傳平收萬教】,老師就問:
一貫真傳怎麼平收萬教?那些道長前人,紛紛跪下,不敢講話。
老師說:「起來起來,這句話要改一下。」老師慈悲改成「修真行正萬教來歸」。修得真、行得正,萬教都來歸,就把那句一貫真傳平收萬教改掉了,以後天津的佛堂,就沒有那幅聯了。」
所以說,我們修得真行得正,我們要不要怕?因緣老天安排,修真行正就好了,這是一個永恆的考慮。
想說我這樣子辦,會不會宏展?這是一個短暫的考慮。
老前人說:「你渡了一萬個人,有幾個真心修道?」這是一個問題。
不斷的求開花,這只是短暫,有幾個是悟道,幾個是真正的改變自己?所以我們如果對老母的信德夠,我們就會想「道的主權是在天,不是在人。」
我們在困難的環境,不要管它;我們修道,念念不離老母,不離上天。
所以說辦道盡心,怎樣叫做盡心,後學想「盡心就是念念不離老母,念念不離眾生」。
我心不是在老母那兒,就是在眾生這兒,這就是盡心。其餘的事情交給上天安排,不要管。
有的人修道有一顆害怕的心,怕我辦不出來,怕我的環境人苦,不要怕。
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不怕吃苦的,再苦再累的環境都可以過的,我們有一句古話「人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一口子不了的福。」有的福你享不到的,你一口子那個福,你要倒楣,不要高興。
22. 末後三大考關
我們大家這個信德要恢復,對老母的信德,絕對百分之百的信任,沒有一點點的擔心,說:「將來我該怎麼辦?」將來老母會安排,不要管,我們只管自己修得真,行得正。
因為到了末後的考驗,有三個大方向:是是非非,那裡都有。
七情六慾,這裡面就是錢財不清,男女不清,是不是?這有很多的問題在裡面。
神通法術都出來了,很多法術,有為法都出來,啟動人的心,這是末後三個大考窗。你不要小看它,如果你在乎的是短暫,你絕對會被考倒。
「我不要出來了,把我說成這樣,真難聽。」講得不好聽,你不出來能嚇倒誰?不出來就不出來。
所以老前人有時也講得很無情,有人喊「不出來辦」,老前人說:「福小命薄。」這是一個永恆的裁斷。
所以到了末後,要過這些關卡要有志節,志節平常沒有去培養,到時候是顯現不出來的、不易過關的。
23. 可怕的順考
後學最後講一些警惕的事情,我們大家互相來勉勵。民國三十八年,師母到香港,很多大陸的前人,也逃難到香港。
到三十九年,香港滿街都是難民,過去在大陸是前人,逃到香港都變成難民。
師母一看,這樣不行,就在沙田買了一個字院,建了一個養老院,對外是稱養老院,實際是收留這些人的地方,有一百三十多個前人,全部都在那裡。
師母說:「大家功德有餘,火候不足:要考驗火候,不然將來回不了天。」這是一個很妙的考驗,三十九年冬天,師母宣佈香港止渡,用「止渡」來考。
你看我們每天都忙得不得了,現在突然說一聲「停止」,停止就要倒了。這些大領袖,師母說要考火候止渡,
師母說:「後天為主,先天為輔,大家都出去賺錢,出去做生意。」這些人離開了道場,又回到名利場,這個不容易,沒有志節的就守不住了。
這裡面有很多辦過大事的,例如有一位前人,曾跟過老師辦道的。老師說:「你不要老是跟著我,去開荒!」他說:「去那裡開荒?」老師說:「地圖在那裡,你自己去找。」中國大陸這麼大,他指了一個地方,覺得這個地方不錯。於是老師就讓他去那裡。後來他去打聽一下,不得了,那個地方有兩百萬的天主教徒,他就跟老師跪下說:「弟子不能去那裡,那裡天主教徒太多了。」老師說:「不要怕,派一個大仙去助你。」派人看得到,派大仙看不到的,他問老師:「是派那一位大仙?」老師說:「派武訓大仙去助妳。」老師一句話就封了武訓為大仙。他去那地方以後,租了一個房子,開了一間佛堂,渡不到人,心情很鬱悶,說要派大仙來,也沒見到。一段時間以後,有一天早上,聽到門口有很多的人在那邊交談。這些人怎麼來的?都是被託夢。大仙給他們託夢說:「你們不是要等耶穌再來嗎?跟你們講耶穌來了,救世主來了,住在那裡,門牌幾號,你們看清楚這個人長什麼樣子。」一下子,有一百多個人被託夢,去到佛堂那裡,這個前人心想,外面怎麼這樣吵?結果打開門一看,大家通通跪下說:「救世主救我們。」就這樣子,大概三年時間,廿萬人求道,變成一個組線,開大佛堂。所以,這前人辦了很多的大事,很有才幹,也很有根基。現在就講志節了。後學講這個故事,不是針對人,我們自己到末後的時候,要勉勵、警惕!!不是說辦過大事的人,將來就守得住。後來到了香港,師母宣布止渡,這位前人就開始去做生意。做生意之間要和天主教徒合作,生意愈做愈好,越做越順,後來為了方便,就改信天主教。
信了之後生意更好,這還沒關係,後來還娶了一個姨太太,他原來的太太在大陸沒有出來,因為他跑出來,他是一個有名之人,共產黨抓他抓不到,就抓他太太,結果他太太因他而頂劫。而他卻在香港娶了一個姨太太,娶一個姨太太還不打緊,又娶了第二個姨太太。然後要娶第三個的時候,這第三個是與黑社會有關係的,結果把他的腿打斷。他自己也覺得沒有面子,就到香港旺角那邊跳海,結果沒有死,被救起了,報紙又刊了一篇,全香港人都知道,議論說這個前人怎麼這樣?他也沒有臉再活下去,後來也不曉得到那裡去了。
24. 唯志節乃永恆
後學聽到香港英前人講這件事,心裡覺得很可怕,到末後並不是說辦過大事,根基很深,跟過老師的人,就一定守得住,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我們今天講「志節」非常重要。但是這個志節不是你想就可想出來的。我相信這個前人一定是了不起的人,你看他是個能辦大事的人,跟過老師的人,但內心沒有真正的啟發,平常沒有素養,到那個時候沒有用,講的話就叫做「原形畢露」,多麼可怕!吳前人說:「像這樣的例子在香港很多,這是順考;顧後天不顧先天,這一頓考,很多人就順下去了!」吳前人講那個時候,環境真的是很差很差,吳前人去做馬路工人,扛水泥。師母一看,大家實在是太苦了,就把錢拿出來,論大家可以把錢領一點回去,勉強過日子,一人領一兩金子回去。吳前人說:「我們到現在心很安,我們沒有去領過一次。雖然生活很苦很苦,還是過來了,不但過來了,我們還存了錢,買了一間佛堂,現在想一想,心很安。」這是一種志節。我們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勉勵,愈到末後,愈要有志節,腰要挺起來,要有骨氣,人沒有受不了的罪。永恆看重一點,短暫的,沒關係就讓它過去,沒有過不去的。這些是後學很不成熟的一點報告,也是自己勉勵自己,若有說得不很恰當的地方,請大家多指導。
(天元佛院文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