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采和,一夢醒來,已是晌午時分。耳中聽得女子聲音,推門而入。心中大驚,豁然頓醒,慌忙坐了起來。女子已近床邊,撩起帳子,采和才認清,便是晨間接談的那位小姐。不覺記起道姑的話來,越發慌得沒做理會處。隻見那姑娘卻大大方方的問道:“郎君醒來了,可要進些點心,再行安睡?”采和忙著要跨下床來。女子一手按住,訕訕的笑道:“郎君何見疏之甚。你我萍水相逢,既有先人示夢,正見天定良緣,何以一味固執,豈不聞神仙也有成家的麽?”采和忙不迭的搖手道:“姑娘再休提起此話,使我慚愧難當。姑娘天人,自有王孫公子才子英雄來作終身佳偶,怎麽盡和貧道歪纏。”女子聽了,麵上紅得和桃花一般,羞顏答答的又道:“郎君切莫纏錯主意,當我是什麽下賤淫奔之女。我父是朝中名臣,母親也忝出名門。我雖鄙陋,幼年也曾受過庭訓,凡詩書女紅之事,無所不曉,豈能效法下流女子,不避嫌疑,向陌生男女自媒。實因先君夢兆,十分清楚,已可作為父母之命。而郎君即日就要遠去,大好良緣,一經錯過,再難複合。為此不避嫌疑,竟忘羞恥,趁著廟中無人,再來請見郎君。務望慨諾一言,訂定姻緣,使妾終身早有著落,亦可以慰先父母於地下。不識郎君還能憐其苦情,慨予玉成麽?”
采和一麵聽他說,一麵留心他的神色舉動,倒並不怎樣輕佻,心中越覺疑異。為他一味糾纏,又不準走下床去,隻得緊閉雙目,正容端坐,也不答他的詰問。那女子自覺沒趣,隻得歎了一聲,悄然退去,卻聽他仍把房門扣上去了。采和知道喊叫無聞,索性倒頭再睡。但是心頭鹿亂,再也不能入夢,就是再用絕製工夫,也沒效果。不覺發起恨來,把上下牙咬得怪響的,自己大聲說道:“藍采和,藍采和,你在師父麵前誇下那種海口,如今修道第一步工夫都還未到,就有這等磨難,我要稍稍動心,不但難見師父和妻子同學之麵,還怕打下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今當緊要關頭,無論如何,要把性命拚上一拚才好。”說了一回,房中似有女子笑聲,不覺大疑起來。四下一望,又沒影兒,隻當自己錯聽,也就罷了。他便再運玄功,重新打坐起來。好一回,方把心思收定。忽又聽得外麵爭鬧之聲,仔細一聽,不覺大為驚怪。因聽得一人聲音,宛然是他妻子王月英,忙豎起雙耳,再行諦聽,可不是,當真是王月英,在那裏和那自媒的女子爭鬧咧。
采和心中大為驚異:“念這荒村僻地,月英怎能來此,難道是師父知我遭難,特地派他前來救應我麽?”想到這裏,便想破戶而出,和月英相見。走到門口一看,叵耐這門雖然不大,卻十分堅實,用手一撼,簡直一動都不動,不覺發起怔來。再聽聽外麵,他們卻越鬧越近了。語音清晰,句句入耳。隻聽月英叱罵女子是無恥賤婢,怎敢誘惑人家男子;那女子也不相讓,一味的和他胡鬧。鬧過一回,月英使起性子,一頓拳劍,把那女子趕了出去,隨後又聽得道姑向月英哀求之聲,月英也將他趕走了。采和滿心指望月英必來開門,夫妻見一見麵,誰知等了半天,外麵一點聲息都沒有了,這才心急起來。由不得用足氣力,推那房門,並掙破喉嚨,狂喊月英。那知鬧了一回,仍無效果。把個采和弄得又驚又忙,又是賭氣,便坐在床上,再也不高興動手了。過不多時,天色向晚。肚子裏卻有些當不住了。回頭見床邊案桌上,放著個大麵餅,又有一壺水。此時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胡亂拿餅子吃了些,又喝了幾口水,聽聽外麵,還是闃靜無聲。采和知道喊鬧無用,索性再來睡他一夜。如明晨再沒人來,卻再想個法子,破窗而出。於是把個麵餅吃完了,做了一回坐功,天色已經發黑,一上床,納倒頭便又睡去。一覺醒來,正是黎明,耳朵中似有人說話:“郎君珍重,師尊著我試察你的道心。幸你立誌堅定,我也有詞以報師尊。我倆也不必見麵,徒亂你的心曲,好好前去,後會不遠也。”采和分明聽得又是妻子月英聲氣,卻四處找不見人。不期失笑道:想是師父教了他什麽隱身法兒,卻來捉弄我也。走下床一看,房門大開,再去各處找找,什麽人都沒有了。
采和知道師父隨時都可以試察自己的心力誌趣,並且到處都給他一種保護,從此愈加放定心思,大膽前進。不上幾時,居然給他到了王屋山上。一路之中,又經過多少困苦艱危,總被他安然過去。到了山上,自去找到了一個安身之所,靜靜地用起功來。先時未絕糧食,頗慮山高路遠,取食不得。那知每日早起,他那石洞中,必設有一份幹糧水果之類,剛夠他一天飲食。半年之後,逐漸減少下去,也總夠他一飽。直至二年之後,方把煙火食完全斷絕,隻覺精神越好,膽氣也越壯了。自己也能出來找些現成果類充饑。就是不吃東西,也不覺怎樣饑渴。自此每隔三年,鐵拐先生必派幾個弟子,前去王屋查看他的功行,傳他一些道術。
其時太華山的鍾離權,正把玄經三卷完全讀畢,奉老祖法旨,傳與采和。轉瞬又過了幾百年,曆西漢而至東漢。那武當山上的張果,也得文美真人請令元始老君傳與玉虛大典一書。何仙姑更由玄女召去,親授玄門要道,並付與天遁劍法。以上諸仙,都有八九道行。其時,人間正是東漢明帝時代。明帝本佛門弟子轉生,首先崇仰佛教,於是官吏人民,也都棄儒道二教,盡歸於佛。元始老君為防門下弟子與人爭競短長起見,因邀齊各大弟子,以及各帝君、各星官及一切有職金仙、無職散仙,齊集八景宮,諭以三教同源之理。凡間勢力,雖各有消長,此亦定數使然。好在同抱利人主義,既有他人負擔,何必功自我成。在這數百年內,教下子弟自願往來塵世的,隻可暗助佛門,共立功果。其好靜惡囂,不願多事者,大可在山修養,不必輕易問世。眾弟子奉了法旨,又各告誡各人門下弟子,共同遵守。所以自東漢以後,常見儒佛兩派互相攻訐,互相水火,大有入主出奴之概;惟道門中人,無有所與,乃出兩大祖師一諭之功也。
如今要回說一件有關道門之事,乃費長房奉旨治鬼的情形。上文說過,長房為人,別的都無可議,惟有性太仄,心太躁。雖經闖過大禍,而曆年既久,事過情遷,不覺輕輕的又萌故態。當西漢武帝年間,長房壽逾百歲,因受人之愚,侮辱貞魂,被歲星東方朔奉旨打死。
說那東方朔,別號曼倩,乃是歲星轉世。自幼得同道仙官下凡,傳授種種法術。長大之後,學得一身本領,能出幽入冥,未卜先知。武帝正在好道,聞他名氣,召封太中大夫。這東方朔,生性詼諧,雖在朝中,卻不甚拘守朝儀,有時見了天子,要說就說,要笑就笑,時常把個尊嚴天子,倒逗得喜笑顏開。天子日坐朝廷,惟苦拘束,有他這樣一位滑稽人物陪同談笑,卻自另具意趣。因此天子並不見責,反覺這人率直得可愛,因此寵賚有加。自來傳說西池王母曾感於天子求仙之切,下降漢宮,談論至道,三日始去。其實這全是東方朔一人鬧的把戲。武帝黷武窮兵,重征暴斂,久已天怒人怨。縱然口說好道,何能動仙人之信用。何況王母為仙女領袖,焉能如此輕易下凡,還在他宮中一住三天。這等行動,與凡人何異。要知實在內容,並不如此。緣武帝知道東方朔能夠邀請神仙,因此再三擾他將瑤池聖母請來。東方朔明知此事為難,因他幾次三番的糾纏不休,欲待固拒,礙於君臣之分;若據情奏問王母,不但於事無益,反恐惹得王母譴責。沒奈何,想出這麽一個方法,特行邀請幾位同道中人,扮成王母和侍女們模樣,配以全副鑾駕、儀仗仙車,乘雲而來,下降空中,和武帝講了三天大法。雖是完全假冒,卻也貢獻許多金石之言。武帝果能聽從一二,未嚐不能仰邀天和,造無量之洪福,成一代之賢王。即他本身的功果,也就非同小可了。無奈他行為慕道,實則全屬客氣作用,原無誠意可言。言者雖諄諄而道,聽者已昏昏思睡。這等情形,休說真正西王母聞而厭惡,就是這位假扮的王母,也覺此公迷惘已深,不可救藥,勉強在宮中居住三天。在他是不好意思就去,其實彼時武帝心上,早不如此想法。
他本是絕頂聰明的人,關於尋常理論,原可以不問而知、不解而悟。此番聽得王母臨凡,滿望必有什麽了不得的新奇議論,可以增長見識,開拓心胸。其實這等議論,還不十分切貼;再說簡爽些,他那惟一的希望,隻是一粒長生不老的仙藥靈丹,可使他享億萬年人君之福。後來王母是請到了,神仙是見著了,偏偏三天之內,盡聽他說些極平常沉悶的經旨,一點沒有新鮮特別動人聽聞的警辟之言,這已經夠他難受的了。偏偏這位王母不識時務,見他如此沒興,即就本題發揮,說什麽修道之理,即是平常兩字;惟其平常,所以近情;一涉離奇,反成左道旁門了。這話,要在真誠修道之人平心靜氣的聽來,已覺奧旨無窮,大可尋玩。偏這位漢武帝愈加覺得意興毫無。虧他生得聰明,居然給他想到:“不要是東方朔使的狡獪,大概是他請不到王母,怕朕生氣,所以找個仙人來替他一下?”
這位武帝是中國曆史上有數英主,豈能白受人欺罔誑騙。想到這裏,不覺龍心大怒起來,忙著黃門官宣東方朔進宮。東方朔正在家中煉製一種丹丸,突受宣召,覺得事出非常,防有意外之災。掐指一算,已知端的,不禁扒耳抓腮的為難起來。但是皇命嚴切,不得逗延,隻得硬頭皮趕人皇宮,一路上已定了一個主意,到了宮中,武帝卻並不怎樣發怒,仍和平日一般笑問:“卿家請到王母,連日授朕經典和養生要訣,已能領會。但朕聞王母園中蟠桃最盛,五千年一開花,更五千年方能結子。好在每次結子,王母必留下許多,備作賞賜之用。有萬年不摘者,也永久不壞。這種仙桃,人能吃得一枚,不但百病消除,還能益壽延年。朕因初見王母,不便麵索,卿可為朕代求,贈與幾枚。”東方朔又料不到武帝會想出這等惡主意來。明明是出此難題,藉以試稱王母真假。我若不允代求,或求而不得,便見得王母非真,自己應得欺君之罪。隻有暫行承諾。因奏稱:“王母下凡三天,今日必要西歸。臣當隨駕同往瑤池,乞賜數枚回來,奉獻萬歲。”武帝見他居然允諾,心中又摸不住他的真假,因貪吃蟠桃的緣故,反格外優待他起來。
這天晚上,東方朔朝見王母,真個跟隨法駕,升空而去。到了海上一座仙人山,山中多少散仙,都是他的同道,就是此番假扮王母,也都是此中人。當下大家商議如何去求蟠桃。有的說:“一個人間帝王,麵子不算小了,向王母要幾個桃子,又算得什麽大不了的事兒,不如老老實實麵求王母去罷。”有的說:“漢皇淫暴,不亞秦政。雖說先人德澤深厚,不致身死國亡,但王母心慈,最不歡喜這等人。萬一求而不得,更沒法索討。況且曼倩假扮王母一案,也不是正大光明之事,設或因蟠桃而聯究起來,豈非打草驚蛇,自討苦吃。”眾仙見說,都替東方朔發愁起來。東方朔究是聰明滑稽的人,他自己倒不覺什麽,低頭一想,竟被他想出一個絕妥當的方法來。當時卻不宣布,別了眾仙,離開仙山,徑投瑤池而來。
看官們請猜,他用的什麽方法。哈哈,別的事情,或許不易猜到,若說東方朔偷桃這件事情,卻是曆來傳說的一句古諺,鄉間地方,三歲小兒也約略能夠知道些兒。不過事涉神秘,史書上既無正確的記載,稗官家言又各說各話、各不相同,究竟如何真相,休說鄉村小兒,不怕得罪,列公隻怕也未見得能夠明白的罷。說到這裏,列公們大概都已曉得。東方朔上瑤池,奉旨取桃。名目雖然堂皇,實在卻用的穿窬手段。也是他機緣湊巧,剛正這時,因西方如來佛預備傳道東土,先把佛家玄理講演一番,除了一般聽講的仙神凡俗之外,其餘各位上仙,也均先期發柬邀請。王母自然也是關心此事的神仙領袖,因此偕同元始老君,並各大帝君、各位金仙,一同下西土去。以致瑤池闃寂,園禁也不甚嚴緊,隻有一位守園大神,帶同幾位仙童侍兒,常川駐守。王母生性慈愛,禦下最寬,何況這時主人遠去他方,這班孩子們有不歡天喜地各尋快樂的道理麽。至於那位守園大神,更是年高怕事的先生。好在王母園中的蟠桃,從來也決無被竊之事,能夠偷桃之人,必是了不得的本領。既有那麽大的神通,必屬上界真仙,每屆蟠桃大會,總有列席盛筵,何致貪心不足,做了上客,再做竊賊。況且也失了身分,有忝麵目。這等事情,真是事理所必無,想都想不到的。所以那位守園尊神,名目盡管說守園,其實那裏用得著一個守字,盡管日日夜夜,把園門大開,經人出入。休說桃子,連花兒葉兒,也從沒缺過一瓣一朵。本來這等差使,算是上界頂清閑自在,有權利而無義務的好事情。怎知天下事真有教人料不到、揣想不及的,偏偏到了這個年口,忽然那位歲星東方大仙,忽然在凡間闖下這種是非,竟要到瑤池來做起偷桃的穿窬來。以作書人想來,這等理所必無的事情,隻怕身在西土的王母,也未必推算得到,休說區區守園之神和一班男女仙童了。欲知東方朔如何偷桃,偷桃之後,有無危險,卻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