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專業知識複習資料
中藥學
麻黃——解表藥中的辛溫解表藥
黃連——清熱藥中的清熱燥濕藥
川貝母——化痰止咳平喘藥中的清化熱痰藥
酸棗仁——安神藥中的養心安神藥
防風 為治風的通用藥,無論外風、內風或兼寒熱皆可投用。
羌活 尤善治療太陽經頭痛(頭後部)及上半身寒濕痹痛。
白芷 最善治療陽明頭痛(頭前額) 。
槁本 功似羌活,尤宜巔頂頭痛(頭頂) 。
地榆 治療血熱妄行,特別是下焦出血(便血、痔血、尿血);又是治療燒燙傷要藥。
白及 最宜治肺胃出血(咯血、咳血、吐血、衄血)
砂仁、豆蔻
相同點:化濕、行氣、溫中,用於濕阻中焦,脾胃氣滯之證,二者常相須為用。
不同點:砂仁,偏于溫脾止瀉;安胎。豆蔻,偏于溫胃止嘔。
熟記“美譽”藥物:
“嘔家聖藥”——生薑、“瘡家聖藥”——連翹、“傷科要藥”——三七
“血中氣藥”——川芎、“燒燙傷要藥”——地榆、“治痢之最”——黃連
“回陽救逆第一品藥”——附子、“大補元氣之要藥”——人參、
“驚癇抽搐之要藥”——羚羊角
總結具有潤腸通便功效的藥物:
油多的種子多能潤腸通便,如火麻仁、郁李仁、桃仁、苦杏仁、紫蘇子等等。當然,不是所有的“仁”都潤腸,像酸棗仁、薏苡仁等無大量油脂的種子就沒有潤腸作用。
總結具有安胎功效的藥物:
紫蘇——理氣安胎 黃芩——清熱安胎
砂仁——理氣安胎 杜仲——補肝腎安胎
白術——健脾安胎
四氣
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性寒、涼
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性溫、熱
五味的功效
辛:(生薑)發散,行氣,行血
甘:(甘草)補虛,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酸:(烏梅)收斂、固澀,還能生津、安蛔
澀:收斂固澀,與酸相似。
苦:泄、燥、堅
通泄腸道——大黃
泄 降泄肺氣——苦杏仁
清泄火熱——梔子
燥 燥濕——濕證(蒼術)
堅 苦能堅陰,即瀉火存陰,如黃柏;
堅厚腸胃,如黃連有厚腸止瀉作用。
鹹: 軟堅散結,如昆布、海藻
瀉下通便,如芒硝
淡:淡滲利水,如茯苓、豬苓
配伍: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
配伍關係——“七情”
1.單行——“一藥獨行”,如獨參湯。
2.相須——“共同提高”,如“附子無薑不熱”。
3.相使——“協助提高”,如廣藿香與陳皮。
4.相畏—— 一藥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藥消減。如生半夏
畏生薑。
5.相殺—— 一藥能減消另一藥的毒、副作用。如生薑殺
生半夏。
6.相惡—— 一藥使另一藥的功效降低或喪失。如人參惡
萊菔子。
7.相反—— 兩藥合用,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配伍禁
忌)
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臣藥:
⑴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⑵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
⑴佐助藥——協助君、臣以加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的兼證。
⑵佐製藥——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與烈性的藥物。
⑶反佐藥——根據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
(1)引經藥——引諸藥以達病所
(2)調和藥——調和諸藥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妊娠禁忌
禁用藥:毒性大,藥性猛烈,有墮胎作用的藥物
慎用藥:通經祛瘀,行氣破滯,攻下通便,辛熱滑利的藥物
1 先煎——礦物、貝殼類、有毒藥物
2 後下——薄荷、大黃、番瀉葉
3 包煎——蒲黃、車錢子、辛夷、旋覆花
4 另煎——人參、西洋參
5 烊化——阿膠、鹿角膠
6 沖服——芒硝、牛黃、羚羊角
第一章 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麻黃:發汗,平喘,利水。
桂枝:解肌,溫經,助陽。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嘔家聖藥” 。
荊芥:善發表、透疹,炒炭止血。
防風: 治風通用藥,外風、內風皆可投用。
羌活:勝濕止痛。善治腰以上的風寒濕痹。
細辛: 細辛配乾薑、五味子溫肺化飲,不耗氣傷陰。
白芷:最善治陽明頭(前額、眉棱骨)痛。
麻黃、桂枝功效應用的比較
相同點:二者均可發汗解表,用於治療風寒表證。
不同點:
麻黃:
1.發汗力強,用於風寒表實證。
2.兼能平喘,用於各種喘咳氣急;
3.兼能利尿,用於水腫。
主要成分:l-麻黃堿、d-偽麻黃堿、l-N-甲基麻黃堿、d-N-甲基偽麻黃堿等。
藥理作用:本品有促進發汗、解熱、鎮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過敏、鎮咳、祛痰、平喘、利尿、強心、升高血壓及中樞興奮等作用。
桂枝:
1.發汗力較麻黃緩和,既用於風寒表實證也用於風寒表虛證。
2.兼能溫通經脈,用於寒凝血滯諸痛證。
3.助陽化氣,
用於心陽不振所致的心悸、
脾陽不運所致的痰飲、
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的蓄水證。
辛涼解表藥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鬱。
菊花:疏散風熱(黃菊),平肝明目(白菊),清熱解毒。菊花配枸杞子,補肝腎明目
葛根:為治項背強痛之要藥。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透發疹毒。
葛根配黃芩、黃連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柴胡配黃芩治少陽寒熱往來
升麻: 升舉脾胃清陽之氣,治中氣下陷諸證
薄荷
功能與主治:
1.疏散風熱。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2.清頭目,利咽喉。用於頭暈頭痛,咽喉疼痛。
3.散風透疹。用於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4.疏肝解鬱。用於肝鬱氣滯,胸悶脅痛。(薄荷、柴胡——逍遙丸)
化學成分:
①揮發油。油中主含l-薄荷腦,其次為l-薄荷酮等。
②黃酮類等化合物。
③氨基酸。
柴 胡
功能與主治:
1.解表退熱。用於表證發熱,寒熱往來之少陽證。
2.疏肝解鬱。用於肝鬱氣滯證。肝鬱氣結,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痛經。
3.升陽舉陷。用於氣虛下陷,臟器脫垂。
用法:
1.解表退熱:生用
2.疏肝解鬱:醋炙
第二章 清熱藥
氣分: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⑴清熱瀉火藥
血分:高熱、神昏、譫語、動血、出血——⑵清熱涼血藥
熱毒:瘡瘍腫毒、瘟毒丹毒等急性熱病——⑶清熱解毒藥
濕熱:痢疾、黃疸等——⑷清熱燥濕藥
裡虛熱:骨蒸潮熱、午後發熱、盜汗——⑸清虛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石膏:為治氣分高熱和肺胃實火之要藥 。
知母:上能清肺潤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陰降火
石膏配知母:用於氣分高熱證,肺胃火熱傷津證。
梔子:上瀉心火除煩渴,下利肝膽濕熱退黃疸,既入氣分,清氣分之熱,又入血分,涼血解毒而止血。
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排膿,利尿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石 膏
來源:硫酸鹽類礦物石膏。(CaSO4·2H2O)
功能與主治
1.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用於溫病氣分實熱證(四大症)——白虎湯
歸肺經,用於肺熱咳喘——橘紅丸
歸胃經,用於胃火牙痛——清胃黃連丸
2.煆用:斂瘡生肌。
用於瘡瘍潰而不斂、濕疹、水火燙傷等。
用法:
1.內服,生用,打碎先煎。注意:內服只用於實熱證!
2.外用,煆制,研末撒敷。
知 母
功能與主治:
1.清熱瀉火。用於氣分高熱證(石膏配知母)。入肺,治療肺熱咳嗽
2.滋陰潤燥。用於陰虛火旺諸證。
肺——燥咳
胃——嘈雜不安,消渴,陰虛便秘
肝、腎——潮熱盜汗
用法:清熱瀉火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炙用。
石膏、知母功效比較
相同點 不同點
清熱瀉火(相須為用)。 石膏 辛甘大寒,瀉火力強,偏瀉
均用於氣分實熱、肺胃火熱。 肺胃實火,煆用收斂生肌。
知母 苦甘寒潤,滋陰潤燥力強
善滋陰退虛熱。
清熱燥濕藥
黃芩:善清肺與大腸之火,除上中焦濕熱。
黃連: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
黃柏:善退虛熱,除下焦濕熱。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清早撒尿)
黃芩、黃連、黃柏的功用比較:
相同點:黃芩、黃連、黃柏均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用於治療1.濕熱證 2.臟腑火熱證 3.熱毒證
不同點:
黃芩:
1.偏走上焦(酒),主清上中焦濕熱。
2.長於清肺、大腸之火(生), 用於治療肺熱咳嗽。
3.兼止血(炭),用於治療血熱吐衄。
4.兼清熱安胎(炒),用於治療胎熱不安。
黃連:偏走中焦,主清中焦濕熱,善瀉心、胃火
用於治療
1.中焦濕熱瀉痢。黃連配木香 :用於濕熱瀉痢、裡急後重
2.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煩失眠,口舌生瘡。
3.肝火犯胃嘔吐吞酸。(黃連配吳茱萸 )
黃柏:偏走下焦,主清下焦濕熱,瀉腎火退虛熱
用於治療:1.下焦濕熱。(黃柏配蒼術,二妙丸);2.腎陰虛證。
清熱涼血藥
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
地黃的常用飲片:鮮地黃,生地黃,清蒸熟地黃,酒蒸熟地黃 ,生地黃炭 熟地黃炭。
玄參:善清解火毒、消散腫結。 (玄麥甘桔沖劑)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能透陰分伏熱,用於溫病後期陰
虛發熱,久病傷陰無汗骨蒸。
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連翹(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熱解毒藥),連翹被譽為“瘡家聖藥”
蒲公英(黃花地丁):用於乳癰、黃疸、熱淋 。
紫花地丁:用於癰疽疔瘡,毒蛇咬傷。
白花蛇舌草:解蛇毒,抗癌。
野菊花:功似菊花,為治熱毒瘡癰之要藥
大青葉、板藍根: 涼血、利咽。
牛黃: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化痰開竅。
魚腥草:為治肺癰之要藥
穿心蓮:感冒發熱,肺熱咳喘,肺癰,咽喉腫痛。
山豆根:消腫利咽
鴉膽子:燥濕殺蟲,止痢截瘧,腐蝕贅疣。
金銀花、連翹功用的比較
相同點:
1.均能清熱解毒,多種熱毒證。
2.善於疏散風熱,風熱表證。(銀翹散)
不同點:
金銀花能涼血止痢,用於熱毒瀉痢。
連翹可消癰散結,用於瘰鬁痰核。
大青葉 板藍根
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 葉片——大青葉、根——板藍根 。
二者功用的相同點:
1.均能清熱解毒消癰,用於治療多種上焦熱毒瘡癰。
2.亦可入血分,能清熱涼血,用於治療熱毒發斑。
不同點:
1.大青葉善涼血消斑,多用治熱入營血、斑疹隱隱。
2.板藍根善利咽散結,多用治咽喉腫痛、痄腮等。
清虛熱藥
青蒿、地骨皮、胡黃連、銀柴胡:清虛熱、除疳熱。
青蒿、地骨皮比較
相同點:清虛熱、退骨蒸、涼血
不同點:
青蒿能解暑、截瘧,用於暑熱證、瘧疾。
地骨皮可清肺降火,用於肺熱咳喘。
第三章 瀉下藥
1 攻下藥(瀉下力較強):大黃、芒硝、番瀉葉
2 潤下藥(瀉下力緩) :火麻仁 (麻仁丸)
3 峻下逐水藥(瀉下峻猛):甘遂、巴豆、牽牛子
大 黃
來源: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乾燥根及根莖。
別名:川軍,西軍,酒軍,熟軍
功效與應用:
1.瀉下攻積 瀉下作用強,尤適宜熱結便秘。
大黃配芒硝: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堅硬難下效佳。
大黃配巴豆、乾薑:善治寒積便秘。
2.瀉火解毒 用於上焦火毒證(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熱毒瘡瘍,燒燙傷。
3.涼血止血 用於血熱出血。
4.活血祛瘀 用於瘀血證。
還可清泄濕熱,用於治療痢疾、黃疸、淋證等濕熱證。
常用飲片:
生大黃(片或丁) 酒大黃 熟大黃 大黃炭
用法:攻下——生用,後下
活血祛瘀——酒蒸
清上焦火——酒炒
止血——炒炭
注意:
1、藥味苦寒,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服。
2、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慎用或忌用
芒 硝
來源:硫酸鹽類礦物芒硝,經加工精製而成的結晶體。(Na2SO4·10H2O)
功效與應用:
1.瀉下軟堅 “大黃無硝不下”
2.清熱消腫 外用治療癰腫瘡瘍,目赤咽腫口瘡。
用法:沖服(芒硝入水即化)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用於風濕痹證 ①風寒濕痹 ②風熱濕痹 ③痹證日久肝腎兩虛。
祛風濕散寒藥:獨活、徐長卿、川烏(大毒) 、蘄蛇(有毒)、木瓜、烏梢蛇、桑枝。
祛風濕清熱藥:防己、雷公藤(大毒)。
祛風濕強筋骨藥:五加皮、香加皮(有毒)。
獨活與羌活的比較
相同點:
1.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證。
2.發散風寒濕表邪,用於風寒挾濕表證。
不同點:
獨活:尤善於祛風濕止痛。作用部位偏下,以治療下肢痹證為宜。解表作用較羌活弱。
羌活:解表力較獨活強,祛風濕止痛作用部位偏上,以治療腰以上風寒濕痹為宜。
羌活配獨活:散風寒濕力強,風濕痹痛無論上下均可。
川 烏
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有大毒,炮製後用。
(生品0.3g可引起中毒)
用法用量:1-3g。宜先煎,久煎。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反貝母類、瓜蔞類、白蘞、白及、
半夏。(半蔞貝蘞及攻烏)
化學成分:①生物鹼,主要為: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等。
②烏頭多糖。
第五章 芳香化濕藥
廣藿香:化濕、解暑、發表、止嘔。是“藿香正氣”系列產品的主要原料藥
佩蘭:化濕,解暑。 常與廣藿香配伍使用。
砂仁:化濕行氣,止瀉,安胎(砂胎瀉)。
豆蔻:化濕行氣,止嘔(豆蔻嘔)。
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發汗、明目。
厚樸:燥濕,治濕阻、食積、氣滯所致脘腹脹滿之要藥。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①利水消腫
茯苓、薏苡仁、豬苓、澤瀉
②利尿通淋
車前子: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
木通:“三通” 通淋、通經、通乳
③利濕退黃
通草、金錢草
茵陳:治濕熱黃疸之要藥
茯苓、豬苓、澤瀉功效應用的比較
相同點:
利水消腫滲濕。用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證等。
不同點:
1.茯苓利水作用小於豬苓小於澤瀉。
2.茯苓既能利水又能健脾,能瀉能補。
豬苓、澤瀉無健脾之功效,故只瀉不補。
3.茯苓(茯神)還可寧心安神。用治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證。
4.澤瀉性寒,可清利下焦濕熱
腎虛火——六味地黃丸
膀胱濕熱——帶下、熱淋
第七章 溫裡藥
附子:上助心陽、中補脾陽、下壯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附子配乾薑,治亡陽證及中焦寒證效佳
乾薑:主入脾、胃經,為溫中散寒之要藥。
肉桂:善溫補命門之火、引火歸元,為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之要藥。
吳茱萸:治經寒痛經、寒濕腳氣及虛寒泄瀉之要藥。
丁香: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主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
①丁香酚 ② β-丁香烯 ③乙醯基丁香油酚。
高良薑:功似乾薑,善溫中散寒而止痛、止嘔、止瀉
第八章 理氣藥
陳皮:理氣,化痰。
化橘紅:理氣,化痰,消食。
木香:行氣調中止痛,瀉痢裡急後重之要藥。
香附:婦科理氣調經止痛之要藥。
沉香:理氣、降逆、納氣 (善溫腎納氣)。
柿蒂:善降上逆之胃氣而止呃。
青皮:善疏肝破氣、散結消滯。
枳實:破氣,消積,化痰。為治胃腸積滯及痰滯胸痹之
要藥,還可治臟器脫垂。
(附:枳殼,功緩與枳實)
第十一章 止血藥
①涼血止血藥
大薊、小薊:散瘀消癰。
地榆:善治下焦出血,燒燙傷。
白茅根:清熱生津,利尿通淋。
槐花:尤宜便血與痔瘡出血。
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為“傷科要藥”。
②化瘀止血藥
茜草:止血宜炒炭用,活血祛瘀則生用或酒炒用。
③溫經止血藥
炮薑:既善溫經止血,治虛寒出血;又善溫中止痛,治虛寒腹痛、吐瀉。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藥
①活血行氣藥
川芎: “血中氣藥”“頭痛不離川芎”。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醋制可增強止痛作用。
乳香、沒藥:常相須為用,不溶于水,須烊化,不宜多用。
②活血調經藥
*丹參: 祛瘀,涼血,清心
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西紅花,功與紅花相似而力強,又能涼血解毒、解鬱安神。
桃仁: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為治瘀血經產病之要藥。
*牛膝:活血通經、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
生用;補肝腎強筋骨宜酒炙用。
*川牛膝:較牛膝,無明顯補益肝腎作用。
血竭:內服活血化瘀,外用止血生肌斂瘡。
穿山甲:通經下乳,消腫排膿
王不留行 :下乳,通淋
③破血祛瘀藥
莪術:主治血瘀與食積之重症。
水蛭:通經
④活血療傷藥
自然銅:用於跌打損傷,骨折腫痛。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一、化痰藥
①溫化寒痰
半夏:為治濕痰、寒痰、嘔吐之要藥。
天南星:善祛經絡風痰,止痙。
白前:降氣化痰。
②清化熱痰
前胡:降氣祛痰,宣散風熱。
川貝母:善清肺化痰、潤肺止咳。
浙貝母:長於清泄熱邪、開鬱散結。
桔梗:利咽、排膿。
昆布:善消痰軟堅,治癭瘤瘰鬁又兼利水。
礞石:治頑痰咳喘之佳品,痰積驚癇之良藥。
二、止咳平喘藥
性溫
苦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百部:新久咳嗽之要藥 ,最宜癆嗽及百日咳。
紫菀、款冬花:善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性寒
枇杷葉:善治肺熱咳喘與胃熱嘔噦。
桑白皮:泄肺熱,利水。瀉肺平喘宜蜜炙用,利水消腫宜生用。
半夏、天南星比較
共同點:辛溫之品,均能燥濕化痰、消腫止痛。
用於濕痰、寒痰證,癰疽腫毒、毒蛇咬傷等。
不同點:
1.半夏偏走脾胃,降逆止嘔,用於多種嘔吐。且能消痞,故用於心下痞、梅核氣等。
2.天南星善走經絡,化經絡風痰,偏治眩暈、中風、破傷風等。
川貝、浙貝功效應用比較
相同點:二者為苦寒之品,均能清熱化痰散結。用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瘰鬁、癭瘤、瘡癰腫毒及肺癰。
不同點:
1.川貝滋補性強,長於潤肺止咳,多用於內傷、肺陰虛損咳嗽。
2.浙貝,大苦而寒,開泄力強,滋補性差,長於清火散結,多用於外感風熱或痰火鬱結之咳嗽。
第十五章 平肝熄風藥
① 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清肝明目)
代赭石(Fe2O3,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珍珠,珍珠母(明目,斂瘡)
羅布麻葉,善治肝陽上亢之高血壓
②息風止痙藥
羚羊角(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鉤藤(善平肝息風、清肝熱 )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痹痛 )
全蠍(攻毒散結,祛風止頭痛)
僵蠶(祛風,散結)
注意以上藥物的用量用法。
鉤藤、天麻功效應用對比
相同點:
均能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用於肝風內動之驚癇抽搐及肝陽上亢所致之眩暈、頭痛等證。
不同點:
鉤藤,性寒,有清肝火之功,用於肝火上炎證。
天麻,有祛風濕通絡之功,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四肢拘攣等。
注意:鉤藤入湯劑後下,煎煮時間不超過20min。
鉤藤的化學成分鉤藤堿、異鉤藤堿、去氫鉤藤堿、去氫異鉤藤堿、柯南因堿。
天麻主含天麻苷(天麻素),尚含赤箭苷、天麻苷元等。
第十七章補虛藥補氣藥
人參: “補氣固脫第一要藥”,用於氣虛欲脫證。
黨參:補氣之力遜於人參,多用於脾肺氣虛之輕症。
黃芪:配柴胡、升麻為治中氣下陷諸證所常用。
白術:主治脾胃氣虛,脾虛水腫、痰飲,表虛自汗及胎動不安。
山藥: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甘草:益氣補中,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西洋參:性涼,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太子參:補氣生津,多用於氣津兩傷之輕症
蜂蜜: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滑腸通便,解毒。
一、 補氣藥
人參
來源:五加科植物人參的乾燥根。
產地: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
按加工分為 按生境分為 按產地
生曬參 園參 進口人參
紅參 野山參 朝鮮參
糖參 日本參
參須 西洋參
國產人參
功效與應用:
1.大補元氣。“補氣固脫第一要藥” 用於氣虛欲脫證。
單用人參濃煎頻服(獨參湯),配附子以補氣回陽(參附湯)
2.補脾益肺。 脾氣虛證(人參健脾丸)
肺氣虛證。(人參、山藥)
3.生津止渴。 氣津兩傷、消渴。
(生脈口服液)
4.安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健忘。
(人參歸脾丸,天王補心丸)
相同點
不同點
人參
1.補脾益肺。
用於脾肺氣虛證
2.補氣生津。
用於氣津兩傷證
3.補氣生血安神用於氣血兩虛所致之乏力,頭暈,心悸等症
強
峻補
補氣固脫
用於氣脫、血脫證。
黨參
弱
平補和緩,尤善於補脾胃之氣。
Ø 注意:黨參功同人參而力量較弱,代替人參應加大用量,但黨參無大補元氣之功,氣虛欲脫時,必用人參。
黃 芪
功效與應用:
1.補氣升陽。用於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證
2.補氣固表。用於氣虛自汗證。
(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防風組成,用於氣虛自汗,體弱易於感冒者)
3.托毒生肌。用於陽氣不足之癰疽不潰或久潰不斂。
4.利水消腫。“補氣利水要藥”,用於氣虛脾弱水腫。
二 補陽藥
鹿茸: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補腎壯陽,祛風除濕。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斷:為內科補肝腎、婦科止崩漏、傷科療折傷所常用
補骨脂:補腎壯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納氣平喘。
益智仁:暖腎固精縮尿,溫脾開胃攝唾。
蛤蚧:補肺氣,定喘嗽,助腎陽,益精血。
菟絲子:補陽益陰,固精縮尿,養肝明目,溫陽止瀉,安胎,生津。
冬蟲夏草:益腎補肺,止血化痰。
沙苑子: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海馬:補腎助陽,活血散結,消腫止痛。
鹿 茸
來源: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等雄鹿頭上未骨化而帶毛的幼角。
功效與應用:
1.補腎陽、益精血。“壯陽生精益血要藥” 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證。
2.強筋骨。用於腎虛骨萎、小兒發育不良。
3.調沖任。用於沖任虛寒之崩漏帶下。
4.托毒生肌。 用於陰疽。
注意:從小量開始服用,以免陽升風動。
冬蟲夏草
來源: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複合體。
功效與應用:
1.補腎陽、益精血。用於腎虛陽痿、早洩精薄。
2.補肺氣、定喘嗽。用於肺腎不足勞嗽虛喘。
*治肺腎陰虛之要藥
三 補血藥
當歸: 婦科調經之要藥,內科補血之佳品。
熟地黃:功善養血滋陰、補精益髓,主治血虛精虧或陰液不足所致諸證。
何首烏:制首烏補益精血,生首烏解毒,截瘧,潤腸通便。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阿膠: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當歸
來源:傘形科植物當歸的乾燥根。
性味歸經: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與應用:
1.補血。補血要藥,用治血虛諸證。
2.活血。用於血瘀疼痛、跌打損傷、痹痛等。
3.調經。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4.通便。用於血虛腸燥便秘。
熟地黃
來源: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
功效與應用:
1.補血 用於血虛諸證及月經不調、崩漏。
2.養陰 用於腎陰虛證。
(骨蒸潮熱,盜汗,腰膝酸軟等)
3.補精益髓 用於精血虧虛之證。
(鬚髮早白,腰膝酸軟,發育遲緩等)
麥冬 天冬
麥冬:百合科植物麥冬的乾燥塊根。
天冬:百合科植物天冬的乾燥塊根。
功效與應用:
麥冬:1.潤肺養陰。用於肺
2.益胃生津。用於胃 陰虛證。
3.清心除煩。用於心
4.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秘。
天冬:1.潤肺且滋腎,多用於腎陰虛之潮熱遺
精,還能清潤腸燥而通便。
第十八章 收澀藥
五味子
名稱 蘇恭“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者五味具也。”
商品主要分為兩類
1、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北五味子。
2、木蘭科植物華中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2000版藥典已經單列為一種藥材
效用 1 收斂固澀,
2 益氣生津,
3 補腎寧心。
用於久咳虛喘,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明《本草綱目》: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紅,北產者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
成分
揮發油;木脂素,其中含五味子素;另含有有機酸,維生素及糖類。
中藥鑒定
★影響中藥材與飲片的品質因素
1 品種真偽
2 栽培
3 產地
4 採收加工
5 貯藏
6 運輸
7 非藥用部位超標
8 缺少內在品質控制指標
二、各類藥材的一般採收時間
1、根、根莖類:
秋、冬季 → 植物的地上部分枯萎
初春 → 植物發芽前或剛露苗時
2、樹皮、根皮類:
一般在春夏之交,少數在秋冬時節採收。
此時樹皮養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層細胞分裂較
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剝離,傷口較易癒合。
3、花類:根據藥用要求及時採收
花蕾期:金銀花
初花期:菊花
盛花期:紅花
4、莖木類 一般在秋、冬兩季採收,通常有效物質積累較多。
5、葉類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葉片繁茂,顏色青綠,開花
前或果實未成熟前採收,此時有效成分含量較高。
6、果實種子類 果實多在成熟或將近成熟時採收。少數採收幼果,
如枳實、青皮等。
種子類藥材在果實成熟時採收。
7、全草類 多在植株充分生長,莖葉茂盛時採割,如:青蒿、穿心
蓮等;也有在開花時採收,如:益母草、荊芥等。
三、 中藥的鑒定
1 中藥鑒定的依據 (具有法律性)
1)國家藥品標準:中國藥典、部(局)藥品標準
2)地方藥品標準:各省級中藥材標準 中藥飲片炮
制規範、
2 中藥檢驗工作的一般程式
3 中藥鑒定的方法
1)來源鑒定方法
2)性狀鑒定方法
性狀鑒定就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來鑒別藥材的方法。
性狀鑒定的內容包括:形狀、大小、色澤、表面特徵、質地、折斷面的特徵、氣、味、水試、火試等。
1、看形狀
(1)直接描述法
圓錐形、圓柱形、類球形、竹節狀等
(2)取象比類的術語描述法
防風(蚯蚓頭);海馬(馬頭蛇尾瓦楞身)
2、量大小
(1)指藥材的長短、粗細、厚薄等。
(2)都統一用cm,mm為單位
(3)一般都有一定的範圍(幅度),如直徑約3cm(枳殼);根長10~18cm(白芷)
3、觀色澤
(1)指藥材表面或內部的顏色和光澤
(2)藥材的顏色有一定的範圍,超出範圍,
一般存在品質問題。
(3)藥材的顏色多為複合色,習慣以前者為輔
色,後者為主色
(4)在自然光或日光燈下進行
4、查表面
光滑還是粗糙?
光澤度?透明度?
有無皺紋?走向?深淺?
有無毛茸、皮孔、艼苞…
5、驗質地
指藥材的質感特徵,即藥材的軟硬、堅韌、疏鬆、緻密、黏性、或粉性等特徵。
(1)堅硬:堅硬結實,手掰不能破碎
(2)堅韌:堅實,有一定彈韌性
(3)柔軟:手捏可變形
(4)松泡:疏鬆輕泡
(5)粉性:富含澱粉,斷面常顯白色粉粒,有的折斷時有粉塵
(6)角質:結構緊密,有骨角樣光澤
6、看斷面
(1)自然折斷面:平坦、纖維性、裂片狀、皮斷、絲連。
(2)切斷面的情況
(結構層次、紋理、顏色等):
雲朵紋(何首烏
車輪紋(大血藤)
偏心環(雞血藤)
7、嗅氣
固定的氣和味是藥材內在成分的體現,是鑒定藥材真偽優劣的主要依據。
(1)氣:藥材內含有揮發性物質,通常是有效成分,如果表面已揮散,可將藥材弄碎再嗅
(2)氣較特殊者可以進行比較描述,例如:
魚腥氣(魚腥草);豆腥氣(黃芪);羊膻氣(白鮮皮)
(3)注意其的濃淡差異,如微香、清香、芳香、香氣濃郁等。
8、嘗味
(1)味:不但要體會各種味和味的程度,還要注意有無回味。
如極苦(穿心蓮),苦(黃柏);微苦(手);澀苦
回甜(余甘子、青果) ;苦而使人發嘔(青木香)
(2)嘗味的方法:取少量,先以舌尖舔試,有無刺激
或明顯的味,再嚼爛體會味和程度,及有無回味。
9、水試
(1)西紅花水浸液——黃色(紅色則是偽品)
(2)秦皮水浸液——碧藍色螢光(陽光或紫外光下)
10、火試
海金沙燃燒——閃光與爆鳴聲
外形相似的蒲黃則無,摻雜黃泥粉不能燃燒
3、顯微鑒定方法 (171)
利用顯微技術對中藥進行顯微分析,以確定
其品種和品質的一種鑒定方法。
通過顯微鏡觀察藥材的①組織構造、②細胞形狀、③內含物的特徵等,用以鑒別藥材的真偽與純度甚至品質。
4、理化鑒定方法 (174)
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藥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的方法,
第四章 根及根莖類中藥(182)
常用根及根莖類中藥概述
根無節、節間之分,一般無芽,少數雙子葉植物的根有不定芽。
根莖類是一類變態莖,為地下莖的總稱,包括根狀莖、塊莖、球莖及鱗莖等。
根莖表面有節和節間,單子葉植物尤為明顯;節上常有退化的鱗片狀或膜質狀小葉、葉柄基部殘餘物或葉痕,有時可見幼芽或芽痕。
大 黃 Radix et Rhizoma Rhei(187)
又名 將軍(大黃其色也,將軍之號當取駿快也。其利,如將軍定禍亂)、錦紋(斷面或縱切面有織錦樣花紋或稱:紅肉白筋、檳榔碴)
來源 蓼科植物(藥用部位:根莖及根 !)
西大黃 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tanguticum Maxxim.et Balf.
南大黃(雅黃)——藥用大黃R. officinale Ball.
產地 青(15%)、甘(30%)、川(35%)、
陝(10%)、晉(5%)
性狀
1 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可見類
白色網狀紋理。(錦紋)
2 質堅,橫切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根莖髓部可見“星點”(異形維管束),環列或散在。
3 根的橫斷面形成層明顯,具明顯的放射紋理,無星點。
4 氣清香,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黃色。
顯微鑒定
粉末特徵:
1、草酸鈣簇晶:眾多,棱角多短鈍
2、導管:多網紋導管,非木化
3、澱粉粒:單粒臍點星狀,類圓形,複粒由2~5(7) 分粒組成。
理化鑒別
1、微量升化:(檢查游離蒽醌)
可見黃色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因昇華
溫度不同結晶形狀各異) +堿——紅色
2、取少量粉末於濾紙上,+1%氫氧化鈉試
液,濾紙染成紅色。
3、螢光檢查:稀醇浸出液滴於濾紙上,
晾乾——棕色至棕紅色螢光。不得顯亮藍紫色螢光(土大黃苷)。
化學成分
①蒽醌衍生物 游離狀態的 —— 抗菌
結合狀態的 —— 瀉下
②鞣質類物質 —— 收斂
③尚含揮發油、有機酸、脂肪酸、甾醇等。
何首烏 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i
來源 蓼科植物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乾燥塊根。
性狀
1 紡錘形或塊狀,表面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皺紋及皮孔。
2 質堅,橫切面淡紅棕色,有粉性,具有“雲錦花紋”(中央為一正常維管束,皮層散有多數異型維管束)。
3 味微苦澀。
牛膝 與 川牛膝
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 Cyathulae
來源 莧科植物
1 牛膝 (牛膝屬)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的乾燥根。
主產于河南武陟、溫縣、沁陽等地,為“四大懷藥”之一。
2 川牛膝(杯莧屬)Cyathhula officinalis Kuan.的
乾燥根。產四川及雲南、貴州。
功效
均為常用活血祛瘀藥
牛膝——生用逐瘀通經;熟用補肝腎,強筋骨
川牛膝—— 祛風濕、活血通經、利尿通淋
牛膝與川牛膝性狀區別
牛膝
1 細長圓柱形,直徑0.4~1cm。
2 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略扭曲而細微的縱皺紋。
3 質受潮則變柔軟,
4 斷面有多數點狀維管束,排列成2~4輪。
5 氣微,味微甜而稍苦澀。
川牛膝
1 呈長圓柱形,直徑0.5~3cm。
2 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和多數橫向突起的皮孔。
3 質韌,不易折斷,
4 斷面有多數點狀維管束,排列成3~8輪
5 氣微,味甜,後微苦。
黃連 Rhizoma Coptis (194)
產地 川、渝(60%)鄂(30%)湘、陝(各4%)
重慶的石柱——黃連之鄉
按產地分為: 北岸連
南岸連
來源 毛茛科植物(藥用部位 :根莖)
黃連Coptis chinensis ——味連
三角葉黃連C. deltoidea ——雅連
雲南黃連C. teeta ——雲連
產地與商品
1 味連(雞爪連)—重慶、四川、湖北—主流商品,質優,產量大。
2 雅連(單枝連、嘉定連)—四川——傳統品種。質優,產量小。
3 雲連(雲南黃連)—雲南——商品之一。
*野連(峨嵋野連、岩連、鳳尾連)—四川、雲南——質優,保護品種。
性狀
味連:
1 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雞爪,習稱“雞爪黃連”。表面黃褐色,粗糙,節密生,部分節間平滑,習稱“過橋”。
2 上部具有棕色鱗葉殘基,表面有鬚根及鬚根痕。
3 質堅硬,折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金黃色,髓部紅棕色或成空洞。
4 味極苦 。
雅連:
多單枝,較粗長,微彎曲,“過橋”長。
雲連:
單枝,細小,呈鉤狀,有“過橋”,折斷面較平坦。
顯微鑒別 橫切面
味連 髓部均為薄壁細胞,無石細胞
雅連 髓部有石細胞
雲連 皮層、中柱鞘及髓部均無石細胞
粉末 味連:黃棕色或黃色。
①石細胞 鮮黃色,類方形、類圓形、壁厚,孔溝及壁孔明顯。
②中柱鞘纖維鮮黃色,紡錘形或梭形,壁厚。
③木纖維鮮黃色,較細長,壁稍厚,有稀疏點狀紋孔。
④鱗葉表皮細胞綠黃色或黃棕色,細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壁微波狀彎曲,或作連珠狀增厚。
品質
均以粗壯、堅實、斷面紅黃色者為佳。
總灰分不得過5.0%。
含小檗堿以鹽酸小檗堿計,不得少於3.6%。
單選題
A 黃連 B 三角葉黃連 C 雲連 D 峨眉黃連
1 雅連的原植物是毛茛科的
2 味連的原植物是毛茛科的
3 “過橋杆”一般明顯而長的是
4 “雞爪連”是指
5 彎曲呈鉤狀,多為單支,較細小的是
三七 Radix notoginseng (206)
成分
① 皂苷,主要有人參二醇、人參三醇
*未檢出齊墩果酸
② 田七氨酸
③ 黃酮類
④三七多糖
效用
生品——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熟用——補血和血。用於失血、貧血
來源 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的根。
產地 多系栽培,
雲南(文山,硯山)產者為道地藥材。70%
廣西(田陽)右江流域 20%
採收
夏末秋初(8-9月)開花前採挖——春三七(質優)
秋冬採收種子之後再採挖——冬三七(質次)
三七以“頭數”論好壞。
每500克三七的個數,稱為“頭”,“頭”數越少,價越高。
性狀鑒別
“銅皮鐵骨獅子頭”
1、略呈紡錘形或類圓錐形。
2、表面灰黃或灰棕色,常有蠟樣光澤,頂端有瘤狀突起。
3、質堅實,擊碎後皮部與木部常分離。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
4、氣微,味苦而後微甜。
半夏(219)
來源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乾燥塊莖。
產地 主產四川、湖北、河南、貴州、安徽等。
性狀
1 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
2 頂端中央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佈麻點狀根痕,下麵鈍圓,較光滑。
3 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
4 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毒,勿多嘗,切勿咽下)。
附: 水半夏 天南星科植物鞭簷犁頭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 (Lodd.) Blume 的塊莖
1、呈橢圓形、圓錐形或半圓形,
2、有多數隱約可見的點狀根痕。上端有常呈偏斜而突起的芽痕,
3、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辣而刺喉。
﹡本品與半夏不同,不可代半夏使用。
天麻 Rhizoma Gastrodiae (223)
來源 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塊莖。
產地 主產陝(35%)、川鄂(各13%),
豫滇(各5%)、湘黔(各4%)皖吉(各3%)
採收加工
冬季至次年4-5 月採挖;
芽苞色紅未出土——冬天麻
地上莖已出土——春天麻
那種質優?
加工時刮去外皮——去皮天麻
不去外皮——原皮天麻
*春三七、冬三七那種質優?
性狀
1 長橢圓形。
2 潛伏芽排列成的點狀環紋。
3 頂端有紅棕色乾枯的芽苞(“鸚哥嘴”或“紅小辮” 冬天麻),或有殘留莖基(春天麻)。
4 另一端有圓臍形疤痕,習稱“肚臍眼”。
5 質堅實,斷面角質狀。
6 氣特異(馬尿臭),粘牙。
比較(223)
冬麻堅實沉重,有鸚哥嘴,斷面明亮無空心,質佳;
春麻輕泡,有殘留莖基,斷面晦暗而空心,質次。
塊莖橫切面
①表皮有殘留,下皮由2~3列栓化細胞組成。
②皮層為10數列多角形細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
③中柱占絕大部分,有小型周韌維管束散在;
④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化學成分
主含天麻苷,也稱天麻素,尚含赤箭苷、天麻苷元等。
檢查
水分:不得過15.0呢。
總灰分:不得過4.5%。
含量測定
《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規定,用高效液相色譜
法測定,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天麻素不得少於0.20%。
川貝母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221)
《本草綱目拾遺》中始將川貝母與浙貝母分開。
川貝母為四川等省的道地藥材。均為野生在3000-4000米的高寒地區,採挖艱難,且資源越來越少,產不足銷的情況較為嚴重。
產地 四川(甘、阿、涼、雅),雲南(香格里拉、德欽、貢山、麗江、大理)。甘肅、西藏、青海亦產。
松貝——為川貝母、暗紫貝母一、二年生的鱗莖,其地上部分從一側伸出,舊以松州(今松潘)為集散地。
一、松貝性狀
1、類圓錐形或近球形,表面類白色。高3~8mm,直徑3~9mm(<1cm)。
習慣上近球形——珍珠貝
類圓錐形——尖貝(雞心貝)
品質 一等:240粒外/50g;
二等:240粒內/50g
松貝是川貝中品質最優者
2、外層鱗葉2枚,大小懸殊,緊密抱合,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端閉合。
3、底部平坦,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鱗莖盤,
4、斷面白色,富粉性。
5、微苦。
青貝——為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二年以上的鱗莖,地上部分從鱗莖中伸出,主產青海、四川、雲南等省。
二、青貝性狀:
1、圓錐形,稍大 (高4~14mm,直徑4~16mm)。
2、外層鱗葉兩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端開口,可見心芽
品質
一等:190粒外/50g;
二等:190粒內/50g
青貝質次於松貝
爐貝——梭砂貝母的鱗莖,生長在4000~5000米的流沙石縫之中。
商品又分為
白爐貝(產青海玉樹,四川甘孜德格)
黃爐貝(又稱虎皮貝,產四川巴塘,雲南等地)
三、爐貝:
1、長圓錐形,較大(高7-25mm,直徑5-25mm), 表面常見黃棕色斑塊,故又習稱“虎皮貝”。
2、外層鱗葉2枚,大小相近,頂端開口。
3、基部突出,呈圓錐形,放不平。
本品為川貝母中質次者
粉末 類白色。松貝與青貝
①澱粉粒甚多,廣卵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圓形,有的邊緣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狀,臍點短縫狀、點狀、人字狀。
②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偶見不定式氣孔。
③螺紋導管。
檢查
水分:不得過 15.0%。
總灰分:不得過5.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5%。
浸出物
《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規定,
本品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9.0%。
產銷 厚樸主產四川、湖北,重慶、湖南等地
——稱川厚樸,品質佳;
凹葉厚樸主產浙江,福建,江西 等地
——稱溫厚樸(閩浙樸)。
規格與部位
主幹皮——筒朴 單捲筒
雙捲筒
枝皮——枝樸
根兜皮——靴樸
根皮——根樸(雞腸樸)
近根部的碎塊——羊耳樸
有時市場上只分為1~3等
性狀
1 外表面多灰棕色或,粗糙,有時呈鱗片狀,
2 有明顯的橢圓形皮孔。
內表面紫棕色具細密縱紋,劃之顯油痕。
3 斷面顆粒性,外層灰棕色,內層紫褐色或棕色,有的可見多數小亮星(厚樸酚結晶)。
4 氣香,味辛辣,微苦。
鑒別
粉末棕色。氣香,味辛辣,微苦。
1 纖維甚多,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邊呈鋸齒狀。
2 石細胞類方形、橢圓形、卵圓形和不規則分枝狀,有時可見層紋。
3 油細胞橢圓形或類圓形,含黃棕色油狀物。
凹葉厚樸粉末的區別點為:纖維一邊呈齒狀凹凸。
成分 含厚樸酚
和厚樸酚
揮發油(約占0.3%,油中主含α-桉油醇、β-桉油醇等)。
黃 柏 Cortex Phellodendri chinense(236)
又名 黃檗
《神農本草經》以檗木之名首載
來源 芸香科植物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的乾燥樹皮。習稱“川黃柏”。
產銷 多為栽培。主產四川、湖北、湖南、貴州、陝西、廣西等地。銷全國各地,有出口。
*宋《本草圖經》“今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佳”
性狀
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3~6mm。1 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
2 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棱紋。體輕,質硬,
3 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鑒別
本品粉末綠黃色或黃色。
(1)纖維鮮黃色,常成束,
(2)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3)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或紡錘形,有的呈分枝狀,壁厚,層紋明顯
⑷ 草酸鈣方晶眾多
檢查 水分不得過12.0%
總灰分不得過8.0%
成分
小檗堿等多種生物鹼,
另含有黃柏內酯 ,黃柏等。
甾醇類成分
*小檗堿含量不得少於3.0%!
關 黃 柏 Cortex Phellodendri Amurense(237)
來源 芸香科植物黃檗Phelloden amurense Rupr.的乾燥樹皮。
產銷 主產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產量大。
性狀 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2-3 mm。 外表面
黃綠色,較平坦,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皮孔痕小而少
見,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殘留;內表面黃色或黃綠色。
體輕,質較硬,斷面纖維性,有的呈裂片狀分層,鮮
黃色或黃綠色。氣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小檗堿含量不得少於0.6%!
金銀花 Flos Lonicrae(246)
又名 銀花 忍冬花
《本草綱目》:花初開者,蕊瓣俱白色;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
來原 忍冬科植物(花蕾或帶有初放的花)
金銀花——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山銀花:
紅腺忍冬L.hypoglauca Miq.
華南忍冬L.confusa DC.
灰趈毛忍冬L.macranthioide Hand.-Mazz.
*2005版藥典已經正式分為兩個藥材收載
產銷 我國大部省區有產,著名的產地有:
山東(20%)、河南(15%)、四川(15%),其次是廣西、湖南(各10%)等地。
山東(平邑、費縣、沂南、蒙陰)—濟銀花(東銀花)——產量大,品質優。
河南(新密、登封、鞏義、滎陽)—密銀花(南銀花)——質優,量較大。有出口。
其他產地—商品稱:山銀花,多自產自銷。
形態
呈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長2-3cm,上部直徑約3mm,下部直徑約1.5mm。
表面
黃白色或綠白色(貯久色漸深),密被短柔毛。偶見葉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長約2mm。
開放者
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個,附於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
氣味
氣清香,味淡、微苦。
品質
水分不得過12.0%
總灰分不得過10.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3.0%;
綠原酸不得少於1.5%
木樨草苷不得少於0.10%
有無泥沙摻雜的檢查方法:取10g,水浸1分
鐘,攪拌,
過濾,乾燥1小時(80℃),稱重求百分比。
正常者:水澄明,一般失重20%以下
摻雜者:水混濁,失重30%以上
成分 綠原酸、異綠原酸、肌醇、皂苷、黃
酮類成分。
綠原酸含量
密銀花 6.28%
濟銀花 5.08%
山銀花 5.14%
西紅花
又名 番紅花,藏紅花
《綱目》: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花也。元時以入食饌用。
原產南歐各國(希臘、西班牙、荷蘭、法國)以及亞塞拜然、伊朗等地,經印度從西藏入境,故有番紅花、藏紅花之稱。
來源 鳶尾科植物番紅花的乾燥柱頭。
形態 呈線形,三分支,長約3cm。上部較寬而略扁平,頂端
邊緣顯不整齊的齒狀,內側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時殘
留一小段黃色花柱
表面 暗紅色
質地 體輕,質鬆軟,無油潤光澤,乾燥後質脆,易斷
氣味 氣特異,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顯微鑒定
1、表皮細胞長條形,有的外壁突起呈乳頭狀或絨毛狀
2、柱頭頂端表皮細胞絨毛狀,表面有稀疏紋理
3、花粉粒類球形,外壁邊緣稍粗糙(花粉粒偶存在)
4、草酸鈣晶體:顆粒狀,圓簇狀,梭形或類方形,直
徑2-14um。
近熟—青翹 色綠,未開裂者;習銷京、津、滬、
川(8-9月採收)
成熟—黃翹 又稱老翹,色黃,少種子,殼厚;
銷全國,有出口(10月中旬採收)
產地 山西(40%),河南(32%),陝西(22%)
性狀
1 呈長卵圓形或卵形,稍扁。
2 表面有不規則縱皺紋及多數凸起的小斑點,兩面各有1條明顯的縱溝。
3 青翹多不開裂,表面綠褐色,斑點較少;種子多數。
4 老翹開裂成兩瓣,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內表面平滑,具一縱隔,質脆,種子多已脫落。
品質
青翹以色較綠,不開裂者為佳;
老翹以色黃,瓣大,殼厚著為佳。
品質要求
雜質 總灰分 醇浸出物
青翹 ≤3% ≤4.0% ≥30.0% 質優
老翹 ≤9% ≤4.0% ≥16.0% 質次
商品主要分為兩類
1、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北五味子。
主產東北,及冀、蒙等省區。質優,銷全國。
2、木蘭科植物華中五味子—南五味子。
主產西南、西北、華中(豫、陝、甘、川)
*南五味子2000版藥典已經單列為一種藥材
性狀
北五味子
① 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
② 表明紫紅色、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
③種子1-2粒,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
南五味子
① 粒較小(4-6mm),棕紅色至暗棕色,乾癟皺縮,
②果肉緊貼種子上,
③種子腎狀球形,有疣狀突起。
含量 北五味子:五味子醇甲不得少於0.40%
南五味子:五味子醇甲不得少於0.12%
成分 揮發油;木脂素,其中含五味子素;另含有
有機酸,維生素及糖類。
麻 黃 Herba Ephdrae(257)
又名 麻黃草
來源 麻黃科植物
草麻黃 、中麻黃 、木賊麻黃的乾燥 草質莖 !
*國家管理品種
產地 主產蒙(84%),寧(4%)、新(3%)、甘、陝、冀、青(各1%)等地亦產。
性狀
① 草質莖,直徑約2mm,表面黃綠色或淡綠色,
② 有節,節上有膜質鱗片2或3片,基部聯合呈
筒狀,質輕脆,易折斷,
③ 折斷時有棕色細粉飛出,莖中心紅黃色,味
苦澀。
(藥材中紅棕色物質主要為麻黃堿)
顯微鑒定
粉末 草麻黃:棕色或綠色,氣微,味澀、微苦。
①表皮細胞呈類長方形,氣孔特異,內陷,保衛細胞側面觀呈啞鈴形或電話聽筒形;角質層極厚,常破碎,有的呈乳頭狀突起。
②纖維木化或非本化,狹長,壁厚,胞腔不明顯,壁上附有眾多細小的砂晶和方晶。
③棕紅色塊狀物不規則形。
品質 以色淡綠或黃綠、中央色紅棕、手搓不脫
節,味苦澀者為佳。
麻黃堿含量不得少於1.0%。
成分 主要為麻黃堿、偽麻黃堿;另含微量的甲基麻黃堿、甲基偽麻黃堿;去甲基麻 黃堿,去甲基偽麻黃堿等。
中藥炮製學
1、藥材炮製包括(三大類工藝): 淨制 切制 炮炙
2、中藥炮製的目的
1)使藥材潔淨,除去非藥用部位
2)引藥歸經,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有5點)
3)減少或去除藥材的毒副作用
4)方便粉碎等後加工工序(有2點,其中第二點有4小點)
5)有利於貯藏
★ 切制藥材的有關規定(170頁)
極薄片0.5mm以下,薄片 l~2mm,厚片2~4mm
段:短段5~10mm,長段10~15mm;
塊:為8~12mm的方塊;
絲:細絲2~3mm,粗絲5~10mm
3、中藥材炮製的輔料與炮製品質(286)
1)液體輔料
⑴ 酒 炮炙用酒
黃酒 乙醇15%~20%,炮炙中藥材用黃酒
白酒 乙醇可達到70%,浸炙中藥多用白酒(馮了性藥酒)
⑵ 醋 習稱米醋。醋性味酸,苦溫。
主含醋酸(4~6%),
尚含有維生素、琥珀酸、草酸等。
能與藥材中的游離生物鹼等成分結合成鹽,增強在
水中的溶解度而易煎出,提高療效。
如:醋制延胡索。
⑶ 蜂蜜 主要成分為果糖、葡萄糖,約占蜂蜜的70%,尚含有
少量蔗糖、麥芽糖、礦物質,含氧化合物、氨基酸等。
⑷ 鹽水 一般用量為100:2
⑸ 薑汁 用生薑搗爛,加水榨汁獲取薑汁。
一般用量為100:10
能發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解毒。
藥物經薑汁制後能抑制其寒性,增強療效,降低毒性。
⑹ 麻油 為胡麻科植物芝麻的乾燥成熟種子的油脂。
常以炮炙質地堅硬——使之酥脆
有毒藥物——降低毒性。
2)固體輔料(287)
⑴米
⑵麥麩
⑶土
⑷蛤粉
⑸河砂
⑹滑石粉
4、炮製品的品質要求
1)淨度 炮製品的純淨度,亦即炮製品所含雜質及非藥用部位的限度。
2)片型及粉碎細微性
①片型:要求均勻、整齊、色澤鮮明、表向光潔、無連刀片等,對飲片的厚度也有一定要求。
②粉碎細微性:顆粒應細微性均勻,無雜質;
粉末分等應符合《中國藥典》一部的要求。
3)色澤(含光澤)
4)氣味
5)水分 一般炮製品含水量在7~13%。
6)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標 (288)
﹡川烏、草烏的炮炙品 制川烏、制草烏,含酯型生
物堿以烏頭堿計,不得過0.15%,含生物鹼以烏
頭堿計,不得少於0.20%;
﹡馬錢子含士的寧 為1.20%~2.20%,
﹡ 炮製馬錢子粉含士的寧為0.78%~0.82%;
﹡巴豆霜含脂肪油量 18.0%~20.0%。
5 中藥飲片的炮炙(292)
1)清炒 不加輔料的炒制稱為清炒。
清炒法包括 炒黃(文火或中火,表面黃或色加深)
炒焦(武火或中火,外焦黑內焦黃)
炒炭 (武火或中火,部分碳化,存性)
萊菔子 山楂 梔子 荊芥
2)加輔料炒 藥物與固體輔料同炒的方法。
枳殼 斑蝥 白術 馬錢子 鱉甲 水蛭 阿膠
3)液體輔料炮炙方法
將淨藥材,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的炮炙方法。
要求:輔料滲入藥物內部,其加熱溫度比炒法低,炒制過程較長,以炮炙品炒幹為宜。
⑴ 酒炙 黃連
⑵ 醋炙 甘遂 延胡索 香附
⑶ 鹽炙 杜仲
⑷ 姜汁炙 厚樸
⑸ 蜜炙 甘草 枇杷葉
⑹ 油炙 淫羊藿
6、 煆炙 1)明煆法 白 礬 石決明
2)煆淬法 赭石
3)扣鍋煆法(悶煆)
7、 蒸 煮 燀 法 1)蒸法 何首烏 黃精
2)煮法 藤黃 川烏
3)燀法 苦杏仁
一、(最佳選擇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最佳答案。
1.當歸主產於
A.四川省 B.青海省 c.甘肅省 D.陝西省 E.山西省
2.石決明來源於哪一科動物的貝殼
A.珍珠貝科 B.蚌科 c.鮑科 D.牡蠣科 E.海龍科
3.斑螫具抗癌作用的成分是
A.蟻酸 B.樹脂 C.色素 d.斑蝥素 E.脂肪油
4.下列哪項不是茯苓的性狀特徵
A.呈類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塊狀
B.外皮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有明顯皺紋
c.體輕,能浮於水面
D.斷面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
E.嚼之粘牙
5.測定中藥灰分的溫度應控制在
a.500~600℃ B.100~105℃
C.250~350℃ D.300~400℃
E.400~500℃
6.取藥材少許,浸入水中,可見橙黃色成直線下降,逐漸擴散,水被染成黃色的是
a.紅花 B.西紅花 C.菊花 D.槐花 E.蒲黃
7.有不規則分枝狀石細胞和油細胞的藥材是
A.秦皮 B.牡丹皮 c.厚樸 D.肉桂 E.杜仲
8.徐長卿的主成分為
A.三萜皂甙 B.香豆素 C.芍藥甙 D.芍藥內酯甙 e.丹皮酚
9.大黃的瀉下成分主要是
A.大黃素 B.大黃酸 C.大黃酚
d.番瀉葉甙A、B、C、D E.蘆薈大黃素
10.主成分為小檗堿的是
a.黃柏 B.地骨皮 C.香加皮 D.杜仲 E.桑白皮
11.氣孔特異,保衛細胞側面觀呈啞鈴形或電話聽筒形的是
A.細辛 B.廣藿香 C.金錢草 D.穿心蓮 e.麻黃
12.番瀉葉粉末遍堿試液顯
a.紅色 B.黃色 C.藍色 D.綠色 E.黑色
13.大血藤的斷面特徵為
a.皮部白色,有紅棕色油點
B.皮部與木部相間排列
C.皮部紅棕色,有數處向內嵌入木部
D.髓部偏向一側
E.形成層環呈多角形
二、(配伍選擇題)備選答案在前,試題在後。每組若干題 .每組題均對應同一組備選答案,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重複選用,也可不選用。
A.斷面有淡黃色小點排成數輪同心環
B.斷面具放射狀紋理
C.斷面有“星點”
D.斷面有一條凸起的環紋或條紋
E.斷面有“雲錦狀花紋”
14.何首烏 E
15.川牛膝 A
16.甘草 B
17.狗脊 D
18.大黃 C
A.乳汁管 B.分泌道 C.油室 D.油細胞 E.腺鱗
19.廣藿香葉有 E
20.金錢草組織中有 B
21.薄荷葉有 E
22.荊芥葉有 E
A.紅花 B.蒲黃 C.西紅花 D.洋金花 E.丁香
23.花粉粒圓球形,外壁有短刺及疣狀雕紋的是 A
24.花粉粒略呈三角形 E
25.花粉粒類球形,表面有似網狀雕紋的是 B
26.花粉粒圓球形,表面近光滑的是 C
27.花粉粒類球形,外壁有條狀雕紋,自兩極向四周呈放射狀排列的是 D
A.“掛甲” B.“劍脊”
C.“方勝紋” D.“通天眼”
E.“當門子”
28.羚羊角藥材具有 D
29.蘄蛇藥材具有 C
30.麝香仁裡有 E
31.牛黃藥材水液可 A
32.烏梢蛇藥材具有 B
三、(比較選擇題)備選答案在前,試題在後。每組若干題。每組題均對應同一組備選答案,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備選答案可重複選用,也可不選用。
A.砂仁 B.豆蔻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33.加工時曬乾或用硫黃熏,使果皮漂白的是 D
34.加工時陰乾 B
35.來源於肉豆蔻科植物的是 B
36.來源於薑科植物的是 A
A.碘試液 B.蘇丹Ⅲ試液 C.二者均可 D.二者均不可
37.檢查澱粉粒 A
38.檢查糊粉粒 A
39.檢查脂肪油 B
40.檢查菊糖 D
41.檢查揮發油 B
A.藥用部位是塊莖 B.含蒽醌類化合物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不是
42.半夏 A
43.澤瀉 A
44.巴戟天 B
A.藥材斷面白色,粉性
B.藥材橫斷面可見黃色小孔呈放射狀排列
C.兩者均是
D.兩者均非
45.山藥的特徵為 A
46.天花粉的特徵為 C
47.桔梗的特徵為 D
四、判斷題(判斷正誤,A為正確,B為錯誤)
48. 三七和紅參都是五加科植物。( )
49.南板藍根和北板藍根的來源相同,僅產地不同。( )
五、(多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答案中有2個或2個以上正確答案。少選或多選均不得分。
50.對青翹的正確描述有( )
a 木犀科的植物 B 近成熟的果實 c 果實未開裂
d 種子多數 E 主產山西
51.黃柏粉末的顯微特徵有( )
a 晶鞘纖維 b 石細胞分枝狀 C 草酸鈣簇晶 D 偶見粘液細胞 E 有大量針晶
52.味連的特徵是
a.為三角葉黃連的根莖
b.多分枝集聚成簇狀
C.髓部、皮部均有多數黃色石細胞
d.味極苦
e.木部黃色
53.薄壁細胞中含有菊糖的藥材有
A.地黃 b.桔梗 c.白術 D.天麻 e.木香
54.大黃的鑒別特徵有
a.表面呈黃棕色或紅棕色
B.橫斷面各部位均具星點
c.含具有昇華性的成分
D.斷面具持久的亮藍色螢光
e.有大型草酸鈣簇晶
55.關黃柏粉末可察見
a.黃色石細胞
b.晶纖維
c.草酸鈣方晶
D.油細胞
e.澱粉粒
56.油膠樹脂的主要成分有
a.樹脂 b.揮發油 C.樹脂甙 d.樹膠 E.游離芳香酸
69.主產于河南的藥材有
a.牛膝 b.地黃 C.玄參 d.山藥 e.菊花
57.冬蟲夏草主產於
a.四川 B.黑龍江 c.青海 d.西藏 E.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