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第四章 肝胆疾病 第一节 胁痛
胁 痛
一、 概说: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二、 沿革:
(一)《内经》明确指出胁痛属肝胆病变。
(二)后世医家对胁痛认识逐趋完善。
三、 讨论范围:
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黄疸型肝胆疾病、肝硬化腹水、肝癌等病症虽伴见胁痛,但病情复杂,宜参照有关篇章辨治。
四、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肝乃将军三官,性喜条达,主调畅气机。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皆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可发为肝郁胁痛。
2.跌仆提伤: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亦发为胁痛。
3.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提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
4.外感湿热: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二)、病机
胁 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遍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 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遍则痛”。而因阴气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三)、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大多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则甚。
2.辨属虚属实: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五、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热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素肝之法。
六、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多因情志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轻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之胁痛。
常用方: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素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若 胁痛甚,可加青皮、元胡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 芩、夏枯草;若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方 中川芎,酌加枸杞、菊花、首乌、丹皮、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若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勺、当归 尾、川楝子、元胡、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畅,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利肝胆湿热的功用,适用于肝胆湿热而致的胁痛。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枳壳、元胡疏肝理气止痛;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若兼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加大黄、芝硝;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钟草,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
3.瘀血阻络证:
胁肋利痛,痛有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前方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血行不畅所导致的胸胁刺痛,日久不愈者。后方具有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作用,适用于因跌打外伤所致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楝子、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王吴脂、元胡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4.肝络失养证: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素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本方功用滋阴素肝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素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素肝缓急;川楝子、元胡疏肝理气止痛。
七、预防调护:
(一)、预防
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调理饮食,勿过食甘肥辛辣酒热;避免外邪,防止湿热乘客;增强体质,避免外伤。
(二)、调护
已患胁痛者注意休息,防止过劳;饮食清淡,忌食甘肥酒热;舒达情志,以使肝气流畅;积极治疗,促使早日康复。
八、结语:
(一)、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的病证。
(二)、病因有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劳欲久病。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实证为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为阴血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相关。
(三)、辨证应辨在气、在血,属虚属实。治疗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
(四)、临证常分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四个证型治疗,各证型之间可以兼夹转化。
九、临证备要:
(一)、胁痛治疗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
(二)、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
十、复习思考题:
1、如何鉴别胁痛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分述以上各证型的治法方药。
2、试述胁痛的辨证治疗原则。
【附】
胆道病证一般辨病用药知识
一、胆道病证的诊断。
二、常用治法方药。