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一章 肺系疾病 第五节 肺痈
第五节 肺 痈
一、概说: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二、沿革:
{1}肺痈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该篇有“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的记载。
{2}病 因病机:是“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强调正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曾指出:“此症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寿世保元·肺痈》 说:“盖因调理失宜,劳伤血气,风寒得以乘之。寒生热,风亦生热,壅积不散,遂成肺痈。”《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亦谓:“肺痈属在有形之血”。《柳选四 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明确指出“瘀热”的病理概念:“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
{3}预后:张氏医通·肺痈》曾说:“肺痈溃后,脓痰渐稀,气息渐减,忽然臭痰复甚,此余邪未尽,内气复发,……但虽屡发,而势渐轻,可许收功,若屡发而痰秽转甚,脉形转疾者,终成不起也。”
{4}治疗:未成脓时,治以泻肺去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已成脓者,治以排脓解毒,用桔梗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 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后世治疗本病之要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根据病机演变及证候表现,提出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 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等治疗原则,对后世分期论治影响较大。近代,大多按肺痈的病机演变分期论治,着重加强清热解毒消痈之力,提高了临床疗 效。
三、讨论范围:
根据肺痈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肺脓肿基本相同。它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侯者,亦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治。
四、病因病机:
肺痈发病的主要原因为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因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
(一)、病因
1.感受风热
多为风热上受,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肺脏受邪热熏灼,肺气失于清肃,血热壅聚所致。
2.痰热素盛
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煿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脏宿有痰热,以及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形成肺痈。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尤其是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侵袭,导致原有内伏之痰热郁蒸,成为致病的重要内因。
(二)、病机
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初期(表证期):因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证。
成痈期: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表现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证候。
溃脓期: 痰热与瘀血壅阻肺络,肉腐血败化脓,继则肺损络伤,脓疡内溃外泄,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①顺证:溃后声音清朗,脓血稀 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味,胸胁稍痛,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②逆证: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 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
恢复期:脓疡溃后,邪毒渐尽,病情趋向好转,但因肺体损伤,故可见邪去正虚,阴伤气耗的病理过程。随着正气的逐渐恢复,病灶趋向愈合。溃后如脓毒不净,邪恋正虚,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
凡患本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若在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因正气虚弱,或肺有郁热,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五、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经旬日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为转成慢性。
2.验痰法
肺痈病人咳吐的脓血浊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3.验口味
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4.体征
可见舌下生细粒,迁延之慢性患者,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相当于杵状指),脓肿接近胸壁部位者,叩诊可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湿啰音。
(二)、病证鉴别
1.肺痈与痰热蕴肺证
肺系其它疾患表现痰热蕴肺,热伤血络证候时,亦可见发热、咳嗽、胸痛、咯痰带血等症状,但一般痰热证病情较轻,若痰热蕴肺迁延失治,邪热进一步瘀阻肺络,也可发展形成肺痈。
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在病理表现上有血热与血瘀的区别,临床特征亦有不同,前者咳吐黄稠脓痰、量多,夹有血色;肺痈则咯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
2.肺痈与风温
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
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如果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三)、相关检查
1.血液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增加。
2.痰液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痰培养有助于确定病原体。
3.如为血源性肺脓肿,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4.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及液平面,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其辨证总属实热之证。初起及成痈阶段,为热毒瘀结在肺,邪盛证实。溃脓期,大量腥臭脓痰排出后,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表现虚实夹杂之候。恢复期,则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二)、治疗原则
治 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初期风热侵犯肺 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壅血瘀,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养阴益气;若久病邪恋正虚者,则应扶正祛邪。
(三)、证治分类
1.初期
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胸痛,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解毒;桔梗、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利肺化痰。
加减:(1)表证重者加薄荷、豆豉疏表清热;(2)热势较甚者,加鱼腥草、黄芩清肺泄热;(3)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皮、冬瓜子、枇杷叶肃肺化痰;(4)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2.成痈期
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常用药: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
加减: (1)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配石膏、知母、黄连、山栀清火泄热;(2)热壅络瘀,胸痛,加乳香、没药、郁金、赤芍以通瘀和络;(3)痰热郁肺,咯痰黄稠,配桑白皮、瓜蒌、射干、海蛤壳以清化痰热;(4)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咯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泄浊;(5)热毒瘀结,咯脓浊痰,有腥臭味,可合用犀黄丸,以解毒化瘀。
3.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排脓散结化浊;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银花、黄芩、芦根以清肺热。
加减:(1)络伤血溢,咯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另服三七、白及粉以凉血止血;(2)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石膏、知母、天花粉清热化痰;(3)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4)气虚不能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加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
4.恢复期
身 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 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 不愈。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前者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后者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者较宜。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滋阴润肺;党参、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当归养血和营;贝母、冬瓜仁清肺化痰。
加减:(1)阴虚发热,低烧不退,加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以清虚热;(2)脾虚,食纳不佳,便溏,配白术、山药、茯苓以培土生金;(3)肺络损伤,咳吐血痰,加白及、白蔹、合欢皮、阿胶以敛补疮口;(4)若邪恋正虚,咯吐腥臭脓浊痰,当扶正祛邪,治以益气养阴,排脓解毒,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
七、预防调护:
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禁烟酒及辛辣食物。一旦发病,则当及早治疗,力求在未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
对于肺痈患者的护理,应做到安静卧床休息,每天观察体温、脉象和咳嗽情况,以及咯痰的色、质、量、味。做好防寒保暖。在溃脓后可根据肺部病位,予以体位引流。如见大量咯血,当按“咯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厚味。高热者可予半流质饮食。多吃水果,如桔子,梨,枇杷,萝卜,均有润肺生津化痰之作用。每天可用苡米煨粥食之,井取鲜芦根煎汤代茶。禁食一切其它刺激及海腥发物,如辣椒、葱、韭菜、黄鱼、鸭蛋、虾子、螃蟹等。戒除烟酒。
八、结语:
肺痈的临床特征为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以致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化脓。
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属于实热证候。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如邪恋正虚,则转成慢性。
治疗应以清热消痈,解毒排脓为主。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应治法。未成脓前应予大剂清热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脓者,按照“有脓必排”的原则,解毒排脓,尤以排脓为首要措施。脓毒消除后,再予补虚养肺。
九、临证备要:
1.在痈脓甫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 不能忽视脓毒的清除。脓液是否能畅利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当选桔梗为排脓的主药,且用量宜大。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补敛,即使见有虚象,亦当分 清主次,酌情兼顾。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邪,但仍需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排脓之品。若溃后脓痰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或腥臭脓 血迁延日久不尽,时轻时重,提示邪毒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
2.防止发生大咯血。发生大量咳血、咯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本病不可滥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肺气肃降,使邪热易解。
4.痈脓流人胸腔者重。痈脓破溃流人胸腔,可形成脓胸的恶候,表现为持续高热,咳嗽困难,气促胸痛,面色咣白,脉细而数,其预后较差。当予大剂清热解毒排脓,正虚者酌配扶正药。必要时可作胸腔穿刺引流。
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
十、复习思考题:
1试述肺痈的临床特征、辨证治疗要点及基本方药。
2治疗肺痈病的常规大法有那些“临证如何掌握应用?并举出代表性方药。
3如何理解肺痈和肺系其他病变所致“痰热证“在病理方面的异同点?
4为什么说肺痈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